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840 Views
兼 爱. 《 墨子 》. 学习 目的. 一、深入了解墨子学说的思想内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二、学习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 返回. 学习重点. 对墨子兼爱 思想的认识和深入理解。. 返回. 教学思路:. 1 、简要导语引出墨子; 2 、透过文本了解墨子和墨家思想 学生阅读文本 检阅学生预习情况 ——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学生为主结合文本解答问题. 预设问题 :.
E N D
兼 爱 《墨子》
学习 目的 一、深入了解墨子学说的思想内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二、学习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 返回
学习重点 对墨子兼爱 思想的认识和深入理解。 返回
教学思路: 1、简要导语引出墨子; 2、透过文本了解墨子和墨家思想 学生阅读文本 检阅学生预习情况——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学生为主结合文本解答问题
预设问题: 1、说说阅读后的直接或总体感受。2、本文主要说了什么?(提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找出中心论点句)3、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4、你能说出哪些先秦时期的诸子和流派?5、了解墨子和墨家学派、思想。(结合文本)
6、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加以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认为怎样才算一篇好的议论文?7、从文学和写作的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特色吗?8、延伸与启迪:儒家“仁爱”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9、联系实际,谈谈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兼爱思想。6、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加以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认为怎样才算一篇好的议论文?7、从文学和写作的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特色吗?8、延伸与启迪:儒家“仁爱”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9、联系实际,谈谈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兼爱思想。
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道家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 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道家、 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刘向和刘歆父子
墨子和墨家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附有墨子传24字。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宋国大夫。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广收门徒,游说诸侯,使墨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其学说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为核心,对逻辑学、认识论也有探究。 返回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史记·太史公自序》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霍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彊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汉书·艺文志》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后学著述的结集,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篇体现了墨子本人的主要思想。《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后学著述的结集,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篇体现了墨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到了汉代,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墨家学派渐趋式微。但体现墨家思想精华的《墨子》一书得以保存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墨子》一书由历代墨者薪尽火传,一再加工整理或集体创作而成,时间跨度从战国初至战国末,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时。
十大主张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 节用、节葬;天志、明鬼; 非乐、非命。 核心思想:兼爱 爱无差等
背景简介 墨子生活在先秦,那是一个礼制崩坍、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返回
兼 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退出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退出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退出
内容述评 本文中作者明确地提出了”天下兼相爱“的思想。在墨子看来,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天下之乱,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君与父不慈,以及“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直至盗贼之害人,都是互不相爱的结果。如果天下人能“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那就天下太平了。墨子的“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相结合的,摆脱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讲“义”不讲“利”的片面性。“兼爱”有利于自己,不“兼爱”则有害于自身,墨子将伦理道德和功利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全文可分四段: 第一段(1自然段)指出议论的焦点,提出圣人治天下当知“乱之所自起”。 第二段(2、3、4自然段)从三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的观点。即:一、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二、盗贼之横行;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 第三段(5自然段)假设、对比,说明 “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第四段(6自然段)作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退出
思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思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孔子和墨子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寻求救治社会的良方。从表面上看,作为先秦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颇为相似,实质上两者的内涵颇有不同。
孔子站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将“爱人”含义的“仁”,加上了宗法等级制的内容,主张克己复礼,将基于血缘基础的“亲亲"之爱延展开来,改造成了“忠恕”含义的“仁”。儒家的爱人,并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指在奴隶社会中处于各种阶级关系中的人,如君臣、父子、朋友等等。孔子站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将“爱人”含义的“仁”,加上了宗法等级制的内容,主张克己复礼,将基于血缘基础的“亲亲"之爱延展开来,改造成了“忠恕”含义的“仁”。儒家的爱人,并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指在奴隶社会中处于各种阶级关系中的人,如君臣、父子、朋友等等。
孟子也宣扬“仁”,他讲“仁政”,在肯定人与人是同类的同时,又断言“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也就是说,儒家的“爱”是不平等的爱,是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是由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扩展到爱他人、爱众人的,承认人与人之间的贵贱等级差别,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分亲疏、酚等差、分厚薄的“仁爱”思想,所以儒家所讲的“爱人”是不彻底的。孟子也宣扬“仁”,他讲“仁政”,在肯定人与人是同类的同时,又断言“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也就是说,儒家的“爱”是不平等的爱,是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是由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扩展到爱他人、爱众人的,承认人与人之间的贵贱等级差别,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分亲疏、酚等差、分厚薄的“仁爱”思想,所以儒家所讲的“爱人”是不彻底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兼爱”可算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由儒家的“仁”和“礼运”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发展而来。墨子并不反对儒家的中心观念仁、义,不过,墨家的仁义和仁人、义人是指实施兼爱的人。墨子从维护小生产者利益出发,极力将兼爱思想扩大,认为天下每个人都应该平等无差别地爱别的一切人。《墨子 兼爱》中首先区别了“兼”与“别”,坚持兼爱的人他谓之兼士,坚持爱有差等的人他称之为别士。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抽去了宗法等级制内容,所以,墨家的“兼爱”是对儒家“仁”的发展,更是对儒家“仁”的否定。
在墨子看来,“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天下之乱,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君与父不慈,以及“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直至盗贼之害人,都是互不相爱的结果。如果天下人能“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那就天下太平了。墨子的“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相结合的,摆脱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讲“义”不讲“利”的片面性。“兼爱”有利于自己,不“兼爱”则有害于自身,墨子将伦理道德和功利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墨子看来,“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天下之乱,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君与父不慈,以及“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直至盗贼之害人,都是互不相爱的结果。如果天下人能“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那就天下太平了。墨子的“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相结合的,摆脱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讲“义”不讲“利”的片面性。“兼爱”有利于自己,不“兼爱”则有害于自身,墨子将伦理道德和功利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墨子 耕柱》 巫马子说:我和你墨子不一样,我不能兼爱。我爱邹国人比越国人多一些,我爱鲁国人比邹国人多一些,爱我的本乡人比爱鲁国人多一些,爱我的家里人多于爱我的本乡人。爱我的父母又多过家里其他人,爱我自己又超过我父母,我觉得跟我越近的我爱的越多,越远越没有什么关系。我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别人。
墨子说:你是要把这个原则藏在心里呀,还是要告诉别人?巫马子说:我为什么要藏在心里,我要告诉别人。 墨子说:假如有一个人赞同你的观点,就会有一个人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而杀了你,假如有十个人赞同你的观点,就会有十个人为了他的利益而杀了你,假如天下人都赞成你的说法,你就会被天下人所杀,假如有一个人不赞成你,也有一个人要杀你,假如有十个人不赞成你,十个人要杀你,假如天下人都不赞成你,你要被天人所杀,你太可怕了。巫马子一听,便做出了让步,你兼爱天下,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也不见得有什么坏处,彼此不相干,何必这样攻击呢?
墨子不依不饶的接着说,假如你看家邻居家着火了,两个人同时奔来,一个人端着一盆水,另一人端着一盆油,那么谁做得更对?巫马子当然回答拿水的人对。墨子说,我只是一个尽力灭火的人,而总比你火上浇油的好吧?言外之意是讲儒家的等次之爱是在原本就战乱不断的社会现实中又浇了油?同样寻求社会爱,但 一个“兼”自划清了儒墨两家的爱。墨子认为儒家这种分亲疏、分远近、分尊卑厚薄的差等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人不相兼爱的根本原因。
艺术赏析 一、意质而语显 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二、逻辑严密,明辨是非。 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返回
比较阅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墨文风格 《墨子》产生于战国前期,但成书较晚,因而体例较复杂。有战国早期的对话语录体,有战国中期的论辩文,也有战国晚期完整的专题论文,文体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成长的全过程。 《墨子》散文大多能够以题概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特色鲜明。
墨文风格 一是逻辑推理严谨,明确三表法、类推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首创中国古代形式逻辑的运用和阐述,同时首开论辩散文之先河。 二是通俗流畅,说理透彻,朴实无华,不加修饰,崇实尚质,与孔子所谓“辞达而已”、“文质彬彬”“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等审美原则相对立,体现了墨家特有的文章审美情趣。
参考译文 圣人以治理天下为事,就必须知道混乱是从哪里开始的,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乱从哪里产生,就没有办法治理。这就好比医生给人看病一样,必须知道病原载哪里,才能医治,如果不知道病原何在,也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的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即便是天下做强盗和贼寇的人也是这样,强盗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为了对自己家有利而到别人家偷窃;贼寇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之身,所以为了对自身有利而去残害他人之身。这是为什么呢?都是因为不相爱引起的。即便是天下做强盗和贼寇的人也是这样,强盗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为了对自己家有利而到别人家偷窃;贼寇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之身,所以为了对自身有利而去残害他人之身。这是为什么呢?都是因为不相爱引起的。 推至大夫互相侵扰封邑,诸侯互相攻打,原因也是一样的。大夫都是爱自己的封邑不爱别人的封邑,所以为了自己封邑的利益而去侵扰别人的封邑;诸侯都是爱自己的国家儿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去攻打别的国家。天下各种混乱的事情,全都摆在这里了。仔细考察它们的起源,都是由于不相爱而引起的。
如果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如同爱自己,还会有不孝吗?把父兄和君主都看作和自己一样,又怎么能行不孝呢?还会有不慈吗?把子弟和臣下看作和自己一样,又怎能去行不慈呢?如果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强盗和贼寇吗?把别人的家看作和自己的家一样,还有谁去盗窃呢?将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谁还会去伤害别人?因而盗贼都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对方封邑、诸侯互相攻击对方国家的吗?将别人的封邑看作与自己的封邑一样,谁还会去侵扰呢?将别人的国家看成是与自己的国家一样,谁还会去攻击呢?因而大夫互相扰乱对方封邑,诸侯互相攻击对方国家的事情也就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爱,国与国之间不相互攻击,封邑与封邑之间不相互扰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之间都能忠孝仁慈,这样天下也就治理好了。如果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如同爱自己,还会有不孝吗?把父兄和君主都看作和自己一样,又怎么能行不孝呢?还会有不慈吗?把子弟和臣下看作和自己一样,又怎能去行不慈呢?如果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强盗和贼寇吗?把别人的家看作和自己的家一样,还有谁去盗窃呢?将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谁还会去伤害别人?因而盗贼都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对方封邑、诸侯互相攻击对方国家的吗?将别人的封邑看作与自己的封邑一样,谁还会去侵扰呢?将别人的国家看成是与自己的国家一样,谁还会去攻击呢?因而大夫互相扰乱对方封邑,诸侯互相攻击对方国家的事情也就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爱,国与国之间不相互攻击,封邑与封邑之间不相互扰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之间都能忠孝仁慈,这样天下也就治理好了。
因此圣人以治理天下为事,怎么可以不禁止人民互相憎恶,而劝导人民互相亲爱呢?若天下的人都先改的话,天下就治理好了;若是互相憎恶,天下就混乱了。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劝人相爱其意即在于此。”因此圣人以治理天下为事,怎么可以不禁止人民互相憎恶,而劝导人民互相亲爱呢?若天下的人都先改的话,天下就治理好了;若是互相憎恶,天下就混乱了。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劝人相爱其意即在于此。”
思考与练习 一、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二、 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三、 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 墨子认为, 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教学参考 阅读材料 • 关于《墨子哲学思想一文》给陈伯达的信 • 孔子和墨子的哲学思想比较(http://www.pp39.cn/Papers/biye/200605/41385.html) • 达致和谐:墨子的兼爱思想(任放http://www.southcn.com/nflr/wszj/200607030758.htm) • 《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