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52 Views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content. 教学目的. 1 .了解建国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2 .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 .认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新民主主义是过渡性的社会;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E N D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content 教学目的 1.了解建国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2.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认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新民主主义是过渡性的社会;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本节内容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特点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然性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基础上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 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正式命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认为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新的民主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再在这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把中国进一步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上述5种经济成分。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特征: 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三年内,虽然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但是大量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国民党反动残余的矛盾。 1952年以后(土地改革完成后),这种状况才发生变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5、新民主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中,社会主义因素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资本主义因素: 在经济领域中,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领域中,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国家政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存在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 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有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为主导,政治上有工人阶级的领导;文化上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党关于过渡的最初设想:时间上先建设15年到20年再过渡;条件上,先工业化,再国有化和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再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党对过度最初设想的重新思考:1949—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1952年后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开始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过渡时期总路线具体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两次修改总路线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CONTENTS 总路线内容概括:“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工业化 总路线 农 业 手 工 业 三大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3.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但落后的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由当时国内主要矛盾决定的
粮食 工业原料 ? 工业化需要: 工业品市场 资金积累
小农经济落后,无法满足工业化的要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一方面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唯一正确道路;另一方面表明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为了实现工业化。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5.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分析土地改革后的中国农村 土改后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在谁手里? 农民分得土地后的劳动热情和干劲大不大? 土改后的农村还存在什么问题?
content 为什么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可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发展农业生产力 可以更好的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化 商品粮、工业原料、资金积累、市场 可以避免农村两极分化、更好地巩固工农联盟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春《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1953年冬《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改造的具体步骤 • 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是组织互助组阶段。 • 第二阶段:1953年到1955年上半年,大办农业生产合作初级社阶段。 • 第三阶段:1955年夏到1956年底,合作化运动的高潮阶段,初级社 • 发展为高级社。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图一、河北宁河县董庄子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正把大批余粮运往国家粮库 图二、选举社干部 图三、对入社的牲畜议价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新疆乌鲁木齐郊区和平乡维吾尔 族农民报名入社 河北邯郸市郊区酒务楼村农民报名入社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按劳分配和土地分红相结合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按劳分配和土地分红相结合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土地、牲畜、大农具一律归公,由合作社统一安排生产、饲养、使用,劳动产品实行按劳分配。 互助组有两种:临时性的和常年性的。临时性的一般是在农忙时节临时组织起来的;常年性的是较为稳定的合作。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入社农户96.3%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 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上是成功的,五亿多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农业合作化的胜利,把汪洋大海般的小农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公有,避免了两极分化。同时也解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小农经济的矛盾,在新的基础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 (2)农业集体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就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也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全国手工业总产值比例图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入社手工业产值93%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供销小组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个体手工业改造的经验 第一,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第二,创造了由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手工业生产小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第三,通过耐心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提高手工业者的觉悟,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第四,规定了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的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