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74 Views
《 考试说明 》 中的“中国古代史”考试要点,可以被大致归纳为哪些方面?. 传说时代、政权更替、中央集权、 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 文化等.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常州市勤业中学 王敏 2010.4. 民族关系 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对外关系 中国与外国国家之间的关系. 哪些考试要点属于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方面?. 哪些考试要点属于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方面?. 哪些考试要点属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方面?.
E N D
《考试说明》中的“中国古代史”考试要点,可以被大致归纳为哪些方面?《考试说明》中的“中国古代史”考试要点,可以被大致归纳为哪些方面? 传说时代、政权更替、中央集权、 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 文化等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常州市勤业中学 王敏 2010.4
民族关系 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 对外关系 中国与外国国家之间的关系
哪些考试要点属于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方面? 哪些考试要点属于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方面?
哪些考试要点属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方面? 唐代的民族交往、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等 哪些考试要点属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方面?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作用、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闭关锁国的表现及影响、四大发明及其影响等
秦 长城 张骞 孝文帝 天可汗 文成公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①_____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汉与匈奴: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修建举世闻名的万里________。西汉汉武帝为了夹击匈奴,派_______出使西域,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 ②北魏__________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西北少数民族尊称为“________”。唐太宗派__________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澶渊 北宋 岳飞 回 儒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④宋辽和战:1004年,辽进攻北宋,爆发澶州之战。 1005年,双方订立“_________之盟”。 金的强大: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_______,史称“靖康之变”。 宋金对峙:1140年,________抗金, 取得郾城大捷。 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 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⑤元朝时,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融合。这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____族。元朝统治者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提倡_____学,呈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蒙古 长城 回 达赖 驻藏大臣 金瓶掣签 将军 多伦 避暑山庄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⑥明朝为了防范________骑兵南下侵扰,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________。 ⑦清朝前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定准噶尔部和_____部叛乱,重新统一新疆,巩固西北边疆。与西藏的联系更加密切,册封_____和班禅,设立_________,制定“_________”制度,进一步使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在西北和东北设立________和参赞大臣,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举行_______会盟,协调和发展与蒙古的关系,巩固了北部边防。在承德修建__________和外八庙,加强了中央与少数民族联系。
讨论 1、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
讨论 1、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 秦汉:建立和初步巩固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 隋唐:进一步发展 宋元:出现新变化 明清:发展和巩固
讨论 2、你怎样看待 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讨论 2、你怎样看待 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同汉族一起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坚持民族团结、共同繁荣进步。
张骞 长安 欧洲 佛 遣唐 鉴真 玄奘 长安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①西汉时,汉武帝两次派________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域开通之后,丝绸之路随之贯通。它从________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直到________。 它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例如_____教东来。 ②唐代与日本的交流盛况空前。日本共派13次_____使,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玄宗时,_______六次东渡日本,定居日本奈良,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唐太宗时,________西行天竺,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唐朝都城________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
日本 市舶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行纪 新航路 造纸术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③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范围很广,东到朝鲜、_____,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宋朝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________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④元朝时,意大利人_________来到中国。回国后,他的口述被写成《_______________》,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开辟__________产生了很大影响。 ⑤我国发明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我国发明的____________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我国发明的火药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取宝 非洲 半个多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⑥1405—1433年,明政府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目的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________”。 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______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________世纪。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但它不计经济效益,并造成大量工匠逃亡。随着明朝国力衰退,它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
日本 郑成功 荷兰 贸易 西方殖民势力 对外贸易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⑦明清时期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有 戚继光抗倭,抗击________侵略; ______收复台湾,抗击荷兰侵略; 雅克萨反击战抗击________侵略。 ⑧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表现在对_____进行严格限制。它有防御______________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它限制了我国_________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讨论 概括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趋势。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讨论 概括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趋势。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趋势: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认识:对外开放促进国家发展, 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 坚持对外开放。
练习 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丝绸之路 贯通。它的终点是 ( ) A、新疆 B、印度 C、非洲 D、欧洲 (出题者:刘一敬) D
练习 C 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辽 ②西夏 ③金 ④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练习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 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 佐证元朝时期 ( )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D
练习 下列中国古代史的事件,不能反映 中外交往的是 ( )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游天竺 D、郑和七下西洋 B
练习 下列事件,不具有反侵略性质的是 ( ) A、岳飞抗金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A
材料一 元自世祖定江南,凡邻海诸郡与番来 往还互易船舶者,其货以十分取一,粗者十五分 取一,以市舶官主之……大抵皆因宋旧制而为之 法焉。——《元史》卷94 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怎 样的政策? 并根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政策:采取开放的政策 原因: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材料二 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段(缎)匹、 绸绢,丝绵私出境外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打一百棍), 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货物车船并入官(官府没收)。予内 以十分为率,三分付告人(举报者)充赏。 ——《大明律》 材料三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 私载海舡(同船),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 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 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根据材料指出,明朝的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并根据材料三,说明其原因。
变化:限制对外贸易 原因:防止沿海居民与外国勾结, 形成海盗
材料二 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段(缎)匹、 绸绢,丝绵私出境外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打一百 棍),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货物车船并入官(官府没收) 。予内以十分为率,三分付告人(举报者)充赏。 ——《大明律》 材料四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 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 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 不许越界。……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 指出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明朝是否相似?
材料五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 以通有无。……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 之则内外隔,而相构(同购)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 伺我也,何可得哉!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函《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六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马克思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 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 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 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根据材料五和材料六分析,清朝为什么采取这种政策?
原因:1、中国物产丰富 2、防御外来侵略 3、维护封建统治 4、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材料七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数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书》 根据材料七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阻碍经济交流发展,人民生活日益窘迫
材料六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 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 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 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这种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 演变呈现出一种什么趋势? 材料六中的“时世”指什么?用史实说明,马克思的 预言有没有实现?这给我们怎样的历史教训?
趋势:中国古代社会走向衰落 “时世”: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完成 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 史实:近代中国在列强发动的鸦片战 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战败 教训: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 坚持对外开放
小结 谈谈你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感受
课后拓展 明清时期的世界,欧美主要国家的发 展如何? 通过对比,进一步感受明清农耕文明 的繁盛已无法和西方工业文明抗衡,清朝 的闭关政策更使中国陷入深刻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