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87 Views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 《 中国建筑史 》 第十五讲 主讲教师:马庆华. §3-2 民居与聚落实例 一、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地基情况,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落之外,横向还增加平行和跨院,并设有后花园。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 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以东、宅之巽 ( x ù n ) 位(东南隅),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作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厕所。 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
E N D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 《中国建筑史》 第十五讲 主讲教师:马庆华
§3-2 民居与聚落实例 一、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地基情况,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落之外,横向还增加平行和跨院,并设有后花园。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以东、宅之巽(xùn)位(东南隅),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作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厕所。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 巽为八卦之一,代表风。
内院是家庭和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院地位和规模最大者,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常被作为杂物院使用,也有于此布置假山、花木的;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内庭院面积大,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家人纳凉或劳作,为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内院是家庭和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院地位和规模最大者,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常被作为杂物院使用,也有于此布置假山、花木的;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内庭院面积大,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家人纳凉或劳作,为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后院的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布置厨、厕、贮藏、仆役住房等;如住宅有后门,后门的位置在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院内有井。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
四合院大门 北京四合院内庭
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京城规制缩影。其中,门是分界内外、引导秩序、身份地位的体现。如大门,正对街一侧设影壁,入门仍为影壁,再左转才入前院,这组门的秩序成为内、外之间的很好转换。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京城规制缩影。其中,门是分界内外、引导秩序、身份地位的体现。如大门,正对街一侧设影壁,入门仍为影壁,再左转才入前院,这组门的秩序成为内、外之间的很好转换。 大门又分屋宇式和墙垣式。前者等级高,有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如意门等。垂花门是内宅的门,于轴线上,亦是内院的开始,其高度和华丽程度取决于主人的社会地位。
二、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一)客家的先民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晋时,因避战乱始迁至赣水中部,唐末至北宋再迁到广东路的韶、梅、惠诸州。南宋以后,客家人主要集居于岭南山区,也有部分客家人再后迁移到它处。客家人的住宅,由于移民之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称为土楼。至今保存较好的最古者为明代土楼。 土楼虽分布于不同地区,形式和做法上也略有区别,但由于客家土楼是在迁居后图存稳定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在形制上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一、土楼以祀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的必需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二、无论是圆楼、方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三、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二)客家土楼的技术是北人迁后结合需求及当地气候条件创造出来的。首先,出于防卫需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福建永定一带土楼墙厚达1—1.5米。沼安“在田楼”墙厚达2.4米,在做法上把竹筋、松枝放入生土墙,起加筋作用,再在土内配以块石混合,进行夯筑十分牢固。其次,地处南方,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处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利用建筑物的阴影,减少太阳辐射热。第三,在建筑物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隔扇、空间开敞、通透,有利于空气流通。第四、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既利防卫,又宜人用。第五,选址注重风水,并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宅基“负阴抱阳”,一些特殊情况如禁忌等限制,可朝东或朝西,但不得朝北。靠近河流或水塘,但忌背水。背靠大山或丘陵,面对朝山,左右两侧有小丘陵。
(三)永定客家土楼,堪称客家住宅的典型。永定土楼分为圆楼和方楼两种。圆楼以承启楼为例,承启楼被称为圆楼之王,在古竹乡高北村,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外圆环平面直径达72米,高12.4米,布局上全楼为三圈一中心。中心为大厅,建祀堂。走廊周长229.34米,外圈4层,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3个大门,3口水井,整个建筑占地面积5376.17平方米。全楼住着60余户,400余人。最外一环底层用作厨房、畜圈、杂用,二楼贮藏,一二楼层对外不开窗,上2层为卧室,回廊相通各室。外环高大,但内环和祀堂低矮,故内院各卧采光良好。 (三)永定客家土楼,堪称客家住宅的典型。永定土楼分为圆楼和方楼两种。圆楼以承启楼为例,承启楼被称为圆楼之王,在古竹乡高北村,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外圆环平面直径达72米,高12.4米,布局上全楼为三圈一中心。中心为大厅,建祀堂。走廊周长229.34米,外圈4层,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3个大门,3口水井,整个建筑占地面积5376.17平方米。全楼住着60余户,400余人。最外一环底层用作厨房、畜圈、杂用,二楼贮藏,一二楼层对外不开窗,上2层为卧室,回廊相通各室。外环高大,但内环和祀堂低矮,故内院各卧采光良好。
由于承启楼规模宏大,造型奇特,因此,台湾小人国和深圳锦绣中华都有承启楼模型。1986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该邮票被评为当年最佳邮票。 承启楼
(四)方楼的杰出建筑为遗经楼: 遗经楼位于高坡乡上洋村, 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方形土楼。外墙东西宽136米,南北长76米,占地10336平方米。其后座主楼高17米,5层,是永定现有土楼中最高的楼房。主楼左右两端分别垂直连着一座四层的楼房,并与同主楼平行的四层“中厅楼”紧紧相接,合围成一个巨大的方楼。中厅前面一左一右建有两所学堂,楼内子女可以在楼内就读,学堂中间是个石坪,前建有大门楼,大门高6米,宽4米。在主楼后面有花园一座、鱼塘一口以及磨房、牛舍等附属建筑。遗经楼共有280个房间,51个大小厅堂,整个建筑布局规整,条理井然。
(五)振成楼 该建筑的建筑结构奇特,圆楼外左右有对称的半月形馆相辅,外观建筑恰似一顶封建官吏的乌纱帽,主体是以我国神奇的八卦楼所布局,是楼中有楼的二环楼。外环楼是架梁式的土木结构,内环楼是砖木结构,有外土内洋之称。外环楼墙是当地取材的生土经加工后夯筑而成,墙内每10公分厚布满竹板式木条作墙筋,楼高19米。内外三环共有208个房间。第一层作厨房和饭厅,二层作粮仓,三、四楼则为卧室。每层楼有房间40间,配4付楼梯,按八卦方位设计,各卦配楼梯,均设门户,户闭自成院落,卦门开连成整体,卦与卦之间设防火隔墙,建造成辐射状八等分,每卦之间设有男女浴室和猪舍。具有卦门开即连成一体,卦门闭则自成小单元。
(五)振成楼 中楼是二层建筑的砖木结构,内有石雕柱脚、木刻门面,有琉璃瓦当和窗户,二楼走廊栏杆是铸铁铸成有梅兰菊竹为图案的栏杆,紧连着全楼中的中心大厅——楼中的重要活动中心场所,作议事厅、宴客厅,并可兼做戏台。楼上观戏台上中间比两旁高6寸,中间为客人座位、两旁为主人座位,意味着客人比主人高一等,这也是客家好客的象征。 大厅非常壮丽堂皇,天井中有两个小型的花圃作点缀,更显雅致。楼内的东西两侧设有两口水井,也就是八卦图中的阴阳二太极,代表日月。令人奇怪的是,东西方两口井水的水位高低不同,东高西低而且水温也有所不同,但井水都清凉可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五)振成楼圆形土楼可防风,因外形为孤形,风压力不大。振成楼的独特设计可防止火灾,因卦与卦间有隔火墙,万一失火,只能烧一卦,不会蔓延。现后厅有两卦在1929年被人放火,现在重修的痕迹是保存下来的土楼可防火的历史见证。土楼还可防盗,盗贼进入土楼后,八卦门如果关闭,盗贼是难以逃脱的。楼外顶墙处每卦设有了望台,作为土楼里面军事防御设施。厨房煮饭时火烟是从每间厨房中间墙中预设计好的烟囱直上瓦面冒出的。(五)振成楼圆形土楼可防风,因外形为孤形,风压力不大。振成楼的独特设计可防止火灾,因卦与卦间有隔火墙,万一失火,只能烧一卦,不会蔓延。现后厅有两卦在1929年被人放火,现在重修的痕迹是保存下来的土楼可防火的历史见证。土楼还可防盗,盗贼进入土楼后,八卦门如果关闭,盗贼是难以逃脱的。楼外顶墙处每卦设有了望台,作为土楼里面军事防御设施。厨房煮饭时火烟是从每间厨房中间墙中预设计好的烟囱直上瓦面冒出的。 1985年,振成楼的建筑模型曾同北京的天坛模型一起送往美国洛杉矶参加国际建筑模型展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别具一格的造型,被认为是客家人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这是大厅中的一副楹联中上联的第一个字,此字中有字,一说有以下14个字: 一带山河甲天下 少年努力争士才 一说有以下8个字: 举世无双 百代流芳 还有的说可看出其中有64个字,你自己猜猜看。
三、河南巩县窑洞: 黄土高原是黄土窑洞的故乡,河南巩县处于黄土高原南缘,境内风成性黄土覆盖层面积大,厚度由十米至百余米,又由于气候干燥,故适宜挖窑洞居住。窑洞主要有三种:(1)开敞式靠崖窑;(2)下沉式窑;(3)砖砌的锢窑。 位于巩县康店村中的明清“康百万庄园”窑群,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规模最大的靠崖窑住宅群。占地面积为64300平方米,它除砖砌锢窑73孔外,主宅区为16孔砖拱靠崖窑,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返京途经巩县,康家献白银万两迎驾,太后称康家为“百万富翁”,后康家遂驰名。其建筑特点是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院院独立,又院院相通,综合了宫廷、庙宇、民房、园林等艺术特点,兼有我国华北地区和黄土高原的建筑特点,为典型的封建堡垒式建筑群,从远望去,寨上寨下一片青堂瓦舍,楼房林立,气势磅礴。
其形式多为三进、四进四合院,装饰各具特色。中院有过厅堂屋,东西为厢房,院落毗道相通,曲径通幽,大门楼气宇轩昂,二门楼古朴典雅,土窑洞依山就势,布局严谨,蔚为壮观,既雕梁画栋,豪华雄伟,又雍容大度,玲珑雅致,可谓中原一绝。其形式多为三进、四进四合院,装饰各具特色。中院有过厅堂屋,东西为厢房,院落毗道相通,曲径通幽,大门楼气宇轩昂,二门楼古朴典雅,土窑洞依山就势,布局严谨,蔚为壮观,既雕梁画栋,豪华雄伟,又雍容大度,玲珑雅致,可谓中原一绝。 现庄园已列为文博馆。庄园内的石雕、木雕、砖雕多如繁星,可谓雕刻艺术宝库。各个展室内陈列有珠宝翠玉、文房四宝、名贵字画,碑刻浮雕,古玩祭器,以及满汉全席全套餐具,更有人称"书法宝洞"的以北京翰林院御师刘毓楠为首的集晚清名流的书法碑刻展室,是世人难得的书法资料。
下沉式窑洞,是在没有天然崖面的情况下,于平地下竖穴成院,再由院内四壁开挖窑洞的方式。首先需解决的是由地面入窑院的交通问题,常见的有坡道、台阶、直通或坡道与台阶并列几种;其次院内需排水,有对外挖涵洞或院内挖渗井两洞;再则,窑洞之上方应有足够的土层以满足结构、冬暖夏凉的功能要求,一般在3 米左右。巩县西材乡、康店村、孝义镇多见此种窑洞。
四、安徽歙县棠樾村: 村是聚落的一种形态。村的形成和发展,有两个因素至为关键,一是地缘,二是血缘。前者决定生存条件和环境,后者关系村之凝聚力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即古人注重追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的本身和谐。安徽歙县棠樾村为一典型实例。 棠樾村是鲍氏家族发展进来的村落。这可追溯到南宋建炎年间(约1130年),其时徽州府邑西门一位以文著名的鲍荣,相中今棠樾之地,营建别墅,当为棠樾之始。棠樾选址,符合风水所谓“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它位于歙县城西南15华里,背枕龙山,再远处以富亭山为屏,南临沃野,源自黄山的丰乐河由西而东穿流而过,周围树木茂盛。费孝通先生说过,村不仅仅是聚落, 同时在祭祠、共有水面管理方面等,具有很明确的村落共同体的性质,这确实也是棠樾村落的特征。
棠樾村明清时外出行商的人颇多,有的成为世袭的官商门第。他们出巨资在棠樾故里,修造了一系列以巩固宗法制度为目的的建筑物,牌坊群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棠樾村东端甬道上,井然有序志地屹立着七座牌坊,拨地而起,古朴典雅,蔚为壮观,自然地构成牌坊群,使参观者叹为观止。 追溯一下歙县的历史,正如《安徽通志》记载的,歙县“地狭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给四方”,这是历史上形成徽商的原因。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他们在挥霍享乐之余,“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并在一定程度上资助亲友,养老恤贫,以及从事修桥补路等公益事业。棠樾牌坊群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大学士牌坊-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土牌坊,俗称“八脚牌楼”,矗立在歙县解放街和打箍井的十字路口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许国其人在明史上虽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作为古建筑物的许国石坊,却是稀世瑰宝。石坊是仿木构造型,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石刻浮雕,古朴精美.
大学士牌坊-许国石坊 石坊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5米,东西宽6.77米,总面积为78.13平方米,高11.5米。四面八柱,各联梁坊。 8根柱子各为50公分通方、7米多高(上层另有接柱4米多高),梁枋、拦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大块石料。这些大石料重量相当可观,有的每块重达4—5吨,在当时科学技术尚不发达运输工具十分简陋的条件下,采用堆土方法,立柱架梁,把笨重的大石料吊运到10米高的空间后接榫合缝。
五、山西祁县乔家堡: 乔家大院地处美丽而富饶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省会太原50公里 。乔家大院是祁县乔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堂名。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时间虽跨越了两个世纪,却保持了建筑风格的浑然天成。乔家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个小院共313间房屋组成。从高处俯瞰,整体为双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四周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磨砖墙内,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鳞次栉比的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及平面顶上,都有通道与堞墙相连。
全院以一条平直甬道将6幢大院分隔两旁,院中有院,院内有园。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其门窗、橡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院内砖雕,俯仰可观,脊雕、壁雕、屏雕、栏雕……以人物典故、花卉鸟兽、琴棋书画为题材,各具风采。 进得乔家堡村,远远便见到固若金汤的封闭性的城堡式建筑,三面临街的大院,四周是十几米高的清砖墙,上边是垛口,四角角楼耸立;而屋顶上还有竖立的一个个烟囱,共有141个之多。这座不与民宅相连的高墙大宅,一副重门深锁的样子,深处其中,真有“一入候门深似海”之感。 西南角上的眺阁,为全院的“制高点”,站在这里俯瞰全院,只见大院整个建筑,入一个“喜”字呈现在眼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乔家大院拍摄的。
祁县乔家大院的 精美木雕及房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