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749 Views
做新时期开拓创新 的班主任 主讲人:张 捷. 第一部分 创新方法 实施有效的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发展趋势 1 、教师影响力的大小由传统的权力性影向非权力影响转化 2 、教师的管理方式由过去的 “ 专制 ” 、 “ 放任 ” 型向 “ 民主型 ” 转化。 3 、注意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 二、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1 、班级管理的原则 ( 1 )方向性原则: ( 2 )全面管理的原则: ( 3 )民主管理的原则: ( 4 )协同管理的原则: ( 5 )超前管理的原则: ( 6 )情感投入的原则: 61
E N D
做新时期开拓创新 的班主任 主讲人:张 捷
第一部分 创新方法 实施有效的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发展趋势 1、教师影响力的大小由传统的权力性影向非权力影响转化 2、教师的管理方式由过去的“专制”、“放任”型向“民主型”转化。 3、注意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
二、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1、班级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全面管理的原则: (3)民主管理的原则: (4)协同管理的原则: (5)超前管理的原则: (6)情感投入的原则:61 (7)心理疏导的原则:
2、班级管理的方法 (1)、建立学习型班集体 (2)、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班集体和谐发展:开展活动,三育和谐发展,不可偏废一项。 (3)、发挥骨干作用,形成正气 (4)、三教统一,整合教育资源 (5)、重视学法指导,提高教育实效。62
3、如何培养学生干部 (1)整体优化的原则 (2)避免一人兼多职 (3)培养、训练相结合 (4)培养民主作风 (5)大胆使用,相信学生
4、规范、舆论、班风 规范是基础、舆论是导向、班风是目标
5、班内突发事件的处理 (1)教育性原则 (2)目的性原则 (3)针对性原则 (4)客观性原则 (5)启发性原则 (6)有效性原则 (7)一致性原则 (8)可接受性原则 (9)因材施教的原则 (10)冷处理原则
三、班集体形成的几个阶段 1、班级松散的群体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管理措施是: (1)通过班会、活动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如:介绍任课老师、师生联谊会、座谈会等。 (2)建立健全班级管理机构及组织,指导学生干部开展工作。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班级远期、中期、近期目标,反复宣讲,强化学生实现目标意识,取得学生理解和支持。 (4)注意非正式小团体的形成
2、有组织的联合群体阶段 本阶段主要管理措施是: (1)加强常规训练,利用好晨检(或晨会)、班会、年级会等常规教育时间(指班会以外较固定的时间)进行强化,强化学生遵规意识与督促学生遵规行为并重。 (2)把第一阶段活动中涌现的积极分子团结起来,形成榜样、标兵群体,影响带动学生的言行,形成正风气。 (3)正确对待正形成或已形成的非正式小团体,不可一味的卡压拆,作好诱导教育工作,并不是所有的非正式小群体都是坏事,引导得当,就可为我所用,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4)充分认识此阶段的重要性、艰苦性及多变性,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多掌握应变的方法措施。
3、集体阶段 本阶段主要管理措施是: (1)继续严格执行奖惩制度、班规条例等; (2)结合计划不断强化学生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巩固良好的班风; (3)充分发扬民主,发挥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特别是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创造性的教育管理,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4、建设班集体的小技巧
第二部分 新任教师如何 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一、新时期班主任的素质及要求 〈一〉新时期班主任应具备的理论素质 〈二〉新时期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较高的政策水平,吸纳学校有关工作精神,转换教育的能力。 (2)深入了解、研究学生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创建班集体的能力。 (5)转化后进生的能力。 (6)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的能力。 (7)高度的社会信息能力。 (8)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9)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10)较强的人际交往和攻关能力。 (11)灵活的教育机智。 (12)进行班主任工作研究的能力。 〈三〉、班主任现代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的观点。 1、学生全面发展——整体观。
2、学生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辩证观。2、学生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辩证观。 3、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观。 4、师生互动,共同成长——平等观 5、学生有主动发展的能力——主体观
〈四〉、全面了解、把握二十一世纪学生特点。〈四〉、全面了解、把握二十一世纪学生特点。 1、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学校、社会、家庭——因地施教。 2、研究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及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因材施教。 3、把握学生各个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时施教。
〈五〉、如何尽快提高班主任素质 1、调整心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学生观、教育观等 2、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3、树立班主任的威信。 4、努力作专家型的班主任。
第三部分 学生偏差行为 及辅导
一、偏差行为分类:1、外向性行为问题; 2、内向型行为问题;3、学业适应问题; 二、转化不良行为学生偏差行为的基本要求 1、建立感情基础 2、尊重人格 3、组织教育合力 4、调动积极性 5、运用班集体力量
三、转化不良行为学生的主要方法 预防为主 对已出现的不良行为学生可采取 1、综合治理,分级管理。 2、重视新开端 3、抓住闪光点 4、突破个性 5、长远规划,逐步提高 6、定期分级帮教 7、讲究批评艺术 8、学习辅导 9、调动非正式小团体积极因素 10、心理辅导 11、允许反复,打心里战 12、充分运用认知失调理论
第四部分 班主任如何 进行学法指导
一、班主任对学生学习技术的指导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求知动机: 2、荣誉动机: 3、升学动机: 4、“为谁而学”的动机: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内容上要吸引学生,生动有趣。 2、深入了解学生,对症下药。 3、发挥自身长处,善于扬长避短。 4、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四〉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 〈五〉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1、把握学习过程的基本常识 掌握知识的过程:领会——巩固——应用 学习的主要环节:计划——预习——上课——复习——考试 学习的主要技能:计划、预习、复习等学习过程的能力;听课、记笔记、记忆、观察、应考等能力
2、掌握学习过程的基本常识 (1)计划:长期、短期、近期 (2)预习:如何预习,预习什么,预习的监督检查机制是否有 远期预习、近期预习、预习的时间安排、预习内容及要求 、预习的步骤 、 预习的方法 : ①初读:明确学科知识的内容,发现问题做标记。 ②扫障:借助工具书或教辅,扫清明显障碍。 ③细读:抓学习重点,进一步发现问题,找自己疑难问题,做标记。 ④做题:尝试性作一些题,有的看,有的想即可。 ⑤做好预习笔记。
(3)上课: ①听课:指导学生注意力的状态,根据课上重难点调节自己的注意状态,重点内容要高度集中,一般易懂的内容,在自然注意状态下听。 ②记笔记:基本的格式与结构,记笔记的内容和方法要给与学生指导。
(4)复习: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系统复习。(4)复习: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系统复习。 课后复习的主要方法: 回忆:过电影,小学家长帮助孩子过电影。 益处是:及时检查孩子听课效果 提高记忆力 增强预习、记笔记的针对性 养成擅动脑筋的习惯 看课本:抓双基的途径 整理笔记:边看边加工 适当看参考:深化学习
系统、阶段复习方法: 过程:阅读——整理——练习——熟练掌握 方法:建立知识网络、概括知识点(少而精) 注意的问题:注意平时积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有集中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做好复习的准备工作(如准备好工具书、参考书)、发现问题时深入探讨一追到底。 作用:回忆重现——使知识巩固 查漏补缺——使知识完整 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 综合应用——使知识实用
(5)考试:影响考试的因素 、答卷技巧的指导 考试后要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试卷,正确处理错误的知识点,不能注重考多少分,重点在分析上,学会正确有效地分析试卷
(6)学习技巧的指导 ①建立错题集 ②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科学规律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记忆的先快后慢原则 •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③限时作业 ④审题技巧 ⑤一题多解、解题技巧、题型归类等… 〈六〉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班主任指导学生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一〉分类: 年级:针对年级普遍问题进行专题指导 学科: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根据学科特点。 个别:个别问题就要个别指导,解决。 〈二〉原则:培养习惯;尊重规律;坚持训练;及时总结;鼓励为主;注意纠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家校联合;因人授法;科学指导;
〈三〉方法:日常训练;激励交流;专题讲座;普及知识……〈三〉方法:日常训练;激励交流;专题讲座;普及知识…… 〈四〉注意的问题: 1、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2、知识性 3、典型性
三、家校配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1、对家长培训 2、教家长方法 3、明确配合点,形成合力 4、定期反馈,及时调整
第五部分 班主任如何召开 主题班会
一、主题班会在班级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能够促进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3.能够促进班集体的建设 4.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二、开展主题班会的基本类型 1.班级例会:晨检、周会2.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系列主题班会3.学习指导:学习交流、学法指导 4、文艺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 ……
三、班会的误区 1.无准备班会2.训斥式班会 3.包办式班会……
四、主题班会活动的选题依据 〈一〉.理论依据:教育学、心理 学、管理学等〈二〉.现实依据:提高学生的素养 1、符合当前班集体建设的需要 2、符合班集体现实情况 3、符合学校教育的需要 4、符合社会对学生有影响的现象需要
五、主题班会的组织 1.充分准备—自我认识、自设主题 确定主题 组织落实 集中突破
2.精心筹划—自我参与、自我鼓励 精心选择内容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确定活动的形式 3.组织召开—自我体验、自我强化 帮助班委会安排好班会活动程序 协助主持人开好班会 作为班级一员参加班会 做好评价、总结、提升
设计 准备 实施 巩固 延伸 4.课下延伸 通过不同的形式体现教育目的
六、主题班会的要求 1.科学性:生命 坚持做到:双边性、系列性、真实性 2.教育性:灵魂 3.针对性:核心 坚持做到:配合学校的整体教育规划、结合重大节 日、针对学生实际 4.创造性:智慧 5.艺术性:桥梁 坚持做到:遇理于情、以情动人、由情悟理 6.趣味性:润滑剂 坚持做到: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以趣引人
七、主题班会的形式 1.专题讨论会 2.报告会 3.演讲会 4.茶话会 5.故事会 6.文艺表演会 7.游戏活动 8.参观访问 9.主题会
八、应注意的问题 1.更新观念 积极引导 2.切忌走过场 应付了事 3.强化角色意识 让学生学会多角色实践 4.变换形式 激发兴趣 5.忌一劳永逸 搞好跟踪教育 6.自觉培养抓教育机智的能力
第六部分 班主任如何指导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