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881 Views
第六章 微效多基因性状的遗传. 第一节 概念、特点及类型 一、概念 二、特点 三、类型 第二节 遗传机制 一、小麦粒色的遗传规律 二、微效多基因性状的遗传模式 第三节 研究微效多基因性状的基本统计方法 (略). 第四节 微效多基因性状的几个参数估计 一、基因数目的估计 二、遗传率 三、显性程度 四、选择效应参数 ※. 第一节 概念、特点及类型. 一、概 念 生物遗传性状的类别: 1 、按 表型变异是否连续 : 表型变异连续的性状即是数量性状 (Quantitative traits) 。
E N D
第六章 微效多基因性状的遗传 第一节 概念、特点及类型 一、概念 二、特点 三、类型 第二节 遗传机制 一、小麦粒色的遗传规律 二、微效多基因性状的遗传模式 第三节研究微效多基因性状的基本统计方法(略) 第四节 微效多基因性状的几个参数估计 一、基因数目的估计 二、遗传率 三、显性程度 四、选择效应参数※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第一节 概念、特点及类型 一、概 念 生物遗传性状的类别: 1、按表型变异是否连续: 表型变异连续的性状即是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s)。 表型变异不连续的性状则称为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s)。 2、根据性状是否由主效基因控制: 主基因性状(Major-gene traits):主效基因控制 微效多基因性状(Microgene traits)。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二、特点 • 1、主基因性状的特点是: • (1)相对性状间表现为质上的差别、界限分明、易于鉴定,在杂种后代中易于根据表型特征进行归类,在不同类型间没有一系列过渡类型,性状变异是间断的、不连续的; • (2)通常是由一对或少数几对主效基因所控制,基因效应显著,一般不易受环境影响,表型能反映基因型。 • (3)根据杂交后代个体性状可进行分组、获得表型分离比例,由此可推断其相应孟德尔遗传模式,进而可探讨控制此性状的基因的遗传规律。 • 由于主基因性状的主要特点是表型变异不连续,故主基因性状有时也称为不连续性状(Discontinuoustraits)。※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多基因性状的特点: • (1)表型变异连续。难以分成差异明显的组和测定其分离比例。即群体中个体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数量和程度上。 • (2)表型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如同一小麦品种单株产量、植株高矮、蛋白质含量等因生长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明显波动,即使在同一时间、同一块地上生长的同一品种不同个体也是如此。因此表型不能较好地反映其相应的基因型。 • (3)在遗传上,微效多基因性状一般是由多个基因或很多基因所控制。它们共同作用于一个性状,但各自对表型的单独作用效应很微小。也就是说,微效多基因性状依赖于很多基因的集体效应,从而使相近的各基因型个体之间在表型上无明显差异。 • 由此可见,微效多基因性状的基本特点是表型在一定范围内呈连续变异,故微效多基因性状又常被称为连续性状(Continuous traits)。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微效多基因性状的研究方法 • 一般不能象主基因性状那样,通过考察杂交后代的分离比例(着眼点是个体表型)来研究性状的遗传规律。 •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来分析不同相关群体间的差异(着眼点是群体表型),从而探讨微效多基因性状的遗传规律。 • 由于微效多基因性状与质量性状在研究分析方法上的显著不同,而且大多数微效多基因性状是重要的经济性状、有极大重要性,因此研究微效多基因性状的遗传学便形成遗传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数量遗传学(Quantitative Genetics)。 • 由于数量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数理统计方法,故数量遗传学有时也称为生统遗传学(Biometrical genetics)。 ※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三、微效多基因性状的类型 • 1.连续性状(Continuous traits):一个群体中表型变异不是以少数易识别类群来显示,即:性状变异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连续变异、中间无明显的界限或中断。例如,牛奶产量、家畜生长率、玉米产量、人类血压等。 • 2.分裂性状(Meristic traits):表型是通过计数来确定的性状。如母鸡的产蛋数、小麦的穗粒数、水稻的分蘖数(分蘖力)等。它们亦受环境和遗传基础的影响。当可能表型的数目和变幅大时,可看成是特殊类型的微效多基因性状。 • 3.阈性状(Threshold traits):有两个或少数几个表型类群,但它们的遗传是由多基因位点和/或环境效应所决定的性状。在一个基本的界限或阈值以上导致如双胞胎、孤雌生殖的条件表达,而在此阈值以下或以内时则表现正常。这种条件表达所形成的负担量(发生率)就构成了个体的表型。 • 不同个体的负担量因环境和遗传基础不同而发生变异,而且在一定负担范围内呈连续的变异。 ※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四、多基因性状遗传与环境的控制 • 微效多基因性状都受遗传和环境二因素的影响。二者所占比重可不同。 • 一些微效多基因性状的表型差异主要是由几个或多个位点的基因型不同所致,环境效应不大。 • 另一些微效多基因性状则主要是由环境影响所致,遗传因素作用微小。 • 大多数微效多基因性状处于二者之间,在其研究中必须同时考虑基因型和环境二因素的作用。 • 在遗传杂合的群体中,许多基因型是由基因分离和重组产生。这种基因型上的变异性可以通过选育近交系(Inbreed lines)或纯系(Pure lines,所有位点基因型都纯合的品系)来减少或消除,也可以通过近交系或纯系之间杂交产生基因型一致的杂合子(杂种F1)来减少或消除。 • 对环境因素,可通过控制环境条件的一致性来减少其变异。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节 微效多基因性状的遗传机制 • 前面讲过的遗传基本规律是否也能说明微效多基因性状的遗传,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 • 尽管早在1760年,科尔鲁特(Kolreuter)在烟草的高秆品种与矮秆品种的杂交后代就观察到F1呈中间型、F2呈连续变异的遗传现象,但是关于微效多基因性状的遗传机制一直未得到揭示。 • 1909年尼尔逊.埃尔(H. Nilsson-Ehle)根据小麦和燕麦粒色的遗传试验结果,提出了多基因假说,用以说明微效多基因性状的遗传机制。 ※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一、小麦粒色的遗传规律 • 小麦是典型的自花授粉植物。一般品种或品系都是纯合基因型的个体群(纯系)。 • 尼尔逊.埃尔选择若干红粒(种皮红色)和白粒小麦品系或品种进行杂交实验。在后代粒色的分离情况有三种类型,见表6-1。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参考姚世鸿等(2001)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尼尔逊.埃尔根据上述结果推断: • (1)小麦中有三对作用相似的不同位点的基因控制着粒色的遗传。在以后的基因定位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结果并把这三对基因(R1,R2,R3)分别定位于小麦染色体的3D、3A、3B上。 • (2)粒色深浅与个体中粒色基因的数目有关。粒色基因数目越多,则粒色就越深,即粒色基因有累加作用。进一步推论,若粒色基因对数n越多,则基因型类型数(2n+1)就越多,各基因型相应表型之间就越难分辨,若再加上环境的影响,便可形成典型微效多基因性状的连续变异。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尼尔逊.埃尔提出了微效多基因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polygene hypothesis),也称为加性多基因模型(the additive polygene model)或微效多基因模型。以后,此假说经Fisher 及E.M.East等人进一步完善后便成为解释和分析微效多基因性状遗传的理论。 二、微效多基因性状的遗传模式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多基因假说的要点是: • 1.微效多基因性状是由许多微效基因(Microgene)或多基因(Polygene)的集体作用所控制。 • 2. 多基因中的每一对基因对性状的表型所起作用是微小的。 • 3. 微效基因的效应是相等的和可累加的。 • 4. 微效基因间常无显隐性之分。可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增效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减效基因。 • 5. 微效基因的表达对环境敏感,因而微效多基因性状的表型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单个微效基因的作用常被其它基因和环境的作用所掩盖,故单个基因的作用难以识别。 • 6. 这些基因常具有多效性。它们一方面对某微效多基因性状起微效基因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对其它性状有修饰基因作用或主效基因作用,成为其它基因表达的遗传背景。 • 7. 多基因与主效基因一样都处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而且有分离、重组、连锁等特点。也就是说,微效多基因性状与质量性状一样有类似的遗传基础并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根据此多基因假说,当双亲各自所含微效基因不同时,双亲中的微效基因可以通过重组而集中到杂交后代的一些个体中,使这些个体的增效或减效基因数多于任何一个亲本,从而在某一性状上的表现超过双亲。根据此多基因假说,当双亲各自所含微效基因不同时,双亲中的微效基因可以通过重组而集中到杂交后代的一些个体中,使这些个体的增效或减效基因数多于任何一个亲本,从而在某一性状上的表现超过双亲。 • 这种杂种后代中某些个体性状表型超过双亲的现象称为超亲遗传(又称超亲变异)。显然,多基因假说可很好地解释超亲遗传现象。 •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多基因假说列出的特点反映了微效多基因性状的一般特点,但不能绝对化。 • 在实践中,多基因的作用也可能是累积的。有些基因也可能有显性作用,而且不同基因的效应也可能是不等的。由于基因数目的增多、基因效应的微小及不等、基因连锁互换以及基因间互作效应的复杂化、再加上环境影响,在杂种后代中微效多基因性状的表型分离不能直观地反映出孟德尔遗传模式,而呈现出连续的变异,因此必须用生物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才能看出微效多基因性状的遗传规律。※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第四节 微效多基因性状遗传的几个参数估计一、基因数目的估计 • 控制微效多基因性状的基因数目是难以得知的。 • 如果基本符合多基因假说时,可估计其基因数目。方法有二: • 1. 根据F2 代极端个体出现的比率估计微效多基因性状的基因数目: • 按遗传规律, • 1对基因时,单极端个体出现比率为1/4 = (1/2)2×1 • 2对基因时,单极端个体出现比率为1/16 = (1/2)2×2 • n对基因时,单极端个体出现比率为(1/2)2 n • 于是,若实际调查得单极端个体比率为1 / a,即: • (1/2)2 n = 1 / a。于是,n = (lg a)/ (2 lg 2) • 由于极端个体比率受误差影响很大,不能获得准确基因对数。※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 根据各世代表型平均数和方差来推断 • 若双亲表型值平均数分别为P1和P2,F1 代和F2 代的表型方差分别为σ2F1和σ2F 2,双亲表型值平均值之差为D= P1 - P2 ,则控制微效多基因性状的基因数为: 此法比上法要准确些,但是控制微效多基因性状的基因很多、作用复杂、又常有互作或连锁等也不能获得准确的基因对数。 因此微效多基因性状遗传研究一般不考虑其基因数目,而只从基因总效应上去研究。※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二、遗传率(一)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 • 正如前面所述,微效多基因性状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在微效多基因性状的遗传研究中,一般把观测个体所得数值称为表型值。 • 对于特定群体而言,若干个体观察值的变异程度可用方差来衡量,即为表型方差,记为VP。 • 由于这个表型方差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所引起,因此VP可分解为遗传方差(由于遗传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观察值的变异程度,用VG 表示)和环境方差(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观察值的变异程度,用VE 表示)两部分,即: • VP = VG + VE 。 • 一般而言,遗传方差在表型方差中所占比率被称为遗传率(Heritability)。※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探讨遗传方差在表型方差中所在比例对于微效多基因性状遗传研究有重要意义:探讨遗传方差在表型方差中所在比例对于微效多基因性状遗传研究有重要意义: • 因为如果在杂种后代遗传成分所占比例(遗传率)较高,则进行育种时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效果较好。 • 若遗传率较低,则不宜在早期进行选择,要在较高世代选择才有较好效果。 • 如果有些重要性状的遗传率较低,但它与某些遗传率较高的性状有相当的连锁性或关联,也可以用此高遗传率性状作为辅助选择,提高选择效果。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遗传方差的组成 • 若遗传方差是遗传的总方差,由它在表型方差中所占比率计算出的遗传率,称为广义遗传率(Broad heritability),用H2B 来表示。即: • H2B (%)= VG / VP ×100% = VG / (VG + VE)×100% • 由于产生遗传方差的遗传因素可分为三类,即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因此遗传方差也就相应地可细分为三个部分: • (1)加性遗传方差:由于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所产生的方差,用VA 表示。这部分方差是可以固定遗传的。 • (2)显性遗传方差:由于基因显性效应影响而产生的方差,用VD 表示。这种方差是等位基因间互作产生,当基因纯合时就会消失,因此是不能固定遗传的。 • (3)上位性遗传方差:由于基因上位性效应影响而产生的方差,用VI 来表示。它是由非等位基因之间互作产生的,其遗传基础较复杂,难以预料和估算。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遗传方差VG = VA + VD +VI 。 其中以加性遗传方差在育种上最为重要。因此常常需要研究加性遗传方差在表型方差中的比重。 这种加性遗传方差在表型方差中所占比率,称为狭义遗传率(Narrow heritability),用H2N 表示。即: 狭义遗传率的概念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广义遗传率的估算方法 • 由于微效多基因性状表型方差包含了遗传方差和环境方差两个部分,因此在一个群体中是不可能把遗传方差和环境方差分开的。 • 而考察亲代、F1代、F2 代、F3 代及BC1 代等一系列相关群体和比较其表型值是研究微效多基因性状遗传的重要方法。 • 在纯合亲代群体和F1代群体中由于基因型是一致的,遗传方差VG为0,因此其表型方差VP =环境方差(VE)。 • 但在F2 代等世代中由于基因分离和重组,既有遗传方差也有环境方差。 • 若各世代群体生长环境被尽可能控制得一致时,可假定不同世代群体的环境方差是近似的,则F2 代等分离世代的环境方差可用F1 代的表型方差(VF1)、亲代表型方差(VP1和VP2)或其平均值来估计。即: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例6.9 R.A. Emerson 和E.M. East在1913年进行的玉米穗长遗传研究实验中,用玉米纯系短穗“爆裂60”(P1)与长穗“甜黑”(P2)杂交,所得的穗长资料如下表。试计算穗长的广义遗传率。 参考姚世鸿等(2001)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二)狭义遗传率的估算方法 • 由于遗传方差包含加性遗传方差、显性遗传方差、上位性遗传方差三个组分。要估算狭义遗传率得先对遗传方差进行分解。然后,推导由表型方差计算加性遗传方差和狭义遗传率的公式。 • 对于纯系亲本,若某性状涉及一对基因(A,a),A基因对性状有正效应,a基因对性状为负效应, • 设双亲平均值为0,AA亲本的基因型值为+a,aa亲本的基因型值为-a,Aa杂种F1 的基因型值为d,见下图:※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参考姚世鸿等(2001) 显然,双亲基因型值差(间距)为2a,其平均数为0。 如果d=0,即A对a为无显性;d > 0,为有显性效应;d = a,则为完全显性;d > a时,为超显性 。 根据上述基因型值,我们可以对杂种后代和回交1代的遗传方差及表型方差进行分解。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参考姚世鸿等(2001)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根据上图可以得出: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当存在n对基因时,同理可得: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从此公式可以看出,若双亲基因型值间距(2a)越大,则加性遗传方差(VA)也越大。若双亲杂种优势越强(d越大),则显性遗传方差VD 也越大。 • 若假设遗传效应与环境效应之间彼此独立,则F2 代的表型方差分解式为:※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回交1代群体表型方差的分解设B1-1 为F1 和亲本AA回交的子代群体,则B1-1群体的基因型组成及比例为:(1/2)AA +(1/2)Aa。其平均值为(1/2)a +(1/2)d =(1/2)(a+d)。见表6-13: 参考姚世鸿等(2001)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参考姚世鸿等(2001)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将(6.4.15)和(6.4.16)式相加,可得B1-1群体与B1-2群体的遗传方差和:将(6.4.15)和(6.4.16)式相加,可得B1-1群体与B1-2群体的遗传方差和: • VG(B1-1) + VG(B1-2) = (1/4)(a 2 - 2ad + d 2 ) + (1/4)(a 2 + 2ad + d 2 )= (1/2)(a 2 + d 2 ) (6.4.17) • 若此性状受k对基因的控制,这些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其效应是累加的而且不存在互作,则同理可推得其B1-1 群体与B1-2群体遗传方差和为: • VG(B1-1) + VG(B1-2) = (1/2) VA + (1/2)VD (6.4.18) • 若假设遗传效应与环境效应之间彼此独立,则B1-1 群体与B1-2群体的表型方差和为: • VP(B1-1) + VP(B1-2) = VG(B1-1) + VG(B1-2) + 2VE • = (1/2) VA +(1/2)VD + 2VE (6.4.19)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3)杂种F3代、Fn代群体表型方差的分解:用上述相同的方法可以得到F3代、Fn代表型方差的分解式: (3)杂种F3代、Fn代群体表型方差的分解:用上述相同的方法可以得到F3代、Fn代表型方差的分解式: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 狭义遗传率的估计 (1)由F2 和回交1代群体表型方差计算狭义遗传率: 将(6.4.14)和(6.4.19)式联立方程组,在(6.4.14)式乘2后减去(6.4.19)即可得纯加性遗传方差: 用此法计算狭义遗传率的优点是:不需要估计环境方差,也可以不需亲本方差,因此对有严重自交衰退的生物如玉米等较为适合。因为自交衰退使亲本纯系发育不良而且对环境更为敏感,用它们估计环境方差会偏高。但此法回交工作量较大。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由F2 和F3代群体表型方差计算狭义遗传率:将(6.4.14)和(6.4.20)式联立方程组,可得: •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由F2 和F3代群体表型方差计算狭义遗传率时,需要估算环境方差。为了使结果更准确,要求亲本1、亲本2、F1、F2和F3代等群体要同时同地同一条件下种植并准确得出观察值。 • 由此法计算狭义遗传率的优点是不用回交,工作量较少,适合于自花授粉植物,尤其是不便杂交的闭花授粉植物。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参考姚世鸿等(2001) 解:(1)从F2 和F3群体表型方差计算狭义遗传率: 将上述方差代入公式(6.4.23)即得抽穗日数的狭义遗传率: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也可以由F3代群体表型方差计算狭义遗传率: • 从上述可以看出,由不同世代所计算的狭义遗传率可能是不同的。 • 其原因可能是不同世代的环境方差可能不同,各遗传效应间有互作或有基因连锁现象,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有互作等。 • 遗传率的数值一般是在0~1之间。不同性状,遗传率大小常常不同;同一性状的遗传率也常常由于品种、组合、繁殖方式、计算方法等的不同而异。 • 遗传率的一般表现是:主基因性状比微效多基因性状的遗传率较高;受环境因素影响小、变异性较小的性状遗传率较高;双亲性状差异大的杂种后代,其遗传率较高;对环境不敏感的性状,遗传率较高。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三、相对遗传力 • 自学!!!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四、显性程度 • 对于质量性状而言,显性程度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 部分显性、完全显性、超显性等多种类型。 • 对于微效多基因性状,判断显性程度的指标是: • 杂种F1 的基因型值: • d的绝对值大于0,有显性效应; • d等于0,无显性效应; • d的绝对值越大,则显性效应越大; • d的绝对值等于1时,则为完全显性; • d的绝对值大于1时,为超显性。 • 此外,对于微效多基因性状,还有其它指标可以用来度量显性程度。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1. 显性势能比(Dominant potence ratio,简DPR) • DPR:是指杂合基因型值(也称显性效应值,d)与某一相应纯合基因型值(也称加性效应值,a)的比值,即: • 显性势能比(DPR)= d / a • 若用表型值来表示,则: 当性状由多基因控制而且各基因的基因效应(符号和效应值)相加,a = ∑a i,d =∑d i。 用显性势能比可以度量显性程度,即: 显性势能比的绝对值为:0.01-0.05 0.06-0.95 0.95-1.05 >1.06 显性程度为: 无显性部分显性完全显性超显性 当(P1 - P2 )= 0时,上述公式不成立。因此上述公式较适宜于相引组资料。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 平均显性度(Average degree of dominance) • 概念:若A = ∑ai 2,D = ∑d i 2,则A 与D的比值即为平均显性度,即: • 平均显性度= D / A= √(∑d i 2 / ∑ai 2) • 平均显性度避免了分母为0的情况。 • 用平均显性度也可以度量显性程度: • 平均显性度:= 0 < 1 = 1 > 1 • 显性程度:无部分完全超显性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五、选择效应参数(一) 选择的概念和类型 • 由于生物总是生活于一定的环境。生物必须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才能生存。这就是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生物界,每天都有许多生物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也同样有许多生物因适应环境而生存、发展、壮大。 • 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 • 这种在环境中适者生存的现象就是选择(Selection)。 • 选择可以分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它们共同引导了生物进化方向、使优良遗传变异得以积累、得以发展和光大,从而加速了生物进化。 • 研究如何进行选择和在一定选择条件下遗传因素发生的变化,对于更有效地改良生物、使它们更好地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有重要意义。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二)选择方法常用的基本选择方法有: • 1. 稳定化选择:在某群体中选择(保留)能代表该群体典型特征的个体的选择方法。此法保留中等表型个体,使世代与世代之间表型分布保持相对不变,因此称为稳定化选择。若选择力度强,可保持表型分布的平均值,降低分布的方差,使表型分布变窄。许多自然选择常常是典型选择。 • 如人类新生儿过大或过小,其死亡率都较高,而处于中间者常常有更大的生存机会。 • 可一定程度地缓冲有害突变等因素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 • 在品种繁育中也常常采用此法来使混杂的品种提纯复壮。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 定向选择:在群体中保留表型分布中位于一端的一定数目的个体的选择方法。此法可使表型分布向选择方向移动。 • 大多数的人工选择常常采用此法。一些自然选择也可以是定向选择。如抗药性、拟态等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定向选择可导致表型分布的平均数和方差都发生极大变化,可产生与原群体差异巨大的新群体。 • 3. 歧化选择:保留群体表型分布中处于两端的个体。若选择强度足够大,可使原群体单峰表型分布歧化为两个不相重叠的双峰表型分布,因此称为歧化选择。 • 由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多变的,同一群体在不同环境下可以歧化为不同的新群体,而形成生物多样性和多态性。这种多样性对于物种的保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 在育种上,有时也采用此法来培育混合品种、多系品种等。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三)选择参数 • 1. 选留率:是指被选个体数占原群体个体数的比率。 • 一般而言,选留率越大,则保留个体所构成群体与原群体就越接近。选留率越小,即选择标准越高,在原群体可以选到的个体数就越少,选留群体就越缺乏代表性,就越容易丢失原群体的遗传性。 • 在育种中,选留率一般为5%左右。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 选择差(Selection differential) • 概念:是指被选个体平均表型值与原群体平均表型值的偏差。用S来表示。 • 其单位与平均表型值相同,而其大小与选留率和原群体方差(σp2)有关。 • 一般而言,在一定选留率下,表型方差越大,选择差也越大;在一定表型方差下,选留率越大,选择差越小。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3. 选择强度(Intensity of selection) • 概念:是指选择差(S)与原群体表型标准差(σp )之比,记为i, • 选择强度i = S / σp • 选择强度与选择差成正相关,而与选留率成反相关。 • 在定向选择条件下,选留率与选择强度的关系见表6-17: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参考姚世鸿等(2001)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4. 选择指数(Selection index) • 有些性状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小麦产量受穗粒数、穗粒重、分蘖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常常要对多个性状进行综合选择。综合选择的方法很多,其中较科学的方法是选择指数法。 • 选择指数是由史密斯(Smith,1936)根据数学上的判别函数原理首先提出,后经哈则完善而成。 • 若要对n个性状进行综合选择以提高综合性状(如产量)y,第i性状的表型值为χi,该性状的加权数(重要性参数)为bi ,i = 1、2、3……n,则选择指数I为: • I = b1χ1 + b2χ2 + b3χ3+……+ bnχn = ∑biχi • 其中,χi 可由实验数据求得,bi可根据最小二乘法的数学原理、联立正规方程组而求得。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