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k likes | 1.8k Views
第十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 离子键理论. 1916 年德国科学家 Kossel ( 科塞尔 ) 提出离子键理论。. 一 离子键的形成 1 形成过程 以 NaCl 为例 。 第一步 电子转移形成离子: Na - e —— Na + , Cl + e —— Cl -. 相应的电子构型变化:
E N D
第十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 离子键理论 1916 年德国科学家 Kossel ( 科塞尔 ) 提出离子键理论。 一 离子键的形成 1 形成过程 以 NaCl 为例 。 第一步 电子转移形成离子: Na - e —— Na+, Cl + e —— Cl - 相应的电子构型变化: 2s 2 2p 6 3s 1 —— 2s 2 2p 6 , 3s 2 3p 5 —— 3s 2 3p 6 形成 Ne 和 Ar 的稀有气体原子的结构,形成稳定离子。 第二步 靠静电吸引, 形成化学键 。
V 0 Vr0 r0 r 体系的势能与核间距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横坐标 核间距 r ;纵坐标 体系的势能 V。 纵坐标的零点 当 r 无穷大时,即两核之间无限远时的势能。 下面来考察 Na+和 Cl - 彼此接近的过程中,势能 V 的变化。 图中可见:r > r0,当 r 减小时,正负离子靠静电相互吸引,势能 V 减小,体系趋于稳定。
V 0 V 因此,离子相互吸引,保持一定距离时,体系最稳定。这就意味着形成了离子键。 r0和键长有关,而 V和键能有关。 r = r0 ,V 有极小值,此时体系最稳定,表明形成离子键。 r < r0,当 r 减小时,V 急剧上升。因为 Na+和 Cl- 彼此再接近时,电子云 之间的斥力急剧增加,导致势能骤然上升。 2 离子键的形成条件 1°元素的电负性差比较大 X > 1.7,发生电子转移,形成离子键; X < 1.7,不发生电子转移,形成共价键。 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间,并非可以截然区分的。可将离子键视为极性共价键的一个极端,而另一极端则为非极性共价键。
极性增大 非极性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 离子键 化合物中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离子键,即使是 NaF 的化学键,其中也有共价键的成分。即除离子间靠静电相互吸引外,尚有共用电子对的作用。 X > 1.7 ,实际上是指离子键的成分大于 50 %。 2° 易形成稳定离子 Na + 2s 2 2p 6,Cl-3s 2 3p 6,达到稀有气体式稳定结构。 Ag + 4d10, Zn 2 + 3d10, d 轨道全充满的稳定结构。 只转移少数的电子,就达到稳定结构。 而 C 和 Si 原子的电子结构为 s 2 p 2,要失去或得到 4 e,才能形成稳定离子,比较困难。所以一般不形成离子键。如
二 离子键的特征 1 作用力的实质是静电引力 q1 ,q2分别为正负离子所带电量 , r 为正负离子的核间距离。 CCl 4、SiF4 等,均为共价化合物 。 3°形成离子键时释放能量多 Na ( s ) + 1/2 Cl 2 ( g ) = NaCl ( s ) H = -410.9 kJ·mol-1 在形成离子键时,以放热的形式,释放较多的能量。 2 离子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与任何方向的电性不同的离子相吸引,所以无方向性; 且只要是正负离子之间,则彼此吸引,即无饱和性。 学习了共价键以后,会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三 离子键的强度 1 键能和晶格能 键能 ( 以 NaCl 为例 )1 mol 气态 NaCl 分子,离解成气体原子时,所吸收的能量,用 Ei 表示。 NaCl ( g ) = Na ( g ) + Cl ( g ) H = Ei 键能 Ei越大,表示离子键越强。 晶格能 气态的正负离子,结合成 1 mol NaCl 晶体时,放出的能量,用 U 表示。 Na + ( g ) + Cl- ( g ) = NaCl ( s ) H = -U 晶格能 U 越大,则形成离子键得到离子晶体时放出的能量越多,离子键越强。 键能和晶格能,均能表示离子键的强度,而且大小关系一致。晶格能比较常用。
Na ( s ) + 1/2 Cl2 ( g ) NaCl ( s ) H 2 H 1 Cl ( g ) Na ( g ) H 5 H 3 H 4 Na + ( g ) + Cl-( g ) 2 玻恩 -哈伯循环 ( Born -Haber Circulation ) Born 和 Haber 设计了一个热力学循环过程,从已知的热力学数据出发,计算晶格能。具体如下: H 6 H 1 = S = 108.8 kJ·mol-1, Na ( s )的升华热 S ; H 2 = 1/2 D = 119.7 kJ·mol-1,Cl 2 ( g )的离解能 D 的一半;
H 6 Na ( s ) + 1/2 Cl2 ( g ) NaCl ( s ) H 2 H 1 Cl ( g ) Na ( g ) H 5 H 3 H 4 Na + ( g ) + Cl-( g ) H 3 = I1 = 496 kJ·mol-1, Na 的第一电离能 I 1 ; H 4 = -E = -348.7 kJ·mol-1 , Cl 的电子亲合能 E 的相反数; H 5 = -U = ? , NaCl 的晶格能 U 的相反数;
H 6 Na ( s ) + 1/2 Cl2 ( g ) NaCl ( s ) H 2 H 1 Cl ( g ) Na ( g ) H 5 H 3 H 4 Na + ( g ) + Cl-( g ) H 6 = f HmӨ = - 410.9 kJ·mol-1 , NaCl 的标准生成热。 由盖斯定律 H 6 = H 1 + H2 + H 3 + H 4 + H 5 所以 H 5 = H 6 - ( H1 + H 2 + H 3 + H 4 ) 即 U = H1 + H 2 + H 3 + H 4 - H 6 = S + 1/2 D + I1- E - f HmӨ
H = E i NaCl ( g ) Na ( g ) + Cl ( g ) Na ( g ) + Cl ( g ) NaCl ( g ) H2 H1 H4 H3 Cl-( g ) Na+ ( g ) + NaCl ( s ) H5 = - E i U = 108.8 + 119.7 + 496 - 348.7 + 410.9 = 786.7 ( kJ·mol-1 ) 以上关系称为 Born - Haber 循环 。 利用盖斯定律,也可以计算 NaCl 的离子键的键能。
H = E i NaCl ( g ) Na ( g ) + Cl ( g ) H5 = - E i Na ( g ) + Cl ( g ) NaCl ( g ) H2 H1 H4 H3 Cl-( g ) Na+ ( g ) + NaCl ( s ) H 1 Na 的第一电离能 I 1 ; H 2 Cl 的电子亲合能E 的相反数 - E ; H 3 NaCl 的晶格能 U 的相反数 -U ; H 4 NaCl 的升华热 S ; 而 H 5 = - E i, 所以通过 I1,E ,U 和 S 可求出键能 Ei。
3 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 从离子键的实质是静电引力 F q1 q2 / r 2 出发,影响 F 大小的因素有:离子的电荷 q 和离子之间的距离r 。 1°离子电荷数的影响 电荷高,离子键强 。 NaCl + 1 —— -1 MgO + 2 —— -2 m. p. 801C 2800C U 786.7 kJ·mol-1 3916.2 kJ·mol-1 2°离子半径的影响 半径大,离子间距大,作用力小;相反,半径小,作用力大。 NaCl Cl- 半径小 NaI I- 半径大 m. p. 801C 660C U 786.7 kJ·mol-1 686.2 kJ·mol-1
1°离子半径概念 将离子晶体中的离子看成是相切的球 体,正负离子的核间距 d 是 r + 和 r- 之和 。 r+ r - d 4 离子半径 d 值可由晶体的 X 射线衍射实验测定得到,例如 MgO d = 210 pm 。 1926 年,哥德希密特 ( Goldschmidt ) 用光学方法测得了 F- 和 O 2- 的半径,分别为 133 pm 和 132 pm。 结合 X 射线衍 射所得的 d 值,得到一系列离子半径。
= d MgO- = 210 - 132 = 78 ( pm ) 这种半径为哥德希密特半径 。 1927 年,Pauling 把最外层电子到核的距离,定义为离子半 径。并利用有效核电荷等数据,求出一套离子半径数值,被称为Pauling 半径 。 教材上两套数据均列出。在比较半径大小和讨论变化规律时,多采用 Pauling 半径 。 2°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a ) 同主族从上到下,电子层增加,具有相同电荷数的离子 半径增加。 Li + < Na + < K + < Rb + < Cs + F-< Cl-< Br-< I- b ) 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至右离子电荷数升高,
最高价离子半径减小。 Na + > Mg 2 + > Al 3 + K + > Ca 2 + 过渡元素,离子半径变化规律不明显 。 c ) 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电荷高的半径小。 如 Ti 4 + < Ti 3 + ; Fe 3 + < Fe 2 + 。 d ) 负离子半径一般较大;正离子半径一般较小 。 第二周期 F-136 pm ; Li + 60 pm 。 第四周期 Br-195 pm ; K+ 133 pm 。 虽然差了两个周期 , F- 仍比 K+的半径大 。 e ) 周期表中对角线上,左上的元素和右下的元素的离子半径 相近 。 如 Li +和 Mg 2 + ; Sc 3 +和 Zr 4 +半径相似 。
四 离子晶体的特点 1 无确定的分子量 NaCl 晶体是个大分子,晶体中无单独的 NaCl 分子存在。NaCl 是化学式,因而 58.5 可以认为是式量,不是分子量 。 2 导电性 水溶液或熔融态导电,是通过离子的定向迁移完成的,而不是通过电子流动导电 。 3 熔点沸点较高 NaCl MgO m. p. 801 C° 2800 C° b. p. 1413 C° 3600 C°
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位错 4 硬度高 延展性差 因离子键强度大,所以硬度高 。 但受到外力冲击时,易发生位错,导致破碎 。 受力时发生错位,使正正离子相切,负负离子相切,彼此排 斥,离子键失去作用,故离子晶体无延展性 。如 CaCO3 可 用于 雕刻,而不可用于锻造,即不具有延展性 。
五 离子晶体的空间结构 1 对称性 认为一个几何图形有对称性,是指这个图形凭借某个几何元素进行某种操作之后能恢复原状。如,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旋转 180 °后,图形复原。我们说等腰三角形有对称性;凭借底边上的高所进行的操作称为对称操作 —— 旋转;借以进行旋转操作的底边上的高称为对称元素 —— 对称轴。 1°旋转和对称轴 正方形绕着经过对角线交点且垂直于正方形所在平面的直线 旋转,每 90°图形复原一次。即每旋转 360°/ 4 图形复原一次,或者说旋转 360 °将复原 4 次。我们说这条直线是正方形的四重对称轴,或四重轴。 若图形绕对称轴旋转,每旋转 360°/ n 图形复原一次,或者
2°反映和对称面 注意正六面体( 正立方体 ) 中,通过一组(4 条)互相平行 的棱的中点的平面 —— 红色的面。 说旋转 360 °图形将复原 n 次。我们说是该对称轴是该图形的 n 重对称轴,或 n 重轴。 思考题 正方形的四重轴有几条?有没有二重轴?有几种二重轴,每种各有几条? 正六面体的各部分凭借这个平面进行 平面镜成像操作后,图形复原。 平面镜成像这种对称操作称为反映, 反映操作所凭借的平面称为对称面。 思考题 正六面体中有几个这样的对称面? 其它种类的对称面还有吗?有几个?
3°反演和对称中心 注意矩形的对角线交点 O。矩形上的所有的点沿着其与 O 点的连线按等距离移到 O 点的另一方后,图形复原。 正四面体 正三棱柱 正八面体 o 上述操作称为反演,反演操作所凭借的 O点称为对称中心。 思考题 下列几何图形哪些有对称中心? 只能有一个吗? 平行四边形 正三角形 五角星形 找出正六面体的所有对称元素,并与正八面体相比较。
2 晶 胞 晶胞是晶体的代表,是晶体中的最小单位。晶胞并置起来,则得到晶体。 晶胞的代表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代表晶体的化学组成;二是代表晶体的对称性,即与晶体具有相同的对称元素 —— 对称轴,对称面和对称中心 ) 。 晶胞是具有上述代表性的体积最小、直角最多的平行六面体。 3 晶 系 平行六面体晶胞中,表示三度的三个边长,称为三个晶轴,三个晶轴的长度分别用 a、b、c 表示;三个晶轴之间的夹角分别用 、、 表示。 a、b的夹角为 ; a、c 的夹角为 ;b、c 的夹角为 。
按 a、b、c 之间的关系,以及 、、 之间的关系,晶体可以分成 7 种不同的晶系,称为七大晶系。立方晶系、四方晶系、正交晶系是这七类中的三类。 a = b = c , = = = 90° 立方晶系 ; a = b ≠ c , = = = 90° 四方晶系 ; a ≠ b ≠ c , = = = 90° 正交晶系 。 此外还有六方晶系,三方晶系,单斜晶系和三斜晶系。 4 立方晶系 AB 型离子晶体的空间结构 我们讨论的立方晶系 AB 型离子晶体,其中 AB 型是指正负 子数目之比为 1:1 。如 NaCl,CsCl,ZnS 等均属于此类晶体。 首先讨论 NaCl 的晶胞。甲和乙孰为 NaCl 的晶胞 ?
甲 乙 Cl- ( 1/8 ) 4 = 1/2 Na+ ( 1/8 ) 4 = 1/2 Cl- 顶点 ( 1/8 ) 8 = 1, 面中心 ( 1/2 ) 6 = 3 , 共 4 个 Na+ 棱上 ( 1/4 ) 12 = 3 , 体中心 1 共 4 个 1:1 组成有代表性。 1:1 组成有代表性。
甲 乙 乙 有 4 重轴; 有与边垂直的对称面 —— 黄色的面; 有对称中心 … … 对称性与晶体相同。 甲 没有 4 重轴; 没有与边垂直的对称面; 没有对称中心 … … 对称性不能代表晶体。 晶胞是具有上述两种代表性的体 积最小、直角最多的平行六面体。 所以乙为 NaCl 的晶胞 。
配位数 最近层的异号离子有 6 个,则配位数为 6 。 晶胞类型 观察同一种点,如观察空心圆点 Cl-,正六面体的 8 个顶点和各面的中心,均有一个。所以为面心立方晶胞。
右图是一个 CsCl 的晶胞 ( 1/8 ) 8 = 1 1 1 = 1 右图所示为 ZnS 晶胞,它属于 立方晶系 AB 型离子晶体。面心立方晶胞。配位数为 4 。 组成和对称性均有代表性 。 配位数为 8 。 观察空心圆点,只存在于立方体顶点的 8 个位置上,无其它位置。称为简单立方晶胞,也叫做立方素格。 注意 判断晶胞的类型时, 必须只观察同一种点。
再看金属钾的晶胞,右图 。必须说明的是,它属于立方晶系,但既不是 AB 型,也不属 于离子晶体。 观察实心圆点 K,除了 立方体顶点的 8 个 K 外,体 心位置有 1 个 K 。所以称为体心立方晶胞。 总之,立方晶系有 3 种类型晶胞 : 面心立方、简单立方、体心立方 。 四方 2 种 ; 正交 4 种 ;六方 1 种 ; 三方 1 种 ; 单斜 2 种 ; 三斜 1 种 。共有 14 种类型的晶胞。
+ + + + + 5 配位数与 r +/ r- 的关系 NaCl 六配位,CsCl 八配位,ZnS 四配位。均为立方晶系 AB 型晶体,为何配位数不同 ? 1°离子晶体稳定存在的条件 a ) 同号阴离子相切, 异号离子相离。 红球 不稳定平衡 蓝球 稳定平衡 不稳定
- - + + + + - - - - + + - - + + + + b ) 同号离子相离, 异号离子相切。 稳定 c ) 同号阴离子相切, 异号离子相切。 介稳状态
2°r + / r- 与配位数 从六配位的介稳状态出发,探讨半径比与配位数之间的关系。 下图所示,六配位的介稳状态的中间一层的俯视图。ADBC 是正方形。 A D C B A + + D C + + B
此时,为介稳状态,见下面左图。 如果 r +再大些 : - 则出现 b) 种情况,见下面右图,即离子同号相离,异号相切的稳定状态。 + + - - 结论 时 ,配位数为 6 。 + - - + + + + - - + - + + 从八配位的介稳状态出发,探讨半径比与配位数之间的关系。
下图所示,八配位的介稳状态的对角面图。ABCD 是矩形。 C D D C B A 可以求得 结论 为 0.414 —— 0.732,6 配位 NaCl 式晶体结构。 A B 当 r +继续增加,达到并超过 时,即阳离子周围可容纳更多阴离子时,为 8 配位。
若 r + 变小,当 , 则出现 a ) 种情况,如右图。阴离子相切,阴离子阳离子相离的不稳定状态。配位数将变成 4 。 + + + + + 总之,配位数与 r +/ r- 之比相关: 0.225 —— 0.414 4 配位 ZnS 式晶体结构 0.414 —— 0.732 6 配位 NaCl 式晶体结构 0.732 —— 1.000 8 配位 CsCl 式晶体结构 若 r +再增大,可达到 12 配位;r +再减小,则形成 3 配位。 注意 讨论中将离子视为刚性球体,这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但这些计算结果仍不失为一组重要的参考数据。因而,我们可以用离子间的半径比值作为判断配位数的参考。
+ 又如 H H Cl Cl • • • 例如 H + H = H H 通过共用一对电子,每个 H 均成 为 He 的电子构型,形成一个共价键。 • NH3 H2O §2 共价键理论 一 路易斯理论 1916 年,美国科学家 Lewis 提出共价键理论。认为分子中的原子都有形成稀有气体电子结构的趋势,求得本身的稳定。 而达到这种结构,可以不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来完成,而是通过共用电子对来实现。 Lewis 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不同于离子键的新的键型,解释了 X 比较小的元素之间原子的成键事实。
但 Lewis 没有说明这种键的实质,所以适应性不强 。 在解释 BCl 3 , PCl 5 等其中的原子未全部达到稀有气体结构的分子时,遇到困难。 二 价键理论 ( Valence Bond Theory ) 1927年,Heitler 和 London 用量子力学处理氢气分子 H2 ,解决了两个氢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本质问题,使共价键理论从经典的 Lewis 理论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共价键理论。 1 氢分子中的化学键 量子力学计算表明,两个具有 1s1电子构型的 H 彼此靠近时, 两个 1s 电子以自旋相反的方式形成电子对,使体系的能量降低。
V 0 从图中可以看出,r = r 0时, V 值最小,为 V = -D ( D > 0 , - D < 0 ) , -D ro r 表明此时两个 H 原子之间形成了化学键。 横坐标 H 原子间的距离, 纵坐标 体系的势能 V, 且以 r — 时的势能值为 纵坐标的势能零点。 2 H — H 2 H = E ( H2 ) - E ( 2H ) = -D - 0 = -D < 0 , 即 H < 0 ,这表示由 2 个 H 形成 H2 时,放出热量。 其相反过程 H 2 — 2 H H = E ( 2 H )- E ( H2 ) = 0 - ( - D ) = D > 0, H > 0
V 计算还表明,若两个 1s 电子以相同自旋的方式靠近,则 r 越小,V 越大。此时,不形成化学键。 如图中上方红色曲线所示,能量不降低 。 0 从电子云的观点考虑,可认为 H 的 1s 轨道在两核间重叠,使电子在两核间出现的几率大,形成负电区。两核吸引核间负电区,使 2 个 H 结合在一起。 -D r ro 这说明破坏 H2 的化学键要吸热 ( 吸收能量 ),此热量 D 的大小与 H2分子中的键能有关。 H2中的化学键,可以认为是电子自旋相反成对,结果使体系的能量降低 。
2 价键理论 将对 H2的处理结果推广到其它分子中,形成了以量子力学 为基础的价键理论 ( V. B. 法 ) 。 1°共价键的形成 A、B 两原子各有一个成单电子,当 A、B 相互接近时,若两个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能量相近,对称性相同,则可以相互重 叠,两电子以自旋相反的方式结成电子对。于是体系能量降低,形成化学键。一对电子形成一个共价键。 形成的共价键越多,则体系能量越低,形成的分子越稳定。 因此,各原子中的未成对电子尽可能多地形成共价键 。 例如,H2中,可形成一个共价键; HCl 分子中,也形成一个 共价键。 N2分子怎样呢 ?
已知 N 原子的电子结构 2s 2 2p 3 每个 N 原子有三个单电子, 所以形成 N2分子时,N 原子与 N 原子 2p 之间可形成三个共价键。 写成 或 2s 考察 CO 分子 C 2 s2 2 p2 O 2 s2 2 p4 形成 CO 分子时,与 N2相仿,同样用了三对电子,形成三个共价键。与 N2 不同之处是,其中有一个共价键具有特殊性 —— C 原子和 O 原子各提供一个 2p 轨道,互相重叠 ,但是其中的电子是由 O 原子独自提供的。 这样的共价键称为共价配位键,经常简称为配位键。
于是, CO 可表示成 : 在形成共价键时,单电子也可以由对电子分开而得到。如 CH4 分子, C 原子 2s2 2p2 ,只有 2 个单电子。 电子激发 2s 2p 2s 2p 配位键形成条件: 一个原子中有对电子;而另一原子中有可与对电子所在轨道相互重叠的空轨道。 在配位化合物中,经常见到配位键。 2s 中一个电子,跃迁到空的2p 轨道中,称为激发。激发后 C 原子有 4 个单电子。 注意,激发需要吸收能量,从能量角度考虑是不利的 。
3d 3p 3s 激发 3d 3p 3s 于是形成 CH4分子时,C 与 4 个 H 成键。这将比形成 2个共价键释放更多的能量,足以补偿激发时吸收的能量。 同样,也可以解释 PCl 5分子的成键。 激发后,有 5 个单电子,与 5 个 Cl 形成共价键 。
3pz 1s 以 HCl 为例。 + + z z + + 2°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 共价键的数目由原子中单电子数决定,包括原有的和激发而生成的。例如氧有两个单电子,H 有一个单电子,所以结合成水分子时,只能形成 2 个共价键。C 最多能与 4 个 H 形成共价键。 原子中单电子数决定了共价键的数目。即为共价键的饱和性。 各原子轨道在空间分布方向是固定的,为了满足轨道的最大 程度重叠,原子间成的共价键,当然要具有方向性。
+ + z z pz pz + + Cl 的 3pz和 H 的 1s 轨道重叠,只有沿着 z 轴重叠,才能保证最大程度的重叠,而且不改变原有的对称性。 Cl 2分子中成键的原子轨道,也要保持对称性和最大程度的重叠。
z + pz pz + + - + - p s + + + + 如下图所示的重叠,将破坏原子轨道的对称性。 X X
+ + + + 3°共价键的键型 成键的两个原子核间的连线称为键轴。 按成键轨道与键轴之间的关系,共价键的键型主要分为两种。 键 将成键轨道沿着键轴旋转任意角度,图形及符号均保持不变。 即 键的键轴是成键轨道的任意多重轴。 一种形象化描述: 键是成键轨道的“头碰头” 重叠。 如 HCl 分子中的 3p 和 1s 的成键,和 Cl 2中的 3p 和 3p 的成键 。
x x px + + 绕键轴旋转 z 180° + + 键 成键轨道绕键轴旋转 180°时,图形复原,但符号变为相反。 例如两个 px沿 z 轴方向重叠的情况。 YOZ 平面是成键轨道的通过键轴的节面。则 键的对称性可以描述为:对通过键轴的节面呈反对称,即图形相同,但符号 相反。
N2分子中两个原子各有三个单电子 , px py pz 沿 z 轴成键时,pz与 pz “ 头碰头” 形成一个 键 。此时, px和 px , py和 py以 “ 肩并肩 ” 形式重叠,形成两个 键。 所以 N2 分子的 3 键中,有 1 个 键, 2 个 键 。 形象化的描述, 键是成键轨道的 “肩并肩”重叠 。 4°键参数 化学键的状况,完全可由量子力学的计算结果进行定量描述。但经常用几个物理量简单地描述之,这些物理量称为键参数。 键能 AB ( g ) —— A ( g ) + B ( g ) H = EAB 对于双原子分子,键能 EAB 等于解离能 DAB 。但对于多原子分子,则要注意键能与解离能的区别与联系。如 NH3 :
E N-H = = 390.5 ( kJ·mol-1 ) NH3 ( g ) —— H ( g ) + NH2 ( g ) D1 = 435.1 kJ·mol-1 NH2 ( g ) —— H ( g ) + NH ( g ) D2 = 397.5 kJ·mol-1 NH ( g ) —— H ( g ) + N ( g ) D3 = 338.9 kJ·mol-1 三个 D 值不同。 D1 > D2 > D3,为什么? 键长 分子中成键两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叫键长。 一般键长越小,键越强。 键长 / pm 键能 / kJ·mol-1 C - C 154 345.6 C = C 133 602.0 C C 120 835.1
在不同化合物中,相同的键,键长和键能并不相等。 例如,CH3OH 中和 C2H6中均有 C -H 键,而它们的键长和键能不同。 键角 键角是分子中键与键之间的夹角,在多原子分子中才涉及键角。 如 H2S , H-S-H 键角为 92 °,决定了 H2S 分子的构型 为 “ V ” 字形。 又如CO2 ,O-C-O 的键角为 180°,则 CO2 分子为直 线形 。 键角是决定分子几何构型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