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 likes | 902 Views
解读 《08 说明 》. 实施应对策略. 一种水平测试. 考试说明指出“在考查考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还要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倡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牢固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掌握基础、提高素质、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目的 。. 能力为主导 问题解决为中心 物理方法为中介. 能力为主导. 1. 理解能力. 1.1 解读. 第一层次 : 关于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 第二层次 : 对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E N D
解读《08说明》 实施应对策略
一种水平测试 考试说明指出“在考查考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还要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倡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牢固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掌握基础、提高素质、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目的 。 能力为主导 问题解决为中心 物理方法为中介
能力为主导 1. 理解能力 1.1 解读 第一层次: 关于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 第二层次: 对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层次: 理解规律的适用条件,并能应 用于简单的实际物理问题。 命题的入手处:第三层次,通过“实际物理问题”来考查考生对前两个层次的理解能力的强弱。
例1 (2007山东)下列实例属于超重现象的是 A.汽车驶过拱形桥顶端 B.荡秋千的小孩通过最低点 C.跳水运动员被跳板弹起,离开跳板向上运动 D.火箭点火后加速升空 评析:从知识层面上来看,本题考查“超重”概念的理解,命题时借助于生活实际背景要求考生将物理知识迁移到对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要求考生理解超重现象发生的条件:研究对象对接触物体的弹力大于自身的重力,表观现象是研究对象具有向上的加速,如果考生理解到这个层次,就可以对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1.2 应对策略 ① 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对考试范围内的所有知识要点逐一过关,将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掌握透,将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条件以及表现形式等熟记心中。 ② 通过相近、相似概念、规律的辨析与应用来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运用的熟练程度。 ③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生产、生活与科学技术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让学生能够熟悉相关应用与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2 (2007北京)环保汽车将为2008年奥运会场馆服务。某辆以蓄电池为驱动能源的环保汽车,总质量m = 3×103 kg。当它在水平路面上以v = 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驱动电机的输入电流I = 50A,电压U = 300V。在此行驶状态下 (1)求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P电; (2)若驱动电机能够将输入功率的90%转化为用于牵引汽车前进的机械功率P机,求汽车所受阻力与车重的比值(g取10m/s2); (3)设想改用太阳能电池给该车供电,其他条件不变,求所需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小面积。结合计算结果,简述你对该设想的思考。(已知太阳辐射的总功率P0 = 4×1026 W,太阳到地球的距离r = 1.5×1011 m,太阳光传播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约有30%的能量损耗,该车所用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5%。) 评析:从知识层面上讲,本题要求考生理解电功率、机械功率、太阳功率等物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过程与方法的层面上讲,本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推理与分析,将理解物理概念的能力与推理能力综合起来进行考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讲,本题从人类社会所关心的能量与环保两大主题来设计开放性问题,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判断。
2.推理能力 2.1 “说明”解读: 一是“在给定的简化情况下导出物理学的定理和公式”, 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能够将推理过程和得出的结论、正确判断等科学的表达出来。 命题的入手处: 对一些定理、定律的证明 结合实际问题设计相关推理与论证
例3 牛顿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转动,是因为受到太阳的引力,这种引力是相互的。并证明了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 评析:本题的问题研究目标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要求考生通过简化条件来建构相应的物理模型“质量为m的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推理过程所运用到的物理学知识是“牛顿运动定律与开普勒第三定律”。其深刻内涵在于要求考生能够将一条伟大的定律通过简化的形式通过自我推理得出,从而让考生体验科学推理的重要作用,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2.2 应对策略 ① 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牢基础知识,了解中学物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②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物理过程与活动,从而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掌握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推理的基本方法。③ 通过一些专题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正确运用直接推理、间接推理、迂回推理、综合推理的方法进行科学推理。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层次性,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差异。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推理的必要性,从而使学习推理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克服为了推理而推理的盲目性,还要注意推理论证“量”的控制,以及要求的适度。
例4 用串联电路相关知识,推论均匀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 评析:从知识与技能层面上讲,运用到的知识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求解方法。从过程与方法层面上讲,一是运用控制变量法,二是运用微元分割思想,三是运用归纳推理。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上讲,要求考生领悟物理学知识的可妙与和谐性,发展考生对探究自然规律多视角与多维思考的价值观。
1.弹性势能表达式的推导; 2.动能表达式的推导; 3.动能定理的证明; 4.机械能守恒的证明; 5.向心加速度的推导; 6.万有引力与质量成正比,与半径平方成反比的证明; 7.电流微观表达式的推导 8.欧姆定律的推导; 定理定律证明与推导相关命题
9.导体电阻与长度与截面积关系的理论探究 10.全电路欧姆定律的推导; 11.电源输出功率与外电路电阻关系的研究; 12.通过安培力研究洛仑兹力; 13.过程能量守恒,证明楞次定律; 14.通过动生电动势研究感生电动势。
3.分析综合能力 3.1 “说明”解读: “说明”从方法、技能两角度界定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从方法讲,要求考生弄清物理状态、过程与问题本质,会建立适当物理模型来解决问题。从技能上讲,要求考生会“分解”“复杂的物理问题”“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关键词是“分析”与“联系”。 命题入手处:考查背景建立“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上。
图1 例5(2007江苏)磁谱仪是测量α 能谱的重要仪器。磁谱仪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放射源S发出质量为m、电量为q的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被限束光栏Q限制在2φ的小角度内,α粒子经磁场偏转后打到与束光栏平行的感光片P上。(重力影响不计) (1)若能量在E~ E + ΔE(E >0,且ΔE << E)范围内的α粒子均垂直于限束光栏的方向进入磁场。试求这些α粒子打在胶片上的范围Δx1。 (2)实际上,限束光栏有一定的宽度,α粒子将在2φ角内进入磁场。试求能量均为E的α粒子打到感光胶片上的范围Δx2。 评析:本题借助α 能谱仪工作原理命题。要求考生通过对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有所了解与认识。考生在分析不同能量的α粒子从S处以不同角度垂直射入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过程,然后借助几何关系判断α粒子感光胶片上的位置,从而找到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
3.2 应对策略 ① 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从中体验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并从体验中学会对物理问题的分析与综合。② 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物理过程与物理状态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由学生不断地尝试建构物理模型。③ 从生产、生活和社会问题中发掘一些物理过程较为复杂现象、过程通过简化,设计相应的物理问题,让学习练习将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的转化,在练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C o1 o2 l mA mB θ 图2 例6 如图2所示,一轻绳绕过无摩擦的两个轻质 小定滑轮O1、O2和质量mB= m的小球连接,另 一端与套在光滑直杆上质量mA= m的小物块连 接,已知直杆两端固定,与两定滑轮在同一竖 直平面内,与水平面的夹角θ = 60°,直杆上 C点与两定滑轮均在同一高度,C点到定滑轮O1 的距离为l,重力加速度为g,设直杆足够长,小 球运动过程中不会与其他物体相碰.现将小物块 从C点由静止释放,试求: (1)小球下降到最低点时,小物块的机械能(取C点所在的水平面为参考平面); (2)小物块能下滑的最大距离; (3)小物块在下滑距离为L时的速度大小。 评析: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不透彻。滑块A沿杆下滑的过程中,B先下降后上升,其现象是由轻绳的牵引所导致的。对于第一个问题:当滑块A滑到绳与杆垂直位置时,B下降到最低点,此时B的速度为零。根据机械能守恒就可以求出小物块A的机械能了。第二个问题:当A滑到最低点时,B上升到最高点,且此时A、B速度均为零,A减少的机械能等于B增加的机械,再借助几何关系,就可方便求出A下滑的最大距离。第三个问题:需要分析三层关系,一是A、B速度关系(运用速度分解);二是A、B机械能关系(运用机械能守恒);三是A、B移到距离的几何关系(A下滑距离L时,B回到初始位置)。综合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就可以建立相应的数学方程来求解了。在练习后讲评时,应当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物理过程。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4.1 “说明”解读: “说明”从两个方面界定了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一是要求考生会找物理量间的数学关系,根据数学特点、规律进行推导、求解(本质上是数学运算能力)与合理外推(推理能力的体现)。二是要求考生掌握几个具体的数学方法(几何图形、函数图象)的应用。其中对作图、读图、识图与用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命题入手处: 图象问题、运用物理定律、公式建立方程 几何条件的隐藏等。
评析: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判断C环的平衡位置在A、B延长线外侧,然后根据C的平衡条件结合库仑定律建立平衡方程。证明C环做简谐运动,就是求其合力与偏离平衡位移的距离成正比,方向指向平衡位置,一方面要求考生能够列出合力的关系式,另一方面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设的提示进行推导、求解,最后得出结论。评析: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判断C环的平衡位置在A、B延长线外侧,然后根据C的平衡条件结合库仑定律建立平衡方程。证明C环做简谐运动,就是求其合力与偏离平衡位移的距离成正比,方向指向平衡位置,一方面要求考生能够列出合力的关系式,另一方面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设的提示进行推导、求解,最后得出结论。
4.2 应对策略 ① 掌握常规数学知识及其应用技巧,加强运算能力的训练。 ② 强化几何图形、函数(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等)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训练。③ 引导学生学会画图形、图像,根据画所图形、图图像找出解题方法。④ 学会利用图像所给予的信息、条件、功能,寻找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004山东)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4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2004山东)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4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评析:从物理过程分析来看,桌布从圆盘抽出的过程中,盘加速,而桌布抽出后,盘在桌面上减速,且加速度大小不同(分别为a1 = μ1g和a = μ2g),桌布做匀加速运动,为了能够描述题设中所产生的情境,用图5来描述桌布与盘的运动过程,学生就会感到容易理解,推理过程中运用图像相关信息,如“面积、斜率”等来布列数学方程,就会顺利地解决问题。
5.实验与探究能力 5.1 “说明”解读 “说明”将“实验能力”改为“实验与探究能力”,笔者以为,探究能力不只是从实验能力来体现,探究能力需要是一个人的思辩、抽象、归纳、推理、实验、基本技能以及情感与意志的等多方面因素在解决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种综合表现,考试说明将探究能力与实验能力简单地“对接”是不贴切的。实验与探究能力从四个层面对考生作出要求。其一是会做“考试内容范围及要求”所列的11个实验(其中必考7个选考4个);其二使用基本实验仪器,并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处理实验数据,从而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与评价;其三是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其四是会实验角度解决问题与进行简单设计。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实验考查用简答题的形式进行。根据以往的经验可能简答以填空、选择、作图、判断与排序等形式出现。如果要用说明文的形式来考查简答题可能就是实验原理阐述、对实验误差分析与实验结论评价等方面内容。
评析:本题以小灯泡功率测量为题材考查伏安法、电表选择、电表改装、电路设计、实验结论及其分析等,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实验与探究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与推理能力。考虑到电压表的读数的精确性,宜选电压表V1,但V1量程不够,可用定值电阻R1将其量程扩大到6V,这样电压表内电阻远大于灯泡电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灯泡电压从零连续可调,控制电路采用分压式电路,综合上述分析设计的电路如图6所示。由分压关系可知U = 2UV,考虑到灯泡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可知图像C表示P — U2关系的正确性较高。 例9 有一个小灯泡上标有“4.8V 2W”的字样,现在测定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并作出小灯泡的电功率P与它两端电压的平方U2的关系曲线.有下列器材可供选用: A.电压表V1(0~3V,内阻3kΩ) B.电压表V2(0~15V,内阻15kΩ) C.电流表A(0~0.6A,内阻约1Ω) D.定值电阻R1 = 3kΩ E.定值电阻R2 = 15kΩ F.滑动变阻器R(10Ω,2A) G.学生电源(直流6V,内阻不计) H.开关、导线若干 (1)实验中所用电压表应选用,定值电阻应选用(均用序号字母填写); (2)为尽量减小实验误差,并要求从零开始多取几组数据,请在方框内画出满足实验要求的电路图; (3)利用上述实验电路图测出的电压表读数UV与此时小灯泡两端电压U 的定量关系是, 下图的四个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
5.2 应对策略 ① 考试说明所列举的实验逐一过关,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实验结论的表述与分析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让学生牢牢地掌握。② 针对实验器材的使用通过专题训练让学生知道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以及出现故障时的简单处理方法。③ 运用实验原理调控学生的实验行为(包括操作、实验数据读取、记录与处理、误差分析、问题可能出现的地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几个方面)。④ 教师选择一些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评析:本题通过功能关系来设计实验,要求考生从实验原理出发,在限定条件的情况下设计实验过程,显然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AB间的距离x1、AC间的距离s、弹簧竖直悬挂时伸长的长度x2,Ep = μmgs。然后通过转换的方式代换弹簧劲度系数k与滑块质量m,即kx2 = mg。利用弹性势能表达式,得到μ = x12/(2x2s)。
问题为中心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考试评价不只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量,就好像评价一座建筑物,不是只看用了多少材料而不管其结构设计。因此,新课程评价观的改变,带动了高考评价价值观的改变,主张评价学生学习质量,以学生所学知识中载体,考查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从“结构”角度来测试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以上观点可以从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范围及要求”知识点的考查量减少得到验证。所以,高考复习时指导时要关注“物理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命题思路。从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模式中可以看出,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活动,因此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包罗广泛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能力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要素。
1.帮助学生提高“识别”物理问题的能力 所谓识别物理问题指正确理解题意,认真审题,善于发现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恰当地选择研究对象,正确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外界影响及运动变化过程的能力。所以复习过程中教师不要替代学生“读题”,要让学生自己“读题”。引导学生读题时先整体后局部地阅读,对整个题目的概貌做到心中有数;审是审条件和目标,弄清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追索题目中隐含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明确题目应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让学生在读过程中寻找解题信息,形成问题解决出发点的过程;让学生在读审时,不要急于猜测解答方向和盲目解题,一定要做到确切了解题意,特别要弄清题目中关键词语的涵义;要养成及时将所发现的信息尽可能用示意图展示出来的好习惯,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体形象思维。
例11:[06全国卷I.23](16分)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3.0km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Δt=6.0s。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1/3km/s。例11:[06全国卷I.23](16分)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3.0km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Δt=6.0s。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1/3km/s。 h O A d 实际问题的研究 物理模型的建立。
例12.变速自行车在公路上飞速行驶,它比一般的自行车能获得更大的速度。观察某辆变速自行车,它有六个飞轮和三个链轮,链轮和飞轮的齿数如下表,后轮直径为660mm。结合表中数据计算,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为10m/s时,脚踩踏板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小角速度是多少(取两位有效数字)?例12.变速自行车在公路上飞速行驶,它比一般的自行车能获得更大的速度。观察某辆变速自行车,它有六个飞轮和三个链轮,链轮和飞轮的齿数如下表,后轮直径为660mm。结合表中数据计算,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为10m/s时,脚踩踏板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小角速度是多少(取两位有效数字)?
例13:(07天津25)离子推进器是新一个代航天动力装置,可用于卫星姿态控制和轨道修正。推进剂从图中P处注入,在A处电离出正离子,BC之间加有恒定电压,正离子进入B时的速度忽略不计,经加速后形成电流为I的离子束后喷出。已知推进器获得的推力为F,单位时间内喷出的离子质量为J。为研究问题方便,假定离子推进器在太空中飞行时不受其他外力,忽略推进器运动速度。郝 双老 师制作 (1)求加在BC间的电压U; (2)为使离子推进器正常运行, 必须在出口D处向正离子束注入 电子,试解释其原因。 基本知识与推理能力
2.帮助学生提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的能力2.帮助学生提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的能力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的本质是将具体情境转化成物理情境。通常有三种方式来完成这一过程:运动主体的理想化、具体环境的理想化、物理过程的理想化。要学会这种方式的转化工作,要求学生对运动主体、环境及物理过程要有较广泛的感性认识,同时能对其本质特征有准确的认识。其基础是建立在学生具有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学生能在认知结构中准确提取,从而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对运动主体、具体环境及运动过程进行抽象(理想化)工作。
例14 在听磁带录音机的录音时发觉:磁带轴上磁带卷的半径经过时间t = 30min减少一半,设轴半径为原磁带卷半径的四分之一,试求此后经多长时间放完磁带?
例15:下表列出不同品牌电冰箱和电风扇名牌上的主要项目例15:下表列出不同品牌电冰箱和电风扇名牌上的主要项目 (1)冰箱与电风扇均工作一天耗电量分别是多少? (2)冰箱与电风扇工作的额定电流是多少?
例16:目前市场上有一种电子节能灯,人们常常为选择哪一种灯更好而举棋不定,下表为电子节能灯与白炽灯相比较的一组数据,你将作出怎样的选择?例16:目前市场上有一种电子节能灯,人们常常为选择哪一种灯更好而举棋不定,下表为电子节能灯与白炽灯相比较的一组数据,你将作出怎样的选择? 功能 类别
3. 帮助学生建构策略性知识体系 在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同时,要关注策略性知识的形成与建构。策略性知识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管理策略。
万有引力定律的证明 如:牛顿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转动,是因为受到太阳的引力,这种引力是相互的。并证明了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 建立物理模型:设质量为m的行星绕质量为M的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为T,它们之间的距离为r。 研究问题: 理论依据:(1)牛顿运动定律(2)开普勒第三定律
如:如图,光滑平行的水平金属导轨MN、PQ相距l,在M点和P点间接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在两导轨间OO1O1′O′矩形区域内有垂直导轨平面竖直向下、宽为d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为B。一质量为m,电阻为r的导体棒ab,垂直搁在导轨上,与磁场左边界相距d0。现用一大小为F、水平向右的恒力拉ab棒,使它由静止开始运动,棒ab在离开磁场前已经做匀速直线运动(棒ab与导轨始终保持良好的接触,导轨电阻不计)。求棒ab通过磁场区的过程中整个回路所消耗的电能。如:如图,光滑平行的水平金属导轨MN、PQ相距l,在M点和P点间接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在两导轨间OO1O1′O′矩形区域内有垂直导轨平面竖直向下、宽为d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为B。一质量为m,电阻为r的导体棒ab,垂直搁在导轨上,与磁场左边界相距d0。现用一大小为F、水平向右的恒力拉ab棒,使它由静止开始运动,棒ab在离开磁场前已经做匀速直线运动(棒ab与导轨始终保持良好的接触,导轨电阻不计)。求棒ab通过磁场区的过程中整个回路所消耗的电能。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误认为应该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写解题过程,其实审题是解题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审题过程中,要能获取重要的信息,从而建立相应的物理过程或物理模型。此题一是从题目中知道哪些物理量是已知的,另抓住F是恒力、棒在离开磁场前已经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关键信息。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误认为应该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写解题过程,其实审题是解题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审题过程中,要能获取重要的信息,从而建立相应的物理过程或物理模型。此题一是从题目中知道哪些物理量是已知的,另抓住F是恒力、棒在离开磁场前已经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关键信息。 第一步审题
棒是从静止开始运动,在进入磁场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进入磁场后情况比较复杂,但离开磁场是匀速运动。棒是从静止开始运动,在进入磁场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进入磁场后情况比较复杂,但离开磁场是匀速运动。 第二是建立物理过程
要研究棒在磁场 中产生的电能,就是求 克服安培力所做的功, 所以该题应该是用能量 来解,而能量均可以通过动能定理。研究对象是棒,过程是从静止开始到离开磁场。要运用动能定理,首先通过平衡求棒离开磁场的速度,然后通过动能定律,求得安培力做功。 第三确定解题方法
电阻定律的理论探究1 例17.用串联电路相关知识,推论均匀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 分析: 将一根长L的均匀导体分成n段相等长度,每段长均为l,则L=nl,就相当于n个电阻串联。 l l l l l l … … … l 2l 3l nl … r 2r 3r nr 结论: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
电阻定律的理论探究2 将n根长L截面积为s的均匀导体并在一起,截面积为S,则S=ns,电阻相当于n个电阻并联。 …… s 2s 3s … ns r r/2 r/3 … r/n 结论:电阻与导体的截面积成反比。
欧姆定律的微观推导 例18:如果在某截面积为S、长度为L的导体的两端加上U的电压,导体中单位体积的自由移动的电荷数为n,自由电子的质量为m、电量为e.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的定向运动过程中认为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度运动,在与静止的原子碰撞后速度立即为零并再加速运动,设自由电子与原子的平均碰撞时间为τ。证明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 · · · · · · · · · U 流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欧姆定律的微观表达式。
电阻定律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 · · · · · · · · · U 电阻定律:金属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截面积成反比,还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 · · · · · · · · · U 电阻率 金属导体的电阻率:(1) 不同的金属材料电阻率不同(2)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率越大(应用标准电阻与热敏电阻)(3)温度降低到一定时,电阻突然减到零,这种现象为超导现象
例19 如图1.9-4所示,沿水平方向放置一条平直光滑槽,它垂直穿过开有小孔的两平行薄板,板相距3.5L。槽内有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A和B,球A带电量为+2q,球B带电量为-3q,两球由长为2L的轻杆相连,组成一带电系统。最初A和B分别静止于左板的两侧,离板的距离均为L。若视小球为质点,不计轻杆的质量,在两板间加上与槽平行向右的匀强电场E后(设槽和轻杆由特殊绝缘材料制成,不影响电场的分布),求: (1)球B刚进入电场时,带电系统的速度大小; (2)带电系统从开始运动到速度第一次为零所需的时间及球A相对右板的位置。
分析题意,建立运动过程,并画出运动过程图。分析题意,建立运动过程,并画出运动过程图。 分别研究每一个过程,在建立过程间的联系。
例20.[06广东物理卷.15](14分)一个质量为4kg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从t=0开始,物体受到一个大小和方向呈周期性变化的水平力F作用,力F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求83秒内物体的位移大小和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g=10m/s2)例20.[06广东物理卷.15](14分)一个质量为4kg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从t=0开始,物体受到一个大小和方向呈周期性变化的水平力F作用,力F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求83秒内物体的位移大小和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g=10m/s2) 从图像建立运动过程 v 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