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破解“三农”难题. 内容提要. 3 、高考回眸. 1 、背景材料. 2 、内容要点. 4 、思考角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农民和农村的天地。今年高考不妨从党和政府的角度与农民的角度多做思考。. 【 背景材料 】. 党的十六大 : 解决 “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 十六届三中全会 : 第一次正式提出了 “统筹城乡发展” 的思想,而且将它放在“五个统筹”之首。.

Download Presentation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破解“三农”难题

  2. 内容提要 3、高考回眸 1、背景材料 2、内容要点 4、思考角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农民和农村的天地。今年高考不妨从党和政府的角度与农民的角度多做思考。

  3. 【背景材料】 党的十六大: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而且将它放在“五个统筹”之首。 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上述三大概念的产生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层次,三者是一脉相承的,是战略决策思路一步一步具体化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是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取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它将战略思路、战略取向进一步具体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因此,现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4. 【内容提要】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 6、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7、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全面解读

  5.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6.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7.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 ①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客观要求 ③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④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障 ⑤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⑥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⑦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8.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的重要支撑。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 然要求。 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 求和根本举措。 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和代表最 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

  9.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示范引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6、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①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②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是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 ③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动力支撑 ④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重要组成部分 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10. 7、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解读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在于城乡统筹发展。 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 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11. 【关于“三农”问题的高考回眸】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农业问题又是经济常识教材的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对于政治学科高考而言,“三农”问题显然是一个长效性热点,无疑是历年高考持续关注的问题之一。 2000年高考政治第36题、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40题第5问、高考文综广东、河南卷第39题、2003年高考政治江苏卷第39题都考查了“三农”问题;2004年高考文综Ⅱ第38题、高考文综Ⅲ第40题的第(3)、(4)问、高考文综北京第41题的第(3、6)问、辽宁卷(大综合)第46题、高考政治上海卷第32题、高考政治广东卷第39题,都突出了对“三农”问题的考查;2005年高考政治广东卷第10、39题、高考政治江苏卷第39题、高考政治上海卷22题、高考文综Ⅰ第38题、高考文综北京卷第24、25题等,同样突出了对“三农”问题的考查。

  12. 【思考角度】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角度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角度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路的角度

  13.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角度: 经济常识:国家宏观调控、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农业的基础地位 哲学常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全面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 政治常识:党的性质、地位、宗旨、领导;“三个代表”、党的执政能力、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角度: 经济常识:社会主义本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发展观 哲学常识:联系、全面、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观点 政治常识:民主政治建设

  14.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路的角度: 经济常识: 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产业结构调整、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城镇化、“两高一优”农业发展之路、税收及其作用、财政及其作用、积累与消费、科学的消费观、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 哲学常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人民群众观点、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结合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观点、认识的秩序、创造性思维、科学实验的作用 政治常识: 党的执政能力、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的思想路线、工作方法、“三个代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民主政治建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