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952 Views
宋之中央集權. 公元 959 年 , 後周世宗病逝 , 他七歲的兒子恭帝繼位 , 主少國疑 , 公元 960 年遂發生「陳橋兵變」。將士把黃袍加在禁軍統帥趙匡胤身上 , 並擁他還京 , 迫恭帝禪位 , 改國號宋 , 是為宋太祖。. 宋太祖. 今日上朝的目的是要討論治國的良策 , 眾卿家有何建議 ??. 問 : 假如你是北宋的臣子 , 你會建議宋太祖採取什麼政策以鞏固新建立的政權 ??. 宋之中央集權. 背景 動機 政治措施 軍事措施 財政措施 司法措施 影響. 背景.
E N D
公元959年, 後周世宗病逝, 他七歲的兒子恭帝繼位, 主少國疑, 公元960年遂發生「陳橋兵變」。將士把黃袍加在禁軍統帥趙匡胤身上, 並擁他還京, 迫恭帝禪位, 改國號宋, 是為宋太祖。
宋太祖 今日上朝的目的是要討論治國的良策, 眾卿家有何建議??
問:假如你是北宋的臣子, 你會建議宋太祖採取什麼政策以鞏固新建立的政權??
宋之中央集權 • 背景 • 動機 • 政治措施 • 軍事措施 • 財政措施 • 司法措施 • 影響
背景 宋太祖鑑於唐末和五代地方勢力過大,中央無法控制,終至覆亡。為了鞏固新建立的政權,宋太祖採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實行「強幹弱枝」、「重文輕武」的中央集權政策。
宋之中央集權 • 背景 • 動機 • 政治措施 • 軍事措施 • 財政措施 • 司法措施 • 影響
動機 ~強固中央,以防分裂 →唐末以來藩鎮擁兵割據中央無法駕馭,造成四分五裂之局 ~收軍將權,杜絕擁立 →自五代到宋,共四個君主因黃袍加身而得位,為避免故事重演,於是實行中央集權。
宋之中央集權 • 背景 • 動機 • 政治措施 • 軍事措施 • 財政措施 • 司法措施 • 影響
政治措施 • ~分割相權 • →宋太祖設中書省(宰相),但只掌全國的行政 • →設樞密院、三司使,分掌軍事及財政大權,直接向皇帝負責,宰相不得干預其職事,形成三權分立之勢
~ 設置監司 • →全國分十五路,每路設四監司 (帥、漕、憲、倉),由中央直派,分掌地方上的軍、財、法、糧倉諸事,使地方官權力分散
~加派通判 • →各路又設通判,為知州副貳,一切政令必經通判副署,方能生效 • →通判並得直接向中央舉報吏治得失及職事修廢情況
~ 成立台諫 • →成立諫院、御史台,加強監察百官 • → 將諫官脫離而獨立,以抬高諫官的地位 • → 鼓勵彈劾大臣
~重文輕武 • →提倡文人掌軍,嚴禁武人專政 • →大興儒學,令武將讀書
宋之中央集權 • 背景 • 動機 • 政治措施 • 軍事措施 • 財政措施 • 司法措施 • 影響
軍事措施 • ~杯酒釋兵權,控制禁軍 • →太祖即位後,恐將帥步其後塵而篡權,「終夕未嘗敢安寢而臥」,故撤銷殿前都點檢一職,太祖更罷去禁軍首領李重進之職,以其弟趙匡義掌禁軍,又聽從趙普之議,於杯酒之間,解去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禁軍兵權。
杯酒釋兵權解去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禁軍兵權杯酒釋兵權解去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禁軍兵權
~精選禁軍 • →選調各精銳兵士入京為禁軍,地方則祗留老弱者,稱「廂兵」,主要負責地方上的勞役。
~改行更戍法 • →禁軍輪番戍邊,三年更替一次,但將帥不隨同士兵換仿,使野心軍將不能專擁兵士。
邊地戍守 保衛天子及京師 就糧
~文人掌軍 • →將各州節度使留置京師,遙領其職,以免他們擁兵坐大;舊有節度使如有死亡出缺,則以文臣代之。 • →由文臣出任主軍權的樞密使及指揮對外戰爭的統帥。
宋之中央集權 • 背景 • 動機 • 政治措施 • 軍事措施 • 財政措施 • 司法措施 • 影響
財政措施 ~設立轉運使 →全國十五路均設轉運使,直接管理地方之財政和水陸轉運。一路內各州收入,除經費開支外,全數解送中央。
~委派稅吏 →地方稅收,由中央直接派出徵稅官員,前赴各州分主其事。 ~設三司使 →置部司、鹽鐵司、度支司掌管財政。
司法措施 ~司法權收歸中央 →諸州判決死刑案件,必須報請刑部審核定奪,地方官吏不得擅殺。
問:就以下史料所見, 中央集權在財政 政治 軍事 等各方面為宋代帶來什麼影響???
太祖匡胤 太宗匡義 真宗恆 仁宗禎 英宗曙 神宗頊 哲宗煦 徽宗佶 欽宗桓 (北宋亡) 北宋帝系表 (公元960~公元1127年) 提示:北宋享國多少年??
正宰相 行政 中書省 副宰相 禁軍(中央精兵) 軍事 樞密院 中央 北宋中央集權 廂兵(地方弱兵) 戶部司 財政 三司使 鹽鐵司 度支司 諫院 監察 御史台 通判 地方 四監司 (帥、漕、憲、倉)
兵源 責任
宋之中央集權的影響 宋初實施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對革除唐末以來的藩鎮跋扈、地方割據、武人專政有一定的作用,也可促使文教大興。 可是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卻也同時造成宋代積貧積弱的嚴重後果。
積極影響 ~消除割據,國祚延長 →太祖集權中央,革除唐末五代藩鎮跋扈及禁軍權重兩大積弊,穩定中央政權,不失為救時良策。使北宋得以享國近一百七十年之久。
~重文輕武,文教頗興 →重文輕武,優禮儒士,故此讀書風氣大盛,書院遍設各地,人材輩出,學術得以大大發展。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他才氣縱橫,性情飄灑,所作的詞豪邁曠達,著作有《蘇軾文集》七十卷、《東坡樂府盞》三卷蘇軾,字子瞻,號東坡。他才氣縱橫,性情飄灑,所作的詞豪邁曠達,著作有《蘇軾文集》七十卷、《東坡樂府盞》三卷
消極影響 ~政出多門,效率低下 →相權低落,事權不專,又因諫官隨意指摘,諸多掣肘,故行政效率低降。 ~冗費增多,財政拮据 →為牽制地方,宋室加設了許多官職,冗官冗兵祿大耗公帑
~地方貧弱 →地方事事須聽命於中央,施政困難,故無積極建設,且既無餘財,又乏軍力,一旦有事,無力應變。 ~地方防衛力弱 →將精壯之士兵編為中央禁兵,而老弱者則留守地方,削弱地方之防衛實力,一遇外敵入侵,地方便無力抵抗,致屢為外族所困,喪師失地。
~軍力不振 →更戍法遷調頻頻,耗費甚大,且兵將隔膜,難成勁旅,又因文人領軍,武人遭受輕視,故軍人質素日差。 →行更戍法,調動軍士頻繁,徒耗財力,加以兵無常將,將無常兵,指揮困難,士氣低落,亦為宋代軍事常常失敗之原因。
問: 宋初的中央集權措施一方面鞏固了中央的實力,但另一方面卻造成宋積弱之勢,你認為中央集權對宋代國勢是好還是壞?
宋之中央集權 • 背景 • 動機 • 政治措施 • 軍事措施 • 財政措施 • 司法措施 • 影響
宋太祖 趙匡胤
問:漢初武帝曾推行政治、軍事、財 政等各方面的集權措施,成績極為顯著,不但使西漢政權鞏固,而且更使其國力鼎盛。但宋太祖在宋初年間所推行的中央集權政策雖把軍、政、財大權收歸朝廷,但則造成積弱的局面,你認為其原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