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704 Views
第二章 海洋科技與國防. 海軍戰略是 隨海戰史的發展 而發展的,古代海軍作戰行動,多為陸上作戰的從屬,尚未形成 “ 海軍戰略 ” 這一概念。隨著 海上戰爭和海軍的發展 ,海上作戰行動逐漸伸向遠洋,從而脫離了對陸上戰場的從屬地位。. 第一節海權之重要性. 一、海權理論. 馬漢 (Alfred Thayer Mahan 艾爾弗雷德 . 塞耶 . 馬漢 1840─1914) 美國海洋歷史學家、美國海軍少將,近代海權論的創立者。他認為 海軍戰略是由國家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根據本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戰略、領土範圍、海洋地理環境、科學技術、國際形勢以及可能的作戰對象等條件制定 。.
E N D
海軍戰略是隨海戰史的發展而發展的,古代海軍作戰行動,多為陸上作戰的從屬,尚未形成“海軍戰略”這一概念。隨著海上戰爭和海軍的發展,海上作戰行動逐漸伸向遠洋,從而脫離了對陸上戰場的從屬地位。海軍戰略是隨海戰史的發展而發展的,古代海軍作戰行動,多為陸上作戰的從屬,尚未形成“海軍戰略”這一概念。隨著海上戰爭和海軍的發展,海上作戰行動逐漸伸向遠洋,從而脫離了對陸上戰場的從屬地位。
一、海權理論 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1840─1914)美國海洋歷史學家、美國海軍少將,近代海權論的創立者。他認為海軍戰略是由國家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根據本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戰略、領土範圍、海洋地理環境、科學技術、國際形勢以及可能的作戰對象等條件制定。
二、海權的基本要素: (一)位置: 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島嶼,靠近主要的貿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軍基地。
(二)地形: 一國的海岸線是其邊界的一部份,凡是一個國家其疆界易於與外界接觸者,其人民便較容易向外發展,與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遷,不願投身海洋
(三)國土之大小: 馬氏認為國土的大小必須與人口、資源及其他權力因素相配合。一個國家人口的總數與海岸線總長度的比例,具極大重要性。否則廣大的領土可能反而成為弱點。
(四)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和素質對海權均為重要基礎,海權國家不僅應有相當數量的從事航業人口,而其中直接參加海洋生活的人數更應站相當高度的比例。
(五)國民性: 國民對海上貿易的意願及航海生產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極重要。人人以向海洋尋求財富為榮,航海事業自然蓬勃。
(六)政府的政策: 政府必須明智而堅毅,始能對海權作長期發展。英國的成功主因即在此。
第二節 海洋科技與國家安全之關係
1拿破崙時代幾次企圖渡過海峽征英皆告失敗後;1798年征埃時,其海軍在尼羅河口海戰時遭英國納爾遜將軍所率領的艦隊重創,地中海制海權盡失,來證明發展海權強大掌握制海權,可確保國家安全。1拿破崙時代幾次企圖渡過海峽征英皆告失敗後;1798年征埃時,其海軍在尼羅河口海戰時遭英國納爾遜將軍所率領的艦隊重創,地中海制海權盡失,來證明發展海權強大掌握制海權,可確保國家安全。 2.海權的發展屬外線作戰,以攻擊為主要任務,陸權則以防禦為主;有優勢之海軍,優良的海外基地、海港,才能與敵人抗衡,發揮海權之力量 3.島嶼如獲有優勢的空權與海權,則可發揮其控制陸權之戰略據點價值。 4.台灣中華民國,在四面環海資源有限,本島戰略縱深不足,戰時當以臺海週圍之海域為決戰戰略縱深,自然平時海、空交通運輸安全之確保,即是我國的生命線。
台灣諸島群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之中央位置,是控制中共向海洋發展必經要衝,為了維護中華民國的永續生存發展,或是抵制中國的威脅,以維護海、空航道安全,臺灣均不得不致力於發展制陸空海權實力。
第三節 臺灣海洋戰略環境趨勢
一、台灣地理位置分析 台灣位處太平洋及亞洲大陸交接海域的鏈形島嶼上,地處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形成中共海洋戰略所稱第一島鏈
二.台灣地緣戰略分析 台灣位居東北亞與東南亞接點,就地緣戰略來看台灣是太平洋「第一島鏈」上最重要的一環,扼控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海運航道,對中共發展海洋戰略而言,具有限制或確保其海軍兵力通過第一島鏈進出太平洋的效能;在中共積極氣圖突破「第一島鏈」,跨入「第二島鏈」的關鍵位置上,中共若是不能突破「第一島鏈」,就難以順利進入大洋。
三、經濟上價值 台灣海峽為亞太重要航道,直接影響日、韓等國之海上航路運作,對於中國大陸來說, 南、北重要商港之重要外貿航線中,就有3條必須經過台灣海峽,對其經濟發展之深遠影響
第四節 兩岸海軍兵力結構及海洋戰略威脅
(一)中共海軍 人民解放軍海軍目前兵員近廿六萬,驅逐艦和巡防艦有五十艘以上,柴電動力潛艦近六十艘,另有六艘「漢級」和「夏級」潛艦,登陸艦則近五十艘。這支武力還有數百艘小型輔助巡邏艦艇;海航部隊兵員五百餘人,直升機則有近卅架。
現代級驅逐艦 艦長:155.6 M 艦寬:17.3 M 排水量:7,625噸 航速:36節 船員:350名 主要武裝: SA-N-7 對空飛彈 SS-N-22 白蛉反艦飛彈 RBU 1000型6管 反潛火箭 53型魚雷 AK-130雙管130 MM艦砲 反潛直升機
中共旅大級驅逐艦 雙管130 MM主砲 雙管37 MM及25 MM砲 多管火箭發射器 海鷹飛彈
中共江滬級巡防艦 雙聯裝海鷹飛彈 100MM 砲 37MM 砲 反潛火箭發射器 深水炸彈發射器 水雷敷設軌二座
基洛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排水量: 2,350噸(水面) 3,000噸(水下)艦長:73.8M,艦寬:9.9M 航速: 11節(水面) 18節(水下)續航力: 400海浬/3節(水下) 7,500海浬/7節(通氣管狀態)下潛深度:300米魚雷:T3T-71型線導魚雷水雷:24枚
(二)臺灣海軍 臺灣海軍約有6萬8000名人員,擁有約40艘主要海上戰鬥艦艇。除此之外還有4艘潛水艇,約100艘巡邏船、30艘水雷戰艦、以及25艘兩棲艦艇。
二、中共海上作戰能力 (一)、水面作戰: 完成外購「現代級」飛彈驅逐艦,自製大型作戰艦、大型綜合登陸艦及新型飛彈快艇,未來將持續加強適應資訊化條件下作戰所需之海上機動兵力整建,提升近海整體作戰及遠洋作戰能力,以達成拒止外軍自海上介入戰區之目標。
(二)、潛艦: 中共近年加速研製新型核子動力潛艦及傳統動力潛艦,並自俄羅斯採購K級潛艦,大幅提升其水下作戰能力,具備局部封鎖本島海上交通線及阻滯我海上截擊兵力之能力。
(三)、航空母艦 中共近期積極展開航母研製工程,顯示其發展遠洋制海戰力之意圖與決心。
三、中共海洋戰略: 中共確定今後主要作戰方向為:「第一是東南沿海,第二是南海,第三是中印邊境」,以「東出太平洋,南向南海」為國家海洋策略之基本面,其東出太平洋必先控制台灣,瓦解環西太平洋島鏈圍堵態勢,使台灣成為中共太平洋戰略前哨;西出印度洋必須掌握南中國海,而台灣在南沙的太平島更成為其南中國海前進部署最具戰略優勢的據點。
四、 台灣海洋戰略 我國國防地略處於類似航母的島嶼空間,戰略屏衛部署基本上類似一個航母戰鬥群;基本上,僅就「軍事」著眼,一艘不沉但卻距近大陸不能移動的航母,守勢作戰理念者在「不將戰爭帶入本土」,則整體安全策略方向即應朝向航母影響的「海洋戰略經營」觀念。將制海(海洋)戰力,結合台(基地)能量,積極擴展海域戰略縱深,來落實「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作戰指導。
一、海洋與台灣之關係 台灣一個海島國家,四面為海洋所環繞,為了國家的永續生存,我們當然更要重視海權的發展,將台灣建設成為一個海權國家。台灣發展海權的戰略除了建立一支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外,國家海洋政策的規劃更是相當重要的,那是主導國家面向海洋、經營海洋、開發海洋、運用海洋、走向世界的最佳途徑。海洋孕育著台灣,也護衛著台灣,使得海島的子民生生不息,無論對外經貿活動、國民漁業生計、海洋資源供應、以及國家安全的確保,台灣始終與海洋脫離不了關係。
二、台灣海洋科技 我國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聲新技術的採用和新型水聲裝備的研制和提高。在遠程目標探測技術方面,將進行海底地形探測和海洋聲場建模,以期建立可供快速預報的半經驗模型。在水聲新技術方面,將重點研究合成孔徑技術。魚、水雷目標的探測和識別技術正向智能方向發展。包括磁力異常探測技術等在內的非聲探測技術的發展將用於反潛戰。
海洋監偵衛星 一、紅外線及合成孔徑雷 達成像 二、可探測艦艇、潛艦、 水深及淺水地形 三、目前部署4組共16枚 美國『白雲』海洋監偵衛星
為加強對空、海岸的防禦能力,國軍透過外購、技術引進和自行研製等各種途徑積極發展制導武器,至今已裝備了16種20餘個型號的飛彈,實現了防空、反艦和反裝甲武器的飛彈化,並不斷陸續引進和研製的一批新型飛彈,已基本建成了以本島為中心,由飛機、地空飛彈和高炮組成的聯合防空體系。為加強對空、海岸的防禦能力,國軍透過外購、技術引進和自行研製等各種途徑積極發展制導武器,至今已裝備了16種20餘個型號的飛彈,實現了防空、反艦和反裝甲武器的飛彈化,並不斷陸續引進和研製的一批新型飛彈,已基本建成了以本島為中心,由飛機、地空飛彈和高炮組成的聯合防空體系。
三、我國海上武器科技之發展 海軍是我國海上實施防禦戰略的重要力量之一,因為台灣四面環海,對台灣島的全面軍事佔領,主要靠渡海攻堅,遠端轟炸、空降作戰涌起到決定性作用
台灣現有4艘潛艇,水面作戰艦艇主要有護衛艦、驅逐艦、掃雷艦、登陸艦、導彈快艇、補給運輸艦等。其中護衛艦最多,共50多艘台灣現有4艘潛艇,水面作戰艦艇主要有護衛艦、驅逐艦、掃雷艦、登陸艦、導彈快艇、補給運輸艦等。其中護衛艦最多,共50多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