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545 Views
第四单元 文言文. 17 师说. 不虚南谪八千里, 赢得江山都姓韩 。 赵朴初 《 访韩文公祠口占 》. 师说. 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有的偏重叙事,如 《 捕蛇者说 》 ,有的说明中抒情,如 《 爱莲说 》 ;有的偏重说理,如 《 师说 》 。. 韩山 韩水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 潮州
E N D
不虚南谪八千里, 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师说 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韩山 韩水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潮州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韩愈被贬,潮州受益——可笑的历史》
文起八代之衰, 道济天下之溺--苏轼 三岁而孤,靠兄嫂鞠育成人。怀瑾握瑜,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19岁进军长安,三试不第),历尽艰辛方才进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贾祸,一贬阳山、再贬为河南、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
三起三落 1. 803年《论天旱人饥状》一贬连州阳山令。 2. 806年 奉召回长安 知国子博士 二贬河南令 3. 814年 平定淮西乱 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4. 819年 宪宗凤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以文人的勇力和胆魄写《论佛骨表》 三贬 潮州刑史 5. 820年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终年
1.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洵苏轼苏辙 2. 古文运动 观点主张 : 文以载道 文以明道 文道合一 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
正 音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经传(zhuàn) 近谀(yú ) 老聃(dān) 传道(chuán) 李蟠(pán) 苌弘 (cháng) 无长(zhǎng) 择师而教之(jiāo) 不耻相师(xiāng)
第一段 文章为何而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耻学于师 句读:句子前后为句,句子中间为读。 1 虚词 2 语气词 3 主谓之间 4 动宾之间 5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 三思考:1.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 作者倡导从师的标准和观点是什么?
古: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者……也:判断句,是……的人 古:以……所 1)用来……办法(方式 工具 依据)2)……的原因;今:因果连词 名词,老师 疑难的问题 道理 转折连词 但是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有了疑惑而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了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了
乎:比 乎:在 ,状语后置句 而:并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动词,学习 助词,取独 介词,在,状语后置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取独 判断句 无论 取独 在我前面出生的人,他知道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以他为老师; 在我后面出生的人,他知道的道理如果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并且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学习道理的,哪里计较他的出生年份在我的前面还是在我的后面呢? 所以,不论地位显贵,不论地位低下,不论年长,不论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现在的普通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 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动词,从师学习(的) 取独 风尚 疑难问题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 助词,的 名词,老师 代词,他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吧? 向 名作动,低于 普通人 以……为耻 形作名,圣人 形容词,愚蠢 这 猜测语气词,大概 由于 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已经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并且向老师请教;
文章为何而写?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时俗:耻学于师 以从师学习为耻辱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抗颜:端正容颜。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 指点使眼色,拉扯示意,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他。
第二段 耻学于师--父母
顺接,来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以……为可耻 文字 学习 糊涂 动词,从师 助词,不译//助词,啊 判断句 有的 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 动词,从师 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助词 (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对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文字、学习那些断句的老师, 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小的方面学习,可是大的方面却放弃,我未能看出这种人的明知!
第三段 耻学于师--士大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 ”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 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类 这些 以……为可耻 动词,学习 修饰连词,不译 道德学问 从师学习的风尚 取独 这 他们 竟然 比得上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觉得羞愧,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不值得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比不上(他们),这可真是一件奇怪的事!
耻学于师 对比 古圣人——今众人 童 子 ——父 母 百 工 ——士大夫
第四段 圣人从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 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 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固定 以……为师 这 比得上 类 不一定 研究 比……贤能 技术学问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 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术学问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第五段 文章为谁而写
经文和传文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 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 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时:习俗 拘:约束 普遍 于:被动句标志; 状语后置:向 古今异义:古,古人从师的风尚 赞许 以:目的连词,贻:送给 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研习过, 一 朗读文章第三段,《师说》一文为谁而写? A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代文学宗师的韩愈为何会给一个17岁的毛头小伙子,写这么一篇流芳千古的文章? B 这三个原因中,哪一个最重要,或者哪个字最关键? 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韩愈二举成名 历史上一举成名的人不少,但韩愈却一举未能成名,再举方才得中。头一次,主考官是陆贽,试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韩愈精心构思,自信考得不错,岂料陆贽没有看中,于是韩愈落第了。过了两年,韩愈再次应试,主考官还是陆贽,试题跟上一次一样,韩愈不假思索,按照上次做的重抄一遍交卷。陆贽仔细看了,这才发现了文章的妙处,便发现了韩愈,并且取他为第一名。 1)自信 2)坚持 3)勇于纠错 4)真金不怕火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