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k likes | 1.79k Views
運輸經濟學. 第二章 經濟問題與經濟概念. 經濟學. ◎ 什麼是經濟學?. ◎ 經濟就是生活,經濟學研究人類的日常生活事務 (by Alfred Marshall, 1842-1924) 。 ◎ Why 生活問題就是經濟問題? Because 資源之 稀少性 ( scarcity) 。 ◎經濟行為就是在有限資源中所進行之各種 選擇行為 。 ◎經濟學是研究如何以有限資源滿足慾望的 社會科學 。. ◎ 為什麼要學經濟學?. 諾貝爾獎:物理、化學、生醫、文學、和平、 經濟. ◎ 經濟學幫助我們了解個人行為, 人際 互動與社會分工,並且滿足好奇。
E N D
運輸經濟學 第二章 經濟問題與經濟概念
◎ 什麼是經濟學? ◎經濟就是生活,經濟學研究人類的日常生活事務 (by Alfred Marshall, 1842-1924)。 ◎Why生活問題就是經濟問題? Because資源之稀少性(scarcity)。 ◎經濟行為就是在有限資源中所進行之各種選擇行為。 ◎經濟學是研究如何以有限資源滿足慾望的社會科學。
◎ 為什麼要學經濟學? 諾貝爾獎:物理、化學、生醫、文學、和平、經濟 ◎經濟學幫助我們了解個人行為,人際互動與社會分工,並且滿足好奇。 ◎人類是因為分工合作、專業生產、市場交易而成為萬物之靈。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領域中唯一的諾貝爾獎。
◎機會成本與生產可能線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s) ◎有所「得」必有「失」,「失」是「得」的機會成本。無機會成本之事物皆非經濟問題。 ◎機會成本是資源在其他用途中的最高價值。 ◎請回答以下問題。
【問答1】「貧窮」與「稀少」有何不同? 如果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足夠的糧食,是不是糧食就不「稀少」了? 「稀少」是指資源不能無限制的供人使用,或為獲得某種物品一定要犧牲其他物品之意。 「貧窮」 則是指生活水準未達某種基本標準。 「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足夠的糧食」,不表示糧食沒有稀少的問題;除非人們已得到他們想要的糧食,且不以犧牲任何東西為代價。換言之,只要人們必須犧牲其他東西才可獲得糧食,則縱使糧食生產過量,它仍然是「稀少」的。
【問答2】有一個世界打字比賽冠軍的人,卻在他經營的公司請打字比他差的人幫他打字。你認為他的行為有沒有道理?為什麼?【問答2】有一個世界打字比賽冠軍的人,卻在他經營的公司請打字比他差的人幫他打字。你認為他的行為有沒有道理?為什麼? 有道理。因為打字冠軍的人,如果把打字的時間用在處理公司業務,當營業獲利大時,則他把時間用來打字就「得不償失」或「因小失大」了。換言之,這時他把時間用來打字的機會成本,是策畫公司業務的利得;而策畫公司業務的時間成本,只是打字所節省的雇員薪資 。
【問答3】阿毛固定在星期六下午擺三小時地攤,通常可以淨賺1,000元。這天出門前阿珠來訪, 阿毛陪她逛街看電影, 剛好把擺地攤的三小時用掉,還花了計程車費200元、電影票400元,另外則吃了阿珠買的零食100元。對阿毛而言,他陪女朋友出遊的機會成本多少? 從阿毛的觀點,出遊的機會成本包括他的各種資源投入的機會成本總和:時間與金錢成本。因此,機會成本為1, 600元 (=1, 000+200+400)。阿珠提供的零食100元不計在成本內;阿毛從中得利,應與他陪阿珠的滿足合併而成「收益」 面。 (1)1,000元 (4)1,500元 (2)1,700元 (5) 其他 (3)1,600元 (6)女友無價
資源可以生產兩類產品 1 ◎ 生產可能線的構成(Production PossibilityCurve) 資源固定 2 生產技術固定 3 所有資源已充分利用 4 生產技術已作最有效利用 5 ◎生產可能線是指在已知五個條件下,兩物的最大產量組合: ◎請參下頁表1與圖1之例子。
◎ 「失」去稻米是「得」到蔬菜的機會成本─圖1。 (8個農人與10甲地投入一年生產)
◎邊際是指最後變動的那一個單位,其所對應之成本,就是邊際機會成本─如表1。◎邊際是指最後變動的那一個單位,其所對應之成本,就是邊際機會成本─如表1。 表1 蔬菜(邊際)機會成本的計算
【問答 4】試計算表1中米的邊際機會成本。 • 米的邊際機會成本,是米每增產一單位時,須放棄多少蔬菜。由於米每次變動量不是一單位,故計算米的邊際機會成本,要用蔬菜的減量除以米的變動量。例如,米從零單位到10單位時,蔬菜要減產一單位,故此時米的邊際機會成本是1單位蔬菜除以10單位米=0.1單位蔬菜;餘如下列所示。下表中也可以看出,米的成本也一樣會隨產量增加(從下往上看),而有遞增現象。 ◎經濟學裡的成本,就是機會成本,亦就是邊際機會成本,又稱經濟成本。
◎ 成本遞增法則(Law of Increasing Cost) ◎成本遞增法則是一個普遍的自然現象,圖1與表1顯示稻米產量將隨著蔬菜產量之逐一增加而「加速減少」。 ◎邊際機會成本遞增,斜率愈陡,因而使得PPC線向外凸出。
A圖線上的點如b或d,表示滿足生產可能線的所有假設條件;線內的點如f,則表示未充分運用現有資源或生產技術;線外的生產組合點如g,則是目前的生產條件下所做不到的。A圖線上的點如b或d,表示滿足生產可能線的所有假設條件;線內的點如f,則表示未充分運用現有資源或生產技術;線外的生產組合點如g,則是目前的生產條件下所做不到的。 B圖表示只要非農產品生產技術提升,我們就可以從a點移到c點,同時享受更多的非農產品與農產品。 ◎ 經濟成長 ◎以農產品與非農產品之生產可能線來說明線內與線外之點的含義─圖2A ◎經濟成長表現在生產可能線的外移─圖2B
【問答5】圖2B裡只有非農產品技術提升造成的PPC右移,為何可以同時生產出較多的非農產品與較多的農產品(例如由圖中之a點移到c點)?【問答5】圖2B裡只有非農產品技術提升造成的PPC右移,為何可以同時生產出較多的非農產品與較多的農產品(例如由圖中之a點移到c點)? 因為要素有多種用途,因此,雖然只有「非農產品」的技術提升,但可以在提升非農產品產量後,移轉一部份要素去生產農產品,而使兩種產品同時增產。
◎ 比較利益法則(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王老五與趙小二之例 ◎王老五與趙小二之工作成果比較─ 如下表
◎生產力較高的產品有絕對利益,即建木屋與磚屋之絕對利益者皆為王老五◎生產力較高的產品有絕對利益,即建木屋與磚屋之絕對利益者皆為王老五
◎機會成本低的產品有生產的比較利益,故建木屋之比較利益者為王老五,但建磚屋之比較利益者為趙小二。◎機會成本低的產品有生產的比較利益,故建木屋之比較利益者為王老五,但建磚屋之比較利益者為趙小二。 ◎只要根據比較利益法則,決定「專業生產」之產品分工,則雙方皆可獲利。
◎王老五與趙小二的分工合作,有很多種不同的互利方式,表3是阿毛在固定總產量下的應用,我們如何再做進一步之應用,使總產量維持在22棟,甚至更多?(計時3分鐘)◎王老五與趙小二的分工合作,有很多種不同的互利方式,表3是阿毛在固定總產量下的應用,我們如何再做進一步之應用,使總產量維持在22棟,甚至更多?(計時3分鐘) 王老五趙小二 月數 棟數 月數 棟數 總棟數 木屋 5.75 23 0 0 23 磚屋 5.75 11.5 11.5 11.5 23 月數 11.5 11.5 按一下 就開始倒數了 結論:23 > 22, 11.5 < 12, 對於勞資雙方各蒙其利。
【問答6-1】用表2的資料,繪出王老五與趙小二的生產可能線並標出實際生產點(如a1、b1點)。現在假設王老五用12個月生產木屋,趙小二用12個月生產磚房,用a2與b2標示分工後的生產點。最後再以二棟磚房交換三棟木屋的比例,王老五用他生產的九棟木屋交換趙小二的六棟磚房,用a3與b3標示他們交換後個別擁有的數量。以圖證明a3與b3是在個人生產可能線外面。【問答6-1】用表2的資料,繪出王老五與趙小二的生產可能線並標出實際生產點(如a1、b1點)。現在假設王老五用12個月生產木屋,趙小二用12個月生產磚房,用a2與b2標示分工後的生產點。最後再以二棟磚房交換三棟木屋的比例,王老五用他生產的九棟木屋交換趙小二的六棟磚房,用a3與b3標示他們交換後個別擁有的數量。以圖證明a3與b3是在個人生產可能線外面。 現況:a1點位於A圖之(16,16),b1點位於B圖之(6,6)。 專業分工:a2點位於A圖之(48,0),b2點位於B圖之(0,12)。 專業分工後再交換:王老五消費39(=48-9)棟木屋與6棟磚屋,故a3點位於A圖之(39,6);趙小二消費9棟木屋與6(=12-6)棟磚屋,故b3點位於B圖之(9,6)。 由此可知a3 與b3 是在各人生產可能線的外面,透過專業分工後再交換,雙方都可突破生產可能線之限制。
【問答6-2】用表2的例子,繪出王老五與趙小二的生產可能線並標出實際生產點(如a1、b1點)。現在假設王老五用12個月生產木屋,趙小二用12個月生產磚房,用a2與b2標示分工後的生產點。接著王老五用他生產的二十棟木屋交換趙小二的十棟磚房,用a3與b3標示他們交換後個別擁有的數量。【問答6-2】用表2的例子,繪出王老五與趙小二的生產可能線並標出實際生產點(如a1、b1點)。現在假設王老五用12個月生產木屋,趙小二用12個月生產磚房,用a2與b2標示分工後的生產點。接著王老五用他生產的二十棟木屋交換趙小二的十棟磚房,用a3與b3標示他們交換後個別擁有的數量。 現況:a1點位於A圖之(16,16),b1點位於B圖之(6,6)。 專業分工: a2點位於A圖之(48,0),b2點位於B圖之(0,12)。 專業分工後再交換:王老五消費28(=48-20)棟木屋與10棟磚屋,故a3點位於A圖之(28,10);趙小二消費20棟木屋與2(=12-10)棟磚屋,故b3點位於B圖之(20,2)。 由此可知a3 在生產可能線上,b3在生產可能線外,形成趙小二經濟成長,但王老五維持原狀。 a3(28,10) b3(20,2)
【問答6-3】用表2的例子,繪出王老五與趙小二的生產可能線並標出實際生產點(如a1、b1點)。現在假設王老五用12個月生產木屋,趙小二用12個月生產磚房,用a2與b2標示分工後的生產點。接著王老五用他生產的二十四棟木屋交換趙小二的十棟磚房,用a3與b3標示他們交換後個別擁有的數量。【問答6-3】用表2的例子,繪出王老五與趙小二的生產可能線並標出實際生產點(如a1、b1點)。現在假設王老五用12個月生產木屋,趙小二用12個月生產磚房,用a2與b2標示分工後的生產點。接著王老五用他生產的二十四棟木屋交換趙小二的十棟磚房,用a3與b3標示他們交換後個別擁有的數量。 • 現況:a1點位於A圖之(16,16),b1點位於B圖之(6,6)。 • 專業分工: a2點位於A圖之(48,0),b2點位於B圖之(0,12)。 • 專業分工後再交換:王老五消費24(=48-24)棟木屋與10棟磚屋,故a3點位於A圖之(24,10);趙小二消費24棟木屋與2(=12-10)棟磚屋,故b3點位於B圖之(24,2)。 • 由此可知a3 在生產可能線內,b3在生產可能線外,形成趙小二經濟成長,但王老五經濟退步。 a3(24,10) b3(24,2)
【問答7】如果甲、乙兩國原有的生產能力如下左表所示,請分析兩國各自的絕對利益、比較利益與應專業分工的產品。【問答7】如果甲、乙兩國原有的生產能力如下左表所示,請分析兩國各自的絕對利益、比較利益與應專業分工的產品。 由生產可能表中知道,甲國不論生產紡織品或武器,其投入相同資源的生產量均不如乙國,故乙國生產兩種產品都有「絕對利益」。 比較利益是決定於 「機會成本」 較低者,故須計算各自的機會成本。左表中,甲國生產紡織品雖無絕對利益,但每生產一匹布只要犧牲0.2支槍,比乙國之0.4支槍為少,故具有比較利益,應專業生產之;乙國則具有生產武器的比較利益(機會成本較低),故應分工專生產武器。
隨堂測驗 • 齊、秦兩國生產米與布的能力如下表所示。請問,生產米與布的絕對利益、比較利益是齊國或秦國? 1分鐘
秦國生產兩種產品都有絕對利益。 比較利益之分析如右 秦國具有生產米之比較利益,應專業生產之。 齊國具有生產布之比較利益,應專業生產之。
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 • 研究個別行為者的決策及其相互作用,以及由此所決定的市場價格及資源配置。 ◎ 經濟行為流程圖 • 研究和整體經濟有關的變數之間的關係及政府政策,如物價膨脹與失業問題、國民所得與經濟成長、貨幣與財政政策。 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 經濟學之內容區分成以下兩種:
◎經濟流程圖(圖4)提供經濟分析之步驟,該圖將決策者區分成家戶與廠商,將市場區分成產品與要素,以反映經濟行為。◎經濟流程圖(圖4)提供經濟分析之步驟,該圖將決策者區分成家戶與廠商,將市場區分成產品與要素,以反映經濟行為。 A D B C 1.阿英月底領到薪水 3.陽明海運營業獲利70億 4.長榮海運到海大徵才 2.小九在超市櫃臺結帳530元
理論回顧與實務應用 • 1.人人生而平等,天生我才必有用 • 2.團隊中不可小看任何一個團員 • 3.相互合作創造雙贏 • 4.專業分工後再互相交換,可突破 個人生產可能,就是成長與進步 • 5.國際貿易的好處、人際關係的重要 Go To
◎機會成本低的產品有生產的比較利益,故建木屋之比較利益者為王老五,但建磚屋之比較利益者為趙小二。◎機會成本低的產品有生產的比較利益,故建木屋之比較利益者為王老五,但建磚屋之比較利益者為趙小二。 ◎只要根據比較利益法則,決定「專業生產」之產品分工,則雙方皆可獲利。 BACK
◎ 比較利益法則(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王老五與趙小二之例 BACK ◎王老五與趙小二之工作成果比較─ 如下表
【問答6-1】用表2的資料,繪出王老五與趙小二的生產可能線並標出實際生產點(如a1、b1點)。現在假設王老五用12個月生產木屋,趙小二用12個月生產磚房,用a2與b2標示分工後的生產點。最後再以二棟磚房交換三棟木屋的比例,王老五用他生產的九棟木屋交換趙小二的六棟磚房,用a3與b3標示他們交換後個別擁有的數量。以圖證明a3與b3是在個人生產可能線外面。【問答6-1】用表2的資料,繪出王老五與趙小二的生產可能線並標出實際生產點(如a1、b1點)。現在假設王老五用12個月生產木屋,趙小二用12個月生產磚房,用a2與b2標示分工後的生產點。最後再以二棟磚房交換三棟木屋的比例,王老五用他生產的九棟木屋交換趙小二的六棟磚房,用a3與b3標示他們交換後個別擁有的數量。以圖證明a3與b3是在個人生產可能線外面。 現況:a1點位於A圖之(16,16),b1點位於B圖之(6,6)。 專業分工:a2點位於A圖之(48,0),b2點位於B圖之(0,12)。 專業分工後再交換:王老五消費39(=48-9)棟木屋與6棟磚屋,故a3點位於A圖之(39,6);趙小二消費9棟木屋與6(=12-6)棟磚屋,故b3點位於B圖之(9,6)。 由此可知a3 與b3 是在各人生產可能線的外面,透過專業分工後再交換,雙方都可突破生產可能線之限制。 BACK
◎ 需求 圖1 豬肉需求表 需求量與價格之間關係所繪的線,叫做需求線 ◎ 需求的意義 ◎需求(demand)指的是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與價格(price)之間的價量關係─圖1。
◎需求量:其他條件(所得、偏好、其他物價)不變時,對應於某一個價格,在一定期間內,消費者願意且能夠購買之商品數量。◎需求量:其他條件(所得、偏好、其他物價)不變時,對應於某一個價格,在一定期間內,消費者願意且能夠購買之商品數量。
◎ 需求法則(law of demand) ◎ 需求法則(law of demand) ◎需求法則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下,物品的需求量與價格間反向變動的關係;需求線呈現負斜率。 ◎需求法則就是價格效果,可再細分成所得效果(income effect)與替代效果(substitute effect)﹔所得效果就是購買力效果,替代效果是指購買力維持不變下的相對價格效果。
◎ 需求法則的例外 ◎需求法則兩個例外﹕ 富人消費之炫耀性物品(conspicuous goods)和窮人消費之季芬物品(Giffen goods),兩者皆為正斜率之需求線﹔但這些例外只可能發生在個人行為,市場上難得一見。
◎市場需求線 ◎市場需求線是個人需求線的水平加總─圖2
◎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的變動 ◎需求量的變動指的是同一條需求線上「點」的移動(圖3中a →b),肇因於價格變動因素﹔ 需求的變動是整條需求線的移動(圖3中a→c),肇因於非本身價格變動因素(例:所得增加或廣告效果)。 圖3 需求與需求量的變動 在同一條需求線上的價格變動,如在D線上Pa下降為Pb,所引起數量由Qa增為Qb就是「需求量的變動」。 需求線的左右移動,稱之為「需求的變動」,如D移至D1或D2。
【問答1】需求與需求量有何不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需」,與經濟學上的「需求」及「需求量」如何區別?【問答1】需求與需求量有何不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需」,與經濟學上的「需求」及「需求量」如何區別? Ans: 「需求」和「需求量」的不同,請見前節的說明。「各取所需」的「需」,並未含有價格的觀念在內。而經濟學上的「需求」或 「需求量」的概念,都涉及價格的概念。換一個角度來看,經濟學上的「需求」,是指人們在所得與價格限制下,有能力購買的有效需求,各取所需的「需」通常是指免費取得時想要的數量。
【問答2】指出下列推理的錯誤:「需求增加,價格抬高;價格上漲,需求減少」。 Ans: 正確的說法,是後半段要改成 : 「價格上漲,需求『量』減少」
所得 (1) ◎ 改變需求的因素 相關物品之價格 (2) 嗜好 (3) 對未來之預期 (4) 消費者人數 (5) ◎需求變動(需求線移動)之因素:
(1) 所得: 所得增加所引起的所得效果,會增加一般物品的需求, 這些物品稱為正常財(正常物品)(normal goods, 圖3中D→D1)﹔ 那些反而減少需求者,稱為劣等財(劣等物品) (inferior goods, 圖3中D→D2)。 c D1 Qc
【問答3】什麼是「正常物品」?什麼是「劣等物品」?有沒有可能同一樣東西既是正常物品,又是劣等物品?為什麼?【問答3】什麼是「正常物品」?什麼是「劣等物品」?有沒有可能同一樣東西既是正常物品,又是劣等物品?為什麼? Ans: 正常物品與劣等物品的意義,請見前頁的說明。同一樣東西,有可能既是正常物品,又是劣等物品。因為是否為正常或劣等物品,因人而異,故摩托車對甲是正常物品,對乙可能是劣等物品。此外,甲在窮困時對摩托車的需求是正常物品,當他發財以後,可能視它為劣等物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