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9

第二十三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 器官的药物

第二十三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 器官的药物. 生理情况下,机体内凝血和抗凝血,纤溶和抗纤溶,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一旦平衡遭破坏就会出现血栓性或出血性疾病。. 第一节 抗凝血药. 凝血三阶段. X Xa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酶原 → 凝血 酶. → 多聚体→血凝块. 一、体内、外抗凝血药. 肝 素. 由是 1916 年首先从肝内发现而定名 是一种粘多糖硫酸脂,带大量负电荷呈强酸性 现主要提取自猪小肠粘膜和牛肺. [ 体内过程 ]. 吸收 口服无效,常静脉给药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十三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 器官的药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十三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2. 生理情况下,机体内凝血和抗凝血,纤溶和抗纤溶,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一旦平衡遭破坏就会出现血栓性或出血性疾病。生理情况下,机体内凝血和抗凝血,纤溶和抗纤溶,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一旦平衡遭破坏就会出现血栓性或出血性疾病。 第一节 抗凝血药

  3. 凝血三阶段 • X Xa • 凝血酶原 凝血酶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4. 凝血酶原→凝血酶 →多聚体→血凝块

  5. 一、体内、外抗凝血药 肝 素 • 由是1916年首先从肝内发现而定名 • 是一种粘多糖硫酸脂,带大量负电荷呈强酸性 • 现主要提取自猪小肠粘膜和牛肺

  6. [体内过程] • 吸收 口服无效,常静脉给药 • 分布 为带阴电荷的大分子物质,不易过生物 膜,肠道破坏失活 • 贮存 部分被内皮摄取、贮存 • 代谢 肝素酶 • 排泄 多以代谢物形式经肾排出

  7. [药理作用] 1. 抗凝血 ·增强抗凝血酶III (ATIII)活性 ·激活肝素辅助因子II (HC II) ·促进纤溶系统激活 (t-PA+TFPI) ·抗血小板聚集 2. 降血脂

  8. [临床应用] 1. 血栓栓塞性疾病 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3. 心脏手术、心导管、血液透析等体外抗凝

  9. [不良反应] 1. 过量引起自发性出血 用注射鱼精蛋白 (protamine) 对抗 2. 血小板缺乏 3. 早产及胎儿死亡 4. 骨质疏松 5. 过敏反应

  10. [禁忌症] 1. 肝肾功能不全 2. 有出血素质 3. 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脑溢血患者 4. 脑外科手术 5. 妊娠及产后 6. 活动性肺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

  11. 低分子量肝素 • 对Ⅹa抑制作用强,对Ⅱa的抑制作用弱。 • 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小 • 维持时间长,每日一次 • 促t-PA释放,有助血栓溶解。 • 用于深部静脉血栓或手术后血栓形成。 药物:依诺肝素、替他肝素

  12. 二、体内抗凝血药 香豆素类 (口服抗凝药) 基本结构:4-羟基香豆素 此类药物有:双香豆素 (dicoumarol) 华法林 (warfarin) 醋硝香豆素 (acenocoumarol)

  13. [药动学] • 吸收 口服吸收慢、不规则 • 分布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约100%), 主要积聚在肺、肝、脾和肾中。 • 代谢 肝微粒体酶 • 排泄 肾

  14. [药理作用] • 仅体内有效 • 抑制VK环氧化物还原酶,妨碍VK的循环再利用而产生抗凝作用 • 起效慢,作用较持久 • 对已活化的凝血因子无影响,停药后各凝血因子的形成尚需一定时间。

  15. [临床应用] • 防治血栓性疾病; •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预防来自心脏的动脉栓塞,如急性心梗 口服有效、价廉、维持时间长 但奏效慢、剂量不易控制

  16. [不良反应] • 出血:表现为牙龈出血、血尿、皮肤粘膜瘀斑及其他脏器的出血;可用VK治疗。 • 皮肤和软组织坏死:机制不清 • 其他: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增多等

  17. [药物相互作用] 1. 肝药酶诱导剂如苯妥英钠可加速其代谢,使疗效降低。 2. 肝药酶抑制剂如氯霉素可使其作用增强。 3. 保泰松、甲磺丁脲能与之竞争血浆蛋白,使游离型增加而增强疗效。 4. 广谱抗生素如甲硝唑可抑制肠道菌群使维生素K合成减少也使其疗效增强。

  18. 降低Ca2+浓度,妨碍Ca2+的促凝作用:枸橼酸钠钙降低Ca2+浓度,妨碍Ca2+的促凝作用:枸橼酸钠钙 用于体外抗凝 引起低血钙,导致心功能不全 三、体外抗凝血药 枸橼酸钠

  19.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 血小板: 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功能: 粘附、聚集、释放和分泌颗粒内容物(如ADP、5-HT等),形成血栓。

  20. 抗血小板药 又称血小板抑制药,即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以及释放等功能的药物 • 分类 1.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阿司匹林 2.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噻氯匹定 3.凝血酶抑制药:阿加曲班 4.GPⅡb /Ⅲa受体阻断药:阿昔单抗

  21. 阿司匹林 [药理作用] • 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 • 减少TXA2的产生 • 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

  22. [临床应用] • 血小板功能亢进引起血栓; • 降低急性心梗再梗死率和死亡率。

  23. 双嘧达莫 [药理作用] • 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使CAMP降解减少 • 激活血小板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含量增多 •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PGI2的生成 •  抑制血小板前列腺素合成酶,使TXA2生成减少

  24. [临床应用] • 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防止血小板血栓形成

  25. 依前列醇(前列环素) [药理作用] • 激活腺苷环化酶,cAMP •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分泌 • 扩张血管 • 拮抗TXA2的作用。

  26.    噻氯匹定 [药理作用] • 抑制ADP诱导的a-颗粒分泌,抑制血管壁损伤的黏附反应 • 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的暴露 • 拮抗ATP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

  27.    阿加曲班 [药理作用] • 抑制凝血酶的蛋白水解,阻碍纤维蛋白原的裂解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 • 抑制某些凝血因子的活化,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分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28.    水蛭素 [药理作用] • 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及蛋白水解,抑制纤维蛋白的生成。 • 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分泌,抑制血栓形成。

  29.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药 • GPⅡb/Ⅲa受体是引起血小板聚集的黏附蛋白的特异性识别、结合位点,阻断GPⅡb/Ⅲa受体即可有效抑制各种诱导剂激发的血小板聚集。 • 药物:阿昔洛韦。

  30.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纤维蛋白溶解药可使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又称纤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又称纤溶酶),纤溶酶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而限制血栓增大和降解血栓,故又称栓溶药。

  31. 链激酶 链激酶是从β-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提得的一种蛋白质。

  32. [药理作用] • 可与内源性纤溶酶原结合成复合物,促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迅速水解血栓中纤维蛋白,导致血栓溶解。

  33. [临床应用] • 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注射治疗动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和栓塞。 • 冠脉注射,可使阻塞冠脉再通,恢复血流灌注,用于心肌梗死早期治疗

  34. [不良反应] • 主要不良反应是易引起出血,注射局部可出现血肿,一般不需治疗。如严重出血可注射对羧基苄胺对抗。更严重者可补充纤维蛋白原或全血。出血性疾病、新创伤、伤口愈合中、消化道溃疡、严重高血压者禁用。 • 出现皮疹、畏寒、发热等过敏反应,。 • 静脉注射过快引起低血压。

  35. 尿激酶 • 是从人尿中分离得来的一种糖蛋白,无抗原性。 • 尿激酶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之转变为纤溶 • 酶,发挥溶血栓作用;还能促进血小板聚集。 • 适应证、不良反应及禁忌证同链激酶。尿激酶 • 没有抗原性,也不引起链激酶样的过敏反应, • 对链激酶过敏者可用之。

  36.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机制是激活内源性纤溶酶原使之转变为纤溶酶。这种作用比激活循环中游离型纤溶酶快数百倍。由于t-PA选择性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因而不产生应用streptokinase时常见的出血并发症。

  37. 第四节 促凝血药 • 促凝血药指能加速血液凝固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使出血停止的药物,又称止血药。

  38. 一、促凝血物质生成药 包括 • VitK1:植物性食物 • VitK2:肠道细菌产生,腐败鱼粉 • VitK3:人工合成 • VitK4:人工合成 维生素K类

  39. [药理作用] • 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肝内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 • 促使上述因子的谷氨酸残基γ-羧化,这些因子只有被羧化后才具有凝血活性

  40. [临床应用] • 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 • 凝血酶原过低导致的出血 • 其他。如缓解胆绞痛等

  41. [不良反应] • 胃肠反应: K3 、K4的刺激性强致恶心、呕吐 • 溶血性贫血:较大剂量K3 、K4可致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 • 其它:K1静脉注射太快可致面部潮红、呼吸困难、胸痛、虚脱,故宜肌注。

  42. 抗凝血药 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氨甲苯酸 [药理作用] • 竞争性抑制纤溶酶激活因子,使纤溶酶原不能变成纤溶酶。 • 高浓度,直接抑制纤溶酶活性

  43. [临床应用] • 纤溶亢进所致的各种出血:如子宫、卵巢、肝、肾、肺、胰、肾上腺、甲状腺、前列腺等术后出血 • 链激酶、尿激酶过量所致出血:拮抗药

  44.    凝血酶 • 从牛、猪血提取精制而成的无菌制剂。作用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纤维蛋白,发挥止血作用。此外,还有促进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而加速创伤愈合的作用。 • 用于止血困难的小血管、毛细血管以及实质性脏器的出血,也用于口腔、泌尿道以及消化道等部位的止血。

  45. 三、促血小板生成药 • 促进血小板增生,增强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 • 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加速血管收缩 •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血液渗出 • 适用于防止手术前后出血过多、各种内脏出血和皮肤出血。 酚磺乙胺(止血敏)

  46. 四、作用于血管的促凝血药 • 由加压素和缩宫素组成 • 用于肺咯血及门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 禁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及肺源性心脏病患者。 垂体后叶素

  47. 第五节 抗贫血药 贫血:是指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浓度长期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正常人最低值

  48. 诊断标准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血红蛋白< 120 g/L, 血红蛋白< 110 g/L, 红细胞< 4.5x1012/L 红细胞< 4.0x1012/L 血细胞比容<0.42 血细胞比容<0.37

  49. 正常铁的吸收和代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