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k likes | 1.51k Views
区域经济学 孙久文 (第 二 版). 授课教师:夏金梅 xiamei7991@ 126 .com.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 重点问题.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第三节案例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及思考题. 区域经济空间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理论. 区域经济的均衡与非均衡增长理论. 重点问题. 1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 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货币形式(国内生产总值) 实物形式(各种产品生产总量). 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
E N D
区域经济学 孙久文(第二版) 授课教师:夏金梅 xiamei7991@126.com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 重点问题 •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第三节案例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及思考题
区域经济空间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理论 区域经济的均衡与非均衡增长理论 重点问题
1、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 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货币形式(国内生产总值) 实物形式(各种产品生产总量) 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 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 3、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 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 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
经济增长特性 • 经济增长仅指经济总量的增加。 • 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经济增长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 • 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互动关系 包容关系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以其增长的机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 其二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
2、中间投入的 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 长的拉动机制 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产业,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 中间产品投入对某些部门来说,形成了其需求市场,对另外一些部门来说,又形成了其投入的要素。 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地区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先行地区,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 1、要素投入 的驱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 长的拉动机制 两个杠杆: 其一是投入高效率产业的杠杆。 其二是投入高效率地区的杠杆。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又会发其本身的特点 :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均衡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 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这个理论命题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 第一部分是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 均衡增长理论包括两个部分 第二部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
(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 1、低水平均 衡的描述理论 (2)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3)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第一部分是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
收入少 吃不饱 收入少 效率低 身体差 贫穷 穷人的“贫穷恶性循环” 起点是贫穷,终点也是贫穷,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资本稀缺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资本供给不足 劳动生产率低 资本投 入不足 产出少 收入低 储蓄不足 资本供给角度的“恶性循环” 从供给的角度看由于收入低,导致储蓄率低,低储蓄则资本形成不足,于是生产率低下,而生产率低下又造成低收入。
购买 力低 收入少 资本引诱不足 产出少 劳动生产率低 资本投 入不足 资本需求角度的“恶性循环” 从需求角度看由于收入水平低,造成市场购买力低,低购买力则无法吸引资本的进入,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高,从而导致低收入。
小结: • 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着由于收入低而造成的两个“恶性循环” • 供给:收入低下、储蓄量少、资本缺乏三者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 需求:收入低下、购买力缩减、投资不足三者互为因果,又形成另一个“恶性循环”。 • 上述两个“恶性循环”相互制约,相互加强,任何一个循环都无法自行突破而转为良性循环: • 如果想要增加储蓄,以便增加投资,那么由于储蓄增加而引起购买力缩减,又会降低投资引诱力; • 若想提高购买力,以便增加投资引诱力,那就势必会减少储蓄。即便投资引诱力增大,也会因储蓄减少而难以持续扩大投资。
第二部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 • 纳克斯认为: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资本的不足,而外来资本的缺乏在于本地区缺少有效需求,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造就这种需求。 • 为摆脱贫困,发展中国家必须增加投资,扩大市场,从而增加人均收入,产生足够的投资刺激,保证一定水平的经济增长率。 • 特别强调市场容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只有同时、全面地对各部门投资,才能打破贫困陷阱,实现整个经济的全面快速增长。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 “大推进”理论的中心思想 • 要克服由于地区市场狭小、投资有效需求和资本供给不足的双重发展障碍,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即在国家经济各部门同时增加投资,并合理分配投资,满足和增加个方面的需求,使市场扩大,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大幅度投入,以给经济一次大的推动,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均衡、快速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
“大推进”理论的依据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存在着三种“不可分性”: ① 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 ② 储蓄的不可分性 ③ 需求的不可分性
① 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 • 例如电站必须建成才能发电,道路不能半途而废,没有屋顶的学校、没有医护人员的医院等,都不能提供服务的。因此,不一气呵成使投资项目达到必要规模,则资本事实上并未形成,经济增长丝毫得不到促进。 ② 储蓄的不可分性 • 储蓄并不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地增长,它的增长是有阶段性的。只有当收入的增长超过一定限度之后,储蓄才会急剧地上升,才会使更大规模的投资成为可能。因此,必须是每一阶段的经济增长规模,大到足以保证收入的增长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储蓄将不够充分,投资也就将受到“储蓄缺口”的阻碍。
③ 需求的不可分性 • 如果投资只集中于某一部门或某一行业,则要使这一部门或这一行业的产出有相应的提高,就必须有充分的国内市场或有保证的国外市场。如果产品不能出口,在加上这一部门或行业以外的人口又处于失业或就业不足的状态,那么,这一部门或行业的产出,除了一小部分为该行业或部门的投资所创造的收入吸收外,大部分将无人购买,从而使这笔投资以失败而告终。
结论: • 要形成广大的市场,使多种多样的商品都各有所需,就必须广泛地、大规模地在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同时进行必要的投资。 • 如果不采用“大推进”的办法,而是进行孤立的、小规模的投资,经济只能缓慢增长,就不能迅速改变落后国家的经济面貌,就无助于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小结: • 均衡增长不是所有部分都按照统一的比例、在所有地区按一个速度增长。 • 均衡增长的中心在于区域内的产业应尽可能地完备,使产业间能够相互形成需求,从而获得内生的增长愿望。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 2 连锁效应 1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 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的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连锁效应包括: • (1)前向关联效应。 • (2)后向关联效应。 • (3)旁侧关联效应。 • 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 • 以艾伯特·赫希曼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坚决反对“平衡发展”战略,而力主“不平衡发展”战略。 • 理论主张:要集中力量,利用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那些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主导产业,并以它们为动力,带动其他产业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 理论根据 (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2)产业部门间的关联效应不同
(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 赫希曼认为:发展就是一系列连锁着的不平衡,经济发展通常采用踩跷跷板的形式前进,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又从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 • 发展中国家以前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使不平衡得以恢复平衡,新投资就应当是不平衡的,以便使与原来的不平衡状况相衔接,最后达到平衡的目标。 • 发展中国家主要的稀缺资源是资本,如全面投资,将很难突破资本稀缺的瓶颈,从而无法实现平衡增长。 • 因此,不发达国家取得经济增长最有效的途径,是采取精心设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投资少、见效快的战略部门投资。当这些部门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即直接生产部门增加产出和收入时,再利用一部份收入投向基础设施部门,以此带动该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
例:钢铁工业的前向关联是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例:钢铁工业的前向关联是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 (2)产业部门间的关联效应不同 • 前向关联 • 后向关联 • 旁侧关联 例:钢铁工业的后向关联是采矿业。
结论: • 不发达国家的经济部门关联效应比较微弱: 农业缺少关联效应 初级产品部门没有后向关联 • 发展中国家应集中力量,把资源投入到前后关联效应比较大的部门(纺织、冶金、机械、汽车等)
小结: • 获得非均衡增长的区域经济,前提是存在着区域贸易。 • 课后阅读任务: •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 • 中心——外围理论 • 梯度推移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和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知识的投入带来经济增长的收益不断递增,经济增长的快慢与一地的人力资本状况直接相关。 最有代表性的是阿罗模型,用技术的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 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的存在。 (三)新增长理论
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我们把新古典主义的增长模型,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起点。在此基础上,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而生产要素在地域上的聚集,也是经济发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 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决定的。
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 • Q表示国民生产总值 • qi表示i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 • 用Gv代表总产出的增长率,总量增长和各区域增长的关系为: • Gvi为i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ai为i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份额。即:ai=qi/Q • 该公式含义: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要求区域政策重点扶持两类地区:一类是qi值较大地区;一类是Gvi值较大地区。qi和Gvi值均大的区域,更要重点扶持。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决定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决定 Gvi=Gai+βkiGki+βliGli • Gvi为i区域的产出增长率 • Gai为i区域的全要素增长率 • Gki为i区域的资本增长率;βki为i区域资本弹性系数 • Gli为i区域的劳动增长率,βli为i区域劳动弹性系数 • βki+βli =1。
考虑规模收益时 Gvi=Ga+(βkGk+βlGl)α • α表示规模收益 • α>1时,规模收益递增 • α<1时,规模收益递减 • α=1时,规模收益不变 • α所决定的规模收益的变化,使产业的聚集出现不同的情况,区域经济增长就表现在产业部门的发展和聚集上
区域经济开发的特点 区域开发内容 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 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是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应用理论。 第一是其开发对象的位置、范围的明确性,无论范围大小,都可以成为明确的开发行动;第二是其开发的时效性;第三是其开发行动的综合性。第四是区域内所有地区经济的普遍增长 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一、区域经济开发概论
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一) 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二)增长极模式 (三)发展轴模式 (四)网络型模式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 区域主导部门是一个区域有带动作用、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部门,有较长的产业链条。一旦一个区域形成主导部门,对其他相关部门的带动作用会产生乘数效应。 • 乘数效应示例: • 将循环过程中的各期收入相加,则 • 100+100x0.8+100x0.8x0.8... +100x0.8n-1 • 1-0.8n • =lim ( 100 x———— ) = 100x1/0.2=500,则乘数为5 • n→∞ 1-0.8
(二)增长极理论 • 最早由法国的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经多位经济学家发展完善。 • 增长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 • 形成过程 增长极 极化效应 扩散效应 溢出效应
增长极的作用 极化效应:向心力作用 定义:区域经济向核心移动,资源和产业向核心聚集,推动增长极的经济增长和规模效益——地理上的极化(非均衡发展) 扩散效应:离心力的作用 核心地区的要素、产业向周围地区转移,带动外围的经济腹地的发展。——地理上扩散(均衡发展)
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扩散效应 - 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溢出效应为负 极化效应<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正 两种效应的动态发展: 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为主 经济发展相对成熟阶段:散效应占主导 增长极开发模式较适合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资源与空间支撑 江门 产业连接 异地产业园 带动粤西、辐射大西南 技术创新 中山 产业基地支撑 技术辐射 市场拓展 珠海 服务辐射 • 改革重点:形成优势整合的行政管理体制 与利益协调机制) 承接港澳、连接海外
案例分析 • 2003年7月,云南省提出建设“个开蒙”(个旧、开远、蒙自)滇南中心城市增长极的战略。借助增长极理论,通过对以蒙自为核心区的“个开蒙”滇南中心城市进行集中投资和重点发展,将其建设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成为滇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再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实施城市带动战略,与昆明形成双向辐射功能,带动滇南及云南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极的构建 (1)形成特色的产业支撑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3)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三)发展轴模式(点轴模式) • 最早由波兰经济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 • 发展轴: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具有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称为发展轴。 • 发展轴开发模式较适合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 • 实践意义在于首先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即可能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对整个区域经济发挥牵动作用。
课堂思考:下列两图是两个地区的城市空间布局示意,分析在两图分别是采用了什么空间结构理论模式?课堂思考:下列两图是两个地区的城市空间布局示意,分析在两图分别是采用了什么空间结构理论模式?
(四)网络型模式 • 是发展轴开发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即各类中心城镇和增长轴即交通沿线,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 • 网络型模式较适合经济发达地区。但新区开发一般应先采取点轴开发模式。
案例分析 • 京津冀地区
三、区域开发中产业部门更替模式 (一)区域产业部门更替的基本原理 生产要素的部门转移与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发生,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产出水平同时提高,出现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创新阶段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衰退阶段 发展部门 成长部门 衰退部门 成熟部门 产业部门的生命过程 兴旺部门 衰退部门
(二)判定产业部门的兴旺或衰落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按照产业部门的增长率进行判定。 后一时期平均增长率 前一时期增长率 A C 前一时期平均增长率 D B 后一时期增长率 A、B区为发展部门;C区为成熟部门;D区为衰退部门
第二种方法参考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 • 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20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给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 兴旺部门:10——7分 停滞部门:6.9——3.5分 衰退部门:3.4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