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0

教育技术理论

教育技术理论.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网络教育学院 张 普 Zhangpu@blcu.edu.cn. 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 三级 2000年6月 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 高教一司、科技司委托 资格证书 2001年开始 5年完成. 教育技术理论. 教材: 《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 (待出) 《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 (第二级) 学习:自学为主,重点提示。 一些认识的讨论 参考书目 . 教材介绍(主要内容). 共 16 章 1-3 章:一般理论、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 4-8 章: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结构、

jeslyn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教育技术理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技术理论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网络教育学院 张 普 Zhangpu@blcu.edu.cn

  2. 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 • 三级 • 2000年6月 • 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 • 高教一司、科技司委托 • 资格证书 • 2001年开始 • 5年完成

  3. 教育技术理论 • 教材:《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待出)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第二级) • 学习:自学为主,重点提示。 • 一些认识的讨论 • 参考书目 

  4. 教材介绍(主要内容) • 共16章 • 1-3章:一般理论、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 • 4-8章: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人本主义 • 9-11章: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 12-14章:课程、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 • 15章: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 16章:教学系统方法

  5. (第二级部分内容)3.6 多媒体网络教学设计 • 3.6.1.课件设计的基本思想 • 3.6.2.课件设计的基本流程 • 3.6.3.课件设计的常用策略

  6. 重点提示 • 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等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 • “技术”基本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即有形的物质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智能方法。塞特勒(Saettler)在他的最新的教育技术史专著中就认为,技术的重点在于工作技能的提高和工作的组织,而不是工具和机器。现代技术被描述为提高生产力的系统化的实用知识。

  7. 现代教育技术 •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技术(智能形态)两大类。有形技术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一直到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等各种现代教育教学媒体。无形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技巧、方法和理论等。 • 世界各国的教育技术大体上都经历了一个从硬件建设、软件制作到系统方法和教学设计的过程。美国正在进一步向人类绩效技术转移。

  8. 教育技术学 • 教育技术学是在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学科。它是关于教育中如何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成立,可以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科和研究领域形成的标志。

  9. 重要定义 • 1977定义:“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各种人、各种方法、各种思想、各种设备和组织机构,而这些人、方法、思想、设备和机构是在分析人类学习中的所有各方面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 • 1994定义:“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说明了教育技术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内容是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

  10. 中国定义 • 从上面所列举的教育技术定义来看,我国多数专家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大体上同意美国AECT94定义,但是结合我国的国情作了适当的扩展,这些扩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强调要有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 • 把研究对象由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扩展为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 • 强调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11. 理论与实践 • 教育技术范畴(P11)

  12.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 • 课堂教学 • 现代远程教育 类型:天网、地网    理念: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特点:    1、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学习目的、入学考试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材、教法、考试法、评价标准等。    2、数字化、网络化、公开化、协作化、个别化、动态化、实用化等。    3、因时、因地、因材施教。

  13. 二十世纪的人类技术革命 • 三A革命 办公室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家庭自动化 • 印刷出版领域的三次革命 印刷术、出版物、发行技术 • 三C结合 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内容(Content)的所谓“3C结合”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生活带入数字化生存状态,意味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 教育领域 学校、教室、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考试  思想、理论、方法

  14. 计算机与网络的结合 • 尼葛洛庞帝(1997)说:“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最先进的生产力。没有人能够否认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引起人类社会全面和深刻的变革,使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 • 信息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与工业社会显著不同的特征。网上书店、网上医院、网上学校、网上购物、网上银行、远程工作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对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产生猛烈的冲击。使人们感受到技术发展的脉搏和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 • 三次延伸: 蒸汽机:人类四肢的延伸   计算机:人类大脑的延伸   网络:人类社会的延伸

  15.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未来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显然,未来的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考察20世纪末直到现在的新技术革命形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可以发现目前技术上的每一点进步都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直接、也越来越深刻。根据目前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新技术革命的趋势,可以预见未来的教育技术在技术上将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16. 1、“全面的教育技术观”的建立和发展 • (1)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 (2)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 (3)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 (4)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5)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17. 2、大量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将迅速地进入教育教学领域2、大量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将迅速地进入教育教学领域 • (1)信息高速公路; • (2)全球移动通讯系统; • (3)电子出版物; • (4)电视会议系统; • (5)多媒体技术; • (6)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 (7)虚拟现实(VR)技术。 • 这些新技术从如下几个方面推动教育的发展:

  18. 多媒体教育应用的理论与实践 • 超媒体与超文本: • 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和群件(Groupware): 常用的群件有公告板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计算机会议系统等 • 电子出版物:   如CD-ROM 、CD唱盘、激光视盘、软盘等都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集装箱” •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即采用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人工世界,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19. 网络与教育应用的理论与实践 • 40所网络教育学院 • 40所教育技术培训中心 • 我校的指导思想 网上与网下学分互认、共同推进、相辅相成。

  20.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自动答疑 • 机器翻译 • 辅助写作 • 辅助校对 • 课件生成 • 学生分析 • 课程决策

  21. 3、教育技术的运用与教育整体改革相结合 • 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要求对当前的教育系统进行整体改革。 • 除了教学手段的变化之外, • 还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

  22. 4、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运用和绩效技术的发展4、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运用和绩效技术的发展 • 教育技术进一步扩展为一门称为“人的绩效技术(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___HPT)”的新学科,简称“绩效技术(PT)”。绩效技术是一门具有广泛适用范围的技术。同时,这也反映了在教育技术中对人的因素的重视, 在人们把大量的注意力投向诸多高新技术成果时,应该清醒地看到,人类本身所扮演的那种平常的、然而又是绝不可少的角色才是至高无上的。绩效技术着眼于对人的绩效状况的改善。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绩效水平通过适当的措施能变得更加有效,比如一名优秀的员工的绩效成果要比一般员工好50%到70%,这说明改善人的绩效水平具有极大的潜在可能性。

  23. 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 • 常规模式 :学校、教室、教师、视听技术 • 多媒体模式 : 多媒体模式是“网络模式”和“虚拟现实模式”的基础,是当今教育技术运用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具有传统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教育技术运用的“多媒体模式”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来说,都大大优于“常规模式”。 • 基于Internet的“网络模式” : • 基于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 :

  24. 教育技术的应用 • 教育技术的运用和师生角色的转变 : 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角色的转变 • 影响教育技术运用的因素:   社会需求、学习者、教师和教育机构

  25. 信息技术是导致人类社会实现第三次飞跃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技术是导致人类社会实现第三次飞跃的决定性因素 • 物质资源   新石器  青铜器  铁器 农业社会 • 能量资源   蒸汽  电气  核子   工业社会 • 信息资源  计算机  网络  钠米(?)信息社会

  26.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  

  27. 关于知识的发展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 • 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也表明了同样的趋势: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初是每10年翻一番,70年代是每5年翻一番,而近10年大约每3年翻一番。

  28.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的四大支柱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的四大支柱 • “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上述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 •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 “四大支柱”具有强调德育为基础、重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认知等三大特征,所以能较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传统教育相比,更显示出其革命意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刚一提出就受到国际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与欢迎,被认为是“里程碑性的教育文献”。

  29. 四大支柱与创新能力   在四大支柱中,强调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就是要把德育作为基础,即强调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精神的新人。而另外三个支柱中,“学会认知”是要培养自己获取和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学会做事”是要培养敢于承担风险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生存”则是要培养能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应变能力。由于这三种能力的具体体现应当是、也必然是能够创造性地应付和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与严重的危机,因此上述三种能力也可以用一种能力即“创新能力”来加以概括。这就表明教育四大支柱的实质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一代新人。

  30. 现代教育技术对新型人材培养的重大意义 • 教学模式 • 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 •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比较深层次的改革,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则不一定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这类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要重要得多,当然也困难得多。 •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

  31. 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认知主体作用 •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教学模式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 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它是解放初期从苏联传来的。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32. 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 不能一概片面强调教师为中心也不可以一概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 当前的认识是: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指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又称为“双主模式”) • 当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或者说,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33. 现代教育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 创造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语言教学新模式。 • 创造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汉语教学新模式。 • 创造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第二语言教学新模式。 • 创造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对外汉语教学新模式。

  34. 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 ①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②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 ③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 ④ 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 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 ⑤ 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35.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 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理论: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通过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即知识点,以及知识点的教学顺序),学习者特征分析(据此确定对当前教学对象的教学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进行形成性评价,并依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一部分是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关于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是学习的外因;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学习的内因。

  36. 当前学术界在创造性思维研究中的五种偏向 (1)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 (2)将直觉思维混同于形象思维 (3)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对立起来 (4)认为发展右脑就是发展创造性思维 (5)忽视辨证思维的研究

  37. 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六要素 • 一个指针(发散思维)——用于解决思维的方向性; • 两条策略(辨证思维、横纵思维)——提供宏观的哲学指导策略和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 • 三种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用于构成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主体

  38. 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 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 •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  例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     比尔·盖茨与个人计算机革命

  39. 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 • 一、在直觉思维的三方面特征中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是直觉思维在本质上是对事物之间关系(即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这是由直觉思维所用的材料(关系表象)所决定的; • 二、直觉思维虽然是在瞬间作出快速判断,却并非凭空而来的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宽厚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运用直观透视和空间整合方法所作出的直觉判断。 • 这种直觉判断虽然不能保证绝对可靠(如果情况并非很急迫,即时间允许的话,在直觉判断作出以后,最好能运用逻辑分析、推理方法对该判断加以检验或论证),但一般来说,总是有一定根据的。实践经验愈丰富,知识积累愈宽厚,这种根据就愈可靠,直觉判断也就愈正确。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    苹果落地

  40. 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 • 创造性活动中的关键性突破(即灵感或顿悟的形成)主要靠形象思维(尤其是创造想象)或直觉思维,而不是靠逻辑思维。 例如:红外跟踪技术的发明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41. 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 • 时间逻辑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这是因为,不论是形象思维还是直觉思维,其创造性目标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时间逻辑思维的指引、调节与控制的作用。 • 逻辑思维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灵感或顿悟(灵感或顿悟总是来自形象思维或直觉思维),但是对创造性目标的实现却有指引和调控作用,离开逻辑思维的这种作用,光靠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创造性活动是不可能完成的。

  42. 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 辨证思维是指能运用唯物辨证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总之,是两点论不是一点论。

  43. 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 1.现代教育技术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 2.基于计算机的课件开发平台可以对直觉思维提供有力支持 • 3.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对形象思维提供有力支持 • 4.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可以对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提供有力的支持 • 5.教师指导(或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为逻辑思维提供有力支持

  4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学习理论主要是以皮亚杰、维果斯基等的思想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 从行为主义到信息加工论基本都以客观主义(objectivism)为基础,即把事物的意义看成是存在于个体之外的东西,是完全由事物本身决定的,而对事物的认知就是单向的刺激或信息的接收过程,是从事物到心理的过程。 • 而建构主义者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自己决定的,事物信息要被人理解,这依赖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人常常会因此而建构不同的意义。 • 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 • 在当今的教育心理学界,建构主义日益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甚至有人(R. E. Slavin)把它称为“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45.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 知识观 • 学生观 • 学习的建构性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这种观点与以往的学习理论有所不同。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 学习中的社会性互动 • 情境性学习    建构主义者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authentic task)情境挂起钩来,比如医学中的具体病理、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案例,等等,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 。

  46. 促进自由学习的方法 • (1) 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 • (2) 提供学习资源 • (3) 学习合约 • (4) 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社区研究 • (5) 分组学习 • (6) 科学探究训练

  47. 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 斯金纳认为,个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 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对环境发出的反应,并没有明确的先行刺激,比如白鼠的压杆动作,人的读书写字等。操作性行为不取决于事先的刺激,而是受控于行为的结果。经典条件反射所针对的只是应答性行为,而人类所从事的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就是要对操作性行为的习得做出解释。 •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一种强化物,那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所以,在这种条件反射中,重要的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而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操作行为成了获得某种强化物的工具,所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个体在某种情境中可能有多个自发的反应,研究者如果选择其一给予强化,那这个反应在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48.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 见P79

  49. 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 • (1) 动机阶段 • (2) 了解阶段 • (3) 获得阶段 • (4) 保持阶段 • (5) 回忆阶段 • (6) 概括阶段 • (7) 操作阶段 • (8) 反馈阶段

  50. 知识的表征 • (1)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 (2)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命题网络 • (3)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产生式(production)系统 • (4) 知识表征的另一种假设:图式(Schema) • (5) 知识表征的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