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640 Views
第七章 西汉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公元前二 O 七年 —— 公元二五年 ). 教学要点:西汉的建立和巩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西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与周边诸族的关系;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西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内容:楚汉战争;西汉的建立;汉初的严峻形势及汉高祖的对策;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帝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对西域的经营;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西汉文化。
E N D
第七章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公元前二O七年——公元二五年)第七章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公元前二O七年——公元二五年)
教学要点:西汉的建立和巩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西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与周边诸族的关系;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西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要点:西汉的建立和巩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西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与周边诸族的关系;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西汉时期的文化。 • 教学内容:楚汉战争;西汉的建立;汉初的严峻形势及汉高祖的对策;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帝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对西域的经营;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西汉文化。 • 考核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西汉时期的社会风貌;掌握楚汉战争、鸿门宴、五铢钱、文景之治、七国之乱、崇儒更化、丝绸之路、昭君出塞等名词概念;弄清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西汉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司马迁和《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西汉帝国统治共209年(前202一8年),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西汉帝国统治共209年(前202一8年),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刘邦一全国(前202年)到汉武帝初年(前134年)约七十年,主要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以及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为强大的汉帝国出现作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阶段,自汉武帝对匈奴战争开始到汉宜帝末年(前49年)约八十余年,为帝国向周边扩张时期,农工商业继续发展,同时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均有新的创建。 第三阶段,为元、成、哀、平时期,约五十余年间,是西双帝国衰落时期。主要表现土地兼并激烈,贫富悬殊,政治衰败日趋严重。 • 第一节 •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汉高祖刘邦 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 1、刘邦“约法三章” • 2、项羽的分封 • 3、楚汉战争 • 4、西汉的建立
二、汉初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 1、稳定封建秩序 • 汉初的严峻形势 • 西汉建立以后,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难题:(1)经济凋弊。农民为生活所迫,卖妻鬻子,甚至自卖为奴。政府开支困难,“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2)政局不稳:异姓王拥有强大的兵力,借助封国的财赋,形成“震主之威”,“同姓王”几乎占去原燕、赵、齐、魏、楚国的全部疆土。各王国在政治上处于半独立状态。(3)在边疆军事形势上,面临匈奴威胁。单于冒顿仗着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不断扩张,侵扰汉地。“白登之围”刘邦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 (一)组织军队复员 • (二)赐军吏卒以爵位 • (三)招抚流亡 • (四)释放奴婢
汉文帝 汉景帝
措施 文帝景帝措施 文景之治 减轻赋税和徭役 减轻刑罚, 废除肉刑 注意节俭 汉文帝 • 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进一步减轻刑罚 惩处贪官污吏 汉景帝 休养生息的措施 • 结果:奠定了汉武帝大一统经济基础
以上是地主阶级适应农民战争后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而采取的措施,它一方面扶植了一大批军功地主,扩大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使封建统治秩序重新稳定下来,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成果,使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上,占有少量土地,有了生产条件。这些规定既承认了原有大小地主的财产和社会地位,又增添了大批新的军功地主以及更多的自耕农民,当然他们同时也就都得列入国家户籍,承担租赋徭役。这就恢复了封建地主制社会的传统秩序,培植起汉王朝坚实的阶级基础。所以,这些地主阶级的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了稳定局势,减少动乱促进生产发展,使社会经济逐步活跃起来的作用。以上是地主阶级适应农民战争后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而采取的措施,它一方面扶植了一大批军功地主,扩大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使封建统治秩序重新稳定下来,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成果,使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上,占有少量土地,有了生产条件。这些规定既承认了原有大小地主的财产和社会地位,又增添了大批新的军功地主以及更多的自耕农民,当然他们同时也就都得列入国家户籍,承担租赋徭役。这就恢复了封建地主制社会的传统秩序,培植起汉王朝坚实的阶级基础。所以,这些地主阶级的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了稳定局势,减少动乱促进生产发展,使社会经济逐步活跃起来的作用。
2、重建封建国家机器 • 西汉初年,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皇帝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都国交错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职仿照中央。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里。这样,就较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统治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职仿照中央。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里。这样,就较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统治机构。
加强武装力量: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建立了比秦朝更为完备的武装力量。在中央设立南、北军,分别由卫尉、中尉统领,作为守卫皇宫和京师的常备军。在地方,有经过训练的预备军,根据地区的具体条件,分别设材官(步兵)和骑士(骑兵),这些预备队皆由郡守和郡尉(后改都尉)掌管。常备军和预备军的兵员,都由郡国征调来的“正卒”充任。这就加强了对付农民的军事镇压力量。加强武装力量: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建立了比秦朝更为完备的武装力量。在中央设立南、北军,分别由卫尉、中尉统领,作为守卫皇宫和京师的常备军。在地方,有经过训练的预备军,根据地区的具体条件,分别设材官(步兵)和骑士(骑兵),这些预备队皆由郡守和郡尉(后改都尉)掌管。常备军和预备军的兵员,都由郡国征调来的“正卒”充任。这就加强了对付农民的军事镇压力量。
制定法律:汉初除了建立军队外,又制定了法律。刘邦入关之初,约法三章,只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临时措施。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认为“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令萧何根据《秦律》制定《汉律》。萧何除去秦律夷三族及连坐法,在秦律的基础上,又增加《兴律》、《户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故称《九章律》。后来,叔孙通作傍章十八篇,以补《九章律》之不足。制定法律:汉初除了建立军队外,又制定了法律。刘邦入关之初,约法三章,只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临时措施。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认为“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令萧何根据《秦律》制定《汉律》。萧何除去秦律夷三族及连坐法,在秦律的基础上,又增加《兴律》、《户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故称《九章律》。后来,叔孙通作傍章十八篇,以补《九章律》之不足。 • 除了法律之外,皇帝的命令也起法律的作用,必须无条件执行。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特征。
3、再建赋役制度 • 田赋 口赋 献费 • 更卒 正卒 戍卒 • 4、翦灭异姓王 分封同姓王
三、文景之治 • 汉高祖总结秦亡的教训,实行黄老无为政治,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到了文帝、景帝时期,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德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 1、轻徭薄赋 • 2、约法省禁 • 3、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雄才大略 •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四、西汉中期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 经过汉初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公元前一四O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0年一一一前87年),从时间看占了整个西汉一代的四分之一,而且正当最繁荣强盛的时期。这段时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很重要的时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很值得注意。汉武帝继承文景之治造成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对外开疆拓土宣扬国威,是完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帝国的重要历史人物。
一、集中政权 • (1)实行“推恩令”。武帝对付各诸侯国的办法主要是采取主父偃建议的“推恩”之策:在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它子弟得分割王国。如此越分越小,力量日渐衰弱。此外汉武帝派人监督各诸侯王国,抓住把柄,立即打击。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祭宗庙为由,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献金成色不好或分量不足为借口,废列侯一百零六人。在汉武帝的严重严厉打击下,郡国并行的局面基本结束。 • (2)设置“中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设中朝以分割相权。中朝是皇帝身边较低级的官吏和待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 • (3)向地方派遣刺史。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以六条问事”,代表皇帝监察地方,使各级地方官吏和豪强不敢过分违法行事。 • (4)注意选拔官吏。选拔官吏的办法有五种,即:察举、征召、公车上书、郎官之先和太学。通过这些办法选出了不少有才能的官吏。史载:“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 • (5)严刑峻法,打击豪强。
二、集中财权 • (1)改革币制。公元前118年,令上林三官(钟官、辨铜、技巧)铸造五铢钱。五铢钱重如其文,成为通行天下的法定货币。 • (2)盐铁官营。收回盐铁的经营权,在中央大农令下设置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之事;有各郡县设置盐官与铁官,负责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 (3)均输平准。“均输”是国家统一物资调配的办法;“平准”是国家控制物价的办法。 • (4)算缗告缗。公元前119年下令算缗,向商人、手工业者征收财产税。规定各家自报资产,每二年钱纳税一算(一百二十钱);匿财不报或自报不实者,没收全部财物,并罚戍边一年。有揭发者,奖励所没财物的一半。前114年杨可主持告缗,“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三、集中军权 • 加强宫廷禁卫军的力量。选择英勇善战的“六郡良家子”组成羽林、期门二军。另将羽林军中所养孤儿组成军队,称羽林孤儿。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将禁卫军分为八支,每支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这支军队后来成为西汉的主力军队。 • 汉武帝这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西汉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事业推向高潮。
四、独尊儒术 • 汉武帝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而且在思想上也加强了统治。 • 汉初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观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二。于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用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汉武帝所以要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首先是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这就是利用道家的天道观,为封建政权服务,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家的天道观,为封建政权服务,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揉合为一体,既主张“以教化为大务”(《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其实质就是外儒内法,也就是汉宜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卷丸《元帝纪》)。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汉武帝所以要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首先是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这就是利用道家的天道观,为封建政权服务,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家的天道观,为封建政权服务,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揉合为一体,既主张“以教化为大务”(《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其实质就是外儒内法,也就是汉宜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卷丸《元帝纪》)。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 自从汉武帝确定“独尊儒术”以后,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攻读五经成了干禄仕进的敲门砖。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 奠定西汉鼎盛的经济基础 • 平定七国之乱 • 奠定西汉鼎盛的政治基础 • 汉武帝的大一统 • 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五、昭宣中兴 • 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时期的兴师暴众和严刑峻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的烽火四处燃烧。南阳有梅免、百政,楚有段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主等。 • 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罪己之沼,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废除)擅赋,力本农”(《汉书》卷九六《西域传》),表示与民更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汉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西汉历史进入昭、宣时期。这一时期,统治者采取了以下三个主要政策:
(一)轻摇薄赋,发展生产 (二)重视吏治 (三)平理刑狱 • 昭、宣时期这些政治、经济措施的实行,使一度风雨飘摇的西汉王朝又兴盛起来。刘向评论汉宣帝时称赞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文帝)之时”(《风俗通·正失》)。这一评论有溢美之辞,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 •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西汉农业的繁荣(代田与区种) 铁农具的普遍使用 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 水利的大规模修建
汉(前 206 一 公元 220 年)播种工具。由种子箱和三脚耧管组成。以人或畜为牵引动力,一人扶楼播种。据王祯《农书》和山西平陆汉墓壁画,并参考南阳地区早期三脚楼车制作。 耧 车
二、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与纺织) • 铁器 • 燃料 • 丝织品 • 漆器 • 三、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第四节 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 • 一、西汉社会危机 • 1.限田议和灾异论 • 2、“天人感应”与再受命 • 3、此起彼伏的人民起义
西汉在武帝时达到极盛,但到武帝末年出现了衰落的迹象。武帝死后,昭帝和宣帝相继当政,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平理刑狱,使西汉王朝重新兴旺起来,史称“昭宣中兴”。汉人刘向说汉宣帝“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文帝)”(《风俗通·正失篇》)。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到成帝和哀帝统治时期,豪强地主“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而农民“有七亡而无一得,七死而无一生”。西汉在武帝时达到极盛,但到武帝末年出现了衰落的迹象。武帝死后,昭帝和宣帝相继当政,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平理刑狱,使西汉王朝重新兴旺起来,史称“昭宣中兴”。汉人刘向说汉宣帝“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文帝)”(《风俗通·正失篇》)。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到成帝和哀帝统治时期,豪强地主“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而农民“有七亡而无一得,七死而无一生”。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儿,在公元前8年做了大司马。面对西汉王朝的社会危机,力图有一番作为,在公元元年自称“安汉公”,四年称“宰衡”,在公元5年立两岁的刘婴做皇帝,史称“孺子婴”,自己做“假皇帝”。公元8年,正式废掉孺子婴,自己做了皇帝,根据“更受命”的原则,改国号为“新”。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儿,在公元前8年做了大司马。面对西汉王朝的社会危机,力图有一番作为,在公元元年自称“安汉公”,四年称“宰衡”,在公元5年立两岁的刘婴做皇帝,史称“孺子婴”,自己做“假皇帝”。公元8年,正式废掉孺子婴,自己做了皇帝,根据“更受命”的原则,改国号为“新”。 • 二、王氏擅权与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 • 1、王田私属制 • 2、五均六莞 • 3、改革币制 • 4、改易中央机构与郡、县划分 • 5、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 6、统一度量衡
三、绿林、赤眉起义 • 1、绿林、赤眉起义的兴起 • 2、绿林军入长安和王莽政权的灭亡 • 3、绿林、赤眉起义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