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99 Views
技職教育現況與課題. 林俊彥 98 年 4 月 27 日. 壹、技職教育定義與現況. 技職教育的定義. 技職教育為「技術及職業教育」簡稱,英文為「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我國現常用「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 「 technical education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 technology education 」是三個不同意涵的教育. 職業的概念. 亞里斯多德時代:職業是為了生存的工作
E N D
技職教育現況與課題 林俊彥 98年4月27日
技職教育的定義 • 技職教育為「技術及職業教育」簡稱,英文為「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我國現常用「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 「technical education」、「technological education」、「technology education」是三個不同意涵的教育
職業的概念 • 亞里斯多德時代:職業是為了生存的工作 • 中世紀:人如沒有做事則不該吃東西。工作是人類的自然法則;職業是上帝指定給你的。 • 文藝復興:工作是社會所需要的任務;所有職業在上帝眼中都是平等的。開始強調職業非上帝指定的。 • 亞當斯密斯:職業在追求自利 • 近代:職業除了自利外也是心理的需求、自尊的泉源。
技職教育歷史(1/2) • 羅馬帝國解體前,職業主要是勞動性工作,是奴隸任務,採家庭世襲或師徒制 • 11世紀後社會漸漸進步,社會組織逐漸形成,社會分工、行業蓬勃發展,造就行會組織。行會(guild)為了維持行業品質,對成員的培育、服務和管制有監督的功能,是證照制度的起源,當時職業人力主要是採徒制,但受行會嚴格監督。 • 15世紀後,國家取代行會的監督管制角色 • 18世紀工業革命‧由學校培育技術人力漸顯重要
技職教育歷史(2/2) • 美國建國之後,教育採單軌;歐洲國家多採雙軌。我國學制直接参考自日本、間接参考自德國 • 台灣在民國44年採用美國單位行業訓練課程的概念培育基礎技術人力 • 民國76年學習美國教育改革,工業類採群集課程 • 學校本位課程漸受重視,民國95職校暫綱引發實群虛科疑慮;故99課綱宣稱實群實科。
技職教育的功能 • 提供國家經濟建設所需各級技術人力 • 促進教育機會均等、提昇個人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能力 • 促進終身學習,有利知識經濟發展
各國中等技職教育 • 技職教育大多由後期中等教育開始 • 單軌制與分流制 • 美加採單軌制,以綜合高中為特徵 • 歐洲地區盛行分流制,技職學校名稱各異 • 單軌制國家,中等技職教育學生比例少;分流制國家,中等技職教育學生比例較高 • 部分國家「職業教育」即「職業訓練」 • 綜合高中曾盛行,但又漸趨沈靜
各國高等技職教育 • 各國高等技職教育名稱不同,但大多是專科層級 • 美國在社區學院實施,97年全美有1600所,學生約千萬人。就業準備功能佳,近年由綜高延至社區大學 • 德國「職業專門學校」,近年改為「專門學院」 • 英國polytechnics已改為大學,高等技職教育由「擴充教育學院」提供 • 日本「高等專門學校」類似五專,可獲「準學士」。「專修學校」「專門學校」則較類似補習班 • 澳洲TAFE(專業技術學院)
技職教育的定義因國而異 • 北美地區主要為綜合高中、社區學院開設的以提昇就業能力為目的的「學程」 • 歐洲、紐澳多數國家類似新學徒制的職業訓練 • 未開發國家大多為短期職業訓練 • 其他國家多由教育功能角定義;台灣主要以學校屬性(技職校院)來定義
台灣技職教育的範圍 有關的學校涵蓋國中(技藝教育學程)、高職、高中(附設職業類科)、綜合高中(職業學程)、專科學校、技術學院、科技大學 學制包括技藝教育學程、高職、二專、五專、四技、二技、碩士班、博士班;又分日間部、進修部、進修學校及其他實驗性質之部制,學制複雜、完整,舉世罕見
九十六學年學生數 • 職校學生339,497人﹝含高中附設職業科﹞ • 專科二專日19515人、夜19173人、夜間普通班5007人、補校28067人、專班6834人,五專86309人,合計164905人。 • 大學層級二技日41917人、進修部42967人、補校18222人、專班15638人,四技日248666人、進修部86501人、專班5892人,合計459803人 • 研究所博士生2076人、碩士日15800人、碩士在職專班6097人,合計23973人 • 總計約九十八萬八千人﹝988,178人﹞
少子化的效應 • 近年技專校院招生報到率下降,缺額擴大 • 102年衝擊高中職、105年衝擊技專校院 • 105~115年間生源由每年30萬降至20萬 • 短期內學校無力增聘教師、汰換設備、維護教學設施 • 長期效應為約三分之ㄧ學校可能退場 • 學校退場導致社區房產下降、商業活動停頓、失業人口增加
民國70-92年人口出生率(2/2) 17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http://www.moe.gov.tw/w3/stat/home.asp
歷年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各類別或群組報考人數統計歷年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各類別或群組報考人數統計
技職教育定位模糊 • 其他國家學生進入技職教育即為就業準備教育,定位清楚。 • 國中技藝教育學程的目的:為學生奠定進入實用技能班就讀的基礎 • 95學年度73%高職畢業生升學,職校功能多元 • 技職校院辦學未能突顯技職特色 • 定位模糊造成技職教育繼續存在的危機
社會對技職教育的科板印象 • 技職教育學生學習比較弱勢,但不應為次等國民 • 技職教育是適性教育 • 技職教育學生弱勢族群比例較高,更要喚起社會的重視
技職學制發展的競合 • 四技二專同一生源,二專已逐漸萎縮 • 五專缺領航學校,除護理外也漸萎縮 • 技職學制可能僅剩職校、四技、研究所 • 與其他國家技職教育發展趨勢不符合
教育資源不均 • 公立學校比私立學校有更多教育資源 • 普通教育比技職教育有更多教育資源
高教與技職每生單位成本 • 公立學校每生單位成本 單位 : 元 年度 高教 技職 差異 94 184,393 131,169 53,224 95 177,626 127,927 49,699 96 180,909 132,983 47,926 • 私立 學校 每生單位成本 年度 技職 差異 高教 93 152,691 101,060 51,631 94 139,046 104,890 34,156 95 141,956 106,430 35,526 27
產業變化 • 產業起落迅速、科系設置不及因應 • 技術變化快速,學用落差擴大
學生身心狀態 • 由人口結構看技職學生素質 • 基本能力 • 財富、人際、人生價值觀都在改變 • 忍耐挫折能力下降 • 新台灣之子比例上升 • 情境學習者(contextual learner)
學校課程與教學 • 強調學術導向、期望產業參與 • 科目仍以學科本位、統整不易 • 重理論、輕實務 • 偏重採納美式的教育價值觀、教學原理 • 教學設施老舊、教學設備不足
技職師資 • 晉用與培育制度與普通教育無差異 • 不要求教師具實務經驗 • 強調教學檔案建立 • 有實務經驗的老師,不一定受到重視 • 法規諸多限制,教師與業界人員交流不易
國家資歷架構 • 由國家建立資歷等級(通常7或8級)以及相關素質保證機制 • 各資歷等級分級由業界主導訂出該產業各級職能標準 • 證照考試對準各級職能標準 • 證照比照學歷,最高可比照博士等級 • 可銜接技職教育、普通教育、終身教育 • 全世界至少三分之二以上國家建構中
技職課程改革 • 產業導向的能力本位教育 • 重視終身學習 • 專業課程與學術課程的統整和融合 • 專業課程模組化 • 學校與產業的銜接 • 重視情境學習、虛擬學習 • 作業本位學習模式、成果本位學習模式 • 教材e化及補救教學 • 重視學生學習歷程檔案 • 人才培育對準國際人力市場
師資改革 • 加強對教師一般能力的要求 • 要求教師運用科技教學、製作教具、強化情境學習 • 加強對教師專業表現的評鑑 • 強化教師的鼓勵制度,擴大表揚優良教師
教育財務改革 • 教育劵 • 終身學習基金
結語 技職教育需要再造,恢復昔日榮耀
深度閱讀 • 林俊彥(2005)。世界教育改革趨勢對台灣技職教育發展的影響。「台灣技術與職業教育學術研討會」: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主辦。 •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9)。我國教育政策回顧與展望—技職教育政策回顧與展望研究報告。未出版。 • 楊朝祥(2005)。台灣技職教育變革與經濟發展 。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未出版。 • 簡明忠(2005)。技職教育學。師大書苑: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