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597 Views
魚的種類介紹. 石斑魚的介紹. 石斑魚的英語名稱 grouper 來自於 葡萄牙語 garoupa 一詞,跟英語裡的 group (團體)無關。 石斑魚屬於 輻鰭魚綱 ,身體肥厚,口部大,並不適宜長途迅速游泳。石斑魚體型相當大,身長可達一公尺以上,體重超過一百公斤也不足為奇;不過石斑魚的種類頗多,體型大小也各有差別。牠們會把獵物吞噬,而不會用口把獵物逐片撕開;這是因為牠們的顎沒有很多牙齒,可是在 咽頭 裡的牙板可以碾碎食物。牠們習慣等待 魚 、 章魚 、 螃蟹 、 龍蝦 等獵物靠近,而不會在廣闊的水域追逐獵物。
E N D
石斑魚的介紹 石斑魚的英語名稱 grouper 來自於葡萄牙語garoupa一詞,跟英語裡的 group (團體)無關。 石斑魚屬於輻鰭魚綱,身體肥厚,口部大,並不適宜長途迅速游泳。石斑魚體型相當大,身長可達一公尺以上,體重超過一百公斤也不足為奇;不過石斑魚的種類頗多,體型大小也各有差別。牠們會把獵物吞噬,而不會用口把獵物逐片撕開;這是因為牠們的顎沒有很多牙齒,可是在咽頭裡的牙板可以碾碎食物。牠們習慣等待魚、章魚、螃蟹、龍蝦等獵物靠近,而不會在廣闊的水域追逐獵物。 由於很多種類的石斑魚都是重要的食用魚,因此現在魚商養殖了不少的石斑魚;而在深海釣魚活動中,石斑魚是很受歡迎的魚類。一些體型較小的石斑魚種會被養在水族館裡,但牠們的生長速度其實也非常快。 一種名為鞍帶石斑魚的魚可以長得非常巨大,曾有報導說有鞍帶石斑魚長得足以把泳客或水肺潛水員吞噬:當英國作家亞瑟·C·克拉克於斯里蘭卡海岸潛水時,發現了一條二十英尺(約6公尺)長、四英尺(約1.2公尺)厚的石斑魚,生活在一個下沉了的浮檯裡。1970年代一本水肺潛水雜誌記載了一宗事故,一個潛水員在加州潛水的時候被一條巨型石斑魚完全吞噬,該魚試圖用咽頭牙板將該潛水員壓碎,幸好只能壓凹其氧氣筒,隨後把該潛水員吐出。要吞噬一個使用開放式呼吸系統的水肺潛水員,石斑魚的喉部至少要張開到兩平方英尺(約0.2平方公尺);鞍帶石斑魚通常不會長到這麼大,因為如果要躲避鯊魚的攻擊,牠必須要有足夠大的庇護所;不過隨著遠洋漁業延繩釣使鯊魚數量減少,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改變。
小丑魚的介紹 小丑魚(Clownfish)是對雀鯛科底下的海葵魚亞科(Amphiprioninae)魚類的俗稱,是一種熱帶海水魚。已知有28種,一種來自棘頰雀鯛屬(Premnas),其餘來自雙鋸魚屬(Amphiprion)。小丑魚與海葵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因此又稱海葵魚(Anemonefish)。帶毒刺的海葵保護小丑魚,海葵則吃小丑魚消化後的殘渣,形成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小丑魚最長可長至18公分,最小僅10公分。 小丑魚原生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較溫暖的水中,包括大堡礁和紅海。雖然大部分種類的分佈有其限制,但某些分布的十分廣泛。小丑魚生活在淺海的底部的淺潟湖或珊瑚礁。小丑魚不存在於大西洋中。
金魚的介紹 金魚食用動物性餌料,如:水蚤,目前也有許多人工合成餌料。金魚抵抗力較強,對環境要求不大,習慣於低溫水環境,最佳生活溫度攝氏15至18℃,但即使是高達34℃或低達-4℃在冰面下也能存活。可是由於金魚的心臟小,不能承受溫度急劇變化過大,因此在晝夜溫差大的地區不能在室外存活。金魚由於培育的時間不長,雖然體形有較大變化,但和鯽魚仍然可以互相受精孵化第二代。
鱈魚的介紹 鱈魚(英語:Cod),一種食用魚類的名稱,有許多種魚類都被稱為鱈魚。在嚴格意義下,只有鱈屬下的三種魚可稱為鱈魚,但在習慣及商業上,包括大比目魚等食用魚,都會被冠上這個名稱。
魟魚的介紹 魟科魚和鰩科魚不同的地方是腰帶中軸軟骨是彎的,因此體盤中間圓滑的鼓起,不像鰩科魚中間有一明顯的鼓棱。魟科魚體盤寬小於體盤的長,尾細長,較體常之左右徑為長。尾部上方具有毒強棘1枚,平扁,有向下之鋸齒。口底乳突長短不一。
鱸魚的介紹 鱸, 又稱河鱸(學名:Percafluviatilis)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河鱸科的其中一種,俗名五道黑。廣泛分布於歐洲、西伯利亞的淡水流域,除了伊比利半島、義大利中部至亞德里亞海,本魚體黃綠色,盆腔及臀鰭黃色至紅色,體側具5-9條黑色橫帶,胸鰭黃色,第一背鰭灰色,第二背鰭黃綠色,背鰭硬棘14-19枚,背鰭軟條13-16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7-10枚,體長可達60公分,生活在各種棲地,在黃昏及清晨覓食,屬肉食性,繁殖期時會作短暫洄遊,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歐洲。
鰻魚的介紹 鳗鱼分为河鳗和海鳗,原产于海洋,可溯游到淡水中生活,成熟后再回到海里产卵。鳗鱼无鳞,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各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被称为“水中人参”。
吳郭魚的介紹 吳郭魚,又名𩶘魚、非洲鯽魚、非鯽、越南魚、南洋鯽等,原指以莫三比克為模式產地的口孵非鯽屬魚類物種:莫三比克口孵非鯽(學名:Oreochromismossambicus),現為慈鯛科非鯽屬及口孵非鯽屬等屬數種魚類的共同俗稱;英文裡統稱為Tilapia。原分布於非洲等區域。[2]是世界水產業的重點科研培養的養殖魚類,且被譽為未來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 吳郭魚通常生活於淡水中,可以存活於在湖、河、池塘的淺水中,也能生活於出海口、近岸沿海等不同鹽份含量的鹹水中。牠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且對溶氧較少之水有極強之適應性。絕大部份吳郭魚是雜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此魚在面積狹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甚至在水稻田裡能夠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