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818 Views
第五章 呼 吸.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 外呼吸(肺通气 + 肺换气). 3 内呼吸(组织换气). 3. 1. 2. 第一节 肺通气. 定义 :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 一、呼吸道的结构特征和机能. 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 上呼吸道 : 下呼吸道 : 机能 : 通气、 湿润、加温 清洁、保护. 呼吸道口径的调节:
E N D
第五章 呼 吸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 外呼吸(肺通气+ 肺换气) 3 内呼吸(组织换气) 3 1 2
第一节 肺通气 定义: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一、呼吸道的结构特征和机能 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 上呼吸道: 下呼吸道: 机能:通气、 湿润、加温 清洁、保护
呼吸道口径的调节: 迷走神经(Ach)+M受体 平滑肌收缩 气道阻力↑ 交感神经(NE) + β2受体 平滑肌舒张 气道阻力↓ 体液因素: 如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可引起呼吸道平滑肌的强烈收缩。
二、肺泡的结构和机能 肺泡是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肺泡上皮细胞分为: Ⅰ 型细胞(扁平细胞) 95% Ⅱ 型细胞(分泌上皮细胞)5% 肺泡隔:使肺泡具有一定的弹性,维持肺 泡的稳定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呼吸膜:肺泡气体与肺毛细血管之间进行 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组织结构。 在电镜下自肺泡表面向外依次为: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 • 肺泡上皮细胞层 • 肺泡上皮基底膜 • 间隙 • 毛细血管基膜 • 毛细血管内皮层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由肺泡Ⅱ型细胞分 泌的一种脂蛋白混 合物 主要成分是 二棕榈酰卵磷脂(DPL) 或称二软脂酰卵磷脂 (DPPC) 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 力的作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吸气 呼气 肺泡表面积↑ 肺泡表面积↓ ↓ ↓ DPPC密度↓ DPPC密度↑ ↓ ↓ 降低表面张力作用↓ 降低表面张力作用↑ ↓ ↓ 肺泡回缩力↑ 肺泡回缩力↓ ↓ ↓ 避免肺泡胀破 避免肺泡塌陷 结果
其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生理意义在于: (1)维持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 (2)防止液体在肺泡积聚; (3)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将出现: 肺泡的表面张力增加 , 大肺泡破裂小肺泡萎缩,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病变。
三、肺通气动力 直接动力:肺泡内压力与大气压力之差 肺通气原动力: 呼吸运动 (一)呼吸运动: 吸气肌:膈肌: 上、下径 腹式呼吸 肋间外肌: 前、后,左、右径 胸式呼吸 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 吸气辅助肌: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
(三)呼吸过程 1.平静呼吸 膈肌收缩使膈顶下移,增大胸廓的上下径;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提,扩大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 胸廓容积扩大,肺在胸膜腔负压作用下被动扩张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入肺 吸 气
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肋骨和膈肌弹性回位, 缩小胸廓上下径、前后径和左右径 胸廓容积缩小, 肺被动缩小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出肺 呼 气
呼吸运动: 类别 吸气过程的变化 呼气过程的变化 平静呼吸 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 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 ↓ 胸廓和肺的容积扩大 胸廓和肺的容积缩小 ↓ ↓ 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 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 ↓ 空气进入肺泡 气体流出肺泡 (主动) (被动) 用力呼吸 除同上外,吸气辅助肌如 除同上外,腹壁肌、 胸锁乳突肌、斜角肌等参 肋间内肌也参与收缩。 与收缩。 (主动) (主动)
(二)肺内压肺内压:是指气道和肺泡内的压力。(二)肺内压肺内压:是指气道和肺泡内的压力。 肺泡与大气之间存在的压力差,使气体能进出肺泡 • 吸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 吸气开始 (1~2mmHg) • 吸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 吸气停止 • 呼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 呼气开始 (1~2mmHg) • 呼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 呼气停止
(三)胸膜腔内压 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1.测定方法 间接法:气囊测定食管内压以间接反映胸内压 直接法:水检压计法
2.胸内压成因 • 以胸膜腔密闭且含浆液为条件 • 胸廓生长>肺生长 • 胸廓容积>肺容积 • 胸廓将肺拉大 •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肺回缩 肺内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 呼气末:-3 ~ -5 (mmHg) • 吸气末:-5 ~ -10 (mmHg) • 用力吸气:-30 ~ -80 (mmHg) • 用力呼气:110 mmHg
3.胸内压作用: ①维持肺泡和小气道扩张状态,使肺随胸廓运动而运动。 ② 利于静脉血及淋巴回流
四、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 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 肺泡表面张力:占2/3 肺通气阻力 肺弹性阻力 肺弹性回缩力: 占1/3 非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及气道半径有关 粘滞阻力 常态下可忽略不计 惯性阻力
五、肺容积和肺容量(一)肺容积 ①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约400~600毫升左右。 ②补吸气量:平静吸气后再尽力吸入的气量, 约1500~2000毫升。 ③补呼气量:平静呼气后再尽力呼入的气量, 约900~1200毫升。 ④残气量:最大呼气末存留在肺内不能再呼出 的气量,约1000~1500毫升。
(二)肺容量 是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 ①深吸气量:从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吸气时所能吸 入的气量,等于补吸气量加潮气量之和。 ②功能残气量:平静呼气末存留在肺内的气量, 约2500毫升。 ③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 量。它是补吸气量、潮气量和补呼气 量三者之和。 意义: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肺容量的组成及其关系 最大吸气 补吸气量 补呼气量 最大呼气
④时间肺活量: 是指最大吸气后,用力尽快呼气,计算头3秒钟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正常成年人头3秒分别为83%、96%、99%的肺活量。它不仅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而且能反映呼吸时所遇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六、肺通气量(一)每分通气量 是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频率为12~18次/分, 每分通气量约为6~8升。
肺泡通气量: 定义:每分钟进入肺泡或由 肺泡呼出的气量。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 ×呼吸频率 (二)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呼吸频率 潮气量 肺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次/min) (L) (L/min) (L/min) 16 0.5 8.0 5.6 8 1.0 8.0 6.8 32 0.25 8.0 3.2 • 深而慢的呼吸利于气体交换
=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原理:扩散。 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扩散速率(D) 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 扩散距离×√分子量 气体的溶解度/分子量的平方根之比为扩散系数, 取决于气体分子本身的特性。 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1倍。
二、肺泡气体交换与组织气体交换 换气动力:分压差 换气方向:分压高→分压 (一)肺泡气、静脉血、动脉血及组织的分压 → →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PO2=30mmHg PCO2=50mmHg PCO2=40mmHg PO2=100mmHg
(二)肺泡气体交换过程 换气结果: 肺 组织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 V血A血 ↓ ↓ A血V血
(三)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 1.呼吸膜的面积:(60-100m2) 安静状态时仅有40m2参与气体交换 呼吸膜面积↓→气体交换↓ 病变:肺气肿、肺不张、肺叶切除 2.呼吸膜的厚度:(<1μm) 呼吸膜厚度↑→ 通透性 ↓→气体交换↓ 病变:肺纤维化、尘肺、肺水肿 特别在运动时,气体交换时间↓, 耗氧量 ↑ 肺血流速 ↑呼吸膜厚度↑→气体交换↓↓ 。
3.通气/血流比值 通气/血流比值=肺泡通气量(VA)/肺血流量(Q) =4.2L/min /5.0L/min =0.84 VA/Q↓≈肺通气↓→增大功能性A-V短路→换气 效率↓(如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栓塞) VA/Q↑≈肺血流↓→增大生理无效腔→换气效↓ (如心衰、肺动脉栓塞)
通气/血流比值 V/Q减小 正常 V/Q增大 V/Q减小
●整个肺脏的VA/Q=0.84,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但因肺脏各局部的肺泡通气量和血流量的不均性,故临床上更应测肺脏各局部的VA/Q:●整个肺脏的VA/Q=0.84,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但因肺脏各局部的肺泡通气量和血流量的不均性,故临床上更应测肺脏各局部的VA/Q: 人体直立时肺局部的VA/Q 肺上区 肺下区 VA(L/min)0.24 0.82 Q(L/min)0.07 1.29 VA/Q 3.4 0.64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气体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一)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1.5%) 。 特征:①量小,起桥梁作用; 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二)化学结合:气体与血红蛋白等物质进行化学 结合(98.5%)。 特征:量大,主要运输形式。 动态平衡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
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达5g/100ml以上,呈蓝紫色称紫绀(一般是缺O2的标志)。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达5g/100ml以上,呈蓝紫色称紫绀(一般是缺O2的标志)。 当一氧化碳(CO)+ Hb→ HbCO 呈樱桃红, 严重缺氧而不出现紫绀。 (一)血红蛋白与O2的可逆结合 PO2↑(氧合) HbO2 Hb + O2 (鲜红色) 紫蓝色 PO2↓(氧离)
二、CO2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 5% (二)化学结合:95% ⒈HCO3-的形式:88% 反应过程: (组织) 碳酸酐酶 CO2+H2O H2CO3 HCO3-+H+ (肺)
⒉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7% (1)反应过程: (2)反应特征: HbNH2+CO2 HbNHCOO-+H+ ①反应迅速且可逆,无需酶催化; ②CO2与Hb的结合较为松散; ③虽不是主要运输形式,却是高效率运 输形式,因肺部排出的CO2有17.5%是 此释放的。 ④带满O2的Hb仍可带CO2。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级中枢相互配合共同调节下进行的,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改变肺的通气量以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呼吸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呼 吸节律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
(一)呼吸中枢 • 1.脊髓: • 第3~5颈段(支配膈肌)和胸段(支配肋间肌和腹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 初级中枢 • 2.低位脑干 • 1)延髓:是呼吸节律起源的关键部位。 • 产生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 • 2)脑桥:脑桥呼吸N元的作用为限制吸 • 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 • 呼吸调整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