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k likes | 1.19k Views
第十章 记忆实验. 本章考点. 1. 感觉记忆的实验 2. 短时记忆的实验 3. 长时记忆的实验 4. 工作记忆的实验 5. 内隐记忆的实验. 目录. 一、记忆研究概述 二、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三、记忆的早期研究 四、信息加工观点的记忆 五、内隐记忆研究. 一、记忆研究概述. (一)记忆研究的历程 近 100 多年来,记忆研究一直是心理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当代著名的记忆心理学家 E. Tulving ( 1995 )把科学的记忆研究划分为 3 个阶段:
E N D
本章考点 1. 感觉记忆的实验 2. 短时记忆的实验 3. 长时记忆的实验 4. 工作记忆的实验 5. 内隐记忆的实验
目录 一、记忆研究概述 二、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三、记忆的早期研究 四、信息加工观点的记忆 五、内隐记忆研究
一、记忆研究概述 (一)记忆研究的历程 近100多年来,记忆研究一直是心理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当代著名的记忆心理学家E. Tulving(1995)把科学的记忆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 • 1885——1960:开始于艾宾浩斯(H. Ebbinghaus)的研究;词语学习(verbal learning);用联想解释记忆;记忆和遗忘特点 • 1960——1980:认知心理学兴起;记忆的计算机模拟十分流行;将记忆区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种形式和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 1980——至今:记忆研究的认知神经科学阶段;进一步划分和归类;内隐记忆凸现并成为热点
(二)记忆研究中的各种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s: • Many types of variables are manipulated in experiments on human memory.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variables historically has been the nature of the material presented for memory. It can be letters, digits, nonsense syllables, words, phrases, sentences, paragraphs, or long passages of pro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of these types of material can also be varied; • The retention interval between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and test; Modality of presentation; Study strategy; The nature of the memory test given to people.
Dependent Variables: • Remembering may be measured in numerous ways; these often involve recall or recognition. In recall tests, reproduction of material is required. Whereas in recognition tests, material is presented to people and they are required to judge whether or not they have seen it previously. • Three popular recall tests are serial recall, free recall, and paired-associate recall. • Recognition tests are generally of two types. • Yes/No recognition tests; • Forced-choice recognition tests • Forced-choice tests are preferred to yes/no tests because correcting for guessing is less of a problem.
In each case, the dependent measure in tests of recall and recognition is the number or proportion of items correctly recalled or recognized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or the number of errors, which amounts to the same thing. • Sometimes a derivative measure is used, such as d' from the theory of signal detection. • Recently, investigators concerned with recognition have used reaction time as a dependent measure. • Recently, the study of implicit memory tests has intrigued cognitive psychologists. Although these tests do not require people to consciously remember the material they have studied, performance on these tasks is influenced or “primed” by previous exposure to the material.
Control Variables: • Memory experiments are typically quite well controlled. Important variables that are usually held constant across conditions are the amount of material presented and the rate of presentation, though these can be interesting variables in their own right. • The modality of presentation is another factor that must not vary, unless it is a variable of major interest. • If som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terial is being varied, then it is necessary to hold constant other factors.
(三)记忆实验中的使用的材料 • 材料对每个被试者来说,在熟悉程度上应是相等的; • 材料在数量上或意义上可以分为相等的单位; • 材料应为被试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学会和掌握的。 主要有三类: • 无意义言语材料:无意义音节 • 有意义言语材料: • 其他材料:图片 来自于其他感官道的
二、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一)回忆法(recall method) • 系列回忆法(serial recall method):系列位置效应 • 对偶回忆法(paired recall method) • 自由回忆法(free recall method) 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1884) • 自由回忆法能体现系列材料效应 • 自由回忆的顺序表现出一定的结构 • 自由回忆并没有耗尽全部有关记忆 (二)再认法(recognition method)
12 10 8 6 4 2 0 2 4 6 8 10 12 呈现的字数 可 能 报 告 的 平 均 字 数 部分报告 全部报告 (三)再学法(relearning method) (四)重建法(reconstruction method) (五)部分报告法(partial-report procedure) 斯珀灵(Sperling,1960)将研究的触角伸进瞬时记忆领域,开创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局面。 测量出来的感觉记忆的广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 的差别呢?这个差别主要是实验方法造成的。 有实验证明,若把回忆与呈现终止之间的间隔 延长,回忆的成绩就会明显下降。若把声音信 号在刺激终止后延迟0.15 秒出现,回忆成绩就 降为立即回忆的60%,若延迟0.3 秒,则降为55%,延迟1秒,就降到接近传统说法的数量,约为12 个字母中的4 到5 个了。在这1秒钟内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回忆受到如此重大的影响呢?斯珀灵认为,人的记忆系统中有一个视觉记忆系统。感觉信息以映象的形式保存在其中,但消退得很快,在1 秒钟内几乎会完全消退。
(六)记忆广度法(memory span method) (七)分散注意法(distractor method)
三、记忆的早期研究 艾宾浩斯(1850~1909)与巴特利特(F. C. Bartlett,1886~1979)是记忆研究的两位先驱,虽然他们研究记忆的途径是对立的,但两人都对后来的记忆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1885年,Ebbinghaus: On 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1932年,Bartlett: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56年,Miller: Magical Number Seven.
(一)艾宾浩斯的研究 Ebbinghaus受到Fechner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启发,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英国经验主义者所描述的联想过程。他在人为的实验室条件下产生联想,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记忆进行客观的测量。为了使记忆研究数量化,他创制了两个工具:无意义音节,节省法。
Ebbinghaus的想法是:组成思想的一系列有联系的观念,可以通过识记一串完全新的联系在实验室中模拟。Ebbinghaus的想法是:组成思想的一系列有联系的观念,可以通过识记一串完全新的联系在实验室中模拟。 • 他的论据是:如果一个人连续地受到A、B、C、D…等一系列刺激,且每一刺激在头脑中都产生和它相应的a、b、c、d…;根据接近率,连续发生的观念会联系起来。因此,如果按顺序受到A、B、C、D…的刺激,则a、b、c、d…的观念的联系就会形成。这样,任何时候A出现时,在人的头脑中也就会产生从a到d…整个一系列的观念。
无意义音节(nonsense syllables) • Ebbinghaus typically used meaningless syllables that contained a vowel sandwiched between two consonants (therefore called CVC syllables), such as ZOK, VAP, and so on. • By using these syllables, he hoped to minimize the influence of linguistic associations that would have been present had he used words, sentences, or passages of poetry as materials to be remembered. • 无意义音节作为识记的单位大致是相同的,这样便于控制学习材料的数量,并可使学习少受个人有关经验的影响。
节省法(savings method) • Ebbinghaus把原来学习时重复的遍数当作印象深度的指标,把达到原来的熟练程度所需要再学的遍数当作印象消失程度的指标,并通过再学所用的遍数和最初学习所用的遍数的比较,来计算节省遍数的百分数。 • 例如,初次学会一张音节表(16个或10个音节等等)需要读30遍,一星期以后只学15遍就学会了,那么,你节省了15遍,也就是50%,50%就是你的记忆保持量。 • 计算公式: • 节省法是测量记忆的十分灵敏的方法。
1. 遗忘曲线(the forgetting curve) • Ebbinghaus一共制作了2300个无意义音节。他从所有这些无意义音节中随机地选出一定数量的项目并排成固定的顺序来组成实验材料。 • 在所有的实验中,Ebbinghaus自己做被试。在识记一个无意义字表时,他是按照一个较快的、有规则的节拍器的节律(2/5s)朗读那些音节的。把时间和遍数都当作字表难度的指标。 • 此外,他还控制了其它实验条件,如环境中的干扰因素,每天做实验的时间等。他还记下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备分析实验结果时用。 • 根据数学和统计学知识,他知道几次观察的平均数比单独一次的测量更为稳定。因此对每一实验条件,他都是做几次实验然后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The forgetting curve. • Ebbinghaus measure the savings in relearning a list of nonsense syllables after various periods of time had elapsed since original learning. • Notice that forgetting is rapid at first and then levels off.
对此项工作的评价 Ebbinghaus的工作也受到一些责难和非议: • 一种批评是他制作的无意义音节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且各音节之间的难度也不一定相等。 • 另一种批评是关于他自己做被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可能产生前摄和倒摄抑制;他自己知道了每一个实验的目的,这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微妙的影响;以他自己一个人的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其他人身上去,等等。 • 这些批评并不是全无道理,但Ebbinghaus介绍了测量记忆的方法,较好地控制了实验条件,不仅对记忆过程进行了客观的研究,对印象深度和遗忘量也做到了数量化。 • 在高级心理过程只能作为思辨哲学研究的课题时,艾宾浩斯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至于他工作中的缺点,如果和他的贡献比较起来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2. 关于联想的实验 • 艾宾浩斯在心理学理论上属于联想学派,他认为记忆就是形成联想。 • 他对于学习中联想的形成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用精巧的实验设计研究了直接联想和间接(远隔)联想、顺序联想和反向联想。 • 艾宾浩斯认为,当学会从头到尾按照正确的次序背诵出一系列无意义音节时,在各项目间存在着多种联系。例如,abcde是紧挨着的向前联系,edcba是紧挨着的向后联系,而ac,ad,ae,bd,be,ce则是一些远隔联系。 • 按照接近联想的法则,他推断在非相邻的项目之间也会存在联系,不过项目在系列中分开愈远,联系愈弱罢了。他应用了一种巧妙的方式来验证他的推断。
艾宾浩斯头一天学习6个音节组(称为原来的音节组),而在第二天学习6个变化的音节组。头一天与第二天学习的无意义音节完全相同,但音节组中音节的次序不同。假设头一天学习的6个音节组中的一个音节组是这样排列的:艾宾浩斯头一天学习6个音节组(称为原来的音节组),而在第二天学习6个变化的音节组。头一天与第二天学习的无意义音节完全相同,但音节组中音节的次序不同。假设头一天学习的6个音节组中的一个音节组是这样排列的: • 原来音节组:1,2,3,4,5,6,7,8,9,10,11,12,13,14,15,16; • 那么第二天,这个原来的音节组变化成下列变式之一: • 跳过一个:1,3,5,7,9,11,13,15,2,4,6,8,10,12,14,16; • 跳过二个:1,4,7,10,13,16,2,5,8,11,14,3,6,9,12,15; • 跳过三个:1,5,9,13,2,6,10,14,3,7,11,15,4,8,12,16; • 倒转过来:16,15,14,13,12,11,10,9,8,7,6,5,4,3,2,1。
结论:在学习音节组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把每个项目和它后面的一个连结起来的直接的顺向联系,并且也形成了把不相邻的项目连结起来的远隔联系,而同时也形成了倒向联系;倒向的联系比顺向联系弱,而远隔的联系也比直接的联系弱。结论:在学习音节组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把每个项目和它后面的一个连结起来的直接的顺向联系,并且也形成了把不相邻的项目连结起来的远隔联系,而同时也形成了倒向联系;倒向的联系比顺向联系弱,而远隔的联系也比直接的联系弱。 艾宾浩斯在小结他研究记忆的方法时写道:在研究心理过程时应用所谓自然科学的方法,遇到两种根本性的困难: • 心理活动的经常变化和反复无定使之不能布置稳定的实验情境; • 心理过程无法测量或计量。
(二)巴特利特的研究 Bartlett (1886.10 —1969.9) 1914年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学研究室任教,1922年任主任,1931年正式成为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1944年创建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用心理学研究所。1932年被推为皇家学会会员,1948年被授予 “勋爵”,是英国实验心理学家第一人。
巴特利特对艾宾浩斯的研究持批评态度。他批评艾宾浩斯为避免过去知识的影响而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和记忆的材料,使记忆陷入一种人为的状态,因而对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艾宾浩斯过于注意记忆的材料而忽视了被试的态度和他们过去的经验等影响记忆的其他因素。巴特利特对艾宾浩斯的研究持批评态度。他批评艾宾浩斯为避免过去知识的影响而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和记忆的材料,使记忆陷入一种人为的状态,因而对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艾宾浩斯过于注意记忆的材料而忽视了被试的态度和他们过去的经验等影响记忆的其他因素。 • 他认为记忆不仅是形成联想,学习与记忆是一个活跃的过程(active processes),涉及意义的追求(effort after meaning),把识记材料纳入一定的图式(schemas)。 •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Bartlett认为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主动组织过程,它不仅使个别成分一个接一个地作用起来,而且将他们组织成为 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Bartlett的记忆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记忆过程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改变事件的某些细节,使整个事件更符合已有的图式,意义更明确。在Bartlett的记忆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记忆过程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改变事件的某些细节,使整个事件更符合已有的图式,意义更明确。 • Bartlett认为人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的事物纳入自己的图式中,并不断地对已有的图式进行重建。 • 记忆的心理重建理论(reconstruction):Bartlett认为记忆是一种心理重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 他认为,对既往事件的记忆不只是简单的保存和再现,而是受文化态度和个人习惯渲染的心理重建。 • 他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对一个事件很少在其发生的当时被如实地知觉到,观察或知觉中的遗漏部分在记忆过程中进行重建时,被以往的经验所填补。
1. 关于故事的研究 Bartlett从“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中选了一个叫做“鬼魂的战争”(The War of the Ghosts)的故事。
The War of the Ghosts • One night two young men from Egulac went down to the river to hunt seals, and while they were there it became foggy and calm. Then they heard war-cries, and they thought:”Maybe this is a war-party”. They escaped to the shore, and hid behind a log. Now canoes came up, and they heard the noise of paddles, and saw one canoe coming up to them. There were five men in the canoe, and they said:”What do you think? We wish to take you along. We are going up the river to make war on the people”. One of the young men said:”I have no arrows”. “Arrows are in the canoe”, they said. “I will not go along. I might be killed. My relatives do not know where I have gone. But you”, he said, turning to the other,”may go with them.” • So one of the young men went, but the other returned home. • And the warriors went on up the river to a town on the other side of Kalama. The people came down to the water, and they began to fight, and many were killed. But presently the young man heard one of the warriors say:”Quick, let us go home: that Indian has been hit”. Now he thought:”Oh, they are ghosts”. He did not feel sick, but they said he had been shot. • So the canoes went back to Egulac, and the young man went ashore to his house, and made a fire. And he told everybody and said:”Behold I killed, and many of those who attacked us were killed. They said I was hit, and I did not feel sick”. • He told it all, and then he became quiet. When the sun rose he fell down. Something black came out of his mouth. His face became contorted. The people jumped up and cried. • He was dead.
Bartlett实验中的被试是英国学生。实验时,首先让第一个被试以正常速度阅读这个故事两遍,15~30min以后,第一个被试回忆并把回忆的内容写下来;然后,第二个被试阅读第一个被试写下来的内容两遍,15~30min以后,第二个被试回忆并把回忆的内容写下来;以此类推。Bartlett实验中的被试是英国学生。实验时,首先让第一个被试以正常速度阅读这个故事两遍,15~30min以后,第一个被试回忆并把回忆的内容写下来;然后,第二个被试阅读第一个被试写下来的内容两遍,15~30min以后,第二个被试回忆并把回忆的内容写下来;以此类推。 • Bartlett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顺序再产生的方法(the method of serial reproduction)。 • Bartlett把被试写下来的内容,与故事原文作精心的比较和分析。他发现写下来的内容与原文有很大差别。写下来的故事比原文更合乎逻辑,更加前后一致,并且总的来说也短得多。
2. 关于图画的实验 Bartlett用图画作材料,应用顺序再产生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同样证实了他的设想。
Bartlett总结了心理重建过程中的三种特点: • 记忆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加简略概括,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被保持。 • 保持的内容变得更鲜明,一些细节被加以强调,更加突出、生动,更具特色。 • 识记的内容被已有的经验同化,某些细节被改变了,使整个内容更符合被试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
总结: 在Bartlett的实验中,实验材料的意义都不是非常明确,他所使用的图画很模糊,我们甚至不能给它一个确切的命名;而“魔鬼的战争”是一个美国印第安的故事,对它的一些文化背景被试并不熟悉,而且故事情节也比较离奇,所以在识记过程中,被试趋于对识记的内容进行图式基础上的心理重建,使之合理化,更符合被试的文化背景和个人习惯。正是因为这种意义模糊的实验材料的选择,使我们能比较清楚地观察到心理重建的结果。
对Bartlett的评价:贡献 • Bartlett进行过很多方面的研究,但他是以识记的研究而著名的。 • 他所建立的图式理论,以及心理重建的理论都是很有影响的。其中的图式理论对今天的认知心理学家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 不仅如此,他的心理学方法在英国也是很有影响的。他强调心理作用的社会性和整体性,坚持心理学应从实验室走向社会,这也是他研究工作的一个特点。
对Bartlett的评价:批评 • 其中之一来自Ballard在1913年进行的实验。 • Ballard在实验中以12岁左右的学生为被试,让他们用15分钟识记一首诗,学习后立即测其保持量。此后在第一、二、三、四、五、六天又进行保持量的测量。 • 发现识记后立即回忆的成绩不如过两三天后回忆的成绩。记忆恢复的内容大部分是处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 •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识记复杂材料的过程中产生了抑制的积累作用,影响立即回忆的成绩,经充分休息后,抑制得到解除,因此回忆成绩有所回涨。 • Ballard的结果反驳了Bartlett的观点,因为他认为再现时内容的缺失或错误是抑制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心理重建的结果。但Bartlett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到Ballard的研究。
对Bartlett的评价:批评 • 由于Bartlett的实验控制非常少,指导语也很模糊,诱使被试进行虚构,而且很少使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这不仅限制了他的研究工作的影响力,而且使他的实验很难被成功地重复。 • 因为后来的研究者发现,当要求被试尽量好地复述他们看到的故事的时候,他们很少出错(除非是疏忽),而且当他们通过一个再认实验进行判断时,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 可以说Bartlett选择了一种能够观察到图式效应及心理重建的实验条件进行研究,而忽略了图式及心理重建不会出现的另一些情况,使他的研究失于片面。
对Bartlett的评价:批评 • Bartlett的图式理论也受到了批评。 • 进行人工智能研究的心理学家就认识到了它的局限性。 • 他们认为图式缺乏灵活性和敏锐的联系,不足以支持人的记忆与思维功能。 • 因此,无论是对人自身的理解还是对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图式理论都不是很有用。
Ebbinghaus和Bartlett实验的比较 • 他们都是经验主义的心理学家,都试图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而不是思辨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规律; • 但是Ebbinghaus是新联想主义的心理学家,而Bartlett是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研究是有很大区别的。
(三)教学实践中的识记问题 • 段慧芬和曹日昌等人从教学实践的问题入手分析出两种类型的识记过程:一类是累积式的(与艾宾浩斯的设想一致);另一类是纲要充实 式的(与巴待利持的设想一致)。 • 识记方法相识记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识记材料的性质。 • 识记文言文的被试应用逐句识记、几句合记、定量分段的占多数,他们的识记过程通常主要是累积式的;在识记白话文的被试中大多数采用意义分段和分段分层,在识记过程方面也是纲要充实式占优势。
四、信息加工过程的记忆研究 记忆是一个结构化的信息加工过程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编码(encoding)、存储(storage)、提取(retrieval)
(一)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1.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 (1)短时存储的容量(2)短时存储的声音编码 (3)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4)短时记忆中的遗忘 3.区分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证据 4.对记忆多重存储模型的质疑 (二)记忆的加工层次 1.记忆的多重储存模型的合理性及其弱点 2.加工层次的途径 3.加工层次途径的贡献及问题 (三)记忆的提取过程:记忆的关键是提取 1、编码特异性原则(the 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 2、编码/提取范式(the encoding/retrieval paradigm) 3、编码/提取范式实验 4、小结
(一)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 美国心理学之父W. James(1842~1910)1890年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记忆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与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 • 虽然James是当时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但他关于记忆的思想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影响实验心理学,因为他那个时代行为主义盛行,而行为主义是否定意识等主观观念的存在的。 •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的生产与使用已迅速增长,计算机的工作方式逐渐为公众了解。计算机是由存储器和运算器组成的。存储器用来存放信息,包括程序和数据;运算器是计算机的工作空间(workspace),新信息的输入,已存放信息的提取以及信息的各种运算、比较、判别、决定等过程都发生在运算器,因而,它是中枢加工部位。
心理学家很快就看到了计算机装置与James记忆构成设想之间的类似性——初级记忆类似于运算器,而次级记忆则可比喻为存储器。这样就导致了著名的记忆的计算机模拟模型: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the multistore model of memory)。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强调记忆作为不同的结构而存在,所以多重存储模型又叫做形态模型(modal model)。它强调每一结构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感觉存储、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作为3种不同的记忆结构(memory structure),在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容量和遗忘快慢等方面是不同的。
1. 感觉记忆 在感觉记忆中,心理学家研究得最多的是视觉形象的存储(iconic memory)与听觉回声的存储(echoic memory)。 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 • 美国心理学家Sperling 在1960年关于视觉形象存储的研究是经典性的。 • 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就证实了,视觉形象的存储可以在瞬间保持较多的信息。
2. 短时记忆 (1)短时存储的容量 • 短时记忆的容量可以通过测定记忆广度(memory span)来获得。 • 以数字材料为例,向被试朗读或视觉呈现一系列数字,呈现速度为每秒一个数字。呈现一次后,让被试立刻按原来呈现的顺序把数字写下来。被试所能正确写下来的最长系列叫做记忆广度。 • 使用的材料不同记忆广度也就会发生变化。如数字广度为7~10,单词广度是5~7,句子广度包含的单字可达20。那么,记忆广度的测量单位是什么呢? • 短时记忆容量通常是以组块(chunk)作为测量单位的,组块是人们熟悉的一个单元。数字、英文字母、汉语单字、汉字词、句子等都可被用来作为组块。
(2)短时存储的声音编码 • 许多研究表明,短时存储使用声音编码(phonological coding)。 • Conrad1964年给被试视觉呈现两种不同的字母串:声音上混淆的,如CTVG和另一种不混淆的,如XVSL。他发现回忆声音混淆的字母串时错误更多。如把B写成P,把C写成T,把F写成M,等等。 • 1966年Baddeley扩展了Conrad的发现,他呈现给被试一连串的5个单词,一类单词又类似的发音(如man, mad, cap,can,map);另一类单词发音差别较大(如pen, rig, day,bar,sup);第三类单词意义相近(如huge,big,broad, long,tall);第四类单词意义不同(如old,late,thin,wet, hot)。结果表明,发音类似的单词正确回忆率最低,而意义相近的单词正确回忆率远远高于发音类似的单词,这说明短时存储是以声音编码的。
在短时记忆中的编码是否必须是听觉的呢? • 这要看具体情况。上面讨论的都是语文材料,如字母单词之类。这样的信息用听觉编码、用内部语言复习当然是适宜的。 • 但如果所要识记的是某一动作,或者是一张图画,用听觉编码就不大方便,而用视觉编码则是必须的了。
(3)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 • 关于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何提取的问题,S.Sternberg曾做过一系列的实验。他给被试用视觉或听觉呈现一系列数字或字母,然后被试按一个电钮,就有一个数字或字母出现。这个数字或字母叫做检验的项目。被试的任务就是确认在原来呈现的项目中有无这个检验的项目。被试的反应也是通过按电钮实现的。 • 在被试面前有两个电钮,一个与“有”相当,一个与“无”相当。要求被试反应得又快又准。因为错误率很低(一般小于5%),所以这个实验主要主义反应得快慢,也就是从检验项目出现到被试反应之间的潜伏期。 •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查信息是如何从短时记忆中提取的。
(4)短时记忆中的遗忘 • 造成遗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历史上经常争论的一个问题。 • 有一种假设认为遗忘是信息自然消退的结果。即信息的强度随时间的消逝而减弱,别无其它原因; • 另一种假设认为遗忘是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被其它信息干扰造成的。即信息的强度由于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而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