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406 Views
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 Chines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第05 講 漢語方言與地域文化. 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哲學與社會問題研究所. 1. 七大方言 (區域) 1. 北方方言 2. 吳方言 3. 湘方言 4. 閩方言 5. 贛方言 6. 粵方言 7. 客家方言 北方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即官話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內部一致性較強。在漢語各方言中它的分佈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73%。官話通稱北方方言,即廣義的北方話。學者一般認為南方的官話是北方人南遷而形成的。
E N D
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 Chines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第05講 漢語方言與地域文化 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哲學與社會問題研究所 1
七大方言(區域) • 1.北方方言2.吳方言3.湘方言4.閩方言5.贛方言6.粵方言7.客家方言 • 北方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即官話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內部一致性較強。在漢語各方言中它的分佈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73%。官話通稱北方方言,即廣義的北方話。學者一般認為南方的官話是北方人南遷而形成的。 • 官話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一般可以分為 4個支系,即4個方言片(或稱 4個次方言):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 • 一個現場調查:操北方方言的學生人數比例。
漢語按地位分為兩大類:北方話和其他六大南方漢語,北方話由於和通用語之間在語音、辭彙、語法十分接近,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即現代漢語,英文稱作Mandarin-Chinese。其他南方漢語沒有官方語言地位,除粵語,客家話,閩南話,北部吳語之外,其他都沒有規範化,處於衰落,消失的境地。除了閩語是保留了很多上古漢語Old Chinese特徵外,其他都和廣韻能對應起來,屬於中古漢語Middle-Chinese後裔。粵語,客家話,贛語很大程度上是中古漢語的北朝漢語後裔,而吳語,湘語可能是南朝漢語的後裔。 • 十送紅軍
历史人口迁移与方言形成 • 人口遷移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現象 • 原因:戰亂、災荒、瘟疫、人為迫遷
上古人口遷移與方言 • 周王朝的“雅言”與“方言” • “小方言”與“大方言”:“同化” • 注:方言:各諸侯國的地方話而不是異族語言。
“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由女而出為嫁也。逝,秦晉語也。徂,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由女而出為嫁也。逝,秦晉語也。徂,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 • ----《方言》卷一
案例1:秦始皇征戰移民 案例2:漢武帝征戰移民
中古人口遷移與方言 • 中古人口遷移三個時期 • 第一時期:東漢末年至三國紛爭時期 • 第二時期: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時期 • 第三時期:中唐的安史之亂時期
1.東漢末年至三國紛爭時期 • 中原、關中士民大規模舉家南遷:西南和東南方向(荊、襄;成都平原;吳國、揚州、杭州、嶺南等地) • “關中膏腴之地,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餘萬家” • ----《三國志∙魏志∙衛凱傳》
2.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時期 • 百年民族戰爭,百萬人口遷移 • “晉江”地名的來由:晉移民
3.第三時期:中唐的安史之亂時期 • 壯者死刀鋒,弱者填溝壑 • 李光弼大破叛軍“斬虜十萬”,郭子儀大敗叛軍則“斬首十萬級,橫屍三十裏”
吐蕃、回紇、戎狄等少數民族趁機擄掠北方漢族人民,造成西北、新疆大批漢族人的存在。吐蕃、回紇、戎狄等少數民族趁機擄掠北方漢族人民,造成西北、新疆大批漢族人的存在。 • 唐代北方移民大量進入江西,奠定贛方言,江西還是北方移民南遷的中轉站
近代人口遷移與方言 • 特點:明清以來的人口遷移大多是近距離、小規模,方言區形成趨於穩定和明朗,近代漢語方言區基本上已接近現代漢語方言區的規模。
1.北方方言大區 • “混化”→“北人音”→“中原之音” • “四海同音,上自縉紳講論治道,及國語翻譯,國學教授言語,下至訟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 •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
“元諭用白話,我看大概出於官意,然則元曲之雜用白話,恐怕與此種風氣有關。白話之地位忽尊,便大踏步闖入文言營去了。”----《魯迅全集•書信•(1933年致鄭振鐸)》“元諭用白話,我看大概出於官意,然則元曲之雜用白話,恐怕與此種風氣有關。白話之地位忽尊,便大踏步闖入文言營去了。”----《魯迅全集•書信•(1933年致鄭振鐸)》 • 東北地區北方方言的形成主要在清中葉以後:山東移民
2.其他方言 • 南宋時代吳方言分佈區域比現代要大 • 閩方言與閩南人的大規模外遷 • 嶺南望族與粵方言 • 客家方言乃原本北方漢民南遷之後保持原有語言不變 • 真正的湘方言區域大約不到40個縣 • 贛方言的形成很可能與客家話共生大約在宋代
人口遷移是歷史的社會文化現象,方言是社會歷史文化變化的產物,一種方言就是一種地域文化人口遷移是歷史的社會文化現象,方言是社會歷史文化變化的產物,一種方言就是一種地域文化 • 請說出你家鄉的一句有代表性方言並闡述其文化意義。
請用7大方言朗誦詩歌 • 《雨巷》 • 戴望舒 • 撐著油紙傘,獨自 • 彷徨在悠長、悠長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著 • 一個丁香一樣地 • 結著愁怨的姑娘 • 她是有 • 丁香一樣的顏色 • 丁香一樣的芬芳 • 丁香一樣的憂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怨又彷徨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 撐著油紙傘 • 像我一樣 • 像我一樣地 • 默默彳亍著 • 寒漠、淒清,又惆悵 • 她默默地走近 • 走近,又投出 • 太息一般的眼光 • 她飄過 • 像夢一般地 • 像夢一般地淒婉迷茫
在雨的哀曲裏 • 消了她的顏色 • 散了她的芬芳 • 消散了,甚至她的 • 太息般的眼光 • 丁香般的惆悵 • 撐著油紙傘,獨自 • 彷徨在悠長、悠長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飄過 • 一個丁香一樣地 • 結著愁怨的姑娘
地域文化在方言中的展示 • 1.物產辭彙反映不同物質文化 • 例:山西的煤
2.飲食辭彙體現地區飲食文化 • 中國民間小吃十分豐富, • 如北方的餃子、麵條、拉麵、煎餅、湯圓等; • 南方的燒麥、春捲、粽子、圓宵、油條等。
此外,各地依其物產及民俗風情,又演化出許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此外,各地依其物產及民俗風情,又演化出許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 • 上海的蟹殼黃、南翔小籠饅頭 •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桂發祥大麻花 • 太原的刀削麵 • 西安的牛羊肉泡饃 • 蘭州的拉麵 • 新疆的烤羊肉 • 山東的煎餅 • 安徽的臘八粥 • 浙江的酥油餅 • 四川的夫妻肺片 • 雲南的過橋米線
3.節日辭彙反映民俗文化 • 山西忻州、定襄、原平三市的“摔跤”比賽
4.各地葬俗反映不同殯葬文化 • 老北京的葬俗 《菊豆》中的出殡
5.地方戲曲和民謠的辭彙是方言文化的典範 • 各大方言區均有其戲曲文化 • 京劇 • 越劇、滬劇 • 莆仙戲、潮劇 • 粵劇 • 花鼓戲 • 採茶戲 • 秦腔、黃梅戲
漢語方言之間最明顯的差異表現在語音、其次辭彙、再其次語法。漢語方言之間最明顯的差異表現在語音、其次辭彙、再其次語法。 • 語音:五角場坐落在上海的楊浦區,是上海市的城市副中心。 • 辭彙:“餛飩”,武漢、揚州稱“水餃”,南昌稱“清湯”,廈門稱“扁食”
《論語· 述而第七》:“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 孔穎達《正文》中說:“雅言,正言也。” • 《辭海·雅言》說:“雅言,古時稱‘共同語’,同‘方言’對稱。”
“雅言”就是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現在的陝西西府方言為最接近周朝雅言的語言,至今仍保留有部分古老的發音。“雅言”就是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現在的陝西西府方言為最接近周朝雅言的語言,至今仍保留有部分古老的發音。 • 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語言為基礎,周朝的國都西岐(今寶雞市東岐山縣)地區的語言為當時的全國雅言。
關西秦聲,在古代之所以稱作雅言並做國語使用,除了王朝一統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語調發音還有高雅、文雅、風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脫俗之義,娓娓道來圓潤清麗,美妙悅耳,理應成為國家正音,人人學範,學說秦聲雅言成為附庸風雅之風尚。《詩譜》載:“商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論語駢枝·釋雅言》曰:“夫子誦詩、讀書、執禮必正言其音。”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諸侯國雅語推廣人員進行語言文字教範和語音訓練,統一通用文字和發音標準,以“達其志,通其欲。”關西秦聲,在古代之所以稱作雅言並做國語使用,除了王朝一統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語調發音還有高雅、文雅、風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脫俗之義,娓娓道來圓潤清麗,美妙悅耳,理應成為國家正音,人人學範,學說秦聲雅言成為附庸風雅之風尚。《詩譜》載:“商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論語駢枝·釋雅言》曰:“夫子誦詩、讀書、執禮必正言其音。”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諸侯國雅語推廣人員進行語言文字教範和語音訓練,統一通用文字和發音標準,以“達其志,通其欲。”
中原雅言的歷史達一千五百多年。周以後,各朝隨著國都的遷移,雅言的基礎方言也隨之修正,歷代正統漢族王朝,都不遺餘力的推廣雅言。雅言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最高峰,達到了一字一音,唐詩宋詞作品大量湧現,各周邊國家皆爭相學習中原雅言。中原雅言的歷史達一千五百多年。周以後,各朝隨著國都的遷移,雅言的基礎方言也隨之修正,歷代正統漢族王朝,都不遺餘力的推廣雅言。雅言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最高峰,達到了一字一音,唐詩宋詞作品大量湧現,各周邊國家皆爭相學習中原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