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0 likes | 1.05k Views
第三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任何心理活动过程都以注意为开端,并伴随心理过程的始终 。.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注意与编码. 注意和编码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第一步。. 编码,是人脑把外部刺激转化为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 注意的特点. ( 1 )指向性. ( 2 )集中性. ( 3 )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 二、注意的功能. ( 1 )选择功能. ( 2 )保持功能. ( 3 )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
E N D
第一节 注意 • 任何心理活动过程都以注意为开端,并伴随心理过程的始终。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注意与编码 • 注意和编码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第一步。 编码,是人脑把外部刺激转化为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
注意的特点 • (1)指向性 (2)集中性 (3)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 • (一)无意注意 •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的,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 • ①刺激物的强度 • 任何相当强烈的刺激都会使人不由自主的加以注意。
在无意注意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激强度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在无意注意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激强度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
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 刺激物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其他刺激物存在显著差别时会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 研究发现,活动的刺激物、变化的刺激物比不活动、无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 新异的事物较千篇一律、刻板的、多次重复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绝对新异性 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 刺激物的 新异性 相对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 • 人的个性倾向性决定一个人无意注意的方向。
①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 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期待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从而引起无意注意。
②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 心境开朗,心情愉快,平时不大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也很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反之,心境忧郁,平时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事物,也不容易引起注意。
(二)有意注意 • 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心理学文献中也把有意注意称为积极注意或意志注意。
维持有意注意依赖下列条件 • 1.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程度。 2.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 3.组织相应的操作活动。 4.尽量排除环境中分散注意的干扰因素。
(三)有意后注意 •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注意的特征 • (一)注意的广度 • 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的广度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 •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活动在某一时间内的高效率。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活动在某一时间内的高效率。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 注意的对象和人的积极性都对注意稳定性产生影响
(三)注意的分配 •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注意分配的最重要条件 1、同时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悉的,可以将注意集中在比较生疏的活动中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彼此之间毫无联系,就会很困难
(四)注意的转移 •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 1、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 2、引起注意专业的新对象(新活动)的性质 3、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五、注意的发展规律 • (一)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二)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感知觉的重要性 • 赫伯(Hebb)在1954年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
一、感觉的含义 • 感觉(sensation)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五种代表性的感觉 视觉 味觉 听觉 触觉 嗅觉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 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反之,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物的感受性也不相同。
绝对感受性 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 E=1/R。 • 其中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 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觉阈限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H.Weber,1795—1878)发现,能够被有机体感觉到的刺激强度变化与原刺激强度之比是一个常数。
感觉变化 • 人的感受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感受性会出现暂时提高或降低的现象,称为感受性的变化。
1.感觉适应 •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 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同时对比 感觉对比 指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继时对比
3.感觉相互作用 • 感觉相互作用指几种不同的感觉发生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三、知觉 • 知觉(perception)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例如,当我们行走在林荫道上,不仅看到各种颜色,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而且认识到这是美丽的花园、那时汽车在行驶、人群在川流不息,即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花园、汽车、人群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