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12 Views
暑期小学期实验总结. 实验 —— 实 践中检 验. 文献中的东西,不一定能做出来 文献中的数据,不一定是一成不变 文献中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我们学到了什么. 我们学到了怎么团队一起做实验 —— 实验资料的查阅 —— 实验方案的制定 —— 实验过程的合作 —— 实验条件的摸索 —— 实验结果的讨论 —— 实验疑惑的探讨. 我们学到了质疑文献. 在制备 [Co(NH 3 ) 6 ] 3+ 实验中,步骤 2H + + 2[Co(NH 3 ) 6 ] 2+ + H 2 O 2 ====
E N D
实验——实践中检验 文献中的东西,不一定能做出来 文献中的数据,不一定是一成不变 文献中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我们学到了什么 • 我们学到了怎么团队一起做实验 ——实验资料的查阅 ——实验方案的制定 ——实验过程的合作 ——实验条件的摸索 ——实验结果的讨论 ——实验疑惑的探讨
我们学到了质疑文献 • 在制备[Co(NH3)6]3+实验中,步骤 2H+ + 2[Co(NH3)6]2+ + H2O2 ==== [Co(NH3)6]3+ + 2H2O 文献中H2O2 浓度为30%
该制备我组做了3次 • 第一次c(H2O2)=30% • 第二次c(H2O2)=20% • 第三次c(H2O2)=10% • 结果是产量一次比一次多,以10%为最多 • 所以,文献也不可奉为金科玉律
在用莫尔法测Cl-时,因Co(OH)3在强碱性条件下煮沸生成Co(OH)4-而存在于滤液中,在稀释定容时出现Co(OH)3褐色且无法过滤除去,掩盖终点的判断,导致该法失效。在用莫尔法测Cl-时,因Co(OH)3在强碱性条件下煮沸生成Co(OH)4-而存在于滤液中,在稀释定容时出现Co(OH)3褐色且无法过滤除去,掩盖终点的判断,导致该法失效。 • 而相关文献中并未提及 • 所以,文献中的东西,不一定能做出来
我们学到了 • ——实验不是一蹴而就的 • ——实验条件有时需要自己摸索 • ——实验受环境影响非常大
什么是聚铝 • 聚铝是由一系列的多铝多羟基络合物所组成 • 聚铝是指A13+盐到Al(OH)3(固)之间的一系列准稳态物质 • 一般是二铝到十三铝的羟基络合物,其中A13+与A13+间可能出现共享羟基或共享氧配位的结构特征,这取决于准稳态的准稳程度。
聚铝的结构 • 氢键 HO-----HO 键型 • 酸性环境中失水,聚合成多铝
通常能够得到的多铝多羟基络合物有: • AI2(OH)24+ AI3(OH)45+ • AI6(OH)153+ AI7(OH)174+ • AI13(OH)327+ AI13(OH)345+ • 聚合度再发展下去就产生固体氢氧化铝。 •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AI13(OH)327+
形成 • *受到pH值的制约 • *也受到阴离子:Cl- 、HSO4- 、SO42-、H2PO4- 、SiO32-的影响 • *氢键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阶段
反应步骤 • y/3 AI2(SO4)3 + x/3 AI(OH)3 === AI(OH)X(SO4)Y • mAI(OH)X(SO4)Y + mz H2O === • [AI(OH)X(SO4)Y.zH2O]m • 其中:x+2y=3 x=1.5~2.0 y=0.5~0.75 z>4 (液体) • z=1.3~4 (固体) m : 聚合度
聚铝应用 • 由于聚铝是Al3+到Al(OH)3(固)之间一系列准稳态物质,其范围广阔,围绕提高絮凝性、降低水相转移的问题将在引入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上开展工作,调整潜力较大,可以根据不同的水质提出不同的处理药剂,比如引进H2PO4-的聚铝将会出现较好的脱色能力,并增加其稳定性,因此研究领域十分广阔。
为什么H2O2浓度会影响[Co(NH3)6]3+ 的产量? • 如何改进莫尔法使之能测出Cl-含量? • 为什么在蒸发结晶明矾时会出现聚铝? • 出现聚铝的酸度大概在多少? • 分光光度法测铝时,示数不稳定,无法判断准确值?
铝-铬天青S-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发生配合反应生成蓝绿色的三元显色体系 铬天青S(CAS)——显色剂 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OP乳化剂——表面活性剂,主要作用是增敏、增稳及提高显色反应的灵敏度、稳定性和选择性 抗坏血酸——掩蔽剂,与Fe3+发生配合反应,生成不干扰显色反应的配合物,消除Fe3+对Al3+测定的干扰
我们还存在不足 • ——全组迟到,不积极 • ——做实验有时不够严谨,不够科学 • ——分工太过明确,两个实验同时做(被马老师好好教育了一番) • ——实验操作不够娴熟,实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Thank you !!! • By: 陈松 • 郭彦昌 • 许贤博 • 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