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564 Views
第八章 乡愁与家园.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杜甫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 张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崔颢.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 席慕蓉 人是把家园带在身边流浪的。 —— 列维 · 斯特劳斯. 故乡 一个姓名 一句美丽的诗行 故乡的夜晚醉倒在地 —— 海子.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E N D
第八章 乡愁与家园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 •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张翰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蓉 • 人是把家园带在身边流浪的。 ——列维·斯特劳斯
故乡 一个姓名 一句美丽的诗行 故乡的夜晚醉倒在地 ——海子
乡 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祖籍福建,生于南京,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任美国多家大学客座教授。 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 余光中(1928--)
梁实秋: • “余光中左手写诗,右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 余光中说自己是“左手为诗,右手为文”。 • 写作的“四度空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 • 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作品 诗集《舟子的悲歌》 《白玉苦瓜》 《莲的联想》 散文集《左手的缪思》《左手的掌纹》等各十余部 评论集《掌上雨》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3年度散文家”奖授奖词:“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3年度散文家”奖授奖词: • 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
他在二○○三年度出版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虽然只是他散文篇章中的一小部分,但已充分展示出他的散文个性。他从容的气度、深厚的学养,作为散文的坚实根基,在他晚年的写作中更是成了质朴的真理。再联想起他那著名的文化乡愁,中国想象,在他身上,我们俨然看到了一个文化大家的风范和气象。他在二○○三年度出版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虽然只是他散文篇章中的一小部分,但已充分展示出他的散文个性。他从容的气度、深厚的学养,作为散文的坚实根基,在他晚年的写作中更是成了质朴的真理。再联想起他那著名的文化乡愁,中国想象,在他身上,我们俨然看到了一个文化大家的风范和气象。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余光中“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余光中
余光中: 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 余光中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
白先勇: 我对中国过去辉煌的文化有一种怀念,一种追缅。我把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原乡、故乡,对它有一种很深刻的记忆。一个中国人在外国住久了,慢慢地就会想念自己的文化祖国。人越老了,感情上与传统文化就越亲近。
《听听那冷雨》 • 以春雨象征心请 ,以雨声、雨景为引子、以听雨为主线; • 回忆半生漂泊经历,包含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 • 化用诗词里面,衬托对故国河山和传统文化的追思之情。
地域感:大陆、美国、台湾; 怀乡、思乡、中国情 • 历史感:一部“黑白片子”的中国历史 人的生命史 人生与祖国的情缘史 • 现实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 对永恒理想的追求
大跳跃、大跨越的置景方式 • 愁情与雨景,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目前与联想交融交汇 • 传达“春雨绵绵”、“秋雨萧萧”般的离愁,如“天潮潮,地温湿”的伤感 • 用那“汉魂唐魄锻炼而成的中文”抒写他“对中国之爱”,把散文写得像诗一样深情,像诗一样美。
语言美的极致 • 利用汉字特有的声韵特点,造成一种极富音乐感的音韵美质。 • 叠词组合,写雨形、雨态、雨声、雨情 • 谐音辞格 :“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隔着千山万山,千伞方伞” • 近义词连用,词意的传情效果细腻、深切:“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诗化的言语描述方式,创造醉人的意境美。 • 概述性语言形象化造成意境:“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 拟喻描述,把实景虚幻化,:“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座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打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 • 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音乐美 • 借用,或化用古诗词入文,凭添几分诗意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晏殊 • 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 ——晏几道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元好问
余光中认为散文是一种具有知性美与感性美的文体。余光中认为散文是一种具有知性美与感性美的文体。 • “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 • “所谓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
“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非两者之分。”“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非两者之分。” • 将轻灵飘逸又不失重厚的诗的个性与散文的散漫和理性相结合,在注重知性的散文中揉和进诗歌的创造性直觉。 • 《听听那冷雨》就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精品。
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有并拢,拆来且拿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谈性。我的理想是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 ,而作家的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只要看看,像林语堂和其他家的散文,如何仍在单调而僵硬的句法中,跳怪凄凉的八倄舞,中国的现代散文家,就应该猛悟散文早该革命了。 • ——余光中《左手的缪斯》
《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实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 ——柯灵
我爱这土地 艾青
艾青(1910_1996) • 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 • 1928年考入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 • 1929年赴法勤工俭学,开始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 1932年回上海,加入左联。9月被捕入狱,在狱中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 1933年第一次使用笔名艾青发表《芦笛》
1937-1940:诗歌创作丰收期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我爱这土地》 《北方》《向太阳》《吹号者》《火把》 • 母题:深沉的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怀、对民族复兴的信念 • 使中国诗歌真正地成为时代的强音 •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 1979年:《归来的歌》《光的赞颂》
胡风:“吹芦笛的诗人” • 牛汉:“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最光辉的诗人 ” • “艾青,于本世纪30年代初,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以献身于诗歌和民族解放斗争事业的诚挚的姿态,走出了深深沉没的地平线。他一出现便很快显示出了一种对艺术的高度敏感和创作上雄厚的力量,以及朴素自然而又坚实的艺术风格,他的诗让人感到亲切和真诚。”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7日) 我爱这土地
艾青诗歌核心意象:土地和太阳 • 太阳意象:寄寓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 土地意象:寄寓诗人对大地母亲、对祖国、对人民最朴素、最忠贞、最深沉的爱。 • 冯雪峰:“艾青的根是深深地植在土地上。”
《我爱这土地》: 诗人献给土地最真挚的恋歌。 • 塑造了一个土地最忠诚的歌者形象; • 一个始终环绕和守护着土地母亲的诗魂; • 一个给人以信念、信心和希望的使者。
艾青的土地情节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每一部分的中心句) • 《北方》 •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纯朴的语言/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 • 土地意象已融入了诗人的生命和灵魂,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象征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 • 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 • 即使死了也要将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
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他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忠实的纪录。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他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忠实的纪录。 • ——艾青《诗与时代·诗论》
时代的投影与真实的感受相结合,感情朴实真诚而富有感染力时代的投影与真实的感受相结合,感情朴实真诚而富有感染力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真实朴素的诗句,来自诗人内心深处,道出诗人永恒的“土地”情结 • 诗人把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从虚处落笔,以“假如”开头,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从虚处落笔,以“假如”开头,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 • 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挚爱的土地,至死也不会离开——“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以鸟儿对土地的执著、赤诚之爱,艺术地塑造了一个土地的忠诚歌者形象。
第一节:虚拟视角 • 从鸟儿的视角去想像、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形象含蓄; • 第二节:实写视角 • 从诗人自我的视角实写,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直抒胸臆。 • 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
全诗回旋着忧郁的调子 • “艾青式”的忧郁: • 浸透了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 忧郁里浸透着诗人对祖国、人民深沉的爱
艾青: “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 ——《诗论》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土地”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牛汉《艾青名作欣赏·序言》: 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这是因为他和他的诗凝聚着并形成了一种近似大自然的气象和氛围,这是因为他和他的诗,始终生息在一个悲壮而动荡的伟大时代,与民族的土地的忧患和欢欣血肉相连。
圆桌议题 • 我们说余光中用写诗的方式写散文,这从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 《听听那冷雨》是如何将愁情与雨景交汇相融的? • 艾青笔下的“土地”意象有何基本内涵? • 比较《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我爱这土地》在艺术特色上的差异。
拓展阅读 张汝伦:《乡愁》 牛汉:《绵绵土》 李苇:《放蜂人》 普列姆昌德:《这是我的祖国》 赫尔德林:《故乡吟》 董桥:《给后花园电灯》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奥纳夫·古尔布兰生:《童年与故乡》 黄永玉:《往日 故乡的情话》(永玉六记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