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likes | 790 Views
思 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思维的意义与分类 第二节 思维过程与思维形式 第三节 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思维的品质与启迪 第五节 创造性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意义与分类. 一、思维是什么. 二、思维的作用. 三、思维的分类. 四、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 、概括性. 2 、间接性. 1 、概括性: ( 1 )把某种事物的一般属性或同类事物普遍存在、稳定不变的各种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 2 )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概括出普遍的、必然的联系,并且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E N D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思维的意义与分类 第二节 思维过程与思维形式 第三节 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思维的品质与启迪 第五节 创造性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意义与分类 一、思维是什么 二、思维的作用 三、思维的分类 四、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概括性 2、间接性
1、概括性:(1)把某种事物的一般属性或同类事物普遍存在、稳定不变的各种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2)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概括出普遍的、必然的联系,并且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1、概括性:(1)把某种事物的一般属性或同类事物普遍存在、稳定不变的各种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2)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概括出普遍的、必然的联系,并且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2、间接性:(1)思维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是内隐的、间接的;(2)当有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认识之后,就可以以此为根据,间接地获得各种新的知识,包括推知过去、预见未来。
思维的分类 (一)按思维所完成的任务分 1、认识性思维 2、意向性思维
(二)按思维的发展历程分 1、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 (三)按思维的途径分 1、聚合思维 2、发散思维
(四)按思维的方式分 1、分析型思维 2、直觉型思维 (五)按思维的创新程度分 1、常规思维 2、创造性思维
一辆小汽车冲出马路撞到了大树上,请问原因是什么?(3分钟) 一辆小汽车冲出马路撞到了大树上,请问原因是什么?(3分钟)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一)语言与言语的含义 (二)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三)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1)语言是由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作为人们交际工具的一种社会现象。(1)语言是由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作为人们交际工具的一种社会现象。 (2)言语是个人通过自己的肉体器官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活动。个人使用语言的活动方式有三种: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
1.在大多数情况下,思维是由语言刺激物引起的。1.在大多数情况下,思维是由语言刺激物引起的。 2.语言是思维的武器。 3.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
1、本质属性不同 2、思维规律与语法结构不同 3、它们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二节 思维过程与思维形式 一、思维的一般过程 二、思维的形式
一、思维的一般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和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竹 苞 个个草包
人面不知何处去(打二字词) 不告而别(打二字词) 走私 丢脸
分析与综合 • 问题:请大家看左边图象上20个图,同时思考,这20个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分两类,应怎么分?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回答。 • 讨论:你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什么?
总 结 一.分析,分析图的组成部分,如圆的颜色和数量。 三.综合,得出20 个图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椭圆和三点,然后对20个图再次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发现有10个图红点、黑点在椭圆内;10个图三点分布不符合上述规律。从而概括出20个图可分为两类。 二.比较,找出异同。
下列那种打折方式最合算: A、买1000送600 B、买200送60再打6折 C、6.5折
整数 有理数 分数 实数 小数 无理数 数 虚数
抽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概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系统化:把复杂事物按一定标准分门别类地构成层次分明的统一整体的思维活动。 具体化:将抽象与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运用于具体的、个别的场合的思维活动。
练 习 • 问题:大家观看右图,运用所学的分析、综合知识,概括一下“鸟”的定义,并说出思维过程。 • 回答:凡是有羽毛的动物是鸟。
二、思维的形式 (一)概念 (二)判断 (三)推理
1.什么是概念 2.准确理解概念的条件
仁义 仁慈 果仁 女儿 金钱 贵重 仁 千金 概念是借助词语反映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和数量范围的思维形式。 概念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我 吾 余 第一人称
内涵与外延 • 内涵:指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 外延:指属于这一概念的一切事物。 • 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 • 概念是历史的产物。
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 充分利用变式 • 科学地下定义 • 建立概念体系 • 广泛运用概念
变式:概念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改变。 种类: 1、保持事物的本质属性,变化非本质属性。 2、变化事物的本质属性,某些非本质特征保持不变。
判断:对事物的属性和事物的关系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它是概念的联系方式,是通过句子这种语言形式表达的。判断:对事物的属性和事物的关系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它是概念的联系方式,是通过句子这种语言形式表达的。 单称判断 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判断
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 推理 推理:根据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影响推理正确性的因素 • 材料的性质 • 气氛效应 • 情绪偏见
从下面两个前提和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一个 正确的结论。 所有的学生都是青年人 一些青年人是球迷 因此 (1)所有球迷都是学生 (2)没有一个球迷是学生 (3)一些球迷是学生 (4)一些球迷不是学生 (5)上述结论均不正确
关 系 概念 基础 基础 借助 借助 • 基础 判断 推理 得出
第三节 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与问题的解决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一)问题: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一)问题: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基本成分:给定、目标、障碍 问题有两类:清楚规定的问题;含糊规定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由问题的起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移动。(二)问题解决:由问题的起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移动。 克服障碍
范例:字母题 已知:下列加法算式中,十个字母分别代表数字0~9,D=5 求:其它字母分别代表的数字是什么?
第一列:T=D+D,因为D=5,所以T=0,同时要进一位。第一列:T=D+D,因为D=5,所以T=0,同时要进一位。 第二列:R=2L+l,根据奇数和偶数的知识,两个L相加必定是偶数,再加上进位的1,R必为奇数。由于已知D=5,因而R可能是1,3,7或9。第六列: D+G=R,所以R>5.因而R可能是7或9。 第三列:没有更多的信息,A和E均为未知数。 第五列:有最大的限制性。因为F+E=F,所以E只可能是0或9。已知T=0,所以E=9。将式中所有的E都换成9,再回到第三列。 第三列:A+A=9,A+A应是偶数,而9是奇数,这说明第二列必须进一位,这样就得出A=4。在第二列已知R可能是7或9,既然E=9,所以R=7。 第二列:2L+1=17,故L=8。 第六列:D+G=R,即5+G十进位1=7,故G=1。 现在只剩下三个字母:O、N、B和3个数:2、3、6。随便试一下就可以得出N=6,B=3,O=2。最后结果变成: 526485 + 197485 ————— 723970
在一块板上有3根柱子,在柱1上有自上而下大小渐增的三个圆盘A、B、C。要求被试将圆盘移到柱3上,且仍保持原来放置的大小顺序。移动的条件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在移动时可利用柱2。在一块板上有3根柱子,在柱1上有自上而下大小渐增的三个圆盘A、B、C。要求被试将圆盘移到柱3上,且仍保持原来放置的大小顺序。移动的条件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在移动时可利用柱2。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 • 必须是初次遇到的问题。 • 必须具备明确的目的指向性。 • 必须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 • 必须进行思维等认知操作。 • 是个人化的。
1、发现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
1、情绪状态 2、动机强度 3、知识经验 4、定势作用 5、功能固着 6、原型启发 7、个性特征 8、问题情境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桌上有一根蜡烛、一盒火柴、和一盒图钉,想办法把蜡烛固定在墙上。桌上有一根蜡烛、一盒火柴、和一盒图钉,想办法把蜡烛固定在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