950 likes | 1.19k Views
第八章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 8.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简史 一、古代希腊的原子理论 二、道尔顿 (J. Dolton) 的原子理论 --- 19 世纪初 三、卢瑟福 (E.Rutherford) 的行星式原子模型 ---19 世纪末 四、近代原子结构理论 --- 氢原子光谱. § 8.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学习线索: 氢原子光谱 →玻尔原子结构理论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 薛定谔方程。.
E N D
第八章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8.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简史 一、古代希腊的原子理论 二、道尔顿(J. Dolton) 的原子理论--- 19世纪初 三、卢瑟福(E.Rutherford)的行星式原子模型---19世纪末 四、近代原子结构理论---氢原子光谱
§8.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学习线索: 氢原子光谱 →玻尔原子结构理论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薛定谔方程。
§8.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续) 一、氢原子光谱 连续光谱(continuous spectrum) 线状光谱(原子光谱)(line spectrum) 氢原子光谱(原子发射光谱)
氢原子光谱(原子发射光谱)真空管中含少量H2(g),高压放电,发出紫外光和可见光→三棱镜→不连续的线状光谱氢原子光谱(原子发射光谱)真空管中含少量H2(g),高压放电,发出紫外光和可见光→三棱镜→不连续的线状光谱
一、氢原子光谱(原子发射光谱)(续) (一)氢原子光谱特点 1. 不连续的线状光谱 2. 谱线频率符合 v=R式中,频率 (s-1), Rydberg常数 R = 3.2891015 s-1 n1、n2 为正整数,且 n1 < n2 n1 = 1紫外光谱区(Lyman 系); n1= 2可见光谱区(Balmer系); n1 = 3、4、5红外光谱区(Paschen、Bracker、Pfund系)
一、氢原子光谱(续)巴尔麦( J. Balmer)经验公式 : 波数(波长的倒数 = 1/ , cm-1).n: 大于2的正整数.RH: 也称Rydberg常数, RH= R / cRH= 1.09677576107m-1
(二)经典电磁理论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 经典电磁理论: 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发出连续电磁波→ 连续光谱, 电子能量↓ → 坠入原子核→原子湮灭 事实: 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而不是连续光谱); 原子没有湮灭。
二、玻尔(N.Bohr)原子结构理论 1913年,丹麦物理学N.Bohr出.
二、玻尔(N.Bohr)原子结构理论(续) (一)要点:3个基本假设 1.核外电子运动的轨道角动量(L)量子化(而不是连续变化): L = nh / 2 (n = 1, 2, 3, 4 …) Planck常数 h = 6.626 10-34 J.s 符合这种量子条件的“轨道”(Orbit)称为“稳定轨道”。电子在稳定轨道运动时,既不吸收,也不幅射光子。
(一)要点:3个基本假设(续) 2. 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电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只适用于氢原了或类氢离子 :He, Li2+, Be3+ …) 或: n = 1, 2, 3, 4 …; Z—核电荷数(=质子数)
(一)要点:3个基本假设(续) 1.原子在正常或稳定状态时,电子尽可能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基态(ground state)。 2.对于H原了,电子在n=1的轨道上运动时能量最低—基态,其能量为: 相应的轨道半径为: r = 52.9 pm = a0(玻尔半径) 即 r↗, E↗;r↘, E↘(负值) ( r 电子离核距离) *能量坐标: Er
3. 电子在不同轨道之间跃迁(transition)时,会 吸收或幅射光子,其能量取决于跃迁前后两轨道 的能量差: (一)要点:3个基本假设(续) (8.4) (真空中光速 c = 2.998 108 m.s-1) 代入(6.3.1)式,且H原子Z=1, 则光谱频率为:
里德堡常数 R = 3.289 1015 s-1.与(8.1)式完全一致。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为什么是不连续的线状光谱。(二)局限性1. 只限于解释氢原子或类氢离子(单电子体系)的光谱,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2. 人为地允许某些物理量(电子运动的轨道角动量和电子能量)“量子化”,以修正经典力学(牛顿力学)。
三、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波象性——衍射、干涉、偏振… 微粒性——光电效应、实物发射或吸收光 (与光和实物互相作用有关) 例:能量 E光子=h(8.4) 动量 p = h / (8.5) E光子 , p — 微粒性 , — 波动性 通过h相联系
(二)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续) 1924年,年轻的法国物理学家Louis de Broglie(德布罗意)提出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他说:“整个世纪以来,在光学上,比起波动的研究方法,是过分忽略了粒子的研究方法;在实物理论上,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呢?我们是不是把粒子图象想得太多,而过分地忽略了波的图象?” 他提出:电子、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离子等实物粒子的波长 = h / p = h / mv (8.5.1) 3年之后,(1927年),C.J.Davisson(戴维逊)和L.S.Germer(革末)的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运动的波动性——电子衍射图是电子“波”互相干涉的结果,证实了de Broglie的预言。 )
(三)测不准原理(The Uncertainity principle) 1927年W.Heisenberg(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原理—测量 一个粒子的位置的不确定量x,与测量该粒子在x方向的动量分 量的不确定量px的乘积,不小于一定的数值。 即: x px h / 4(8.6) 或: p = mv , px = mv, 得: 显然, x ,则 px; x,则 px; 然而,经典力学认为x和 px可以同时很小。
(三)测不准原理(续) 例1: 对于 m = 10 克的子弹,它的位置可精确到
(三)测不准原理(续) 例2: 微观粒子如电子, m = 9.11 10-31 kg, 半径 r = 10-18 m,则x至少要达到10-19m才相对准确,则其速度的测不准情况为: =6.626 10-34 / 4 3.14 9.11 10-31 10-19 = 5.29 1014 m.s-1
(三)测不准原理(续) 经典力学 → 微观粒子运动 → 完全失败! → 新的理论(量子力学理论) 根据“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只能采用“统计”的方法,作出“几率性”的判断。 ; 。
(一)薛定谔方程 (Schrödinger Equation)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E.Schrödinger提出. 用于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是一个波动方程,为 近代量子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 8.3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一)薛定谔方程 (续) Schrodinger波动方程在数学上是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 2 + 8 2m / h2 (E – V) = 0 (8.7) 式中, 2— Laplace(拉普拉斯)算符: 2 =∂2/∂x2 +∂2/∂y2 +∂2/∂z2 (8.7.1)
(一)薛定谔方程(续) (x,y,z)-描述核外电子在空间运动的数学函数式 (函数),即原子轨道. m — 电子质量. 严格说应该用体系的“约化质量” 代替: 当m1>>m2时, m2 h — Planck常数,h = 6.626 10-34 J.s E —电子总能量/J
(一)薛定谔方程(续) V— 电子势能/J,在单电子原子/离子体系中: (单电子体系) 0 — 介电常数,e— 电子电荷, Z — 核电荷,r — 电子到核距离。 “解薛定谔方程” — 针对具体研究的原子体系具体的势能函数表达式,代入薛定谔方程求出 和 E的具体表达式(“结构化学”课程)。 只介绍解薛定谔过程中得到的一些重要结论。
(一)薛定谔方程(续) 1.坐标变换: 在解薛定谔方程的过程中,要设结使3个自变 量分离;但在直角坐标系中: r = (x2 + y2 + Z2)1/2 无法使x、y、z分开;因此,必须作坐标变换,即: 直角坐标系→球坐标系 由教材p.135图7.5得: x = r sin cos y= r sin sin z = r cos r = (x2 + y2 + Z2)1/2
(一)薛定谔方程(续) 2. 3个量子数(n、l、m)和波函数: (1) 薛定谔方程(8.7)的数学解很多,但只有少数数学解是符合电子运动状态的合理解。 (2) 在求合理解的过程中,引入了3个参数(量子数)n、l、m .于是波函数 ( r,,)具有3个参数和 3个自变量,写为: n,l,m( r,,)
(一)薛定谔方程(续) 每一组量子数n、l、m的意义: 每一组允许的n、l、m值 → 核外电子运动的一种空间状态 → 由对应的特定波函数 n,l,m( r,,)表示 → 有对应的能量En,l 即: n、l、m→ 波函数n,l,m( r,,) (原子轨道); n、l→ 能量En,l
(一)薛定谔方程(续) 可见:“能量量子化”是解薛定谔方程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人为的做法(如玻尔原子结构模型那样)。 4. 薛定谔方程的物理意义:对一个质量为m,在势能为V 的势能场中运动的微粒(如电子),有一个与微粒运动的稳定状态相联系的波函数 ,这个波函数服从薛定谔方程,该方程的每一个特定的解n,l,m( r,,)表示原子中电子运动的某一稳定状态,与这个解对应的常数En,l就是电子在这个稳定状态的能量。 氢原子和类氢离子(单电子体系)的几个波函数 (见教材p.136表7-4 )。
3. 四个量子数n、l、m和ms的意义: (1)主量子数n n= 1, 2, 3, 4…正整数,它决定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能级和电子层。 1.确定电子出现最大几率区域离核的平均距离。n↑,则平 均距离↑。 2.在单电子原子中,n决定电子的能量; 在多电子原子中n与l一起决定电子的能量: En,l = - (Z*)213.6eV /n2 (Z*与n、l有关) 3. 确定电子层(n相同的电子属同一电子层): n 1 2 3 4 5 6 7 电子层 K L M N O P Q
3. 四个量子数n、l、m和ms的意义(续): (2). 角量子数l 对每个n值 : l = 0, 1, 2, 3…n-1,共n个值. 1. 确定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在空间的角度分布情况(形状); 2.在多电子原子中,n与l一起决定的电子的能量; 3.确定电子亚层: l0 1 2 3 4 电子亚层: s p d f g 4.决定电子运动的角动量的大小: |M| = [l(l+1)]1/2 h/2
3. 四个量子数n、l、m和ms的意义(续): (3)磁量子数m 对每个l值, m=0,±1, ±2……±l(共2l+1个值) 1. m值决定波函数(原 子轨道)或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由于m可取(2l+1)个值,所以相应于一个l值的电子亚层共有(2l+1)个取向,例如d轨道,l=2,m=0,±1, ±2,则d轨道共有5种取向。 2. 决定电子运动轨道角动量在外磁场方向上的分量的大小: Mz = mh /2
3. 四个量子数n、l、m和ms的意义(续): (4)自旋量子数ms ms = 1/2,表示同一轨道(n,l,m ( r,,))中电子的二种自旋状态. 根据四个量子数的取值规则,则每一电子层中可容纳的电子总数为2n2.
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可能状态 例:原子轨道 ms n = 1 1s (1个)1/2 n = 2 l = 0, m = 0 2s (1个)1/2 l = 1, m = 0 , 1 2p (3个)1/2 n = 3 l = 0,m = 0 3s (1个)1/2 l = 1, m = 0 , 1 3p (3个)1/2 l = 2, m = 0 , 1, 2 3d (5个)1/2 n = 4 ?
(二)波函数图形 波函数n,l,m( r,,)是三维空间坐标r,,的函数, 不可能用单一图形来全面表示它,需要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图示。 设 n,l,m( r,,)= Rn,l( r)Yl,m( ,) 空间波函数 径向部分 角度部分 n、l、m→ 波函数n,l,m( r,,)(原子轨道); n、l→ 能量En,l 原子轨道——“atomic orbital”, 区别于波尔的“orbit”。 波函数图形又称为“原子轨道(函)图形”。
(二)波函数图形(续) 1.波函数(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即 Yl,m( ,)-(,)对画图. (1)作图方法: ①原子核为原点,引出方向为(,)的向量; ②从原点起,沿此向量方向截取长度= |Yl,m( ,)| 的线段; ③所有这些向量的端点在空间组成一个立体曲面,就是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
(二)波函数图形(续) 例:氢原子波函数210( r,,)的角度部分 Y10(,)= (3/4)1/2cos (又称pz原子轨道) 把各个值代入上式,计算出Y10(,)的值,列表如下,得到的图是双球型的曲面.
(二)波函数图形(续) s、p 轨道角度分布图(剖面图)
(二)波函数图形(续)d 轨道角度分布图(剖面图)
(二)波函数图形(续) 1. 波函数(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1)意义:表示波函数角度部分随,的变化,与r无关。 (2)用途:用子判断能否形成化学键及成键的方向(分子结构理论:杂化轨道、分子轨道)。
(二)波函数图形(续) 2. 波函数径向部分图形(径向波函数图形) 即Rn,l(r)- r对画图 (1)作图方法:写出R n,l(r)的表达式。 例. 氢原子波函数100( r,,)(1s原子轨道)的径 向部分为: R10(r)=2(1/a03)1/2 exp(-Zr/a0) 求出不同r对应的R(r)值,并以r为横标、 R(r)为纵标作图。 (2)意义:表示波函数径向部分随r的变化。
2. 波函数径向部分图形(续) 氢原子的Rn,l(r)— r 图(教材P.137图7-7)
(三)几率和几率密度,电子云及有关图形 1. 几率和几率密度 据W.Heienberg”测不准原理”,要同时准确地测定核外电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可能的: xpxh / 4 因此,只能用“统计”的方法,来判断电子在核外空间某一区域出现的多少,数学上称为“几率“(Probability)。 波函数 的物理意义 — 描述核外电子在空间运动的状态。
(三)几率和几率密度,电子云及有关图形(续)(三)几率和几率密度,电子云及有关图形(续) ||2 =*(共轭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代表在核外空间( r,,)处单“几“(probabilitydensity), 即:||2 =* = dP /d (6.12) P 表示发现电子的“几率“, d表示“微体积”。则 dP =||2d (6.13) 表示在核外空间( r,,)处发现电子的几率。
(三)几率和几率密度,电子云及有关图形(续)(三)几率和几率密度,电子云及有关图形(续) 2. 电子云 (1)电子云—| |2的大小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 r,,)处出现的几率密度,可以形象地用一些小黑点在核外空间分布的疏密程度来表示,这种图形称为“电子云”.
(三)几率和几率密度,电子云及有关图形(续)(三)几率和几率密度,电子云及有关图形(续) ①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作图: Y2l,m(,) (,)对画。 意义: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几(,)发生的变化,与r无关。 Y2图和Y 图的差异: a. Y2图均为正号, 而Y 图有+、-号(表示波函数角度部分值有+、-号之分)。 b. Y2图比Y图“瘦小“一些,原因是Y 1.
(三)几率和几率密度,电子云及有关图形(续)(三)几率和几率密度,电子云及有关图形(续) ①电子云角度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