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92 Views
馬 達 加 斯 加. 四年二班二十一號 黃莉晶.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 Repoblikan'i Madagasikara ,前稱 馬拉加西共和國 )是 非洲 東海岸的 印度洋 島嶼 國家 。馬達加斯加島是非洲第一、 世界 第四大的 島嶼 , 面積 590,750 平方公裡;到 2004 年 為止, 人口 共有 1644 萬人; 首都 及最大城市為 塔那那利佛 ( Antananarivo )。馬達加斯加擁有全球 5 %的 動植物 種類,其中 80 %為馬達加斯加所獨有。. 地理位置. 更多馬達加斯加的圖片.
E N D
馬達加斯加 四年二班二十一號 黃莉晶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Repoblikan'i Madagasikara,前稱馬拉加西共和國)是非洲東海岸的印度洋島嶼國家。馬達加斯加島是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的島嶼,面積590,750平方公裡;到2004年為止,人口共有1644萬人;首都及最大城市為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馬達加斯加擁有全球5%的動植物種類,其中80%為馬達加斯加所獨有。 地理位置
特徵習性 棲息於馬達加斯加島東海岸的雨林,樹棲性、晝行性。頭體長70公分,尾長僅5公分,體色大多為黑色,於臉、喉、前肢、背、肢側為灰色。背基部有明顯的三角斑。食物以果實和樹葉為主。為消化粗纖維食物,牠們生有發達的盲腸,腸內細菌有助於發酵分解植物性纖維,有時牠們也會吞食泥土幫助消化。光面狐猴通常營家庭單位的小群體生活,夏季是交配期,懷孕期約120~150日,每胎一仔,每隔三年一產,性成熟需8~9年。光面狐猴常連合所有的個別家庭群體進行大合唱(大叫),每天唱個1~7次不等。「合唱」應該是和族群連繫或領域宣告有關。 馬達加斯加的動物
馬達加斯加 • 世界版圖劃歸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人類出現時間距今僅一千五百年左右第一批人馬拉加西人傳承的是六千公里外東南亞島嶼形塑的南島洲一種全新的南島民族認同就像馬拉加西人的微笑正在百廢待舉的島上綻放讓馬達加斯加島不再侷限於世界的邊緣
千萬年的海峽阻隔,脫胎於非洲地質的島上,演化出許多具有亞洲溫和性情的特有種生物。在伊莎羅公園裏,處處可見矯捷的狐猴,圖一為其中分布甚廣的一種,圖二則是名聞遐邇的環尾狐猴。千萬年的海峽阻隔,脫胎於非洲地質的島上,演化出許多具有亞洲溫和性情的特有種生物。在伊莎羅公園裏,處處可見矯捷的狐猴,圖一為其中分布甚廣的一種,圖二則是名聞遐邇的環尾狐猴。 馬達加斯加*&&&
行動遲緩的變色龍,無論世界最大或最小的種類也都出現在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的說明 • 對兩爬族來說,馬達加斯加應該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所來自這裡的兩爬類絕大多數都很稀有因此也 • 十分昂貴.真正認識這個非洲島國的人應該不多. 馬達加斯加島是世界第四大島,僅次於格陵蘭,新幾內亞,和婆羅洲.雖然被稱做島,但事實上以島上的生物和 地理上的特性以及分裂自非洲大陸的起源,都使它有成為迷你大陸的資格,它位於非洲東岸隔著300公里寬 的莫三鼻克海峽與東非莫三鼻克相望.面積共有59萬平方公里,與法國相當,人口約一千二百多萬,由非洲人, 印度人和阿拉伯人融合而成,是標準的地廣人稀.由於全島遍佈紅色的土壤,有人稱它為"紅色的島嶼".全島 地形多變化,東部為低地,西部為平原,中部為高地,北部有高山而南部為高原和沙漠地形.全年分乾濕兩季,乾 到十月間較為涼爽,濕季自十一月季為五月到隔年四月比較悶熱.
馬達加斯加的說明 • 葡萄牙人在西元一五OO年間首先到達島上,而法國在西元一八八三年征服該島,展開了約八十年的殖民活 • 動,直到一九六O年馬達加斯加島才脫離法國獨立為馬達加斯加共和國,首都安塔納那利佛(Antananarivo)位 • 於中部.人口約有八十多萬.這個國家八成人口從事農業,平均個人年所得240美元,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 由於地形上的封閉,馬達加斯加島得天獨厚的韻育了許許多多的特有動植物與海洋生物,其中爬蟲類就佔有 將近270種可以算是是島上最大的種類.其中又有90種左右是特有種.在爬蟲類中守宮佔有60多種,種類繁多, 蛇類也佔有60多種,分佈在全島各地,而且全部是沒有毒性的蛇類,也很特異.兩棲類也至少有150種以上,其中 九成是特有種.更特別的是島上的兩棲類完全是蛙類,沒有蠑螈等有尾類,也沒有蟾蜍類,主要分佈在東部的 森林地區;當然最有名的爬蟲要屬變色龍了.島上的變色龍種類也不遜於守宮類,共有約54種之多,從體長3公 分到60公分以上都有,佔了全世界變色龍種類的三分之二,十分驚人.比較起來龜類就少多了,但四種特有的 陸龜中就有安哥洛卡龜和幅射龜兩種名列CITES附錄一的保育類動物.當地人應該吃掉不少.
馬達加斯加的說明 • 馬達加斯加當地居民習慣以火耕方式開墾農地,以及取自大自然的漁獵生活方式,導致雨林區和各類生物的 大量消失,在上個世紀已造成島上二十種以上的生物絕種,更因為島上的生物大多是特有種, 以瀕臨絕種的 威脅也就更為嚴重.所幸馬達加斯加政府在九O年代已嚴格執行保育措施而大幅減低了人為開發對環境與 生態的衝擊.我們才更有機會欣賞到來自島上的特殊生物.
馬達加斯加在哪裡? • 在非洲的東南方喔附帶一提它的地理環境跟台灣很像一樣是在大陸的東南方 一樣四面環海 經緯度也差不多只是一個在北緯一個在南緯不過他是個大島嶼 台灣與大陸隔台灣海峽 他與非洲隔莫三比克海峽不過他是世界第四大島 所以氣候跟台灣有所差別它島上有沙漠的存在....其實在這個經緯度的範圍是沙漠的盛行地看看廣大的非洲就知道了不過台灣得天獨厚 比較小 四周水氣都可以到達所以沒沙漠 四季如春
~馬達加斯加~ • 自然地理:位於印度洋西南部,隔莫桑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是世界第四大島,面積62.7萬平方公里(包括周圍島嶼),海岸線長5000公里。全島由火山岩構成。中部為海拔800-1500米的中央高原,察拉塔納納山主峰馬魯穆庫特魯山海拔2876米,為全國最高點。東部為帶狀低地,多沙丘和瀉湖。西部為緩傾斜平原,從500米低高原逐漸下降到沿海平原。有貝齊布卡、齊裏比希納、曼古基和曼古魯四條較大河流。東南沿海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溼熱,季節變化不明顯;中部為熱帶高原氣候,溫和涼爽,西部為熱帶草原氣候,乾旱少雨。
馬達加斯加! • 首都: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人口120萬(2000年),塔那那利佛座落在馬達加斯加中部高原一個馬蹄形的山脊上,是一個接近赤道的高原城市。塔那那利佛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座具有亞、非、歐三大洲混合風格的城市。塔那那利佛是全國的交通樞紐,工業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西半部。
馬達加斯加 簡史:16世紀末,伊麥利那人在島中部建立了伊麥利那王國。1794年伊麥利那王國發展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19世紀初統一全島,建立馬達加斯加王國。1896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58年10月14日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6月26日宣佈獨立,成立馬爾加什共和國,亦稱第一共和國。1975年12月21日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亦稱第二共和國。1992年8月,舉行全國公民投票透過“第三共和國憲法”,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馬達加斯加的政治~ • 政治:1992年9月頒布的第三共和國憲法規定,馬爾加什人民組成一個政教分離、有組織的主權國家,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由全民直接普選產生,任期五年。
馬達加斯加的經濟 • 經濟:馬達加斯加是聯合國認定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2003年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39美元,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75%。經濟以農業為主,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種植大米,其他糧食作物有木薯、玉米等。主要經濟作物有咖啡、丁香、棉花、劍麻、花生和甘蔗等。香草產量及出口量居世界首位。馬達加斯加礦藏豐富,石墨儲量居非洲首位。森林面積為12.3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21%。
馬達加斯加的外交 • 外交:奉行不結盟和睦鄰友好政策,推行“全方位”務實外交。主張在尊重主權和非意識形態的基礎上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強調外交為經濟發展服務,尋求合作夥伴多樣化。
馬達加斯加的國旗 •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靠旗桿一側為白色豎長方形,旗面右側為上紅下綠兩個平行橫長方形,三個長方形面積相等。白色象徵純潔,紅色象徵主權,綠色象徵希望。
馬達加斯加的國徽 • 國徽:呈圓形。圓面中間是馬達加斯加國土輪廓,上部為旅人蕉(國樹)枝葉,下部為稻田圖案和水牛頭。圓周上方的文字為當地語——馬爾加什語的“馬達加斯加共和國”,下方為棕櫚枝葉,底部寫著民族格言“祖國、自由、正義”。
馬達加斯加 • 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上擁有世界上最奇怪的肉食目哺乳動物--長得像貓像狗又像熊,研究顯示牠們都是起源自一群漂洋過海的動物。^^^^^^^^^^^^^^^^^^^^^^^^^^^^^^^^^^^^^^^^^^^^^^^^^^這東西就是馬達加斯加長尾貍貓, 靈貓科的東東通常這個謎題的解決方式是找尋化石,可是馬達加斯加在關鍵的六千五百萬年前至二百萬年前的化石乏善可陳。所以耶魯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Anne Yoder只好求助於DNA的記錄。他們對馬達加斯加、非洲和印度的肉食目哺乳動物等的四^^^^^^通常譯為食肉目個基因作定序。
馬達加斯加 • 透過序列的比對發現,雖然馬達加斯加的肉食目哺乳動物長得大不像,但他們的DNA顯示牠們可編為一個家族,而且全都是在二千四百萬至一千八百萬年前從非洲遠道而來的貓鼬樣動物演化而來。之前學界認為馬達加斯加肉食目哺乳動^^^^^^^^^那個原文的意思應該是翻成"靈貓科動物"物分為二至四個支系,意味著多次獨立的殖民事件。^^^^^^^^^^ colonization在生物地理上不能翻成"殖民事件", 這個應該是翻譯成"多次獨立的入侵事件" (或, 定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