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伊曼努尔 · 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 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 1781 年)、“实践理性批判”( 1788 年)和“判断力批判”( 1790 年)。.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2.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3.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4. 哥尼斯堡现称加里寧格勒(又譯為柯尼斯堡),建城於1255年,是位於波羅的海海岸的俄羅斯海港城市。哥尼斯堡现称加里寧格勒(又譯為柯尼斯堡),建城於1255年,是位於波羅的海海岸的俄羅斯海港城市。 加里寧格勒省位於今日的波蘭北方、立陶宛西南,與俄羅斯本土並沒有連接,是個孤立在俄羅斯境外的特殊地區。面积215.7平方千米,人口430003人(在俄罗斯排名第42位)。

  5.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6.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18 世纪在哥尼斯堡城 ( 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 的普莱格尔河上有 7 座桥,将河中的两个岛和河岸连结。城中的居民经常沿河过桥散步,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一次走遍 7 座桥,而每座桥只许通过一次,最后仍回到起始地点。这就是七桥问题,一个著名的图论问题。

  7. 姓名: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出生: 1770年8月27日(德国斯图加特) 去世: 1831年11月14日(德国柏林) 学派/流派: 黑格尔主义 主要领域: 逻辑学、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学

  8. 生平简介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 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 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9. 思想学说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10.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此句出自《权利的哲学纲要》一书 • “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 “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现,只不过第一次是正史,第二次是闹剧。

  11. 费尔巴哈(1804~1872) • 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辛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12.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 马克思理论的三大基石 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13. 列宁 反映论 文学的党性原则 文学属于人民 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 •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4.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1、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 2、西方文论的挑战 3、新学科的挑战

  15. “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16.  恋母情结,又称俄底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人称mama boy).

  17. 原型论 荣格 • 新自然主义 • 结构主义 作业 请同学课后通过自学说明荣格的“原型”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