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278 Views
郭 倩. 第十七章 幼儿的心理问题.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 第二节 幼儿心理问题及矫正. 第二节 幼儿心理问题及矫治. 一、幼儿的隐性障碍 — 注意力缺失. 二、幼儿情绪障碍. 三、行为问题. 四、品行障碍. 五、发展障碍. 三、幼儿的行为问题. 任 性 (一)表现: 1 、主动抗拒型: “ 不嘛 ” 、 “ 我就要 ” 2 、消极对抗型 3 、逆反型. 矫 治: 1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2 、暂时回避和忽略 3 、理解与约束并存. 自 损. (一)表现:
E N D
第十七章 幼儿的心理问题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 第二节 幼儿心理问题及矫正
第二节 幼儿心理问题及矫治 一、幼儿的隐性障碍—注意力缺失 二、幼儿情绪障碍 三、行为问题 四、品行障碍 五、发展障碍
三、幼儿的行为问题 任 性 (一)表现: 1、主动抗拒型:“不嘛”、“我就要” 2、消极对抗型 3、逆反型
矫 治: 1、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2、暂时回避和忽略 3、理解与约束并存
自 损 (一)表现: 拔头发、吸吮手指、反复舔吮口唇、啃咬指甲、个别患儿咬自己的口唇,手臂、反复碰撞头部等。 (二)矫治: 1、不应指责和打骂,需做耐心教育。 2、鼓励孩子参加集体生活,多做有益的游戏。 3、不让孩子接触电视电影中的惊险武打和血腥暴力镜头。 4、成人自己应以身作则,改掉坏毛病。 5、比较严重的自损行为,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厌恶行为疗法来治疗。
攻击性行为 (一)表现: 直接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 (二)矫治: 1、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的环境 2、巧用精神奖励法和惩罚 3、帮助幼儿转移情绪,提高宣泄的机会 4、对幼儿进行交往技能和自我保护的训练 5、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
残害小动物 (一)原因: (1)孩子的残忍行为往往是其心理上受到压抑的一种表现。 (2)自卑感和受歧视感也是使孩子产生残忍行为的原因之一。 (3)在父母娇惯下的孩子,容易形成利己主义,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愿望,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 (4)让孩子过多地听关于残酷、凶杀的故事,观看影视中的暴力镜头,也会造成孩子的残忍行为。 (5)有些孩子的残忍行为是由于好奇心而引起的。
(二)矫治: 首先,要分析清楚孩子做出伤害行为的原因。 其次,作为父母,最好先自我反省一下,在日常家庭生活 中,是否常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 然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教育孩子爱护动物,与小动物 交朋友,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睡眠障碍(夜惊、梦魇) • 夜惊 • ①什么是“夜惊”:夜惊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俗称“撒呓挣”,男孩夜惊多于女孩。 • ②原因:儿童夜惊,多由心理因素所致,如父母离异、亲人伤亡、受到严厉的惩罚等等。睡前精神紧张,如看惊险电影、听情节紧张的故事,或被威吓后入睡,都易发生夜惊。 • 卧室空气污浊、室温过高、盖被过厚、手压迫前胸、晚餐过饱等均是夜惊的诱因。 • 鼻咽部疾病致呼吸不畅,肠寄生虫病使小儿的睡眠受骚扰. • ③预防:改善不良环境,解除可使小儿精神紧张的种种诱因;培养好的睡眠习惯,起居有常;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 梦魇: 被追、跌落、落水等,醒后仍然可能有紧张、恐惧、面色苍白等
排泄障碍 遗 尿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湿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据统计,4岁半时有尿床现象者占儿童的10-20%,9岁时约占5%,而15岁仍尿床者只占2%。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一)原因: 引起遗尿的原因,有些是由于泌尿生殖器官的局部刺激,如包茎、包皮过长、外阴炎、先天性尿道畸形、尿路感染等引起,其次与脊柱裂、癫痫、糖尿病、尿崩症等全身疾病有关。但是绝大多数儿童遗尿的出现与疾病无关,是出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 • 心理因素:亲人的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母子长期隔离,黑夜恐惧受惊,均可导致孩子遗尿。有些孩子自幼没有养成控制小便的习惯和能力,一出现尿床,便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中,每天晚上睡前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再次尿床,继而产生自卑心理,使遗尿经久不愈。
(二)矫治: 1、调整饮食 :每天下午4点以后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2、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 3、行为疗法。 4、药物治疗。 5、物理疗法。
饮食障碍 神经性呕吐 (一)表现: 大多数发生在进食后或某种特定情况下突然呕吐,吐前对食物缺乏兴趣,没有食欲,呕吐时并无痛苦,80%的患儿起病于6岁以前。 (二)矫治: 1、家长和教师要保持镇定,避免用语言、表情等暗示和强化。 2、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 3、鼓励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4、呕吐严重时,应及早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