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767 Views
第八章 应对挫折. —— 大学生的抗逆力培养. 在人生的道路上 , 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 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 , 你就是英雄 , 就是生活的强者。 —— 张海迪. 课堂互动活动 —— 在挫折中成长. 设计理念 : 当我们想做一件事却做不成时就会感受到挫折。挫折有大有小,对小挫折的体验和成长,也可以锻炼对人生大挫折的应对。 教师引入 :“我们人类是千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进化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重温这个过程。在最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一个鸡蛋,会从鸡蛋进化到小鸡,然后再进化成猩猩,最后我们就会进化成人类。进化的方法就是跟别人‘猜拳’。”.
E N D
第八章 应对挫折 ——大学生的抗逆力培养
课堂互动活动——在挫折中成长 设计理念:当我们想做一件事却做不成时就会感受到挫折。挫折有大有小,对小挫折的体验和成长,也可以锻炼对人生大挫折的应对。 教师引入:“我们人类是千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进化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重温这个过程。在最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一个鸡蛋,会从鸡蛋进化到小鸡,然后再进化成猩猩,最后我们就会进化成人类。进化的方法就是跟别人‘猜拳’。”
第八章 第一节 挫折的概念及理论 一、什么是挫折 二、经典的挫折理论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 一、大学生常见的挫折类型 二、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 第三节 大学生的挫折应对与抗逆力培养 一、认识挫折 二、培养抗逆力
一、什么是挫折 (一)挫折的概念 (二)挫折的产生 (三)挫折的要素 (四)挫折的特征 第一节 挫折的概念及理论
(一) 挫折的概念 一种是指对个体动机性行为造成障碍或干扰的外在刺激情境。 另一种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在心理学上的涵义
(二)挫折的产生 一是需要和由此产生的动机 二是在动机驱使下有目的的行为 三是使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或目标不能实现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 四是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称为挫折认知 五是因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称为挫折反应 挫折产生的五方面
实现目标 需要 动机 行为 挫折情境 挫折认知 克服障碍 无法调整 无法克服 调整目标 挫折反应 实现 新目标
(三)挫折的要素 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使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所实际呈现的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 例如大学生考试没有通过,比赛没有获奖,人际交往中受到误解、孤立等。 1.挫折情境
(三)挫折的要素 是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既可以是对实际遭遇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也可以是对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 不同的人对相同挫折情境所进行的信息加工不同,个人的知识结构、经验状态也会影响其对挫折情境的知觉判断。 2.挫折认知
(三)挫折的要素 挫折体验是指伴随着挫折认知,受挫大学生对挫折情境所产生的轻视、排斥、否定、厌恶、内疚等消极情绪、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有表浅与深刻之分。 3.挫折体验
(三)挫折的要素 主体伴随着挫折认知,对于自己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如焦虑、愤怒、攻击、逃避等。 4.挫折反应
(四)挫折的特征 消极性 与 积极性 在遇到挫折时,人们会体验焦虑不安、心理紧张、注意力分散、记忆功能混乱等消极情绪; 但另一方面,挫折在学生的学习中,也有积极的影响。 挫折的消极性和积极性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
第一节 挫折的概念及理论 二、经典的挫折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对挫折的理解 (二)挫折的本能学说 (三)挫折—攻击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对挫折的理解 弗洛伊德的观点 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的意识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当一个人的本能和欲望受到压抑而无法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成为支配行为动机。
(一)精神分析学派对挫折的理解 阿德勒的观点 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指向追求卓越,如果这种驱力遭受挫折,就会形成自卑情结,如果不能加以补偿,可以达到广泛程度的焦虑,甚至是严重的精神分裂。
(一)精神分析学派对挫折的理解 荣格的观点 个体的心灵是由意识、个人潜意识以及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构成,意识的核心是自我,自我起着将整个人格结构加以整合并使之稳定的作用。每个人的人格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常常会为自己未来的目标奋斗不息,以求达到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进而达到自我实现。而当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
(二)挫折的本能学说 麦独孤的观点 本能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自由选择所提供的一种遗传的心—物倾向,这种倾向决定它的所有者去感知和注意一定的对象,体验一定的情绪,进行一定的动作,或者至少会体验到进行这种动作的冲动。 个体受挫折而产生的种种行为,均起源于本能。
(三)挫折—攻击理论 多德拉和杜波:攻击行为往往是挫折的结果,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同时,挫折的存在也总是要导致某些形式的攻击行为。 哈弗兰德等人: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其受挫折驱动力的强弱与范围、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对攻击行为后果的评估等有关。 伯科威茨:只有当一个人在既定的情境中无法获得他想获得的东西时,才会遭受挫折。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 一、大学生常见的挫折类型 (一)大学生的学习挫折 (二)大学生的适应挫折 (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挫折 (四)大学生的恋爱挫折 (五)大学生的就业挫折
(一)大学生的学习挫折 (一)大学生的学习挫折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上了大学后,学习方法和高中有很大差别,所以一些在高中学习很好的学生到了大学后,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因而产生挫折感。 很多同学到了大学后,巨大的学习压力没有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因而出现了学习上的懈怠,等到期末考试成绩亮出红灯时,则倍感受挫。
(二)大学生的适应挫折 大学与高中的不同带来适应问题 大学生进入大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随之而来的是要面对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面对着各种变化和由此带来的冲突、困惑、思考甚至是挣扎。 如从自己独自的房间搬进了6至8个人共住的宿舍; 从以前的“饭来张口”到挤入食堂排队打饭;……
(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挫折 重新建立人际交往圈子 大学中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人住在同一宿舍,在同一个班级上课,由于彼此的生活习惯、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致,会发生人际冲突; 也有的相处很好的朋友,突然远离了自己,由此造成人际交往上的挫折,内心感到挫败、愤怒、失望、孤独和无助。
(四)大学生的恋爱挫折 恋爱挫折在大学生中最为常见 自己倾心于一个异性,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去追求,却被对方冷冷地拒绝;恋爱过程中因为某个观点的不一致,发生激烈地争吵;双方情投意合,可一方的父母却横加阻拦;相爱已久的男(女)友突然移情别恋,无情地提出分手…… 这些都会引起大学生们强烈的情绪反应,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五)大学生的就业挫折 就业过程会体验到压力、紧张、焦虑 有的大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较低,缺乏自信,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有的大学生则盲目自大,过度夸张了自己的实力,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还有的大学生抱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不急不慌,最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 二、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 (一)大学生挫折产生的个体因素 (二)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客观因素
(一)大学生挫折产生的个体因素 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身体、容貌、健康状况等先天素质所带来的限制。 当个人不能接纳这些现实时,就会产生挫折感。
(一)大学生挫折产生的个体因素 2.心理因素 第一,认知方式。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对待客观事物的思考模式、评价标准、对人对事物的基本信念等。 第二,既定目标。挫折与个人的目标相关。个人的目标应当符合自己的实际。如果一个人为自己制定的目标过高,超越了自己的实际能力,目标不能实现时,则会感到挫折。
(一)大学生挫折产生的个体因素 2.心理因素 第三,个性因素。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为行为特异性的心理特征部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有缺陷的人倾向于以消极悲观的态度来看待客观世界,他们的挫折阈限较低,容易产生挫折心理。 第四,自我意识。如果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发生了差距和矛盾,就会产生挫折感。
(一)大学生挫折产生的个体因素 2.心理因素 第五,挫折容忍力。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挫折的能力。 “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 。 第六,动机冲突。个体在实现一个或多个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动机,并且这些动机有时是相互排斥的,不能同时都获得满足,这样就产生了动机冲突,从而引发挫折感。双趋 ,双避 ,趋避 ,双趋避 。
(二)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客观因素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是各种由于非人为力量所能克服的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的限制以及自然物理因素的影响。 2.学校氛围 大学生往往对大学校园与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但现实中的大学校园环境及设施往往与大学生想象中的“天堂”有一定的差距
(二)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客观因素 3.家庭影响 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养育方式以及家长的素养等对大学生的心理挫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自小娇生惯养和过分受保护、被溺爱的孩子进入大学后,更容易产生心理挫折。 部分贫穷家庭、婚姻不和或单亲家庭的子女,上大学后,有些表现出内向、孤僻的性格,很少与人交往,不易表露感情,抑郁寡欢,这些都容易产生心理挫折。
(二)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客观因素 4.社会环境因素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大学生总是在学习、生活、交际过程中要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等因素所制约。
第三节 大学生的挫折应对与抗逆力培养 一、认识挫折 (一)挫折是一种经历 (二)挫折是一种机遇 (三)挫折是一种学习 (四)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一)挫折是一种经历 爱迪生 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我的成功乃是从一路失败中获得的。 巴尔扎克 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二)挫折是一种机遇 挫折中蕴含机会 挫折可以使人感受痛苦,磨损人的勇气,甚至把人彻底摧毁。 但是挫折也可以激励人的斗志,磨练人的意志,开发人的潜能,从而使人获得成功。
(三)挫折是一种学习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南瓜的故事 李嘉诚的故事
(四)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1.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作用 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对挫折的理智对抗行为,它是在理智的指导下采取的形式,使挫折反应产生建设性效果。这种结果可以长期吸引受挫者的注意力,从而获得力量,最终实现目标。 升华:将那些因受种种因素制约而无法实现的目标或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目标加以改变,用另外一种更高尚的、富有创建性和社会价值的目标取而代之,从而减轻挫折带来的精神痛苦。
(四)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补偿: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达成时,设法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来的目标,以现在的成功体验去弥补原有失败的痛苦,以找回失去的东西和自尊,达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目的。 认同: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时,将自己比拟为某一成功者,借此在心里减弱挫折产生的痛苦;或者迎合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人,按照他们的希望去支配自己的思想、行动来冲淡挫折感,以此求得内心满足。 1.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作用
(四)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1.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作用 幽默:指一个人处境困难或尴尬时,用幽默的方式来应对困境,或在不伤大雅的情形下,间接表示自己的意图。 苏格拉底的故事。
(四)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2.避免自我防御机制的消极作用 合理化,即自我安慰,指无法达到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一个好的借口来解释,但用来解释的借口往往是不真实的、不合逻辑的,但防御者本人却能借此说服自己,感到心安理得。 退化又称回归,是指受到挫折时,往往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或盲目的轻信他人、跟从他人等。
(四)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2.避免自我防御机制的消极作用 合理化:即自我安慰,指无法达到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一个好的借口来解释,但用来解释的借口往往是不真实的、不合逻辑的,但防御者本人却能借此说服自己,感到心安理得。 退化:又称回归,是指受到挫折时,往往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或盲目的轻信他人、跟从他人等。 冷漠:表现出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等情绪反应。
(四)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2.避免自我防御机制的消极作用 否认:指对已发生的令人痛苦的事实加以“否定”,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轻或逃避心理上的痛苦。 压抑:指把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压抑到无意识中,不去回忆,主动遗忘;适度的压抑有利于其情绪的调整,但长期的压抑会导致更强烈的挫折与心理不适。
(四)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2.避免自我防御机制的消极作用 反向形成:是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动机相反,持反向心理的人,往往不敢正面表露自己的真实动机,于是便从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虽然这种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个体的真实动机,但是,长期运用会从根本上扭曲自我的真实意识,使动机与行为脱节,造成心理异常,大大降低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逃避:是受到挫折后,不敢面对自己所预感的挫折情境,而逃避到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去的行为。
第三节 大学生的挫折应对与抗逆力培养 二、培养抗逆力 (一)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信 (二)学会调整心态 (三)转换视角 (四)寻求支持 (五)磨练意志品质
抗逆力 • 所谓抗逆力,是指个人具有的某些特质或能力,如适应性、恢复性、抗压性、胜任力等,使个人处在危机或压力情境时,能发挥健康的应对策略。 • 人的抗逆力包括良好的自我形象(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有自尊和自信)、有归属感(能够得到理解和支持)、有较强的处理问题的技能(能有效地解决困难)以及对生活持乐观的态度(在逆境中也能看到希望)。
(一)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信 自信心是战胜挫折的首要因素 自我实现预言 当你对自己充满信心时,你就能充分调动你的潜能和资源,战胜挫折。但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卑、紧张、焦虑、恐惧、绝望等情绪充满你的大脑,就耗费了你的心理能量,压抑了你的智慧和潜能,无法战胜挫折。
(二)学会调整心态 四个环节 首先,要察觉是什么事情引发了你的挫折感,这件事情对你而言能否算得上挫折。 其次,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寻找导致挫折的原因,分析它的性质,弄清楚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可避免的,还是不可避免的。 再次,思考可以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有哪些?你的有利资源是什么? 最后,进行情绪调节。
(三)转换视角 两个方面 首先要学会适时调整策略,当一种动机经一再努力尝试仍无法达到预定目标时,个体需要调整目标,调整策略,使目标与自己现有的条件差距小一些,经过努力能实现,这样会减少挫折情境和挫折感的产生。 其次要学会变通,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行动路线和策略。 驴子的故事
(四)寻求支持 寻找帮助和支持,战胜挫折 每个人的资源是有限的。 寻求支持,一方面他们的情感支持可以帮助你的情绪得到宣泄,降低你的情绪压力,使你的个人潜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资源帮助你走出困境。集中大家的智慧,再困难的事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