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65 Views
第 16 章 管理创新. 智者将创造更多机会 —— 弗朗西斯 · 培根. 第 16 章 管理创新. 管理是在动态环境中生存的社会经济系统,要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因此 , 必须重视管理的创新职能。. 主要内容: 创新及其作用 变革与创新管理 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组织创新. 第 16 章 管理创新. 本章重点: 创新及其作用 创新管理与维持管理的关系 创新管理的内容 变革性管理的特点. 第 16 章 管理创新. 本章难点: 创新及其作用 创新管理与维持管理的关系 变革性管理的特点.
E N D
第16章 管理创新 智者将创造更多机会 —— 弗朗西斯·培根
第16章 管理创新 管理是在动态环境中生存的社会经济系统,要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因此,必须重视管理的创新职能。 • 主要内容: • 创新及其作用 • 变革与创新管理 • 企业技术创新 • 企业组织创新
第16章 管理创新 • 本章重点: • 创新及其作用 • 创新管理与维持管理的关系 • 创新管理的内容 • 变革性管理的特点
第16章 管理创新 • 本章难点: • 创新及其作用 • 创新管理与维持管理的关系 • 变革性管理的特点
第16章 管理创新 • 学习要求: • 掌握创新职能的概念 • 明确创新与维持的关系 • 了解创新的类别、内容和过程 • 了解变革性管理的特点
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 一、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 • 管理工作可以概述为:设计系统的目标、结构和运行规划,启动并监视系统的运行,使之按预定的规则操作;分析系统运行中的变化,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使系统不断出现新的状态 • 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 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 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维持与创新对系统的生存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 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 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 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 从创新发生的时期来看,可分为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 • 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分为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 • 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可分为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
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 四、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 目标创新 • 技术创新 • 要素创新: 材料创新 新来源、低成本替代品、质量和性能高的材料 设备创新 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改造、有计划更新 人事创新 吸引外部人才、教育与培训内部员工 • 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的组织 • 产品创新:品种创新、结构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核心 • 制度创新: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 • 组织创新:主要是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 环境创新:主要是市场创新
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 五、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 创新的过程 • 寻找机会: 旧秩序中的不协调:技术的变化、人口的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变化 内部系统中的不协调:生产经营中的瓶颈、意外的成功和失败 • 提出构想:分析原因、预测趋势、估计后果、想办法解决 • 迅速行动:机敏的快速反应 • 坚持不懈:屡败屡战、“最后五分钟”的坚持
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 五、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 创新活动的组织 • 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维持与创新 • 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无功就是有过 • 制定有弹性的计划:5~10%的工作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 正确地对待失败:每人每天至少要犯十个错误 • 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奖励特殊贡献、促进竞争与合作
第二节 变革与创新管理 一、环境变化及其对变革管理的需要 (一) 外部力量 组织外部的变化力量可以来源于市场和信息社会的变化 (二) 内部力量 两种类型的管理变革 • 动态环境中的持续变革 • 静态环境中的间断变革
第二节 变革与创新管理 二、变革型管理的特点 变革型管理和事务型管理的融合 高 企业运营中所需的变革(由环境的不稳定和快速变化等决定) 低 高 企业运营的复杂性低 (由规模、技术、地理分布广度 及产品或服务的数量等决定)
第二节 变革与创新管理 三、激发组织的创新力 1、实行有机式的组织结构 2、管理者较长时间的任期 3、拥有富足的资源 4、人力资源因素 5、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 • 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 • 技术创新的源泉 • 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 • 创新与技术创新 • 概念 技术:用于将原材料转变成产品的方法、工艺、系统和技能。更广义地说,是科学的商业化;是将科学知识系统地应用于新产品、工艺和服务 创新:是技术的变革——告别以往的方法 • 熊彼特的创新: 新产品、新方法、新市场、新原料来源、新的工业组织 • 创新与发明: 随身听、集装箱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 • 技术创新的内涵 • 材料创新 • 产品创新 • 工艺创新 • 手段创新(物质生产条件) • 技术创新的贡献 • 性能与价格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的源泉 • 意外的成功或失败 • 意外的成功易被忽视 • 一家百货公司的家电销售额激增 • What? Why? Where? How? • 企业内外部的不协调 • 宏观或行业环境与企业经营业绩的不协调 • 消费者价值观判断与实际不符 • 过程改进 • 新工艺、新方法 • 科技发展、劳动力供给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的源泉 • 行业和市场结构 • 行业规模和分散度、顾客需求特点:汽车业的分化 • 人口结构 • 数量、年龄结构、收入构成、就业水平、受教育程度 • 观念的改变 • 卖鞋给不穿鞋的岛民 • 新知识的产生 • 银行理论与最早的商业银行
驱动技术发展的力量及其所遵循的模式 1、必须存在技术的需要或需求。如果没有需求的驱动,技术创新就不可能发生 2. 满足这种需求在理论上必须是可能的,从基础科学能得到所要求的知识 3. 我们必须能将科学知识转变成工程和经济的概念。如果我们在理论上能做 某事,但是在经济上无法实施,你就不能期望技术出现 4. 资金、熟练工人、时间、空间以及其他开发技术所需的资源,必须可获得 5. 识别和聚集所必需的一切要素时,需要有企业家精神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 三、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 创新基础的选择 • 基础研究:晶体管技术(1960s) • 创新对象的选择 • 原材料、产品、工艺、生产手段 • 创新水平的选择 • 技术领先 • 技术跟随 • 创新方式的选择:独自开发、合作开发 • GE与法国斯奈克马公司合作开发一种新型飞机引擎,耗资10-20亿美元,历时10年 • 日本核心技术局1986年的一份调查:261家企业中90%有合作研究的经验、70%和竞争对手有过共同研究项目
第四节 企业组织创新 • 企业制度创新 • 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 企业文化创新
第四节 企业组织创新 一、企业制度创新 • 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 • 权与利的制度化 • 权利与要素的稀缺度 • 资本的稀缺 • 管理知识的资本附属性 •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 • 工业社会与知识社会 • 有关操作的知识、有关协调的知识 • 分工与知识(尤其是协调知识)权力
第四节 企业组织创新 二、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 工业社会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 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 分工细致,权责明确 • 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 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 层级结构的环境背景:供小于求、需求同质、供需环境稳定;大规模、标准化、经验 • 知识经济环境: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网络结构 • 网络化的层级结构: 集权和分权的统一 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第四节 企业组织创新 三、企业文化创新 • 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特点 • 企业经营的一种副产品 • 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 • 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发挥作用 • 企业文化是一元的 • 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 • 企业管理的重要甚至主要手段 • 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 • 学习型 • 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
课堂讨论 1、在本篇开始,有一句弗朗西斯. 培根的格言:“智者将创造更多机会” ,对于技术和创新,这意味着什么?对于竞争优势意味着什么? 2、为什么一个公司选择跟随而不是领导技术创新?当创新快速出现时,技术领先的潜在优势大吗?这种情况是否跟随更好呢? 3、如果你从事杂货店生意,你将以谁为技术创新的基准?是业内公司还是业外公司?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