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41 Views
第十四章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bio omembranes. 本章主要内容.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物质的过膜运输 信号的过膜传导. 第一节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A 细胞膜 B 腔膜 C 线粒体膜 D 消化泡(次级溶酶体) E 内质网膜 F 分泌泡. 生物膜( biomembranes) 是包括细胞质膜在内的细胞中全部膜结构的统称。. 化学组成. 所有生物膜几乎都是由蛋白质和脂类两大物质组成。尚含有少量糖、金属离子和水(15%-20%).
E N D
第十四章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bioomembranes
本章主要内容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物质的过膜运输 信号的过膜传导
A 细胞膜 B 腔膜 C 线粒体膜 D 消化泡(次级溶酶体) E 内质网膜 F 分泌泡 生物膜(biomembranes) 是包括细胞质膜在内的细胞中全部膜结构的统称。
化学组成 所有生物膜几乎都是由蛋白质和脂类两大物质组成。尚含有少量糖、金属离子和水(15%-20%) 一、膜脂(lipid) 磷脂、少量糖脂和胆固醇的总称,其中以磷脂为主要成分 (一)膜脂的种类 1、甘油磷脂 2、鞘磷脂 3、糖脂 4、胆固醇
甘油磷脂(Glycerophospholipids) 主要是磷酸甘油二脂。甘油中第1,2位碳原子与脂肪酸酯基(主要是含16碳的软脂酸和18碳的油酸)相连,第3位碳原子则与磷酸酯基相连。不同的磷脂,其磷酸酯基组成也不相同。
糖脂(Glycosphingolipids) 糖脂也是构成双层脂膜的结构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外侧的单分子层中。动物细胞膜所含的糖脂主要是脑苷脂。 结构为 半乳糖
(二)膜脂质的双亲性 微团 双分子层 脂质体
二、膜蛋白 生物膜中含有多种不同的蛋白质,通常称为膜蛋白 根据它们在膜上的定位情况: 可以分为外周蛋白和内在蛋白 膜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是生物膜实施功能的基本场所
外在蛋白 内在蛋白 跨膜蛋白
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这类蛋白约占膜蛋白的20-30%,分布于双层脂膜的外表层,主要通过静电引力或范德华力与膜结合。 外周蛋白与膜的结合比较疏松,容易从膜上分离出来。 外周蛋白能溶解于水。
内在蛋白(integral protein) 内在蛋白约占膜蛋白的70-80%,蛋白的部分或全部嵌在双层脂膜的疏水层中。 这类蛋白的特征是不溶于水,主要靠疏水键与膜脂相结合,而且不容易从膜中分离出来。 内在蛋白与双层脂膜疏水区接触部分,由于没有水分子的影响,多肽链内形成氢键趋向大大增加,因此,它们主要以-螺旋和-折叠形式存在,其中又以-螺旋更普遍。
三、膜糖 生物膜中含有一定的寡糖类物质。它们大多与膜蛋白结合,少数与膜脂结合。 糖类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全部都处于细胞膜的外侧。生物膜中组成寡糖的单糖主要有半乳糖、半乳糖胺、甘露糖、葡萄糖和葡萄糖胺等。 生物膜中的糖类化合物在信息传递和相互识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膜的运动性 分子摆动、旋转异构运动、旋转运动、侧向运动等
膜蛋白的运动 相对运动较慢 侧向运动 旋转扩散
基本方式 单向转运 协同转运 (同向、异向)
一、小分子与离子的过膜转运 (一)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包括分子和离子的转运 顺浓度梯度 不需要能量 (二)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1)由高浓度向低浓度 2)不需要能量 3)需通道蛋白或载体蛋白介导
(三)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1)转运载体 2)消耗能量 3)逆浓度梯度 如:质子泵、钠-钾泵、钙泵等
主动转运举例:Na+-K+ ATPase 是膜上的载体蛋白,称为Na-K泵或 Na-K-ATP酶 由α2β2四个亚基组成 Na-K-ATP酶有两种不同的构型
作用机制: 胞外高Na+,低K+; 胞内高K+,低Na+
二、大分子物质的过膜转运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细胞内吞噬较大的固体颗粒或分子复合物如微生物、细胞碎片等的过程。
一、受体的概念 是指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激素、神经递质、毒素、药物等)并与之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生物大分子:大多是蛋白质,少量糖脂 受体多位于膜上(膜受体,多为镶嵌糖蛋白), 少部分在胞内(胞内受体,均为DNA结合蛋白) 配体(ligand) 与受体结合的活性分子。是信息的载体,也称第一信使
二、受体的特点 专一性 可饱和性 受体的特点 可逆性 高亲和性 特定的作用模式
三、受体的分类 I型配体门通道型:乙酰胆碱 Ⅱ型G-蛋白偶联型:肾上腺素,糖原 Ⅲ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型: 生长因子 Ⅳ型 DNA转录调节型
二、G蛋白偶联型受体系统 (一)G 蛋白:全称为GTP结合调节蛋白。是一类和GTP或GDP相结合、位于细胞膜胞浆面的外周蛋白。 α βγ三个亚基组成。 • 两种构象: • 非活化型: αβγ GDP 活化型: α GTP 分布极广,参与细胞物质代谢的调节和基因转录的调控
G蛋白相偶联受体:一条肽链形成的过膜蛋白,有7个跨膜α-螺旋肽段往返于质膜的脂质双层中G蛋白相偶联受体:一条肽链形成的过膜蛋白,有7个跨膜α-螺旋肽段往返于质膜的脂质双层中
(二)蛋白激酶A(PKA)途径 即cAMP-PKA途径: 以靶细胞内cAMP浓度改变和激活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为主要特征,是激素调节物质代谢的主要途径 功能:1 调节物质代谢 2 调控基因表达
配体与受体结合 交换GTP/GDP(G蛋白活化) 结合并激活AC(腺苷酸环化酶) 生成cAMP(第二信使) 激活PKA 发挥作用
(三)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途径 即甘油二酯(diglyceride,DG)—蛋白激酶C途径 甘油二酯(DG)是该途径的第二信使 当激素与受体结合后经G蛋白转导,激活磷脂酶C,由磷脂酶C将质膜上的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水解成三磷酸肌醇(IP3)和DG。
脂溶性的DG在膜上累积并使紧密结合在膜上的无活性PKC活化。PKC活化后使大量底物蛋白(包括胰岛素、β—肾上腺素等激素和神经递质在细胞膜上的受体,还有糖原合成酶,DNA甲基转移酶,Na’—K’ATP酶和转铁蛋白等)的丝氨酸或苏氨酸的羟基磷酸化。引起细胞内的生理效应。脂溶性的DG在膜上累积并使紧密结合在膜上的无活性PKC活化。PKC活化后使大量底物蛋白(包括胰岛素、β—肾上腺素等激素和神经递质在细胞膜上的受体,还有糖原合成酶,DNA甲基转移酶,Na’—K’ATP酶和转铁蛋白等)的丝氨酸或苏氨酸的羟基磷酸化。引起细胞内的生理效应。
(四)IP3-Ca++/CaM途径: IP3和Ca2+都是它的第二信使 IP3是水溶性的,在膜上水解生成后进入胞液内与内质网上的Ca2+ 门控通道结合,促使内质网中的Ca2+ 释人胞液中,胞内Ca2+ 水平的升高,使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M酶)激活,而CaM酶再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Ca2+—Mg2+ATP酶等,产生各种生理效应。 IP3可以被磷酸酶水解去磷酸生成肌醇.以终止其第二信使作用。
糖蛋白,由一条或两条多肽链构成,一个跨膜螺旋结构 三个区 胞外区:配体识别和配体结合 跨膜区:高度疏水,一个α-跨膜螺旋 胞内区:功能区 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分裂及癌变有关 三、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系统 (一)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 包括胰岛素,生长激素,细胞因子等多肽类激素和生长因子
四、DNA转录调节型受体系统 (一) DNA转录调节型受体 • 均属胞内受体。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等受体 • 多为反式作用因子,与DNA顺式作用元件结合,调节基因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