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第二單元

第二單元. 漢族以前台灣政經環境的發展和變遷. 發展分期. 1. 史前時期 (1624 以前 ) 2. 荷據及明鄭時期 (1624—1684) 3. 清朝統治時期 (1684—1894) 4. 日據時期 (1894—1945) 5. 光復以後 (1945 以後 ). 台灣名稱的由來. 1. 古代 : 蓬萊仙島 . 夷州 . 琉求 . 2. 元代 : 瑠求 . 3. 明代 : 小琉求 . 東番 . 大員 . 台灣 4. 清代 : 台灣府 . 台灣 : 原住民語音 閩南語”埋冤 “. 福爾摩沙 (Ilha Formos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單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單元 漢族以前台灣政經環境的發展和變遷

  2. 發展分期 1.史前時期(1624以前) 2.荷據及明鄭時期(1624—1684) 3.清朝統治時期(1684—1894) 4.日據時期(1894—1945) 5.光復以後(1945以後)

  3. 台灣名稱的由來 1.古代:蓬萊仙島.夷州.琉求. 2.元代:瑠求. 3.明代:小琉求.東番.大員.台灣 4.清代:台灣府. 台灣:原住民語音 閩南語”埋冤“

  4. 福爾摩沙(Ilha Formosa) 1545年葡萄牙人對台灣的稱呼. 意為“一片青翠山林” 即為美麗島. 外在: 植生覆蓋完整且一片翠綠. 內在: 適合農業發展.因為水和溫度 的條件良好.

  5. 史前時代 1、族群眾多、以漁獵及採集為 主,慢慢發展及簡單農業生 活. 2、文化複雜 3、社會型態互異

  6. 史前時代分期(15000B.C--1600A.D) 1.舊石器時代(15000B.C— 3000B.C) 2.新石器時代(5000B.C—1A.D) 3.新石器----鐡器時代(1A.D— 1600A.D) 4.鐡器時代(600A.D—1600A.D)

  7. 舊石器時代(15000 B.C.--3000B.C). 1.長濱文化(八仙洞)為代表.台 灣最十古老之史前文化. 2.“偏鋒砍器”及“石片器”為主的器具. 3.生活型態以漁獵及採集為主.

  8. 新石器時代(5000B.C—1A.D) 1.大坌坑文化(5000—3000B.C.) 台灣最早之新石器文化位於海岸及海邊台地上。 2.牛駡頭文化(3000—2000B.C.) 中部繩紋紅陶文化,漁獵及農耕生活。 3.牛稠子文化(3000—2000B.C.) 南部紅陶文化,有石棺群發現,漁獵及農耕生活。 4.圓山文化(2000—80B.C.) 北部貝塚文化,聚落出現,種植穀類的農耕(鋤耕)為主,青銅器出現。

  9. 新石器時代(5000B.C—1A.D) 5.營埔文化(2000B.C.—200A.D.) 中部灰黑陶文化,稻作出現,推測有固定喪葬制度。 6.大湖文化(1300B.C—400A.D) 南部黑陶文化,石器以源自中央山脈的板岩為主。 7.卑南文化(3000B.C—1A.D.) 東部石板棺文化,分布於台東縱谷及台東以南的海岸 ,農業及狩獵為主要生活型態,墓葬出現 。 8.麒麟文化(3000B.C—1A.D.): 東部巨石文化,分於海岸山脈東側,農業和漁獵並重。

  10. 新石器----鐵器時代(一) 1.大邱園文化(1.A.D—1000A.D) 中部鐡器時期文化,濁水溪中游,農業在生活中占 極大比重。 2.蔦松文化(1A.D—1600A.D) 南部最晚之史前文化,陶環出現且形狀變化大。 3.番仔園文化(200A.D—1600A.D) 中部海岸的黑陶文化,石器數量漸少,鐵器出現。 4.十三行文化(500A.D—1600A.D) 北部鐵器時代文化,石器減少而消失,手工藝品 出現,文化持續到漢人來臨而受影響逐漸消失。

  11. 鐡器時代 1.年代約為600A.D----1600A.D. 2.代表為阿美文化.花蓮地區出土物和阿美族相近似,資料欠缺,故對此文化尚不清楚.

  12. 荷據時期(1624—1684) 1.地理位置上: 鄭和下西洋後開闢南洋航線、台灣海峽為航線必經的地方。荷蘭人以此把台灣做為國際貿易的轉運站。台灣成為中國、日本、南洋、歐洲貨物的集散地,成就台灣在300年前就有機會形成出口導向的商品經濟模式,並帶動台灣文化由草昧走向文明。 2.土地資源上: 可耕、可漁、可獵的地 方。荷蘭人依此取得巨大 經濟利益(稻米、蔗糖和鹿皮)。

  13. 勢力上的空間分佈 1.台南地區:荷蘭人 2.東北海岸:西班牙人 3.雲嘉地區:鄭芝龍等漢人 4.其他地區:原住民

  14. 荷蘭人對原住民的統治 1.設置地方議會處理原住民事務,以宗教、軍事武力(大砲 及長槍)為後盾。 2.實施瞨社制度利用漢人徵收賦稅。

  15. 荷蘭人對漢人的統治 1.以結首制的方式招募漢人開墾. 2. 稅目繁多且稅額苛重. 3.言論和行動嚴厲管制.

  16. 荷蘭時期台灣的貿易 1.台灣物產品的出口貿易. 2.荷蘭本國與外國物產的轉口貿易.

  17. 輸出與輸入 台灣輸往日本: 主要為鹿皮和砂糖,其次為中國生絲和陶瓷製品. 來自荷蘭和南洋的胡椒.香料.琥珀.麻布,藥材等. 台灣輸往中國大陸: 台灣之稻米.蔗糖.藤.香料和藥材. 台灣輸入荷蘭和南洋: 中國生產的生絲.黃金.陶瓷.布帛及台灣的藤和鹿皮.

  18. 分組討論 1.為何我們習以為常的以400年來的台灣發 展為基調論述台灣的發展? 2.原住民採集生活和環境的關係 3.荷蘭人留給台灣什麼? 延伸閱讀:台灣史100件大事 (上)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