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36 Views
新 高 中 通 識 教 育 科 課 程 詮 釋 教 師 研 討 會. 通 識 教 育 科 課 程 架 構 與 理 念 教育局 通識教育組 2012 年 7 月 6 日. 導 論. 概略介紹課程的要點. 知識. 能力. 價值觀和態度. 課 程 宗 旨. 加深學生對他們 自身 、社會、國家和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 幫助學生能從不同情境中(例如文化、社會、經濟、政治及科技)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多角度思考; 幫助學生成為獨立思考者,使他們能夠建構知識,適應個人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轉變情況;
E N D
新 高 中 通 識 教 育 科課 程 詮 釋 教 師 研 討 會 通 識 教 育 科 課 程 架 構 與 理 念 教育局 通識教育組 2012年7月6日
導 論 概略介紹課程的要點
知識 能力 價值觀和態度 課 程 宗 旨 • 加深學生對他們自身、社會、國家和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 • 幫助學生能從不同情境中(例如文化、社會、經濟、政治及科技)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多角度思考; • 幫助學生成為獨立思考者,使他們能夠建構知識,適應個人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轉變情況; • 幫助學生發展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和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 幫助學生在多元社會中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以及 • 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使他們成為對國家、社會和世界有識見和負責任的公民。 《課程及評估指引》第 4 頁
中國語文 X1 英國語文 X2 通識教育科 的議題 其他學習 經歷 X3 數學 通識教育科 A B C • 加強學生對時事的觸覺(Awareness) • 擴闊學生的 知識基礎 與看事物的角度(Broadening) • 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課程及評估指引》第 2 頁
課程架構 全球化 現代中國 公共衛生 能源科技與環境 今日香港 個人成長與 人際關係 並非六個獨立 的知識領域 議題的本質不是 以單元來分類
自我與 個人成長 科學、科技 與環境 社會與文化 學習範圍與獨立專題探究的關係 獨立專題探究(IES)
研究 方法 搜集 資料 構思 題目 分析 資料 成果 獨立專題探究的歷程
教 學 時 間 分 配 • 本科的課程架構並未為各單元在三年之內的學習編訂了固定的先後次序,也未為獨立專題探究的推行指定一套刻板的時間安排。校本課程的組織,可因應教師的專長、學生的特徵和學校的其他情況,靈活採用不同的進程和時間安排。 《課程及評估指引》第 50 頁
評 核 架 構 公開評核 卷一:資料回應題(50%) 兩小時 三題必答題目 卷二:延伸回應題(30%) 一小時十五分鐘 三題選答一題 校本評核 獨立專題探究 (20%)
評核架構:各卷的評核要求 • 卷一:資料回應題 • 題目提供的資料會訂出考核議題的大致範圍。 • 以評估學生的初階能力為主,例如提取、辨識、分析資料的能力。 • 卷二:延伸回應題 • 題目考核的範圍會較廣。 • 嘗試評估學生的高階能力,例如論證、整合、判斷、提供建議等方面的能力。
考評局:通識考評網頁 http://www.hkeaa.edu.hk/dsels/tc/index.html
課程實施三年後的一些疑問 教科書 =教學範圍? 背誦資料或概念即可分析議題? 緊密跟進時事 = 議題分析? 解 答 從掌握課程的架構及理念入手
解讀《課程及評估指引》的要訣 Read between the lines Think outside the box 仔細閱讀,探尋文本意義 跳出框框,引入校本思維
了解課程架構的各項環節 • 學習範圍的簡介 • 描繪探索方向與範圍 • 介紹該範圍的內容與相關背景
了解課程架構的各項環節 • 學習範圍的目標 • 列明對學生的期望與要求
了解課程架構的各項環節 • 單元的緒論 • 簡介單元的背景
了解課程架構的各項環節 • 基礎教育的相關學習經歷 • 列明學生對單元內各主題應已具備的相關學習經歷
了解課程架構的各項環節 • 主題 • 該單元的焦點
了解課程架構的各項環節 • 探討問題 • 引導學生探索和思考該單元主題的方向 • 學與教的範圍及重點 • 教師可按學生的興趣與能力靈活調配施教
了解課程架構的各項環節 • 價值觀和態度 • 學生不但要分析各持份者的價值觀和態度,也需要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
了解課程架構的各項環節 • 說明 • 處理探討問題時可考慮的角度及思考方向 • 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新 • 不是課堂上教師逐一教授的課題
小 結 • 本科課程主要是以一些探討問題來展現。教師在詮釋課程時,須轉化這些探討問題,成為議題探究的學與教過程;當中教師應協助學生理解本課程與他們日常生活經驗的關係。 《課程及評估指引》第 51頁
小 結 課程指引 課題分類 N Y 突發事件 常見主題 相關議題 相關議題 搜集資料(師生) 搜集資料(師生) 構思 構思 具體課堂教學計畫
從選取議題到課堂教學 選取教學議題 搜集學與教資源 構思學與教活動 進入課堂施教
選取教學議題的原則 • 通識教育科不是時事討論堂,課堂教學宜與課程指引相關 不是漫無標準的選題 • 宜與課程指引的探究問題互相配合 可參考課程指引內的說明
選取教學議題的原則 • 最大程度演繹課程指引的要求 • 學生宜對議題具備基本認識 • 適合學生的程度 • 與之前及之後課節/教學規畫互相配合
課程指引 主要概念 新聞/ 事例 確定探究範圍 探究的切入點 協助分析及判斷 議題
議題探究過程 不同議題各有探究進路 例一:問題成因 → 影響 → 解決方法 例二:現象/發展趨勢 → 影響 → 不同界別的回應 例三:社會政策 → 持份者的價值取向 → 評鑑/立場判斷 (I) 掌握事實、 理解現象、澄清概念 (II) 明白有關的分歧和衝突 (III) 進行反思、作出評鑑、 考慮立場、探求出路、 付諸實踐 《課程及評估指引》,第 70頁
探究要求:從多角度思考議題 • 學習者不單能從不同界別人士的背景和價值觀,明辨他們所持的「主觀」看法及意見;他們也會細心評鑑和詮釋「客觀」的資料和知識。 • 在建構對議題的概念時,學習者需要考慮正、反面論據的重要性,並留意所選立場的限制和其他可能的選擇。 《課程及評估指引》,第 70頁
探究要求:從多角度思考議題 時 地 正 反 兼 備 議題 情 人
探究要求: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 • 能夠對搜集而來的資料提出合理質疑及展開探究,從而 • 判斷甚麼可信,甚麼不可信 • 建立自己的觀點(或) • 評論他人觀點是否恰當 • 不是要求學生 • 作沒有建設性或針對性的批評 • 刻意或隨便地提出與他人或社會主流意見相反的言論,標奇立異。
建議及前瞻 判斷及 結論 辨識及 了解 批判性 思考能力 推論及 評估 分析及 演繹
Task 任務 Tool 工具 Theory 理論 Text 文本 Talk 表達 Tension 張力 Team Work 合作 Transform 轉化 探 究 過 程 包 含 的 元 素
多元化的評估模式 口頭匯報 文字習作 角色扮演 時事評論 通識教育科的校內評估活動 製作腦圖 處境短劇 專題研習 反思文章 …… 實地考察
評估後的教師回饋 • 真實反映學生的優點和不足之處 • 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不斷求進步 • 提供思考機會,培養自我反省的能力 • 借助同儕互評令學生主動投入學習
設計教學 提示知識 帶引活動 刺激思考 總結觀點 評估課業 教師的角色 → 促導者
小結:課堂探究活動的要項 要求 系統而明確 的教學流程 考慮活動 考慮學與教 資源 輸入 輸入 輸出 目 的 目 的 學生在知識、技能 及態度方面有得着 協助學生 建構知識 協助學生開 展探究過程 回應課程宗旨
期 望 學 生 的 得 着 • 充實而多樣化的學習經歷 • 擴闊知識領域及視野 • 學思並重 →「觀點為體,知識為用」 • 資訊 → 知識 → 識見 → 智慧 • 發展各項共通能力 • 融會貫通→ 具備識見 → 舉一反三 • 確立正面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