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likes | 283 Views
杜 甫 研 究. 导学课程三 授课教师 : 刘明华. 第三讲 杜甫的政治理想. 前面我们谈到了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于是我们可以知道,忧患意识源自对社会人生的真诚,批判意识体现一个仁人志士的勇气。这一讲我们重点关注杜甫的重建意识。杜甫重建意识表现出一个以道自任的社会良知的政治理想。
E N D
杜 甫 研 究 导学课程三 授课教师:刘明华
第三讲 杜甫的政治理想 • 前面我们谈到了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于是我们可以知道,忧患意识源自对社会人生的真诚,批判意识体现一个仁人志士的勇气。这一讲我们重点关注杜甫的重建意识。杜甫重建意识表现出一个以道自任的社会良知的政治理想。 • 忧患意识与批判意识均着眼于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一个社会良知,他不可能只揭伤疤,专戮痛处,他还必须开出疗世的药方。重建美好社会是社会良知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奋斗的目标。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其中既有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也包含着重建美好社会的理想。杜甫重建“风俗淳”的政治蓝图是以儒家的德治理想为底本的。 • 这一讲有三个重要内容: • 一是家庭和才学对其入世精神的影响。杜甫出生于一个富有儒学传统的家庭,他自幼便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又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尽管“近代陵夷”,但正是这个原因,促使他担当起重振家道的责任。此外,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都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这一节里面我们需要重点解读的作品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壮游》。
二是德治的理想的内容。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是源自于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的理想政治模式仍是儒家的政治模式,即德政。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上重要的政治价值取向。一个社会必须有一种理想的纲常伦理来维系。杜甫的德治理想是“风俗淳”。其核心是要恢复良好的道德风尚,重树淳朴的民风。而重建理想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朝廷风纪败坏不堪,所以,杜甫最为关心的又是朝廷的纲纪问题。这一节里我们需要重点解读的作品是《贫交行》、《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羌村三首》等。二是德治的理想的内容。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是源自于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的理想政治模式仍是儒家的政治模式,即德政。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上重要的政治价值取向。一个社会必须有一种理想的纲常伦理来维系。杜甫的德治理想是“风俗淳”。其核心是要恢复良好的道德风尚,重树淳朴的民风。而重建理想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朝廷风纪败坏不堪,所以,杜甫最为关心的又是朝廷的纲纪问题。这一节里我们需要重点解读的作品是《贫交行》、《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羌村三首》等。 • 三是杜甫理想中的政治模式。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历史上存在着两个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一个是以尧舜为代表的三代之治,另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杜甫亲历的开元之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忆昔》较为集中的体现了这一点。杜甫对德治典范的歌颂与怀念,既表现出重建的具体目标,也流露出今不如昔的忧患。 • 这一讲的重点和难点是德治理想和政治模式。德治理想中,要重点掌握“风俗淳”的内涵。政治模式中,要了解杜甫推崇的远古和当代的两个盛世。
第三讲 杜甫的政治理想 • 前面我们谈到了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于是我们可以知道,忧患意识源自对社会人生的真诚,批判意识体现一个仁人志士的勇气。这一讲我们重点关注杜甫的重建意识。杜甫重建意识表现出一个以道自任的社会良知的政治理想。 • 忧患意识与批判意识均着眼于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一个社会良知,他不可能只揭伤疤,专戮痛处,他还必须开出疗世的药方。重建美好社会是社会良知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奋斗的目标。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抱负,其中既有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也包含着重建美好社会的理想。杜甫重建“风俗淳”的政治蓝图是以儒家的德治理治为底本的。 • 这一讲有三个重要内容: • 一是家庭和才学对其入世精神的影响。杜甫出生于一个富有儒学传统的家庭,他自幼便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又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尽管“近代陵夷”,但正是这个原因,促使他担当起重振家道的责任。此外,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都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这一节里面我们需要重点解读的作品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壮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