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一、实验目的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初步掌握玉米小斑病抗性鉴定技术。 1 、玉米小斑病的主要症状特征观察。 2 、玉米小斑病的接种方法。 3 、玉米小斑病的病情与抗性级别鉴定。. 二、内容说明. 玉米小斑病( Helminthosporium maydis ) 是温暧潮湿地区玉米产区广泛发生的一种病害,也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流行年份往往造成严重损失。选育抗病自交系和杂交种,是防治小斑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玉米从幼苗到成株均可发病,通常从下部叶片开始向上蔓延,先从叶面产生褐色小点,后扩大成 2~3mm 的褐色病斑,病斑受叶脉限制,常常成不规则形。发病适温为 25~30 ℃ 。.

jess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一、实验目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初步掌握玉米小斑病抗性鉴定技术。 1、玉米小斑病的主要症状特征观察。 2、玉米小斑病的接种方法。 3、玉米小斑病的病情与抗性级别鉴定。

  2. 二、内容说明 玉米小斑病(Helminthosporium maydis)是温暧潮湿地区玉米产区广泛发生的一种病害,也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流行年份往往造成严重损失。选育抗病自交系和杂交种,是防治小斑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玉米从幼苗到成株均可发病,通常从下部叶片开始向上蔓延,先从叶面产生褐色小点,后扩大成2~3mm的褐色病斑,病斑受叶脉限制,常常成不规则形。发病适温为25~30℃。

  3. 内容说明(续) 根据小斑病菌侵染特点的不同,可将小斑病菌划分为O小种和T小种两个生理小种。T小种对T型细胞质有专化毒性,故育种上应尽量避免使用有专化性的细胞质类型。玉米对小斑病抗性表现亦有两种,一是多基因控制,表现为病斑数量少,在保湿条件下,病斑形成的孢子少,孢子形成时间较长。二是由隐性单基因rhm控制,表现为小的褪绿病斑。 鉴定玉米育咱材料抗小斑病的方法有自然诱发鉴定,大田诱发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但以人工接种鉴定较为可靠。

  4. 三、所需用品和操作方法 (一)所需用品 1、材料:供试玉米材料、玉米抗病和感病对照材料。玉米小斑病菌种,T小种的培养物;上一季感染O小种小斑病的玉米植株病叶。 2、仪器用具: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酒精灯、接种环、恒温箱、烧杯、漏斗、试管、纱布、玻璃棒、培养皿、显微镜、小喷雾器、保湿罩等。 3、药品试剂:75%酒精、0.1%升汞溶液、葡萄糖、琼脂、马铃薯等。

  5. 用具

  6. (二)操作方法 1. 苗期接种鉴定 (1)菌种的培养 ①病原菌的分离    选取新鲜病叶作为分离材料,在灭菌室内进行操作。先将病斑剪成4~5mm2大小,约30~40块,然后分别将病组织小块置于0.1%升汞溶液中消毒1min,立即取出,按无菌操作方法投入无菌水中清洗三次,每次2~3min。最后以无菌操作方法,将病斑组织按正方形四点排列,栽种在PDA平板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g,葡萄糖10~20g,琼脂17~20g,水100ml)上,置25~30℃温箱中培养约7天。

  7. ② 菌种的纯化 选取培养性状典型的菌落,按无菌操作方法移植到斜面培养基上(每个典型菌落移3管),然后再放在25℃恒温下培养。待产生孢子后,选取菌落较一致的斜面1~2管,挑取一点,观察孢子的形状、分隔数、脐点特点。然后计测孢子大小。确认纯种后,再用斜面培养基扩大培养,让其产生大量孢子后,置冰箱中保存待用。

  8. 菌丝形态

  9. (2)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用少量无菌水倒入已产孢子的斜面培养基试管中,猛力摇动冲洗孢子。也可辅以接种环表层刮除。最后将所有冲洗孢子液集中在洁净的三角瓶中。用纱布滤去菌丝及培养基,滤液用蒸馏水稀释,调至在100倍显微镜下每个视野有5个孢子浓度的悬浮液待用。

  10. (3)接种病菌    接种小斑病的适宜时期是在玉米6个叶片左右。接种前在配制好的孢子液中加入2%蔗糖,以促进病菌孢子萌发。接种菌液量是每株1~2ml。用微型喷雾器均匀喷雾,喷后立即以塑料袋套盆保温,置25℃左右温度下保湿24小时。

  11. (4)病情鉴定和分级标准   接种后7~10天即可进行病情鉴定。鉴定应在同一天内完成。鉴定项目和标准如下: ① 发病程度 以叶片为单位进行鉴定。根据病斑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记载每片叶的感病程度。发病程度分为9级(表1)。鉴定接种部位的叶片,每株4片叶,每个供试材料10株共40片。 以整株为单位,根据整株的发病情况,分为7个等级(表2)。而后,以叶片为单位,计算病叶率和病情指数。

  12.  病情计算公式

  13. 等级 病斑占叶片面积(%) 0 1 2 3 4 5 6 7 8 0 1 2—5 6—10 11—20 21—30 31—50 51—70 >70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7级 8级 表1 玉米小斑病叶片发病程度分级标准

  14. 0.5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0级 表2 玉米小斑病整株发病程度分级标准

  15. 病情鉴定和分级标准(续) ② 病斑长度 随机测量40个独立的病斑,每株4个,以mm为单位。 ③ 抗病性的反应型 病斑反应型分为三级,分级标准见表3。

  16. 褪绿病斑型 坏死型 萎蔫型 表3 玉米小斑病抗性反应型分级标准

  17. 2. 成株期接种鉴定 ①接种:抽雄前将粉碎的头一年病叶撒入心叶喇叭口,接种应在下午或傍晚湿度较大时进行。天气干燥时,接种后可在每株心叶喷水。 ② 病情鉴定和分级标准:抽丝后15天左右进行病情鉴定,鉴定应在同一天内完成。发病程度以整株为单位,分7个等级。分级标准见表2。一般用于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整株调查中,植株上、中、下叶片的划分,以第一果穗上下两片叶为中部叶,其下为下部叶,其上为上部叶。

  18. 0.5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0级 表2 玉米小斑病整株发病程度分级标准

  19. ③ 病株率和病情指数计算   病株率和病情指数计算方法是以整株为单位进行。

  20. 四、作业 1、玉米小斑病发病的适宜条件是什么? 2、玉米小斑病的典型特征为何? 3、玉米小斑病鉴定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4、玉米小斑病接种的要点是什么? 5、玉米品种对小斑病抗性表现分几级?各级表现如何?

  21.  参考文献 [1] 玉米遗传育种学编写组,1979,玉米遗传育种学,230—260,科学出版社。 [2] 方中达,1998,植病研究方法,p373—376,中国农业出版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