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侵 犯 行 为

侵 犯 行 为. 第一节 侵犯行为概述.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特点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侵犯 (aggression) 又称攻击或攻击行为。它包括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 一般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为实际的身体伤害,如对他人谋害生命、残杀肉体等。另一方面为心理的伤害,如对他的谩骂、诋毁、诽谤、讽刺、挖苦等伤及个人尊严、名誉、人格等的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特点. 1 、有侵犯动机 社会心理学不但要研究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人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在界定侵犯行为时,也非常重视侵犯行为的心理特点,即这种伤害行为有侵犯动机。 2 、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

jol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侵 犯 行 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侵 犯 行 为

  2. 第一节 侵犯行为概述 •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特点 •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 侵犯(aggression)又称攻击或攻击行为。它包括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 • 一般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为实际的身体伤害,如对他人谋害生命、残杀肉体等。另一方面为心理的伤害,如对他的谩骂、诋毁、诽谤、讽刺、挖苦等伤及个人尊严、名誉、人格等的行为。

  3. (二)侵犯行为的特点 • 1、有侵犯动机 • 社会心理学不但要研究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人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在界定侵犯行为时,也非常重视侵犯行为的心理特点,即这种伤害行为有侵犯动机。 • 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 • 侵犯行为是外部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只是感情、动机、态度等内在心理状态。愤怒可能对侵犯行为起动机作用,但不意味着就构成了行为事实。 • 3、侵犯行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 侵犯行为包括伤害他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4. 二、侵犯行为的类型 (一)根据不同性质、社会后果分为: • 1、反社会侵犯行为 • 有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并且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攻击行为。 • 2、亲社会侵犯行为 • 亲社会,即符合社会准则。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团体的利益,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做出的侵犯行为。 • 3、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 这是一种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与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一种侵犯行为。这种行为虽然不是社会所必要的,但也不违背社会准则与规范,是一种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行为。

  5. 二、侵犯行为的类型 • (二)按侵犯行为的方式分: • 可以把侵犯行为分成动作侵犯和言语侵犯 • (三)按照侵犯行为目的: • 可分成敌意情绪型侵犯和手段型侵犯

  6. 第二节 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 一、生物学观点 • 二、本能论观点 • 三、习得论观点

  7. 第二节 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 一、生物学观点 • 一些生理学家试图寻找大脑的“攻击行为中枢”,虽然没有肯定的结论,但认为与边缘系统,尤其是大脑“杏仁核”有关。 • 雄性激素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证明。男性体内的含量是女性的6倍,男性尤其是年轻男性,其攻击行为多于女性。 • 研究也表明,月经期、更年期等内分泌变化分配比例剧烈的时期,妇女亦常出现明显的攻击意向。 • 染色体异常,具有XXY染色体结构型的个体,其攻击行为也较一般人多。 • 暴力行为首先以精神分裂,尤其是妄想型最为多见,其次为人格障碍。

  8. 第二节 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 二、本能论观点 •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S.Freud)引进死亡本能来解释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他认为,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对立,是一种自我破坏的倾向,代表着恨与破坏的冲动。当死的本能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伤害、征服、侵犯的动机,引发对他人的侵犯行为。 • 同弗洛伊德一样,洛伦茨也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洛伦茨认为,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动物通过侵犯来保证一定的食物来源、生活空间,使幼小后代得以成长、发展,使物种能够代代相传。人类战争是人类侵犯本能的结果。 • 本能论分析侵犯产生的先天原因,提出了减少侵犯的代偿或转移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应用意义,但忽视了后天环境影响的原因。

  9. 第二节 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 三、习得论观点 • 许多社会心理学赞同,侵犯是后天习得的。社会学习论提出者班杜拉认为,人们常常是通过对他人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行为方式的。侵犯行为完全可以通过对有侵犯行为表现的榜样行进观察和模仿习得。 • 英雄、父母、老师以及与模仿身份相同的人易受到模仿者的效仿。尤其是双亲,他们是儿童最初的和行为榜样。在侵犯行为方面,儿童未来的侵犯行为极大地依赖其双亲如何对待他及双亲之间如何互相对待。有一项研究表明,81%的虐妻者不是在孩提时代受过虐待,就是亲眼目赌过他父亲殴打他们母亲。 • 习得论引起了人们对影响个体行为的后天环境和榜样的重视,也给人们控制和减少侵犯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10. 广东“杀人校长” 亲手杀死学生 双桥小学学生的心理阴影还没完全消除。

  11. 徐兴建一提起死去的儿子就伤心欲绝。

  12. 2006年初,吴瑞烈做了双桥小学校长近3年,就在他谋求能连任的当时,双桥小学的部分家长以校长管理无方为由要求撤换校长吴瑞烈。其中3年级学生徐武军的家长徐兴建比较“挑头”,心胸狭窄的吴瑞烈于是将报复目标指向了徐兴建,今年3月10日下午,他将自己的学生徐武军骗到校长宿舍内,用绳子勒,用铁锤敲,残忍地将其杀害并藏在床下。2006年初,吴瑞烈做了双桥小学校长近3年,就在他谋求能连任的当时,双桥小学的部分家长以校长管理无方为由要求撤换校长吴瑞烈。其中3年级学生徐武军的家长徐兴建比较“挑头”,心胸狭窄的吴瑞烈于是将报复目标指向了徐兴建,今年3月10日下午,他将自己的学生徐武军骗到校长宿舍内,用绳子勒,用铁锤敲,残忍地将其杀害并藏在床下。 • 事发之后,吴瑞烈从银行内提取了双桥小学4万元的书本费,写下了一封遗书后就失去踪影。遗书里有这样的内容:“家长都投诉因为我表现差,存心不让我继续做这个校长。我也是不好惹的,我要杀掉19个对我最不敬的学生,然后自杀……” • 吴潜逃之后,留给当地社会的是恐慌和满天飞的传言。

  13.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 一、挫折引起攻击 • 心理学家多拉德(J.Dollard)等人1939年提出的挫折——攻击理论就曾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当然,在挫折与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重要作用。认知因素会影响个体以什么态度及行为来对待挫折。

  14. 吴瑞烈当上校长之后,却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双桥小学在其担任校长的时间内成绩开始下滑。案发之后,吴的其他一些劣迹也逐渐暴露。经调查,吴在身为校长近3年时间内,利用各种方式挪用了八九万公款在外进行赌博,吴正在为如何填补这笔公款而郁闷。吴瑞烈当上校长之后,却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双桥小学在其担任校长的时间内成绩开始下滑。案发之后,吴的其他一些劣迹也逐渐暴露。经调查,吴在身为校长近3年时间内,利用各种方式挪用了八九万公款在外进行赌博,吴正在为如何填补这笔公款而郁闷。

  15.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 二、环境压力 • 自然环境中气温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已有明确的证据。安德森(Anderion ,1989)现场研究的结果表明:较热的地区,较热的年度、季度、月份和日子与谋杀、强奸、伤害、骚乱和殴打妻子的比率的上升是一致的。另外,空气污染对暴力的影响也已经发现类似的结果。天气变化剧烈引起人们烦躁不安。社会环境中生产生活带来的极大噪音,人口膨胀带来的逐步拥挤与生存竞争,使人们的消极情绪增加,心理压力增大,容易在人们身上形成紧张性刺激,攻击行为更有可能发生。

  16. 学校成绩的下滑弄得学生家长怨声载道,今年初双桥小学校长准备换届时,不少家长开始组织在一起开会,讨论要求撤换吴瑞烈,开会的时候吴瑞烈也在场。有一次会议还曾经有高州当地的电视台记者前去采访。村民徐兴建对着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得很激动,强烈要求罢免校长。徐兴建的表现让吴瑞烈觉得很没有面子,于是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17.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 三、大众传播 •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经常有青少年模仿电视中的情节进行暴力犯罪的报道。目前,社会家庭录像、有线电视台的播放,许多含有暴力的情节。又由于网络的推广,使得暴力、色情更加无孔不入。某些传媒的传播暴力、色情内容不仅唤起了人们的攻击冲动,而且为公众提供了侵犯的手段,引导人们错误理解受害者的反应,也降低了人们的责任心、内疚感。绝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赞同,暴力传播会增加公众尤其是是非辨别力低、模仿能力强的青少年一代的侵犯行为。

  18.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 四、酒精和毒品 • 生活中因酗酒而寻衅闹事的事例很多。舒普(L.M.Shupe)分析了882名犯罪人尿中的酒精浓度,结果发现,醉酒的犯罪人中,伤害犯占88%,谋杀犯占67%,强奸犯占45%。酒精引起攻击的观点有种:如酒精影响认识,使知觉范围要窄,并且使人的行为更多地受情境的影响;饮酒的动机可能是减轻焦虑或获得力量感,使人有了平时意想不到的胆量。 • 由于毒品引发的犯罪也不少见。有的是因为毒品本身,如酒精一样,促进暴力行为;有的是为毒品一吸上瘾,道德感下降,为了需要用暴力解决的冲突。有人说毒品是万恶之源,除了损害个人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外,也严重危害了社会。为了满足毒瘾,获取毒品,“瘾君子”们不择手段,铤而走险,以各种手段获取毒资,如偷窃、抢动、拐骗,甚至杀人等。

  19.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 五、个人特点 • 个人特点因素在性别差异方面研究较多。实结果表明男性比女性更易进行身体攻击。一方面,男性体内雄性激素比女性的要多;另一方面,女性的焦虑比男性强,她们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较能遵从社会规范,而且她们更能同情被侵犯的受害者。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侵犯的个人因素。道德水平越高,个体越重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来思考问题。道德水平越高,责任意识越强,越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与社会规范准则符合。

  20. 性格:同乡眼里高傲不合群 • 村里的人大都不愿提起吴瑞烈的名字,好不容易找到一位阿婆,据说是看着吴瑞烈长大的,一提到吴的名字,阿婆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很高傲,没有什么礼貌,虽然做的是校长,但是根本不像一个文化人。”当上了校长的吴瑞烈在家乡更加趾高气扬,有的村民甚至说:“吴回到村子里就有一种领导来视察的气势。” • 危险的心理倾斜 • 一个小学的校长,仅仅因为家长提出要撤换自己,就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学生,吴瑞烈将毒手伸向学生的深层动机是什么?可以逆向设想一下,吴瑞烈一旦被罢免了校长之职,他的收入会减少,校长的权力没有了,特别是自己挪用公款赌博的事也会暴露出来。但与杀人将遭受的惩罚相比,这些损失就不算什么了,显然吴瑞烈杀人并不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心理失衡是其杀人的深层原因。

  21.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 一、宣泄 •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本能论者认为侵犯是人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不断地向外涌出,除非允许人们释放自己的犯性能量。否则这种能量滞存过多。一朝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这种能量如洪水宣疏不堵。可以用体育活动及其它竞技性活动来消耗侵犯性能量,如球类比赛、跑步、拳击、登山等。 • 除个体采取体育活动以外,社会也可提供宣泄机会与场所。如西方议会长廊上挂的议会沙袋,供有争议的议员们发泄不满,发泄完毕后再心平心和地回到会场共同商大用。目前,社会与部分学校建立了一心理咨询中心或咨询热线,在一定程度与范围内也有为们提供了倾吐与宣泄的机会。

  22.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 二、惩罚 • 对侵犯的惩罚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抢劫、殴打或杀害他人,司法机关要视其情节轻重依法给以不同的程度的惩罚。如果一个小孩在家或校伤害别人,通常会得到父母或学校的惩罚,目的是使其侵犯行为日后不再发生或少发生。 • 惩罚来自明文的法律规范,也可借僵于良好的风气、乡规民俗、社会舆论等很多学者认为,惩罚的使用要注意;强度一定要超过攻击行为中得到的“快乐”与“回报”,侵犯就会得到阻止。此外,惩罚应尽早实现且保持一定的持续性,这样才能使受惩罚结合教育和道德内化,效果会更好,单纯的外在惩罚可能影响受罚者心理发育。

  23.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 三、教育 • 大多数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而这些行为规律很大部分决定于个体的信念、价值观与道德准则系统。人们为自己建立了某些行为道德规范,采用自我奖惩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行为。这种内化机制是最有力的控制行为的手段。外在奖励与、惩罚不可能完全制约一个人的行为,必须借助于教育来实现道德内化,形成成熟个性。教育要及早进行,从小塑造良好的个性。

  24. 与个性成熟者相反,个性不成熟者往往具有以下个性特征:与个性成熟者相反,个性不成熟者往往具有以下个性特征: 1、社会意识退缩,不会建立正常的良好人际关系; 2、留恋家庭,行为目的以自我为中心; 3、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易受他人的影响; 4、情绪不稳定,行为方式倾向于侵犯性与逃避性; 5、自我行为责任意识缺乏,缺乏忍受延迟落后的能力; 6、对外部世界和自我缺乏客观的认识,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片观性、看人、看物静止、偏激、怀有成见。

  25. 犯罪心理学家强调,个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识的控制水平较高,对别人采取侵犯行为方式的可能性也较小,他们认为成熟个性应具有以下特征:犯罪心理学家强调,个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识的控制水平较高,对别人采取侵犯行为方式的可能性也较小,他们认为成熟个性应具有以下特征: 1、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 2、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 3、不保留敌意与怨恨,能学会对事不对人; 4、不歪曲事实 ; 5、自我认识客观,全面客观认识自己的身心特点、人际关系,能接受优缺点; 6、懂得自己的角度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

  26.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 四、控制传媒的暴力传播 • 目前,有相当一些传播媒体是大众其是青少年的儿童观察、学习侵犯行为的重要途径。这些传媒播放的暴力、色情节目给大家提供了模仿榜样,潜在危险性很大。我们对大众传媒的控制,一方面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限制节目中暴力形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也要宣传非侵犯行为的榜样。 • 对于未年人主要监护的父母来说,他们可限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和所观看的节目,减少儿童接触暴力电视的机会;父母也可以和儿童在一起观看节目,对内容和制作技巧作解释性评价,引导儿童分清是非,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

  27.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 五、减轻环境压力 • 为人类营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是每个人体的期望。前面我们分析了自然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对侵犯行为的影响。全球不同国家的地区都应制定积极的人口发展计划,建立有效的环保制度,尽量减轻外界压力对侵犯的消极影响。

  28. 无意间伤害最亲密的人 赵伟说,任何事情就怕开头做错了,时间久了就形成惯性。假如他耐心地劝说妻子或想其他办法来解决,而不是用暴力的手段,妻子就不会心生怨恨去报复,而他也不会习惯性地再次使用暴力 。 • 多做有效沟通悲剧本可避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