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k likes | 4.48k Views
国 际 投 资 学. 主讲教师:任淮秀 教授. 第一章 导 言. 第一节 国际投资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国际投资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国际投资学与其他金融学科 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节 学习国际投资学的意义. 第一节 国际投资的基本概念. 投资的含义 国际投资的定义 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一、投资的含义.
E N D
国 际 投 资 学 主讲教师:任淮秀 教授
第一章 导 言 • 第一节 国际投资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国际投资学的研究对象 • 第三节 国际投资学与其他金融学科 • 的区别与联系 • 第四节 学习国际投资学的意义
第一节 国际投资的基本概念 • 投资的含义 • 国际投资的定义 • 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一、投资的含义 •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投资通常是指为获取利润而投放资本于企业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购买国内外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来实现。所以,在西方,投资一般是指间接投资,主要介绍如何计算股票和债券的收益、怎样评估风险和如何进行风险定价,帮助投资者选择获利最高的投资机会。 • 而在我国,投资概念既包括直接间接的股票、债券投资,也指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流动资产的经济活动,有时也用来指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流动资产(包括有价证券)的经济活动,必须运用资金,而运用上述资金的过程是一种经济活动。因此,投资一词具有双重含义,既用来指特定的经济活动,又用来指特种资金。 • 简而言之,可以把投资定义为:经济主体为获得经济效益而垫付货币或其他资源用于某项事业的经济活动。 • 从定义中看出,一项投资活动中至少包括投资主体和货币或其他经济资源等投资客体两个方面。
二、国际投资的定义 • 1、国际投资的含义 • “国际投资是国际货币资本及国际产业资本跨国流动的一种形式,是将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向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国际投资可以看成一般投资在国际上的扩展,其既具有一般投资的特征,又有其国际性的特殊性。 • 2、国际投资的主体和客体 • 投资主体: • (1)官方和半官方的机构 • (2)跨国公司 • (3)跨国金融机构 • (4)个人投资者 • 投资客体: • (1)实物资产 • (2)无形资产 • (3)金融资产
二、国际投资的定义 • 3、国际投资与国内投资的区别 • (1)国际投资目的的多样性 • (2)国际投资领域的市场分割及不完全竞争性 • (3)国际投资中货币单位及货币制度的差异性 • (4)投资环境的国际差异性
三、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 1、国际投资的分类 • 按照投资主体类型,分为官方投资(Public Investment)与私人投资(Private Investment)等;据投资期限,分为长期投资(Long-term Investment)与短期投资(Short-term Investment);据投资主体是否拥有对海外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权,分为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与国际间接投资(International Indirect Investment)。 • 2、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含义 • 国际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到国外直接开办工矿企业或经营其他企业,即将其资本直接投放到生产经营中的经济活动。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是指国际证券投资以及以提供国际中长期信贷、经济开发援助等形式的资本外投活动。 • 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两者的区别 • (1)“有效控制”方面的区别 • (2)持久利益的特点 • (3)投资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国际投资学的研究对象 • 国际资本形成及国际投资流动的理论 • 国际投资实务 • 世界各国国际投资的实证研究
一、国际资本形成及国际投资流动的理论 • 国际资本形成理论包含对国际货币资本、国际产业资本形成的原因、条件,国际资本形成的规律性等方面的分析; • 国际投资资金融通理论包含对国际投资资金融通的条件、形式,国际投资资金融通的主体结构及筹资成本等方面的分析; • 国际投资流动理论包含对国际投资产生的原因、条件、国际投资流动的规律性等解释的不同而形成的诸种理论。 • 上述理论体系也可以按照投资的方式划分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间接投资理论。
二、国际投资实务 • 介绍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及一些新型的国际投资方式的概念、特点、程序和方法;研究和介绍国际投资风险的识别、国际与控制的程序和方法;介绍国际投资中的法律问题,包括投资国、东道国有关国际投资的政策法规以及有关国际投资的国际法规范。 • 国际投资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种类繁多,并不断创新的形式和独特的操作模式与国际惯例,国际投资实务的研究将为国际投资的操作提供程序上的指导。
三、世界各国国际投资的实证研究 • 实证考察和研究各个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背景、形式、条件以及各国的国际投资对本国经济、区域经济或世界经济的整体影响。借鉴其他国家利用国外投资和对外国投资的经验教训,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第三节 国际投资学与其他金融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 国际投资学与投资学 • 国际投资学与国际金融学 • 国际投资学与国际贸易学
一、国际投资学与投资学 • 从本义上讲,西方投资学的研究对象是证券投资微观理论,如证券组合理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市场有效性理论。因此,它与国际投资学的区别是较为明显的:首先,国际投资学的研究范围不仅包括证券投资领域,还包括直接投资领域;其次,贯穿于国际投资学的核心问题在于“跨国性”的研究,即为什么不在国内而要去国外投资,而西方投资学的核心却没有体现这一点。另一方面,两者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表现在国际间接投资理论是在西方国内证券投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证券组合理论向国际领域的延伸与发展。
二、国际投资学与国际金融学 • 国际金融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货币体系、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汇率体系三个方面。其核心问题是研究资本和资产如何通过国际金融市场来配置。与国际经济学一样,国际金融也是研究货币资本国际间的流动,但国际金融市场中,资本以短期的流动性强的货币形态出现,金融市场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及证券投资提供结算和融资手段。而国际投资学研究的是国际间中长期货币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运动及其规律性。在国际直接投资中,资本是以生产要素等表现的。而间接投资也是长期的。 • 国际金融主要研究货币的国际收支及短期国际货币资本的运动,国际投资学也不同于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其研究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可见,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主要着眼于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关系的研究;而国际投资学的研究对象相对狭窄,但它不仅涉及到由于投资活动所引起的宏观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且包括国际投资微观经济活动的理论与方法。
三、国际投资学与国际贸易学 • 其联系在于: • (1)两者的研究领域都涉及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 • (2)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一方面,国际贸易活动往往是国际投资行为的基础和先导。另一方面,国际投资也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反作用。因为国际投资行为的发生,会引起购买力在国际间的转移,从而带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当国际投资完成、形成生产能力后,又会引起东道国进口的减少。 • 其区别在于: • 国际贸易学对商品流动的研究侧重于交换关系方面,从原则上讲,国际贸易活动是在价值相等基础上实现利用价值的交换,商品最终进入消费领域;而国际投资学则侧重于对商品生产属性的研究,从根本上看,国际投资活动是把商品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领域并实现价值增殖。因此,前者重在研究一国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后者重在研究一国参与国际生产的能力。
第四节 学习国际投资学的意义 • 国际投资学的研究是适应国际投资新格局的客观要求 • 学习国际投资学是参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一、国际投资学的研究是适应国际投资新格局的客观要求 • 国际投资新的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国际资本市场日益扩大,国际资本日益全球化 • (2)各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 • (3)国际投资全球化与区域化并存,国际投资格局的逐步演变
二、学习国际投资学是参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际投资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牵动力之一。国际投资加速了弥补了国内的资本不足,加速了国内资本的形成,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投资促进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国际投资优化了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国际投资增加了国内就业,增加了财政收入,改善了外汇收支状况。 • 在实行“引进来”,吸引国外投资的同时,我国还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 从我国参与国际投资的实践看,无论是利用外资,还是对外投资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发展国际投资学,开展国家投资学的学习和研究,指导我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实践的发展,为提高我国在国际投资领域中的地位服务。
本章小结 • 本章作为导言,概括地介绍了国际投资的概念、国际投资学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学习国际投资学的意义。国际投资是国内投资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本质上一致,却又有新的特征,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国际投资的含义。国际投资学是研究国际投资运行规律的学科,它包括国际资本形成与国际投资流动、国际投资实务及世界各国国际投资的实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国际投资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与投资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学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最后,本章介绍了国际投资学的意义,这是学习国际投资学的目的和落脚点。 • 本章关键术语 • 国际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 投资主体 投资客体 有效控制 持久利益
本章思考题 • 1、如何理解国际投资学,分析国际投资与国内投资的关系。 • 2、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的区别与联系。 • 3、比较分析国际投资学与投资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和重点。 • 4、学习国际投资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 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国际投资的起源和发展 • 第二节 国际投资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国际投资的证券化趋势
第一节 国际投资的起源和发展 • 国际资本的形成 • 国际投资的历史与发展 • 影响国际投资的几点因素
一、国际资本的形成 • 国际资本一般来讲有三种形态:国际商品资本、国际货币资本和国际生产资本。国际资本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 国际资本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表现为国际商品资本的形成,其次才是国际货币资本和国际生产资本的形成。 • 国际货币资本和国际生产资本的形成为国际投资的发生提供了资金来源,而当时的资本主义为取得高额利润垄断市场和原材料场地,为国际投资提供了原动力。从国际资本形成之日起,就有国际投资的发生。随着国际资本的形态和国际资本形成的规模的变化,国际投资的规模、方式和流向也随之变化。
二、国际投资的历史与发展 • 1、1914年以前的国际投资,国际间私人投资的黄金时期 •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投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国际投资的格局带来重大变化,美国从一个净国际债务国变成了最大的国际债权国 • 3、二次大战后到60年代末的国际投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除美国外,各参战国的经济惨遭破坏,美国乘机向外扩张,对外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 • 4、70年代以后的国际投资。生产国际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投资的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国际投资格局呈现以下特点: • (1)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由单向到对流,构成水平交叉 • (2)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增长迅速 • (3)在部门结构上从传统的采掘业转向制造业、第三产业和高技术部门 • (4)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吸收国外投资的同时,走上了对外投资的舞台,从而大大扩大了国际投资的规模
二、国际投资的历史与发展 • 5、9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这一阶段是国际投资迅猛发展的阶段。直接投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 (1)经济高增长地区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 • (2)国际直接投资的对流运动发生明显变化 • (3)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所承担的角色已日益突出 • (4)国际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进一步高级化,服务业逐渐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第一大产业 • (5)跨国购并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三、影响国际投资的几点因素 • 1、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的飞跃 • 2、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 • 3、国际投资环境自由化的不断提高 • 4、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
第二节 国际投资的发展趋势 •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 国际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 总体上持续增长,但势头有所减缓 • 流出地将继续集中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将有所增长 • 流入地将仍会以发达国家为主,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持续增长 • 服务行业将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 跨国购并所占的地位可能会下降
二、国际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 总体规模将持续扩大 • 国际间接投资将继续大量流向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也将受到投资者青睐 • 国际间接投资的虚拟化趋势 • 国际间接投资的衍生化趋势 • 国际间接投资的机构化趋势
第三节 国际投资的证券化趋势 • 国际投资证券化趋势的定义 • 国际投资证券化趋势起因分析 • 证券化趋势的问题
一、国际投资证券化趋势的定义 • 首先要区分国际间接投资的证券化趋势和国际投资的证券化趋势。前者是指国际证券投资在国际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国际信贷在国际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国际证券投资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国际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后者是指国际证券投资在国际总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不仅超过了国际信贷,而且渐渐取代国际直接投资在国际总投资中的主导地位。两者同时指出了国际证券投资不断发展并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实。 • 国际投资的证券化趋势表现为国际证券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其中又以跨国股票的空前活跃和国际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为突出特点。
二、国际投资证券化趋势起因分析 • 产生于80年代的证券化趋势,其原因之一在于20世纪80年代初所发生的世界性债务危机 • 原因之二在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金融自由化,以及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机构逐步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 • 随着1973年期权定价理论取得的重大进展以及期权定价理论的不断完善,衍生证券的创新品种层出不穷 • 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发育,投资的流向增加
三、证券化趋势的问题 • 国际投资的证券化趋势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很可能持续下去,这主要是由于:全球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的金融投资产品层出不穷和新兴市场开放程度继续提升 • 随着证券化趋势的高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影响也将同样增大。证券化趋势对投资来说,其致富速度和破产速度都将加快
本章小结 • 本章详细分析了国际投资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对国际投资的发展历程做了全面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对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做了详细的预测和分析,最后对国际投资的证券化趋势做了细致的说明。 • 本章关键术语 • 国际资本 发展历程 全球化趋势 证券化趋势
本章思考题 • 1、简述国际投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2、比较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 3、分析国际投资的证券化发展趋势。
第三章 国际投资理论 • 第一节 垄断优势论和产品周期论 • 第二节 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论 • 第三节 比较优势论 • 第四节 投资周期论和产业内双向投资理论 • 第五节 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 • 第六节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第一节 垄断优势论和产品周期论 • 垄断优势论 • 产品周期论
一、垄断优势论 • 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又称所有权优势理论或公司特有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Stephan Hymer)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的。 •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海默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 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将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摆脱了新古典贸易和金融理论的思想束缚,为后来者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该理论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因家为什么也日益增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二、产品周期论 • 产品周期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教授维农(Raymond Verno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原先是个市场营销学的概念,是指产品象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诞生、发展、衰退的过程。维农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把这一概念用于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现象。1966年他在美国《经济学家》季刊上发表了名为《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学术论文,从产品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投资。 •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贡献在于它不仅为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找到一种独特的视角,而且也是战后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一种总结。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有人认为,这一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有人认为,这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公司初始的对外投资行为,但对于解释已经成为国际生产与销售体系的跨国公司的投资却是无能为力的
第二节 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论 • 内部化理论 • 国际生产折衷论
一、内部化理论 •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国际生产体系逐步形成。西方的经济学家不满足于海默、维农的特殊投资模型。他们从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交换机制的形成过程出发,提出了市场“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Theory) • 内部化理论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雷丁大学的经济学家巴克雷和卡森首先于1960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后来,经济学家罗格曼、吉狄、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 市场内部化理论的基础是科斯教授的产权经济学理论。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企业的性质》文中指出:由于市场失灵等市场属性不完善,导致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通过组织形式,组织内部交易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若将厂商所拥有的科技和行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于是将这种“中间产品”置于共同的所有权的控制下,由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替代原来的外部市场组织交易。
一、内部化理论 • 与其他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而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仅从产品或生产要素等某个侧面来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此内部化理论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理论。
二、国际生产折衷论 • 国际生产折衷论(Eclectic Theory)又称国际生产综合论,是由英国雷丁大学经济学家邓宁(Dunning)在1977年首先提出的,主要回答了企业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方式,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会有所不同。 •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克服了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只注重资本流动方面的研究不足,他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等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使国际投资研究向比较全面和综合的方向发展。国际生产折衷论是在吸收过去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肯定了绝对优势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也强调了诱发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对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上的不足。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以说是几乎集西方直接投资理论之大成,但它毕竟仍是一种静态的、微观的理论。
第三节 比较优势论 • 比较优势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日本一桥大学的小岛清教授(Kiyoshi Kojima)提出的。 • 小岛清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所谓的“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所谓的“边际产业扩张论”。 • 与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相比,比较优势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 (1)对外投资企业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这样容易在海外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找到立足点并占领当地市场; • (2)由于中小企业转移到东道国的技术更适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为东道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中小企业能够小批量生产、经营灵活、适应性强,因此中小企业投资于制造业比大企业更具有优势; • (3)该理论强调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市场
第四节 投资周期论和产业内双向投资理论 • 投资周期论 • 产业内双向投资理论
一、投资周期论 • 投资周期论是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说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邓宁研究了67个国家1967年到1978年间直接投资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联系,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规模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就越大。 • 他将对外投资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 (1)本国几乎没有所有权优势,也没有内部化优势,外国的区位优势又不能加以利用 • (2)外国投资开始流入,可能会有少数国家的少量投资,其目的在于取得先进技术或“购买”进入本地市场的权力,净外国投资额逐渐增长 • (3)外国投资和对外投资都在增长,但外国投资净额开始下降 • (4)直接投资净输出阶段
一、投资周期论 • 投资周期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投资活动中带有规律性的发展趋势,即经济实力最雄厚、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往往是资本输出最多、对外直接投资最活跃的国家。但是,如果从动态分析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该理论与当代国际投资的实际情况有许多悖逆之处。现代国际投资实践表明,不仅发达国家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也很活跃。此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动态数列,仅用一个指标难以准确衡量各国对外投资变动的规律性。
二、产业内双向投资理论 •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20多年间,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发达国家之间直接投资发展很快,并且这种投资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同产业内部的双向投资。 • 邓宁指出,在传统的部门中,产业内双向投资的比例是较低的,而在技术密集型部门这个比例在迅速提高。 • 邓宁认为,直接投资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同一产业内部,这是因为发达国家之间科学技术水平相近,都拥有研究与开发的实力。还有一个引起产业内双向投资的原因是产业内国际贸易。
第五节 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 • 总的说来,从海默到邓宁,西方学者对国际投资理论的研究虽然涉及的内容不尽相同,结论不尽一致,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国际投资问题做出了贡献。 • 但是,西方国际投资理论回避了垄断与资本输出的必然联系,掩盖了发达国家资本输出的制度因素和剥削关系。西方学者所涉及到的垄断现象,主要是从生产力要素角度出发,并未涉及资本主义垄断剥削关系。很显然,国际投资的产生与生产力要素的国际间分布不均有密切关系,但是把这一经济现象的产生完全归结为生产力要素的分布,割裂其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联系显然是错误的。只有从国际生产力和国际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和揭示国际投资的本质原因和运动规律。
第六节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 曼德尔的国际货币资本投资理论 • 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 新古典理论 • 资产选择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