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74 Views
台灣股市新局與挑戰. 林 蒼 祥 台灣財務工程學會 理事長 淡江大學財金所教授兼兩岸金融中心主任 台灣大學醫管所、台北大學國際金融所兼任教授 美國 Boston 大學財金博士、台大物理系. 圖一 : 海外投資成為新選擇. 圖二 : 台股之外資持股與交易比重. 兩岸金融新局. 移除兩岸資金管制的規定 金融 MOU: 2009.11.16 簽署, 2010.1.16 生效 開放 QDII 來台投資證券市場。 證劵及金融業可赴大陸投資、設立營業據點。 2009 年 3 月底, 13 家證券商(占 30% ,台灣綜合證券商有 43 家),設立 24 個辦事處。
E N D
台灣股市新局與挑戰 林 蒼 祥 台灣財務工程學會 理事長 淡江大學財金所教授兼兩岸金融中心主任 台灣大學醫管所、台北大學國際金融所兼任教授 美國Boston大學財金博士、台大物理系
兩岸金融新局 • 移除兩岸資金管制的規定 • 金融MOU:2009.11.16簽署,2010.1.16生效 • 開放QDII來台投資證券市場。 • 證劵及金融業可赴大陸投資、設立營業據點。 • 2009年3月底,13家證券商(占30%,台灣綜合證券商有43家),設立24個辦事處。 • ETF市場交流 • 共同合作編製兩岸指數 • ETFs相互掛牌: 2009年8月底, 2檔香港ETFs(恆中國,恆香港) 與1檔連結式ETF(寶滬深)於台灣上市 • ECFA • 早期收穫名單:准入、減免關稅 • 規範兩岸之間經濟合作活動之基本協議,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
IPO成果 • 開放台商回台上市、擴大外國企業來台上市 • IPO 51家輔導 (2008.8~2010.2.10),家審查中 -- 2/3以上主要營運地在大陸 -- 近半數為科技業 -- 7家為台商以外之外國企業 2) TDR 2009年10TDRs上市,2010年2TDRs +上市
銅鑼已響,但政府沒準備好(1) • 中國全體QDII基金 • 家數: 13 • 總資產規模:109.4億美元 • 對QDII開小門。 • 核准3家QDII,全體QDII投資台股上限5億美元,等於QDII資金規模4.6% 。未簽MOU之海外股市,中國大陸准QDII3%規模資金買債劵。 • 香港准QDII 50%規模資產買港股。 • 對陸資持股開小門,簽署MOU對爭取QDII來台幾乎無作用。
銅鑼已響,但政府沒準備好(2) • MOU簽署後2個月彷彿空轉: • 禁止QDII投資股票原公告78檔,稍後新聞局承認5家擺烏龍,將聯強、中環等5家早已撤銷廣電特許執照之上市公司。 • 宏碁、英業達、遠東百貨等12檔赫然在73家禁投之列,市場無法認同。
中國內地金融業迅速崛起,香港有「邊緣化」強烈危機感中國內地金融業迅速崛起,香港有「邊緣化」強烈危機感 • 港府金融管理局在北京開放QDII投資港股前一年(2006) 主動連續出擊,總裁任志剛為瞭解QDII政策的細節,4月先到北京。 6月再率香港金融代表團拜會人民銀行行長、銀監會,為申請QDII業務澄清疑問。同時在北京研討會說:「香港發展策略有必要與時俱進,居安思危亦有必要。否則,在內地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和市場全球化的趨勢下,香港地位可能被邊緣化!」 • QDII熱也增加了香港吸引國際資金借道進入大陸的籌碼,使香港於2009年登上全球籌資王寶座,可說實至名歸。
開放第二個項目”兩岸三項金融業別業務往來辦法”仍只開小門開放第二個項目”兩岸三項金融業別業務往來辦法”仍只開小門 • MOU生效後五周,才陸續通過兩岸銀行、保險及證劵期貨等三項業務往來辦 • 禁止陸銀參股台資銀行、設子行,僅開放陸銀登台設辦事處,條件嚴苛,僅五家陸銀符合。 • 開放保險及證劵期貨業參股,條件開窄門,分別只有二家陸資保險公司及一家證劵商資格符合。
開小門之作法,市場均說:No! • 台商票選2009年十大經貿事件第一名:兩岸金融MOU簽署。 • 金融MOU生效後,第一件開放業務”QDII來台”,及第二件”兩岸三項金融業別業務往來辦法”,均對中國大陸開小門之作法,不符市場期待,背離民意。 • 市場對行政院費時審查之業務往來辦法失望,金融指數期貨在三項辦法兩批出爐之次日分別重挫3.2%與0.44%。
中國大陸主宰談判,因台灣要市場:航運vs.證劵中國大陸主宰談判,因台灣要市場:航運vs.證劵 • 台灣7家銀行之中國大陸辦事處可升格分行,但承作人民幣時間不易縮短。 • 直飛航班為每周270班(原108航班,雙方各飛135班),但上海只28航班,小增7班;無第五航權,不能從台灣接轉中國大陸,也不可自中國大陸轉飛歐美亞,只能載人或載貨擇一;貨運包機只限上海、廣州,託運貨物限收鄰近城鎮– 機票既貴又不方便 (金廈台一條龍NT6000,直航NT1.2萬)。
阿Q心態會延宕台灣金融業登陸時機 • QDII來台、往來業務三個辦法開小門之作法,造成台灣股市和平紅利蒸發,以嚴格條件處理陸資銀行與證劵公司來台,凸顯政府不了解順勢而為,將會延宕台灣金融業跨岸時機。 • 兩岸談判制空權操於中國大陸。兩岸直航談判,每週直飛班機數、降落城市,中國大陸完全掌握談判進度與決定給什麼,金融服務業與航空業一樣,要能獲利在於創造出規模經濟。
大幅開放證劵與期貨業投資大陸上限,使可達成全資全照大幅開放證劵與期貨業投資大陸上限,使可達成全資全照 • 目前限制:實收資本額40%。扣除海內外總投資,額度幾乎已用磬。 • 先開放至淨值60%,不應低於生產事業。未來隨生產事業鬆綁,同步等幅開放。 • 目前准資金之額度距全資全照還很遠。例如,大陸投信公司,最小投資為人民幣3億元。
對陸資開放之門宜開更大一點 • 開放外商銀行來台超過半甲子,外資金融服務業者也無法蠶食鯨吞。至今全體外商銀行業務只佔台灣市場之5%。 • 自1991年開放外國劵商來台,經紀業務占16%~20% (QFII政策限制本國劵商不能承做海外單)。 • 政府要相信金融與證劵業者之競爭能力,要信任金管會及央行可做好對陸資業者來台之監理,對陸資開放之門宜開更大一點,了解智者以小事大之談判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