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2

第九章 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九章 遗传的物质基础. 9.1 遗传物质的本质. 一、 DNA 是遗传物质 (一) 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明 1928 年 Griffith 等进行的肺炎球菌转化( transformation )实验 . 1944 年 Avery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二) DNA 携带两类不同的遗传信息 1 . 负责基因结构的信息 2 . 负责基因选择性表达的信息. 二、 RNA 也可作为遗传物质 (一) RNA 病毒 病毒颗粒( viron ) :由病毒 RNA 基 因组和包被在外的蛋白质外壳组成 . 病毒的生存方式: 病毒编码包装基因

jimbo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 遗传的物质基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遗传的物质基础

  2. 9.1 遗传物质的本质 一、DNA是遗传物质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 • 1928年Griffith等进行的肺炎球菌转化(transformation )实验. • 1944年Avery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 (二)DNA携带两类不同的遗传信息 1.负责基因结构的信息 2.负责基因选择性表达的信息

  4. 二、RNA也可作为遗传物质 (一)RNA病毒 病毒颗粒(viron):由病毒RNA基 因组和包被在外的蛋白质外壳组成. 病毒的生存方式:病毒编码包装基因 组所需的蛋白,以及一些在感染循环 中复制病毒所需的蛋白质。其他蛋白 质由宿主提供。因此病毒不能独立生 存。

  5. (二)类病毒(viroid) 类病毒:是使高等植物产生疾病的有传染 性的因子,由很小的环状RNA分子构成。 与病毒不同,类病毒的RNA本身就是感染 因子。类病毒只由RNA组成,其中广泛 存在不完全的碱基配对,形成一种特有 的棒状结构。类病毒的基因组不能编码 蛋白质。

  6. 类病毒的复制:必须由宿主的酶来完成,其RNA作为模板。类病毒的复制:必须由宿主的酶来完成,其RNA作为模板。 类病毒对宿主的影响:类病毒可通过复制占有宿主细胞中关键的酶,从而影响宿主细胞的正常功能;类病毒也能影响必需的RNA的产生而引发疾病;它们还可以作为一个不正常的调控分子,对个别基因的表达产生特殊的影响。

  7. 三、是否存在核酸之外的遗传物质? (一)朊病毒(prion): 是一个28KDa的疏水性糖蛋白,由细胞 的核基因编码,在正常动物的脑组织中 有表达。 (二)朊病毒的存在形式: 朊病毒以感染性形式(PrPSC),和非感染性形式(PrPC)两种形式存在。

  8. (三)两种形式的朊病毒的异同: PrPC PrPSC 功能 : 不详 导致退行性神经疾病 分 布: 正常脑 被感染脑 抗蛋白酶性: 可被完全降解 只能被部分降解 溶解性: 可溶 难溶 一级结构: 两者相同 二级结构: 40%-螺旋 20% -螺旋, 50%-折叠

  9. (四)朊病毒的感染方式 PrPSC作用需要PrPC的参与 PrPSC蛋白的错误折叠形式可以催化天然PrPC分子从正常的可溶性的螺旋构象向不溶性的-折叠构象转化,最终导致了疾病和感染。

  10. (五)朊病毒的多株现象 不同PrPSC株可使一种PrP结构转化为不同的构型;而同一种PrPSC可以在具有不同PrP蛋白的多种生物中传代,即使经过多次传代仍然保持自身的生物学特征。 (六)朊病毒是遗传物质吗? • 多株现象难以解释 • 其感染方式能否被视为遗传复制?

  11. 9.2 DNA的一级结构 一、DNA一级结构的组成 一级结构: 4种脱氧核苷酸的连接及其排列顺序。 (一)含氮碱基(nitrogenous bases) • 胞嘧啶(cytosine, C)、 • 胸腺嘧啶(thymine, T)、 • 腺嘌呤(adenine, A)、 • 鸟嘌呤(guanine, G)

  12. DNA中的常见碱基有: 胞嘧啶(cytosine, C)、胸腺嘧啶(thymine, T)、 腺嘌呤(adenine, A)和鸟嘌呤(guanine, G)

  13. (二)戊糖:核糖和脱氧核糖

  14. (三)脱氧核糖核苷(nucleoside) 由碱基和戊糖(D-脱氧核糖)缩合而成。 有4种脱氧核糖核苷: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腺嘌呤脱氧核糖核 苷和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 + + H2O H

  15. (四)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苷和磷酸缩合形成的磷酸酯

  16. (五)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键聚合成为 脱氧核糖核酸(DNA)链。链的一端的核苷酸有自 由的5’磷酸基团,称5’端;另一端核苷酸具有自由 的3’羟基,称3’端。 一个脱氧核苷酸的3'端与下一个的5'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17. DNA链的方向就是从5’端 到3’端。 DNA分子通常以线性或环 状的形式存在。大多数 DNA由两条互补的单链构 成。少数生物的DNA,如 某些噬菌体或病毒是以 单链形式存在的。

  18. 二、序列测定方法 (一)小片段重叠法 (二)凝胶直读法 1.酶法 (1)加减法(Sanger,1975) (2)末端终止法(双脱氧法/间接拷贝法)(Sanger,1977) 2.化学法(Maxam/Gilbert,1977) 适用于DNA短片段的测定

  19. 末端终止法的应用——循环测序(cycle sequecing)实验及原理 a.测序反应的设定 • 体系中包括:DNA模板,TaqDNA聚合酶,寡核苷酸引物,4种dNTP 和荧光ddNTP(4种荧光)等 b.反应 • 包括:DNA变性,引物与模板配对,DNA聚合酶使引物延伸(在引物3’末端接上dNTP或ddNTP); c.反应的终止 • 20-30个循环后,新合成所有可能的DNA片段,每个片段的3’末端都被接上ddNTP,延伸终止; d.反应产物电泳分离及检测 • 在聚丙烯凝胶中,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在高压电场作用下迁移,小分子迁移速度快,先被位于凝胶底部的装置检测到。 e.结果的处理及输出 • 根据被检测到的DNA片段的顺序及颜色,绘出DNA片段的电泳图谱。DNA序列中的每个核苷酸由一系列按顺序排列的彩色峰型显示出来

  20. 双脱氧核苷三磷酸

  21. 引物 5 ‘ 3 ' 模板 5 ' TACGATCGTATG3 ' 酶、4种dNTP 3 ' ATGCTAGCATAC5 ' 5 ' TACGATCGTAT3 ' A G T C 5 ' TACGATCGT3 ' 5 ' TACGATCGTA3 ' 5 ' TACGAT3 ' 5 ' TACGA3 ' 5 ' T3 ' 5 ' TACGATC3 ' 5 ' TACGATCG3 ' 5 ' TA3 ' 5 ' TAC3 ' 5 ' TACG3 ' ddATP ddGTP GTATGCTAGCAT ddTTP ddCTP

  22. 9.3 DNA的二级结构 一、DNA螺旋的几种构象及其动态平衡 (一)Watson – Crick右手双螺旋结构 (B-DNA构象) 相对湿度为92%时, DNA钠盐纤维为B-DNA构象。 在天然情况下, 绝大多数DNA以B构象存在。

  23. Watson—Crick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 a.反平行双链右手螺旋 b.糖-Pi在螺旋线上 c.碱基伸向内部其平面垂直于轴 d.A=T、G=C e.直径=2nm,一圈上升10对核苷酸,螺距为3.4nm f.大沟(major groove)、小沟(minor groove)

  24. 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 (1)DNA分子由两条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简称DNA单链)组成。两条链沿着同一根轴平行盘绕,形成右手双螺旋结构。螺旋中的两条链方向相反,即其中一条链的方向为5′→3′,而另一条链的方向为3′→5′。

  25. 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 (2)嘌呤碱和嘧啶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基位于螺旋外侧。碱基环平面与螺旋轴垂直,糖基环平面与碱基环平面成90°角。

  26. 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 (3)螺旋横截面的直径约为2 nm,每条链相邻两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 nm,每10个核苷酸形成一个螺旋,其螺矩(即螺旋旋转一圈)高度为3.4 nm。

  27. 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 (4)两条DNA链相互结合以及形成双螺旋的力是链间的碱基对所形成的氢键。碱基的相互结合具有严格的配对规律,即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结合,鸟嘌呤(G)与胞嘧啶(C)结合,这种配对关系,称为碱基互补。A和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 • 在DNA分子中,嘌呤碱基的总数与嘧啶碱基的总数相等。

  28. (二)A-DNA构象 • 为相对湿度改变(75%以下)或由钠盐变为钾盐、铯盐,DNA的结构可成为A构象。它是B-DNA螺旋拧得更紧的状态。DNA-RNA杂交分子、RNA-RNA双链分子均采取A构象。

  29. (三)Z-DNA构象 • 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高盐浓度),DNA可能出现Z构象。Z-DNA是左手双螺旋,磷酸核糖骨架呈Z字性走向。不存在大沟,小沟窄而深,并具有更多的负电荷密度。

  30. A-型 B-型 Z-型

  31. A-DNA、B-DNA和Z-DNA的一些结构特征

  32. B-DNA是活性最高的DNA构象,B-DNA变成A-DNA后,仍有活性,但若局部变构为Z-DNA后,活性明显降低。B-DNA是活性最高的DNA构象,B-DNA变成A-DNA后,仍有活性,但若局部变构为Z-DNA后,活性明显降低。

  33. 二、决定双螺旋结构状态的因素 (一)氢键 1.碱基的氢供体 氨基、羟基 2.碱基的氢受体 酮基、亚氨基 3.G-C对及A-T对 之间的氢键: (在一定范围内DNA的稳定性与G-C百分含量成正比)

  34. (二)碱基堆积力 • 1,碱基堆积力 同一条链中的相邻碱基之间的非特异性作用力 • 2,碱基堆积力的来源 疏水作用力 累积的Van der Waal的作用力 • 3,碱基堆积作用的证据 单链多核苷酸倾向于碱基平行排列的规则螺线结构 破坏疏水作用和双链的氢键可降低DNA的稳定性

  35. TA不稳定 Pu的抵牾发生在小沟一侧 Py---Pu 2倍抵牾力 Pu的抵牾发生在大沟一侧 Pu---Py 相临两个Bp间的Pu发生过份的挤压导致Bp的抵牾 DNA分子的精细结构发生改变,产生构象的不安定状态 GC稳定 碱基堆积形成积压 Pu的双环结构,其长度接近或超过螺旋轴心 每对Bp又以propeller twist 形式存在

  36. (三)带电荷的磷酸基的静电斥力 • 磷酸集团的负电对DNA双链的稳定性起负作用。阳离子可对之产生屏蔽。DNA溶液的离子浓度越低,DNA越不稳定。 (四)碱基分子内能 • 碱基内能越高,氢键和碱基堆积力越容易被破坏,DNA双链越不稳定

  37. 9.4 DNA的三级结构 一、超螺旋结构 DNA的三级结构是指DNA双螺旋的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构象,主要表现为超螺旋结构。 形成超螺旋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因某种原因引入了额外的螺旋。 条件:a, DNA双螺旋闭合或被蛋白结合,末端不能自由转动; b, DNA双链上无断裂。

  38. a. b. 松弛态(relaxed state): DNA中心轴与平面平行即不扭曲的状态。 超螺旋:双螺旋结构的DNA再次扭曲形成的螺旋结构。 a .右旋超螺旋—— 负超螺旋(Negative supercoil) b.左旋超螺旋—— 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coil)

  39. 环状DNA分子的拓扑学性质 L=T+W W=L-T L:连环数( Linking number)指一个封闭环状DNA双螺旋分子中的两条链彼此盘绕的次数; T:双螺旋中转数(Twisting number,也叫螺圈数)是双螺旋本身所有的性质。其数量等于碱基对总数除以每一圈的碱基对数(如:5200÷10.4=500); W:超螺旋数(Writhing number)。 DNA的拓扑异构体: 松弛型:W=0,L=T; 负超螺旋:L<T;正超螺旋: L>T

  40. L=T+W W=L-T 例:动物病毒SV40的DNA(环状,含5200bp), 在无超螺旋时, L=500,T=500,W=0; 但实际上从细胞中分离出的SV40DNA含有25个负 超螺旋,所以它的L=475,因此,L对一个DNA分子 来讲是一个拓扑学特性,在不发生链的断裂时 它是一个常数。(475=500-25)

  41. 比连环差(Specific linking difference)(以 表示) 用来表示超螺旋的程度;当初级螺旋 数不变时, 代表超螺旋密度。 公式: =(L-L0)/ L0 (L0:表示松弛环型DNA的连环数) 如一超螺旋DNA的L =23,L0 =25, 则 =-0.08,大多数天然存在的DNA 分子超螺旋密度在-0.03~-0.09之间。

  42. 超螺旋结构存在的意义 密度大,体积小,在细胞中 所占体积较为经济; 超螺旋结构能影响双螺旋的 解链程度,因而影响DNA分 子与其它分子,如酶、蛋白 质等分子的相互作用,参与 DNA复制、重组、转录等重 要功能。 DNA的拓扑异构体可用凝胶 电泳分开。

  43. 影响DNA高级结构的酶 L值的改变需要至少一条DNA链断裂一次。断裂造成的DNA自由末段的一断可绕着另一端旋转,随后被重新连接,DNA拓扑异构酶通过催化此类反应将DNA从一种拓扑结构转变成另一种。

  44. 拓扑酶功能比较 功能比较 消除负超螺旋 松弛B - DNA 引入负超螺旋 紧缩B- DNA l拓扑异构酶 (topoisomerase I, II)参与构型的改变 Top I 对负超螺旋处的单链DNA具有极强的亲合力 Top II

  45. 1. I型DNA拓扑异构酶 底物: DNA单链 ATP: 不需 酶活性:DNA内切酶和连接酶活性 代表: E.Coli的DNA拓扑异构酶I: 可催化负超螺旋DNA转化为 松弛环型。 鼠DNA拓扑异构酶I:对正、 负超螺旋有相同的松弛能力。

  46. 原理: • E.coli拓扑异构酶识别部分解螺旋的DNA分子,与DNA单链部分结合后,切断一条链,并以其酪氨酸残基与DNA的5’磷酸相连。磷酸二酯键从DNA转移蛋白质上。酶将完整的DNA链拉过缺口后( ⊿L =+1),重新连接原先单链上磷酸二酯键。

  47. 上述过程除了改变DNA的超螺旋结构外,还可使单链环状分子形成三叶结构,以及使两个单链环状分子成为环连体分子。上述过程除了改变DNA的超螺旋结构外,还可使单链环状分子形成三叶结构,以及使两个单链环状分子成为环连体分子。

  48. 2. II型DNA拓扑异构酶 • 底物 DNA双链 • ATP 需要 • 酶活性 DNA内切酶和连接酶活性 • 代表 E.Coli旋转酶(DNA拓扑异构酶II),可引入负超螺旋。无ATP时,此酶只能缓慢地松弛负超螺旋。

  49. E.Coli的旋转酶还具有形成和拆开双链DNA环连体和成结分子的能力。E.Coli的旋转酶还具有形成和拆开双链DNA环连体和成结分子的能力。 • 此类酶无碱基序列特异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