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235 Views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破解“三农”难题. 内容提要. 3 、高考回眸. 1 、背景材料. 2 、内容要点. 4 、思考角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农民和农村的天地。今年高考不妨从党和政府的角度与农民的角度多做思考。. 【 背景材料 】. 党的十六大 : 解决 “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 十六届三中全会 : 第一次正式提出了 “统筹城乡发展” 的思想,而且将它放在“五个统筹”之首。.
E N D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破解“三农”难题
内容提要 3、高考回眸 1、背景材料 2、内容要点 4、思考角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农民和农村的天地。今年高考不妨从党和政府的角度与农民的角度多做思考。
【背景材料】 党的十六大: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而且将它放在“五个统筹”之首。 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上述三大概念的产生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层次,三者是一脉相承的,是战略决策思路一步一步具体化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是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取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它将战略思路、战略取向进一步具体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因此,现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内容提要】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 6、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7、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全面解读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 ①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客观要求 ③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④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障 ⑤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⑥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⑦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的重要支撑。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 然要求。 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 求和根本举措。 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和代表最 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示范引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6、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①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②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是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 ③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动力支撑 ④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重要组成部分 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7、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解读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在于城乡统筹发展。 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 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 【关于“三农”问题的高考回眸】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农业问题又是经济常识教材的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对于政治学科高考而言,“三农”问题显然是一个长效性热点,无疑是历年高考持续关注的问题之一。 2000年高考政治第36题、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40题第5问、高考文综广东、河南卷第39题、2003年高考政治江苏卷第39题都考查了“三农”问题;2004年高考文综Ⅱ第38题、高考文综Ⅲ第40题的第(3)、(4)问、高考文综北京第41题的第(3、6)问、辽宁卷(大综合)第46题、高考政治上海卷第32题、高考政治广东卷第39题,都突出了对“三农”问题的考查;2005年高考政治广东卷第10、39题、高考政治江苏卷第39题、高考政治上海卷22题、高考文综Ⅰ第38题、高考文综北京卷第24、25题等,同样突出了对“三农”问题的考查。
【思考角度】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角度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角度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路的角度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角度: 经济常识:国家宏观调控、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农业的基础地位 哲学常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全面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 政治常识:党的性质、地位、宗旨、领导;“三个代表”、党的执政能力、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角度: 经济常识:社会主义本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发展观 哲学常识:联系、全面、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观点 政治常识:民主政治建设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路的角度: 经济常识: 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产业结构调整、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城镇化、“两高一优”农业发展之路、税收及其作用、财政及其作用、积累与消费、科学的消费观、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 哲学常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人民群众观点、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结合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观点、认识的秩序、创造性思维、科学实验的作用 政治常识: 党的执政能力、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的思想路线、工作方法、“三个代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民主政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