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644 Views
新疆维吾尔族舞蹈. 制作人:乔 静 人文与社会科学 中文 21. 目 录. 一 . 新疆维吾尔族简介 1.1 语言文字 1.2 文化及历史遗产 1.3 宗教文化 1.4 习俗与社会 1.5 传统服装 1.6 风景欣赏 二 . 维吾尔族舞蹈 2.1 乐器 2.2 麦西来 甫 2.3 舞蹈 – 赛乃姆
E N D
新疆维吾尔族舞蹈 制作人:乔 静 人文与社会科学 中文21
目 录 • 一.新疆维吾尔族简介 1.1语言文字 1.2文化及历史遗产 1.3宗教文化 1.4习俗与社会 1.5传统服装 1.6 风景欣赏 • 二.维吾尔族舞蹈 2.1乐器 2.2麦西来甫 2.3舞蹈 – 赛乃姆 2.4舞蹈 – 夏地亚那 2.5舞蹈 – 多朗舞 2.6舞蹈 – 纳孜尔库姆 2.7舞蹈 – 其它 • 三.维吾尔族舞蹈欣赏 • 四.维吾尔族优秀舞蹈家 • 五.维吾尔族舞蹈发展历史及传播途径 5.1发展历史5.2《十二木卡姆》 5.3 传播途径
1.1维吾尔族简介“维吾尔”是 “Uyghur”的音译,具有“联合”“同盟”和“凝结”的意思。 • 1.1 语言文字 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西匈语支,分中心、和田、布罗三个方言。历史上,维吾尔族曾使用过突厥卢尼文、依照粟特文字母创制的回鹘文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察合台文等。现行的维吾尔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共32个字母,从右向左横写,称为老维文。 • 1.2 文化及历史遗产 维吾尔族有丰富的文学遗产,流传至今的有《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传》和《真理的入门》等。新疆是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其中较著名的古城遗址有高昌古城和楼兰古城等;喀什的阿巴克和加墓(香妃墓)、艾提尕尔清真寺;吐鲁番的伊敏则是著名的伊斯兰教建筑。
1.3 宗教文化 维吾尔族历史上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10世纪末伊斯兰教传入,一直到今天仍然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主要有“库尔班”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 • 1.4习俗及社会 维吾尔族人喜欢喝奶茶,主食是面粉制作的烤饼,称为“馕”,拉面、炒面是他们最常见的饭食,喜欢吃牛、羊肉。另外还有烤羊肉串、烤包子、薄皮包子等民族风味食品。囊、抓饭、茶、奶、瓜果是必备的饮食品,还有葡萄干、杏干、杏包仁、哈密瓜干、桃皮等果脯。 • 1.5 传统服装 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用长方丝巾或布巾 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 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妇女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 姑 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 梳两条长辫,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地毯、花帽、 艾德来斯绸、民间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维吾尔族 最盛名的传统工艺制品。
1.6 风景欣赏 (点小图看大图) 香 妃 墓 胡 杨 夕 照 沙漠水乡-草湖 天 山 天 池 喀 那 斯 火 焰 山 赛 里 木 湖
二.维吾尔族歌舞 • 新疆歌舞以动听优美的音 乐,绚丽多姿的舞蹈,深刻反映 了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 而各民族的歌舞艺术则都具有本 民族极鲜明的特点。 • 维吾尔族人民素以能歌善 舞著称。舞蹈艺术以含蓄、优美、 沉稳见长,特别是姿态优美,舒 展大方的女性舞蹈,以及刚健, 奔放的男性舞蹈,具有广泛群众 基础的民间舞蹈“麦西来甫”,热 情欢快,极富维吾尔民族特色。
2.1 乐 器 按结构和演奏方式:有吹奏、拉弦、弹拨、打击乐器等数十种。 • 吹奏乐器 :笛子、唢呐、喀纳依(长喇叭)、拉曼等, • 拉弦乐器 :萨它尔、艾捷克等。 萨它尔大约于10至12世纪在原琵琶(今多朗热瓦甫)和突厥古老乐器库布兹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的,是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专用乐器。艾捷克是维吾尔族民乐队伴奏和合奏中的主要乐器。 • 弹拨乐器 :都塔尔、热瓦甫、弹布尔、卡龙和扬琴等。 都塔尔装有两根弦,在维吾尔族中比较普及,家庭普遍备用,多用作自弹、自唱。喀什的热瓦甫也是维吾尔族中比较普及的乐器之一,琴身、琴杆和琴头上部以兽骨镶嵌出美丽而丰富的民族图案,既是民族乐器,又是精致的工艺品。在南疆地区更为多见,常常与其它乐器一起为歌舞伴奏,也用作独奏和合奏。
达甫鼓是用手指敲击的一种羊皮鼓,用于舞蹈和音乐合奏的伴奏。维吾尔族舞蹈的群众性很强,以轻巧、优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转、多变的艺术特点而著称。达甫鼓是用手指敲击的一种羊皮鼓,用于舞蹈和音乐合奏的伴奏。维吾尔族舞蹈的群众性很强,以轻巧、优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转、多变的艺术特点而著称。 • 萨巴依与恰赫恰克,是本身碰击发声的乐器。 • 卡龙也是维吾尔族古老乐器之一,多在演奏木卡姆时使用,在演奏中起领奏作用。打击乐器有达甫(手鼓),纳格拉(铁鼓)、萨巴依和恰赫恰克(对石)。达甫是维吾尔族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乐队合奏和歌舞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纳格拉用于乐队合奏,音量大传音远。
2.2 麦西来甫 • 麦西来甫是舞蹈、各种民间娱乐和风俗相结合的一种歌舞形式。它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具有传播艺术和道德风尚的社会作用。麦西来甫分为节日、野游、婚娶、轮流举办等多种举办形式。 • 内容一般分为三部分:乐曲舞蹈、娱乐游戏和惩罚 • 乐曲舞蹈以传统大型曲十二木卡姆为主,一人独唱后几个人打起手鼓,参加的人男女成双结对翩翩起舞,舞蹈的动作随着节秦越来越快,所有的人单独旋转,直到疲乏或头晕退下,最后只下一、二人时达到高潮,成为优胜者。这样,反复几轮 。 • 娱乐游戏中较著名的游戏的抢“黛莱”(腰带)、献茶和唱民。“黛莱”游戏动作敏捷,富有戏剧性 ,能在恋人间表达感情。献茶和唱民也非常有趣,用一对盛水的小碗在全场中众手相传,每个递接碗的人唱一首民谣或联句。如果传递中将水洒倒,都被“罚”唱或说一则笑话。受罚人物的诙谐言谈和动作,博得人们的阵阵笑声。
麦西来甫的第三部分为惩罚不守道德规范和纪律的人。麦西来甫的第三部分为惩罚不守道德规范和纪律的人。 由参加麦西来甫的人推选办事公正无私、有威望的人担任“首领”和“法”为纪律执行人。他们有权对那些不经允许而离开现场、无故迟到、舞中破坏秩序等违反纪律者进行“审讯”、“裁决”和“惩罚”。让其站在公众中间,接受大家的质问和指责,然后由“法官”“判决”,实行惩罚。受惩罚者,或拿出食物、水果等招待大家,或做种种令人发笑的游戏,如“做烤包子”、“雄鹰捉兔”、“榨油”、“照像”、“两个老婆”,其间充满了喜剧色彩,受罚者也同样感到高兴。 通过这种“惩罚”娱乐,达到维护道德规范和纪律的目的。
2.3 舞蹈 - 赛乃姆 • 在众多的传统民间舞蹈中, “赛乃姆”作为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 种民间歌舞形式,广泛流传于天山 南北。这种舞蹈自由活泼,舞者即 兴表演。可独舞,对舞,也可三、 五人甚至更多的人同舞。在喜庆佳 节及举行婚礼和平常亲友欢聚时跳。 赛乃姆音乐为2/4或4/4节拍, 舞蹈转快部分的点为“赛乃凯斯”。固 定的手鼓的节奏指导着舞蹈的发展,赛乃姆舞蹈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头、肩、手腕、腰、小 腿部分的运作和巧妙的配合上。如头部有移颈、摇头;手腕动作有绕腕、翻腕、揉腕等;腰 的部分有胸腰、侧腰、后腰;小腿部分的动作就更为丰富,如点、踢、跺、辗、转等。当表 演到高潮时,舞者一腿跪蹲,手在腹前击掌耸肩,然后双手向下打开成右手抬至头上方绕腕, 左手指扶于膝上,轻轻移颈二次。这组动作有拍掌、耸肩、绕腕,而最后的移颈则起到画龙 点睛的作用,突出表现了舞者怡然自得的心情。
2.4 舞蹈 - 夏地亚那 • 维吾尔语意为“欢乐的”, 也是深受维吾尔群众喜爱的 一种民间集体舞蹈。舞者人 数多少不限,基本步伐以小 跳步为主,两臂上举,手掌 内外快速抖动,给人以欢乐、 轻快之感。 这种舞蹈在民间很普及, 每逢节日和盛大集会维吾尔 人聚集在一起,合着唢呐、 纳格拉的音乐的节奏,跳这 种欢乐、明快的舞蹈,以尽 情抒发欢乐的心情。
2.5 舞蹈 - 多朗舞 • 多朗(又称刀朗,多兰 或吐兰)是古代维吾尔族 居住在塔里木盆地边沿地 带某些地区人们的自称, 有人认为是‘戈壁”的意思。 • “多朗舞”流传于塔里木 盆地西沿、叶尔羌河畔的 麦盖提,巴楚、莎车、阿 瓦提等地区,舞蹈粗犷、 刚劲、豪迈、开朗,有浓 厚的草原风格和劳动气息. • 跳多朗舞时,总是从散板开始,按照“多朗木卡姆”的顺序跳下来。伴奏多朗舞的音乐 叫“多朗木卡姆”或“多朗赛乃姆”。多朗音乐的标题往往与居住的地名有联系,多用“比亚 万”(意为戈壁草滩)命名。这种舞蹈带有维吾尔族过去草原游牧生活的浓厚气息,保持 着狩猎和战争的痕迹,表现了维吾尔族劳动人民英勇善战的性格。
2.6 舞蹈 - 纳孜尔库姆 • 在吐鲁番等地区还流行着别具特色的“纳孜尔库姆”舞,这种舞蹈模拟劳动生活的动作,形式活泼自由,表情幽默、诙谐,多为男性即兴表演,以两人为一组进行。
2.7 舞蹈 –其它 • 在维吾尔群众中还盛行 盘子舞、萨巴依舞、手鼓舞、 萨玛瓦尔舞、击石舞、火舞、 鸡舞等人人喜闻乐见的民间 舞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把 道具和优美的舞姿融为一体, 击打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增 加艺术感染力。当您来新疆 时,我们再慢慢带您观赏和 参与。
三.维吾尔族舞蹈欣赏 • 3.1 《十二木卡姆》 在维吾尔族音乐史上,驰名中外的维吾尔族传统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占有重要地位。木卡姆因地区不同而分为、“多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其中以“喀什木卡姆”的规模最宏大,形式曲调最为完整。全套木卡姆共包括170多首歌曲和歌舞曲,72首器乐间奏曲,连续演奏时间长达24小时之久,具有有乐、有舞、有词的民族特点。这是一部巨大而完整的,几乎概括了维吾尔族数百年斗争生活及其所有民族艺术形式的音乐史诗。 • 视频 :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 • 视频 :吐鲁番的姑娘 • 视频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四.维吾尔族优秀舞蹈家 • 4.1迪丽娜尔·阿布都拉 • 迪丽娜尔·阿布都拉,女,维吾尔族,36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演员,国家一级 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迪丽娜尔4岁开始学舞蹈,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舞 蹈系。在20年的舞蹈生涯中,她辛勤耕耘,孜孜以求,多次 在国际、国内舞蹈大赛中获奖。她善于运用高超的技巧,塑 造明朗、欢快的舞台形象,展现新疆各民族舞蹈的独特韵味。 1995年,在北京成功举办独舞晚会,受到专家的高度赞誉, 其代表作《摘萄萄》、《盘子舞》被评为“20世纪华人舞蹈经 典作品”。她曾出访东亚、西亚、北美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 十余个国家,备受称赞。她先后获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文 化部“文华表演奖”、1997年日本大阪国际艺术节“最高表演奖” 2001年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金奖”等。曾被评为全国少 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中国文联各艺术家协会“德艺双馨” 奖和新疆十大杰出青年等。
4.2 康巴尔汉 • 维吾尔著名舞蹈家——康巴尔汉的康巴尔汗是现代维吾尔族舞蹈的集大成者,是杰出的艺术大师。康巴尔汗表演的“尼木帕旦”(意为二分之一拍,即快节奏舞)、“地力哈拉吉”、“乌夏克”(十二木卡姆之一)等典型的维吾尔族传统舞蹈,深受人们的欢迎。 • 1950年,康巴尔汗以新疆代表的身份 • 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曾得到毛泽东主 • 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全国第四 • 届文化艺术界代表大会上,康巴尔汗被选 • 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 • 席。她还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舞蹈家协会 • 主席、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由于她对我国 • 舞蹈艺术事业的卓越贡献,1992年10月, • 还成立了以康巴尔汗命名的艺术基金会。
五.维吾尔族舞蹈历史演变及传播途径 5.1 维吾尔族舞蹈发展历史 • 古代时期 维吾尔族人民常以唱歌跳舞来表达游牧、狩猎的情景和丰收喜悦的心情。不但继承和发展了自己的民间舞蹈,还广泛吸收了新疆地区、中原地区和许多国家乐舞的精华。古代新疆龟兹、疏勒和高昌的乐舞堪为世界名流。 • 隋唐时期 当时龟兹等地就盛行五弦琵琶、曲项琵琶、箜篌、筚篥等乐器,并伴随西域音乐而传入中原。现在的维吾尔族民间乐器就是在继承古代西域各地乐器的基础上,并接收中外乐器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 现代 维吾尔族人民继承了“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于田乐”、“伊州乐”等古代西域音乐以及古代回纥音乐的传统,同时又广泛地吸收新疆地区、中原地区和东西方许多国家和民族乐舞的精华,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风格各异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
5.2《十二木卡姆》 • 在维吾尔族音乐史上,驰名中外的传统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部维吾尔民族音乐舞蹈完美结合的流传最广的艺术瑰宝。它包括了古典叙诵歌曲、民间叙事诗歌、舞蹈乐曲和即兴乐曲等三百四十多首,流传于南北疆各地。 • 木卡姆因地区不同而分为、“多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其中以“喀什木卡姆”的规模最宏大,形式曲调最为完整。对这木卡姆的发展与规范化,16世纪叶尔羌第二代君主阿布都热西提汗的王后阿曼尼莎汗曾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十二木卡姆》于新中国成立后经系统整理正式出版。全套木卡姆共包括170多首歌曲和歌舞曲,72首器乐间奏曲,连续演奏时间长达24小时之久,具有有乐、有舞、有词的民族特点。这是一部巨大而完整的,几乎概括了维吾尔族数百年斗争生活及其所有民族艺术形式的音乐史诗。 返回
5.3 传 播 途 径 • 文化遗产的搜集 • 新疆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各民族民间文艺的搜集、整只理、翻译、 出版和以民族优秀传统文艺为素材,创作一批优秀剧(节)目等方面,均获得大面积丰收。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自治区文化部门成立维吾尔工作小组,深入南北疆农村采风,搜集整理濒临失传的艺术珍宝。八十年代相继成 立了自治区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创作演出了大型维吾尔木卡姆歌舞,整理录制了舞蹈光盘,以及形形色色的歌舞晚会等,极大地扩大了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对外影响。 • 被誉为维吾尔古典百科知识的《福乐智慧》等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整理、出版和研究,为新疆民族文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 被称为中国"万里长城"文化工程、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新疆卷》、《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新疆卷》、《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新疆卷》、《 中国民间音乐集成·新疆卷》以及《中国文物音乐大系·新疆卷》等已经出版面世,1997年和1998年因编篡成绩 显著先后受到文化部和自治区文化厅的表彰奖励。
文化教育 • 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新 时期之前,全自治区只有一所中等专业性的艺术学校和一所文化干部学校培养音乐、 舞蹈、戏剧等中等专业人才。逐渐挑选各民族的青年学生和青年演职员赴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西安艺术学院等内地院校深造培训。 • 内地大专院校部分历届毕业生,陆续分配来新疆投身于新疆民族文化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新疆艺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新疆艺术学院,设有音乐系、舞蹈系、戏剧系、美术系等专业。 • 伊犁哈萨自治州艺术学校、阿克苏地区文化艺术学校、喀什地区艺术学校在八十年代陆续开办。1958年起至1994 年,中央戏剧学院先后开办了五期新疆民族舞表演班。1989年至1998年,新疆艺术学院为自治区直属艺术表演团体先后定向培养了民族舞蹈、 木卡姆艺术、杂技等专业学员120多人,促进了新疆舞蹈的传承。
群众文化 • 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区城乡、体系较为完善、硬软件达到一定水平的自治区、地州市 、县(市)、乡镇、村五级群众文化网络,成为维吾尔族舞蹈传播推广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 • 维吾尔族的传统歌舞娱乐活动,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在春暖开,果瓜成熟季节举行,邀集亲朋好友,到风景优美的果园去游玩和唱歌跳舞。人们开展这种歌舞游戏一方面是为了解除一年勒耕耘之后的疲惫和烦闷,另一方面寄希望于来年,祝愿来年万事吉祥,称心如意。如白雪节投雪笺和游园会等传统项目。游艺会期间,人闪穿上漂亮的衣服,带上美味食品尽情地游玩和唱歌跳舞。 • 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建设先进县”、“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工程”、“知识工程”三大文化工程的实施,使民族文化建设由部门行为上升为党委、政府行为和社会系统工程。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命名表彰了两批共18个文化建设先进县。各族 职工、农牧民、教师、学生、少儿、残疾人等优秀文艺骨干,先后分别参加全国或自治区举办的各类业余文艺比 赛、评奖等重大活动。荣获 群众文艺活动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多姿 多彩的地域特色,如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哈密市回城乡、库车县齐满乡、塔城市亚西尔达斡尔民族乡、乌苏市甘河子乡、巴音沟乡等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对外交流 • 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开展,富有成效。五十年代以来,新疆歌舞团、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新疆杂技团、新疆歌剧团、新疆军区文工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歌舞团、喀什地区歌舞剧团、和田新玉歌舞团、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歌舞团、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歌舞团、昌吉回族自治州歌舞剧团、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歌舞团、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阿勒泰地区歌舞团、伊犁地区歌舞团、吐鲁番地区歌舞团、莎车县歌舞团、库车县歌舞团、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文工团等先后分别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数十个 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访演。与此同时,先后接待了苏联、印度、罗马尼亚、土耳其、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伊朗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白俄罗斯、瑞士等国家的艺术团组来疆访演,通过国际交流发展了新疆维吾尔族舞蹈。 • 1959年11月,维吾尔族舞蹈家阿依吐拉在奥地利维也纳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表演舞蹈《摘葡萄》荣获金奖。 • 1997年7月,维吾尔族舞蹈家吐尔逊娜依·伊不拉音江参加古巴哈瓦那第14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荣获"杰出艺术家最高表演奖"。 • 1997年9月,维吾尔族舞蹈家迪里娜尔·阿不都拉参加日本大阪举行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荣获“最高艺术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