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1.07k Views
指導老師:王慧琦 ﹝ 阿慧 ﹞ 組員:薛呈祥 ﹝ 阿祥 ﹞ 游安琪 ﹝ 阿琪 ﹞ 鄭亦菱 ﹝ 阿菱 ﹞ 楊馥萁 ﹝ 阿呼 ﹞ 劉佩靈 ﹝ 阿佩 ﹞ 黃妍榕 ﹝ 阿榕 ﹞ 高以人 ﹝ 阿人 ﹞ 林沛儀 ﹝ 阿儀 ﹞. 第三組 行為修正學派. 核心理論. 古典制約 - 巴夫洛夫 操作制約 - 史金納 社會學習理論 - 班度拉 認知行為 - 華生、貝克、艾里斯. 古典制約作用 (classical conditioning). Paviov ( 1849 ~ 1936 )實驗
E N D
指導老師:王慧琦﹝阿慧﹞ 組員:薛呈祥﹝阿祥﹞ 游安琪﹝阿琪﹞ 鄭亦菱﹝阿菱﹞ 楊馥萁﹝阿呼﹞ 劉佩靈﹝阿佩﹞黃妍榕 ﹝阿榕﹞ 高以人﹝阿人﹞ 林沛儀﹝阿儀﹞ 第三組行為修正學派
核心理論 古典制約 - 巴夫洛夫 操作制約 - 史金納 社會學習理論 - 班度拉 認知行為 - 華生、貝克、艾里斯
古典制約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 • Paviov(1849~1936)實驗 1.條件作用前: UCS(非制約刺激)→UCR(非制約反應) CS(制約刺激) →無反應 2.條件作用中: CS (制約刺激) UCS (非制約刺激) → UCR (非制約反應) 3.條件作用後:CS (制約刺激)→ CR(制約反應)
SKINNER史金納(1904~1990) • 行為主義代言者 • 在溫暖、穩定的家庭中成長 • 1931取得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 • 育有兩女,一為教育心理學家、一為藝術家 • 是行為取向的心理學之父 • 激進行為主義→環境對人的影響,人也是決定者 • 增強
操作制約 Q:〝正增強〞與〝負增強〞如何分辨? 增強:在制約作用中,凡能使個體操作性反應的頻率 增加的一切安排。 正增強:當個體反應後在情境中出現的任何刺激,其 出現有助於該反應頻率增加者。 負增強:刺激的消失有助於該反應頻率增加。 Q:〝負增強〞和〝懲罰〞如何分辨? 負增強:加強某種適當行為。 懲罰:制止某種不當行為。
BANDURA班杜拉(1925) • 排行第六,也是老么 • 師資、資源不足,上中小學自主學習 • 1952年取得臨床心理學博士 • 社會模仿 • 社會學習理論→1980改為社會認知理論 • S(刺激)→認知情感(超動力量)→R(反應行為)
社會學習理論 模仿(透過他人經驗學習) ex:重要他人、同儕、環境
Albert Ellis(1913~2007)出生於匹茲堡,4歲時搬到紐約郊外,從此在紐約定居。 在1955年初,他發展出理情行為治療(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Ellis被公認為認知-行為治療之父,幽默是Ellis哲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並且真實地應用在面對人生的挑戰。
主要概念 對情緒困擾的看法 主要是我們自己在腦海中自動地重複早年被教導的非理性思想(而非父母後來不停地重複),使得不良的態度繼續存在,並在我們內在持續運作。 A-B-C理論架構
Watson華生(1878~1958) • 1900年獲得福爾滿大學碩士學位 • 1903年獲得該校第一個心理學博士學位 • 心理學家華生曾經說過:「如果給我一打孩子,我可以把他們變成律師、醫師、科學家,或是強盜、土匪。」華生認為,教育就如同馬戲團的訓獸師訓練野獸一樣,是「刺激」與「反映」的聯結,不需要任何的「思考」。
治療歷程 一、治療目標 • 一個基本的目標是教導當事人,如何將他們失功能的情緒以及行為,改成健康的情緒和行為。 • 幫助當事人達成無條件的自我接納(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USA)以及無條件的接納別人(unconditional other acceptance, UOA),並了解這兩者的關係,他們越能接納自己,就更有可能無條件地接納別人。
治療歷程 二、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 • 第一步是讓當事人看看他們如何和許多非理性的「應該」、「必須」和「一定」信念合作生活。 • 第二步驟是幫助當事人看清,他仍抱持著不合邏輯和不合現實的思考模式,才讓情緒困擾得以繼續肆虐。 • 第三個步驟:幫助他們修正思考和減少非理性想法。 • 第四步驟是,鼓勵當事人發展出一套理性的生活哲學。
治療技術與程序 (一)認知方法 1. 駁斥非理性信念 2. 執行認知家庭作業 3. 改變個人的語言 4. 心理教育方法 (二)情緒技術 1. 理情想像 2. 幽默的運用 3. 角色扮演 4. 害羞攻擊練習 5. 力量與活力的使用 (三)行為技術 採用大部分行為治療的方法,最常使用操作制約、自我管理原則、系統減敏感法、鬆弛技術,以及行為示範。
Aaron Temkin Beck(b. 1921)生於美國羅德島首府普洛維敦士(Providence) 。 他可以說是認知治療的先驅,而認知治療可以說是心理治療領域中最有影響力與最具實徵效度的理論之一。Beck的理論和實務貢獻,在精神治療和心理治療中最顯著。
Beck的認知治療 認知治療的理論假設是: (1)可用內省來找到當事人內在對話的內容 (2)當事人的信念具有高度的個人意義 (3)這些意義是由當事人探索,而不是由治療者教導或詮釋(Weishaar, 1993)。
Beck的認知治療 Beck認為有情緒困難的人,往往會有邏輯錯誤(logical errors),Beck稱之為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 1. 獨斷的推論 2. 選擇性的抽象化 3. 過度類化 4. 誇大與貶低 5. 個人化 6. 標籤化和錯誤標籤 7. 二分法思考
應用行為分析操作制約技術 • 可分為 • 正增強 削弱 • 負增強 處罰
操作制約 • 一種學習型態-案主藉由行為的後果來影響行為表現。 改變環境中的某種刺激來增加或減少行為。
鬆弛訓練 • 是一種應付日常生活壓力的方法 • 以肌肉、心理放鬆為目的 • 放鬆技術通常被用來和其他行為治療合併使用 • 先從手臂肌肉開始放鬆,然後頭、頸、肩膀、背、腹部、胸腔、下肢。 • 對於其他疾病也有幫助,例如:氣喘、偏頭痛、高血壓、失眠、恐慌症。
系統減敏感法 • 又稱暴露法 • 當事人想像會激起焦慮的情境, 從輕微的逐漸遞增至最劇烈的,逐漸地,當事人對機起焦慮的情境會變的較不敏感 • 相當耗費時間
系統減敏感法 三大步驟 1.鬆弛訓練 2.擬定焦慮情境階層表 3.適當的系統檢敏感程序 可治療 - 恐懼症、恐慌症〈特別有效率〉憤怒、氣喘發作、失眠、惡夢、夢遊
現場暴露法與洪水法 • 行為治療法的基石 • 短時間、漸進式 • 學習肌肉鬆弛對抗焦慮 • 特別對焦慮症 • 現場洪水法:長時間 • 想像洪水法 • 恐懼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急患
社會技巧訓練(social skills training) • 定義:用來處理個體在各種社會情境中與他人有效互動的能力,用來強化個體面對人際互動上的不足之處。 • 優點:廣泛應用於不同層面,並且容易依照當事人特定需求,量身打造適當的療程。
社會技巧訓練 • 憤怒管理訓練(anger management training): 是很受歡迎的技術,適合那些面臨攻擊行為問題的當事人,屬於情緒訓練。 • 自我肯定訓練:主要基於社會學習理論建構而起,同時也融會許多社會技巧訓練方法,教導當事人在不同社會情境下都能肯定自我。
社會技巧訓練 • 對象: • 很難將憤怒或煩躁表現出來的人 • 不太會說「不」的人 • 過度禮貌,很容易被占便宜的人 • 不易表達情感或其他正面情緒的人 • 認為自己無權利表達自我想法、信念感受的人 • 有社交恐懼的人 • 目標:協助當事人用新的社會技巧替換掉適應不良的社交反應,教導人們以建設性的自我陳述,採納新一套的信念以產生自我肯定行為。
自我調整方案與自我指導行為 • 此論點的心理學家們最原始的想法,僅是想嘗試教導當事人學習有效管理自我生活所需的技巧。 • 自我監控(或自我管理)技術的好處是 1.能夠讓社會大眾認識這些心理治療技巧 2.心理治療的成本可降至最低 3.當事人擁有治療自己的主導角色 4.注重提高參與度,以及對治療成果的自我承諾
自我指導 • Watson和Tharp(2007)提出五個步驟 1.選擇目標 2.將目標轉換為標的行為 3.自我監控 4.實行改變計畫 5.評估改變計畫
錯誤的希望症候群(false hope syndrome) • Polivy和Herman(2002)稱發展出自我調整計畫會持續面臨到挫敗的處境的人。 • 這種情況的產生是因為當事人對自我改變的進展速度、數量、努力程度與結果,保持不切實際的期待所導致。
多元模式治療:臨床行為治療 Arnold Lazarus ‧綜合性、系統性、整合性 以社會學習、認知理論為基礎, 和多種行為治療技術來解決多樣化的問題。
多元治療模式 技術折衷主義(technical eclecticism) ‧彈性、多樣性;深度、廣度 判斷何種治療關係和策略是最有效的。 ‧「有效的理論就是好理論」 促使個案學習新技巧、以其立場為起點。
多元治療模式 治療者積極主動 1.提供訊息、指導、 回饋,示範如何自我肯定 2.提供建設性的批評、 建議、正增強;自我揭露
多元治療模式 BASICI.D 治療開始前,先進行一次完整的衡鑑。 廣度 > 深度 B = 行為(behavior) A = 情感(affect) S = 感覺(sensation) I = 想像(imagery) C = 認知(cognition) I = 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 = 藥物或生物學(drugs/biology)
認知行為治療 • (1)對話行為治療 目標:協助當事人管理與憂鬱有關的情緒和行為。 • (2)正念減壓法 目標:用建設性的態度,來連結外在與內在的壓力源;也教導人活在當下,不要耽溺於過去或過度擔心未來。 技巧:靜坐、冥想、瑜珈 • (3)接納與承諾治療 接納─不只是忍受而已,而是主動積極、不帶評斷地擁抱此時此刻的經驗。 承諾─以正念的態度去決定生命中對重要的事物,及願意做些什麼來過有價值的生活。 目標:提高心理彈性,治療歷程的基礎在於「價值」。
案例 ●人物介紹: 案主:女,16歲,國三,獨子,會幻想、學習障礙、暴力傾向、自卑、羞愧、自責、無法與同儕相處、焦慮、有偷竊之行為 案母:中年、躁鬱症、有暴力行為、失業、福利依賴 案父:案母同居人未婚、加害者、暴力行為 ●家庭背景:案主從小生長在一個沒有愛的家庭,遭到母親家暴、又遭父親性侵而產下兩個小孩,因為二度懷孕使得她被學校開除 。 ●故事介紹
預估 ●微視系統:案主本身認知發展無法達到該年齡之判斷程度,對於性教育的觀念沒有符合正常之價值觀念及個人無對於此之辦別能力。 ●中視系統:親職教育及家庭內部關係無法助其健全成長,父母對於父母次系統、親子次系統之認知發展不正確,家庭功能不健全。 學校對於其給予忽視及貼標籤的態度致其無法與同儕相處,人際網絡無法發展。 ●鉅視系統:因案主本身種族是黑人,社會對於其有種族歧視之狀況及外型之批判。
干預 ●進行個案會談諮商治療 ●將其安置至寄養家庭 ●讓其參與性教育課程 ●申請經濟補助及職業訓練 ●使其參與課後加強班
處遇 ●給予正向關懷 ●使用行為治療法中 (1)社會技術訓練-自我肯定訓練 (2)鬆弛訓練 (3)多元模式治療 (4)眼動心身重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