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k likes | 1.65k Views
第五章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与肥胖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营养与高血压 营养与糖尿病 营养与痛风 营养与免疫性疾病 膳食、营养与癌症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营养学基础 ( 自学 ). 第一节 营养与肥胖. 一、肥胖的定义、诊断及分类.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 obesity )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贮存,表现为 脂肪细胞增多 和(或) 细胞体积增大 ,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的 20%. (二)肥胖的诊断方法. 人体测量法 (BMI) 物理测量法 化学测量法.
E N D
营养与肥胖 •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 营养与高血压 • 营养与糖尿病 • 营养与痛风 • 营养与免疫性疾病 • 膳食、营养与癌症 •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营养学基础(自学)
一、肥胖的定义、诊断及分类 (一)肥胖的定义 • 肥胖(obesity)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贮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 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的20%
(二)肥胖的诊断方法 • 人体测量法(BMI) • 物理测量法 • 化学测量法
体质指数=体重/身高2(kg/m2) • 我国的标准≥24为超重;≥28为肥胖
中国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推荐建议 2003年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
(三)肥胖的分类 • 遗传性肥胖 • 遗传物质 • 继发性肥胖 • 脑垂体-肾上腺发生病变、内分泌紊乱或其他疾病、外伤引起的内分泌障碍 • 单纯性肥胖
二、肥胖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 内因--主要遗传 外因 社会因素 经济发展 生活舒适 活动减少 饮食因素 行为心理因素
三、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气喘 疲劳 多汗 睡眠困难 腰痛 髋、膝关节痛 抑郁 消化不良 尿失禁 月经失调 不孕、不育 多毛 对智力的负面影响 肥胖本身引起的症状
(一)对儿童的危害 1.心血管系统 • 肥胖可导致儿童全血粘度增高;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等浓度显著增加。 • 血压升高、心功能变化 2.呼吸系统 • 混合型肺功能障碍
3.内分泌、免疫系统 • 内分泌 •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4.体力智力、生长发育
(二)对成年人的危害 中风 呼吸系统疾病 心血管危险因素 心脏病 2型糖尿病 胆石症 骨关节炎 激素分泌异常 不孕、不育 癌肿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四、肥胖的流行病学 • 欧洲中年人肥胖率为15%~21% • 东欧国家较为严重,其中有些国家妇女的肥胖率高达40%~50%。 • 美国的体重超重率33.3%,肥胖率22%。 • 发展中国家肥胖病正急剧增多。 • 我国2002年调查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
五、肥胖的预防与治疗 为什么会肥胖? 能量摄入 能量消耗
1.控制总能量的摄入量 1) 节食疗法 1200~1800kcal/d 2) 低能量疗法600~1000kcal/d (最低安全水平) 3) 极低能量疗法 200~600kcal/d (住院治疗) 蛋白质25%、脂肪10%、碳水化合物65% • 控制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 • 蛋白质25%,脂肪10%,碳水化合物65%
2. 运动疗法 长时间 低强度 有氧运动 1) 运动方式 2) 运动强度 3) 运动时间
3. 药物疗法 食物抑制剂 副作用 4.非药物疗法
心血管疾病(CVD)是一组以心脏和血管异常为主的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疾病、肺循环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CVD)是一组以心脏和血管异常为主的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疾病、肺循环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 • 包括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和肺循环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心脏和循环系统疾病等 • 危害最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高血压和脑卒中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多阶段的退行性复合性病变,导致受损的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官腔缩小。
(一)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1.血浆中的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 脂类分为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酯和胆固醇 • 血浆中的脂类运输 • 白蛋白结合 • 脂蛋白结合 • 脂蛋白分为乳糜颗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2.脂肪酸与动脉粥样硬化 • 膳食Fat总量 • 膳食脂肪的不同组成 • 脂肪酸的饱和程度 • 脂肪酸碳链长度不同
(1)SFA • <10个碳原子和>18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几乎不升高血液胆固醇 • 中、短链(C6∶0-C10∶0)、硬脂酸(C18∶0) • 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 、月桂酸(C12∶0) 升高血液胆固醇 • 抑制LDL受体活性
(2)MUFA • 油酸(C18∶1) • 地中海膳食 • 橄榄油、茶油降低血总胆固醇和LDL,但不降低HDL-C
(3)PUFA • n-6系列↓TG ↓LDL-C ↓HDL-C • 增加LDL受体的活性 • n-3系列↓TG、↓血浆总胆固醇、↑HDL • 阻碍TG渗入VLDL中 • 亚油酸和EPA、DHA可抑制血小板凝集
(4)反式FA (trans-fatty acid) • 顺式脂肪酸的异构体 • 主要来源人造黄油和起酥油 • 反式FA与SFA一样可↑LDL但↓HDL • 经常摄入反式FA的妇女日后患心肌梗死危险性最高,男性也有类似结果
3. 膳食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 • 外源性约占30-40%,内源性由肝脏合成 • 肝脏胆固醇合成限制酶HMG-CoA还原酶 • 个体差异
4.磷脂与动脉粥样硬化 • 强乳化剂 5.植物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 • 与胆固醇竞争
5.植物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 • 植物固醇
(二)膳能量、CHO与动脉粥样硬化 游离 贮存 CHO摄入过多Fat 高脂血症 肥胖 脂肪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 胰岛素分泌↑高胰岛素症 尤其Ⅳ型 高脂血症 VLDL↑TG↑ 肝脏合成TG↑ ↓↓HDL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发病率↑ 我国CHO摄入较多高甘油三酯血症较多
(三)膳食Pro与动脉粥样硬化 • 高动物蛋白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 一些氨基酸可影响心血管的功能 • 牛磺酸 • 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四)维生素、矿物质与动脉粥样硬化 1.维生素E •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作用 • 机制 • 抗氧化作用 • 抑制炎症因子的形成和分泌,抑制血小板凝集
2.维生素C • 羟化反应 • 参与胆固醇代谢成胆酸 • 参与胶原合成 • 抗氧化 • 大剂量可加快冠状动脉血流量,保护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
3.其它维生素 • 维生素B6、B12、叶酸缺乏可使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增加 • 尼克酸在药用剂量下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HDL、促进末梢血管扩张的作用 • 维生素B6与构成动脉管壁的基质成分-酸性粘多糖的合成以及脂蛋白酯酶活性有关
4.矿物质 • 镁 • 心肌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有重要作用,还能改善脂质代谢并有抗凝血作用 • 钙 • 降低动物血胆固醇 • 铬 • 降低血清胆固醇和LDL,提高HDL含量
铜 • 缺乏血胆固醇升高 • 碘 • 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的沉着 • 硒 •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 前列腺素
锌 • 过多锌可降低血中HDL含量 • 铁 • 过量铁可引起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和心衰等
(五)其它膳食因素 1.酒 • 少量饮酒 ↑ HDL • 大量饮酒 ↑甘油三酯和↑LDL。 2.茶 3.大蒜和洋葱 • TC降低和HDL升高 4.富含植物化学物质的食物
(八)营养防治原则 1.限制总E摄入,保持理想体重 2.限制Fat和Chol (300mg) 膳食调整和控制原则 动脉粥样硬化预防 3.提高植物性Pro摄入,少吃甜食 4.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 5、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6.饮食清淡、少盐 (<6g)和少饮酒 7.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 (大蒜等)
高血压是指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是指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 原发性高血压 • 继发性高血压
一、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1.超重和肥胖 • 体重减轻9.2kg可引起收缩压降低6.3mmHg,舒张压降低3.1mmHg。 • 机制 • 肥胖引起高血脂、脂肪组织增加导致心输出量增加、交感神经活动增加以及胰岛素抵抗增加。
2.食盐 • 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显著相关 • 引起高血压不仅与Na+有关,而且与Cl-也有关,用其它阴离子代替Cl-的钠盐并不引起血压的升高。 • 非氯离子的钠盐不引起血压升高可能与它们不能增加血容量有关。
氯化钠摄入后增加血容量,从而引起血压升高机制氯化钠摄入后增加血容量,从而引起血压升高机制 (1)盐的增加使体液渗透压增高,下丘脑的饮水中枢产生渴觉,从而增加饮水; (2)体液渗透压增加还可使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释放利尿激素,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氯化钠导致血压升高的其它机制: (1)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加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和心输出量 (2)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Na+的转运 (3)增加细胞内钙 (4)干扰血管内皮细胞舒血管物质一氧化氮(NO)的合成,导致血管收缩性增加,外周阻力增加。
3.钾 • 膳食钾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 机制 • 促进尿钠排泄 • 抑制肾素释放 • 舒张血管 • 减少血栓素的产生等作用有关
4.钙 • 钙摄入不足可使血压升高,增加钙摄入可引起血压降低 • 每日钙摄入量低于600mg就有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 钙能促进钠从尿中排泄可能是其降压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