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通識教育科的課程 理念和重點

通識教育科的課程 理念和重點. 短片講解. 一切從 《 課程文件 》 開始 …. 通識教育科 A B C. 中國 語文. X1. 英國 語文. X2. 聯繫. 通識教育科的 議題. 貫通. 其他學 習經歷. X3. 數學. 加強學生對 時事的觸覺 ( A wareness) 擴闊學生的 知識基礎 與看事物的角度 ( B roadening) 提升 批判性思考能力 ( C ritical thinking skills). 《 課程及評估指引 》 第 2 頁. 知識. 視野. 價值觀. 態度. 1.4 課程宗旨.

justin
Download Presentation

通識教育科的課程 理念和重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通識教育科的課程 理念和重點

  2. 短片講解

  3. 一切從《課程文件》開始…

  4. 通識教育科 A B C 中國 語文 X1 英國 語文 X2 聯繫 通識教育科的議題 貫通 其他學 習經歷 X3 數學 • 加強學生對時事的觸覺(Awareness) • 擴闊學生的 知識基礎 與看事物的角度 (Broadening) • 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課程及評估指引》第 2 頁

  5. 知識 視野 價值觀 態度 1.4 課程宗旨 (a) 加深對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 環境的理解; (b) 成為獨立思考者,能夠適應個人和社會環境 的不斷轉變情況而建構知識; (c) 對不同情境中(例如文化、社會、經濟、政 治及科技)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作多角度思考 (d) 培養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 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和運 用資訊科技能力; (e) 在多元社會中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 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 (f) 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使他們 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 民。 能力

  6. 預期學習成果(學生須表現之能力 )(第1至6項) • 展示對重要意念、概念和辭彙有良好的理解,使能對問題提 • 出具識見的回應; • 2. 從當代的議題中辨識一些概念和/或應用某些概念來分析當 • 代的議題,並能恰當地引用例子/提出證據來支持其論據; • 3. 了解某些主題/概念與個別領域,如自身、社會、國家、人 • 類世界及環境等的關係,或該些主題/概念怎樣可以同時展 • 現在不同領域之中; • 4. 為分析議題時所持的價值觀提出理據; • 5. 識別當代議題中不同觀點背後的價值觀,並分辨事實、意見 • 和價值判斷; • 6. 從個人經歷、社會、環境和科技的接觸,提出深入論證; • 7. 從有關爭議性議題的資料中,識別矛盾和吊詭之處,並帶出 • 所涉及的道德和社會含義,並從不同角度分析議題,以達到 • 結論; • 8. 能提出合理的建議和適切的解決辦法;

  7. IES 預期學習成果(學生須表現之能力 )(第7至12項) 9. 持開放和容忍的態度看不同的觀點,特別是非主流而有理據 支持的觀點; 10.作出回應以展示對考試題目要求的恰當了解; 11.清楚和準確地以簡明、合乎邏輯和具系統的手法表達; 12.有效地利用數據來作描述、解釋和推論; 13.基於有力理據而作出判斷; 14.在探究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中,在時間、資源和實踐探究目 標方面能發揮自我管理和反思的能力; 15.搜集、處理、分析數據和作出結論,以促進達到探究的目 標; 16.展示對不同文化及普世性價值的理解、認識和體會; 17.在處理不同議題時展示能設身處地、了解他人立場的態度 。 校本情況 (課程文件頁4,5,97,98,103)

  8. 課程架構

  9. 時間分配

  10.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11. 單元二:今日香港

  12. 單元三:現代中國

  13. 單元四:全球化

  14. 單元五:公共衛生

  15.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

  16. 今日香港 現代中國 全球化 學習範圍之間的聯擊 自我與個人成長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公共衛生 能源科技與環境 獨立專題探究 科學、科技與環境 社會與文化

  17. 通識教育科之課程架構 • 價值觀和態度 • 學生不但要分析各持份者觀點的背後價值觀和態度,也要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 • 透過價值澄清與反思,加強情意的發展,使學生有作出選擇的能力,不宜直接傳授

  18. 通識教育科之課程架構 • 說明 • 處理探討問題時可考慮的角度及思考方向 • 不是課堂上教師逐一教授的課題 • 教師可按學生的興趣與能力靈活調配施教 • 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新和修訂

  19. 解讀課程… 本科的課程主要是以一些探討的問題來展現。教師在詮釋課程時,須轉化這些探討問題,成為議題探究的學與教過程;當中教師應協助學生理解本課程與他們日常生活經驗的關係。 《課程指引》p.51 Read between the lines Think outside the box

  20. p.8 生活素質之多元性 -不同層面(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環境…)、 優次準則

  21. 小工具

  22. 議題探究方法 1.3 科目性質 (《課程指引》p.3) 通識教育科採用議題探究的學與教方法,鼓勵學 生獨立學習以追求知識,並對新的事物持開放的 態度。 4.3 取向與策略(《課程指引》p.69 ) 通識教育科採納議題探究模式,並且以該模式為選擇課程內容和教學法的取向。通識教育科的學與教,以探究一系列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為中心。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議題的多變、複雜和具爭議性的本質。

  23. 議題 探究 通識教育科的學與教 議題探究法 甚麼是議題? 甚麼是探究? 如何發掘「通識」議題? 如何進行探究? • 探究當代個人、社會、國家和全球議題,從而… • 建構知識 • 反思議題帶來之影響 • 識別議題背後的價值取向, • 運用批判性思考能力、從多角度考慮作出判斷和決定 • 發展探究式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 • 運用及處理資訊能力 • 學習成果《課程指引》p.4-5

  24. 探究方向及範圍 選 擇 議 題 探究問題 時事議題 選擇 探究過程 如何選擇議題? 各主題之下設有建議的「探究問題」,為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提供可採取的探索途徑,同時也指示有關探究應有的寬度與深度。在處理範疇廣闊、具持久性的議題時,教師可就建議的探究問題選取各種具體的、時事性的議題,與學生進行研習。例如,在討論關於藥物的專營權問題時,教師可幫助學生檢視隱藏於議題背後長久存在的價值矛盾,例如,經濟利益的追求與法律考慮之間的張力。 《課程指引》p.10

  25. 恆常議題 (Perennial Issue) 時事新聞/突發議題 (Contemporary Issue) 以下各項皆值得討論嗎?為什麽? • 日本地震引發核危機 • 財政預算案 • 擴建堆填區 • 搶購日本奶粉及食鹽 • 茉莉花革命 • 十二五規畫 • 立法會否決政府臨時撥款決議案 • 社會政治參與 • 生活素質及優次 • 全球化的影響 •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 可持續發展 • 綜合國力 3.3.5 運用突發議題或重大生活事件,設計跨單元課題研習通識教育科提供大量機會讓學生探究身邊事物和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所以,時事的最新資訊可以多加採用。 《課程指引》p.61

  26. 所謂議題,其特性是… • 社會事件 • 受廣泛關注 • 牽涉價值判斷 • 具時限性及發展性 • 具爭議、富討論空間 • 各持份者有不同意見和視角 • 牽涉各單元的探究問題及重要概念

  27. 議題舉隅

  28. 組織議題的可行進路 不必按本課程指引中各單元所列的問題的建議次序一一處理。各單元內所建議的次序,只是眾多可行探究的進路之一。。 可以利用這些跨單元的課題,將課程內建議的探討問題重組,以幫助學生認識各單元之間的聯繫,以及理解本科的跨學科、多角度的特性。 有關突發議題或生活事件往往可以將三個學習範圍內的不同單元的主題和探討問題聯繫起來。教學人員可以利用這些跨單元的課題,將課程內建議的探討問題重組,以幫助學生認識各單元之間的聯繫,以及理解本科的跨學科、多角度的特性。 《課程指引》p.55, 61

  29. 事件∕時事新聞與相關概念 不同持份者(C) 可再生能源(M6) 可持續發展(C) 價值衝突(C) 生活素質:環境保育的發展 (M2)

  30. 可持續發展 核危機 生活素質 中國改革開放 全球化 大型傳染病 自我形象 人際衝突

  31. 國際協作、優次 … 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能源使用、… 單元四 全球化在不同國家之間或在一個國家內所產生的影響是相同抑或相異? 單元六 主題2 能源科技如何與環境問題相關? 網絡通訊、產品和消費模式 、… 生活素質、政府回應、… 疾病和公共衛生的理解、疾病防控、科學證據、… 單元四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 單元二 主題1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 單元五 主題1 處於不同文化下,健康資訊、社會期望及個人信念和價值觀,如何影響人們對公共衛生的理解? 跨單元 組織議題的可行進路 探究問題 (Enquiry Questions) 突發時事議題 (Contemporary Issue) 相關概念 (Relevant Concepts) 三、突發時事議題 中港市民 「盲搶鹽」

  32. 設計學與教材料 學與教策略 學與教策略 直接講授 小組討論 角色扮演 辯論 考察 議題探究 有系統地研習 從閱讀中學習 課堂以外的學習 照顧學習多元化 學與教需要 學生的特質 能力:拔尖補底 風格:視覺、聽覺

  33. 短片講解

  34. 《課程指引》p.43

  35. 獨立專題探究的迷思 1.用文字模式完成獨立專題探究? • 學生可採用文字及非文字模式進行獨立專題探究。 • 獨立專題探究應該以題目先行,構思了題目之後才決定以何種方式完成作品,所以文字或非文字模式只是報告形式,不宜作為先決的考慮因素。 • 無論學生採用何種模式,仍然要以文字方式交代題目構思及資料搜集的情況;以及撰寫一篇短文說明作品的主要意念,故此學生仍然需要掌握文字表達的溝通技巧及能力。

  36. 獨立專題探究的迷思 2.以填寫問卷來搜集資料? • 學生處理數據的能力因人而異,而學生亦未必可以找到足夠的對象填寫問卷,又或是填寫問卷的人經常都是同一批人,令問卷的有效度及可信度成疑。 • 教師宜指導學生因應本身的學習風格進行資料搜集,例如訪談、實地觀察、文獻研究等,只要用得其法,都可以達至客觀的研究結果。

  37. 獨立專題探究的迷思 3.採用課程單元或建議主題的探討問題作為獨 立專題探究的題目? • 課程單元的探討問題是為學與教提供宏觀範圍,而建議主題的探討問題則是為獨立專題探究提供一些可考慮的概略方向,兩者均涉及較廣之範圍,若以此作為獨立專題探究的題目會超出學生們可應付的能力。 • 學生們應按照個人興趣,以有關探討問題作為參考,定出較具體聚焦及能力可應付的題目。

  38. 課程架構

  39. 獨立專題探究的迷思 4.像剪貼簿般把不同資料拼湊起來便是獨立專題探究? • 學生把搜集得來的資料進行整理之餘,亦需運用高階思考分析有關現象並進行個人反思。 • 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亦需整合及應用從三個範圍學習獲得的知識、角度和能力作出建議及價值判斷。

  40. 教學助理一般的工作範疇 認 識 通 識 教 育 科 課 程 • 搜集資料 • 建立教材資源庫 • 選取議題 • 設計教學材料 • 協助課外學習 • 支援獨立專題探究的推行 • 部份行政工作 • *實際工作以校本安排為準

  41. 謝謝!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