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钢琴艺术史 —— 现代主义音乐

钢琴艺术史 —— 现代主义音乐. 第七章. 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 主讲:任 陆. 钢琴艺术史 —— 现代主义音乐. 艺术家并不创作其他人认为是美的那样的作品,而是创作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冲动迫使他不得不创作的作品。 【 奥 】 勋伯格. 现代主义音乐. 代表人物. 拓展与研究. 钢琴艺术史 —— 现代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音乐.

karl
Download Presentation

钢琴艺术史 —— 现代主义音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第七章 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 主讲:任 陆

  2.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艺术家并不创作其他人认为是美的那样的作品,而是创作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冲动迫使他不得不创作的作品。 【奥】勋伯格 现代主义音乐 代表人物 拓展与研究

  3.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音乐 (modernist music) 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从历史风格的范畴而言,现代音乐特指20世纪中所创作的有特殊风格的作品,并非指所有写于20世纪的作品。属现代主义音乐范畴的有印象派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新民族乐派等。 现代音乐出现的征兆是音响的不协和性。这可以在19世纪许多浪漫主义作曲家如F.李斯特、.穆索尔斯基、E.格里格等人的作品中看到。德国作曲家R.瓦格纳最强有力地促进了古典大小调式和调性功能的瓦解,由此导向了“不协和音的解放”(勋伯格语)。在瓦格纳的作品中,他采用了许多半音化和弦的进行,和声从调式主音的束缚下被解放出来,传统的大小调式和调性关系开始动摇了。

  4.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音乐产生的社会环境 20世纪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等因素是社会动荡,矛盾加剧,引起社会心理发生变化,产生了更多的紧张;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作曲家创新求异更加心切,个人主义充分发展,创作不顾公众反映和社会效果的倾向变得普遍起来。他们的作品无法做到雅俗共赏,但一直坚持自己的作曲理念,表现纯粹音乐之美,其创作态度一向不是为了取悦观众。

  5.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音乐阶段及代表人物 表现主义 新古典主义 新民族乐派

  6.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音乐 简介 表现主义音乐,这个现代音乐的第一个主要流派,是以奥地利音乐巨人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韦伯恩为代表,紧随在印象乐派之后产生的、一种相悖于印象乐派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技巧的音乐流派。   表现主义最初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开端于美术界——1911年,画家康定斯基(1866-1944)、马尔克(1880-1916)、马克等人在德国创办了《青骑士》杂志,发表了多篇戏剧、绘画、音乐诗歌等方面的、有关表现主义的理论,掀起了表现主义运动的潮流。战后此潮流迅速风靡欧美,并先后在美术、建筑、戏剧、小说、诗歌、电影及音乐领域中产生重要影响。   表现主义,以其极大的主观性着眼于人类精神与体验的直接表现。在抗衡着印象主义客观性的同时,追求形式上的最大自由,打破旧有的传统观念的囿限,显示其表现主义的最大自由,打破旧有的传统观念的囿限,显示其表现主义的共性特征。

  7.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音乐,是"新维也纳乐派"针对法国的印象乐派所强调的、对自然中的朦表胧光色、虚无缥缈事物的描写的尖锐反驳。他们主张艺术要表现人类的思想本质和心灵世界。正像勋伯格所说:"艺术家为之奋斗的最伟大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表现他自己","我们的心灵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当他们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德奥现实生活充斥着痛苦和罪角的时候,他们便用音乐去表现自己内心所感受到的那种压抑、孤寂、苦闷、绝望、刺激和疯狂的情感。   表现主义音乐的最大特征,是无视传统,无视规则,不追求庞大、夸张,刻意追求精致、纯朴,抛弃印象派的玄妙模糊,力求于音乐表现的简洁、单纯、明快和热烈。   表现主义的意义,以无调性为其基本成分。由于抛弃了主属音的传统观念,八度中的十二个音的价值得以相等,从而使传统的旋律概念、节奏、节拍的组织,曲式的结构,和声与对位的感觉皆面目全非。融入十分自由的形式中的若干独特音的连续,带来了流动的、甚为发展的奇妙特色。而小巧、精致的乐队编配,常具单纯、明快的色彩。

  8.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 勋伯格 贝尔格 韦伯恩

  9.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阿诺尔德·勋伯格 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1951年7月13日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12岁开始作曲。作为作曲家,勋伯格主要靠自学成名。1901年赴柏林,在一个酒馆乐队任指挥,后到斯特恩音乐学院任教。此后,来往于维也纳和柏林两地,几乎没有中断过教学活动。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奥地利作曲家A.贝尔格和A.von.韦贝恩(他们师生三人常被称作新维也纳乐派)。1915—1917年勋伯格在奥军服役。1918年组织维也纳私人音乐演出协会,专门演出20世纪的新音乐。1933年,纳粹上台后移居美国。1935—1944年先后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40年入美国籍。1951年,勋伯格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7岁。

  10.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勋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曾经引起过很大的争议。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并且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他对音乐所进行的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曲家,如达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一般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从1897年至1908年。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带有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深受瓦格纳的影响,这时的作品还没有完全抛开调性。第二个时期大约从1908年至1912年,这个时期的作品已是“勋伯格风格”特点的作品了。这时期的音乐具有表现主义的特征,“十二音体系”他已完全成熟,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写出的。

  11.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勋伯格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908年以前为调性时期。主要受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影响,作品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气息,并把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半音化创作技法发展到了极限。如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1899,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队曲)、康塔塔《古雷之歌》(1900—1901)、交响诗《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1903)等。1908—1920年前后为无调性时期,他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无调性的音乐风格,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他的作品中,不同音高的各音之间的结合,不再像传统音乐那样,以某个音为中心,不协和和弦也不再像传统的音乐那样,需要“解决”到协和和弦。勋伯格采用无调性音乐风格是同他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特征相联系的。他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先后创作了一批无调性作品,成为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如单人剧《期待》(1909)和说白歌唱《月迷的皮埃罗》(1912)等

  12.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钢琴作品 三首钢琴曲Op.11 创作于1909年 六首钢琴曲Op.19 创作于1912年 五首钢琴曲Op.23 创作于1923年 钢琴组曲Op.25 创作于1924年 二首钢琴曲Op.33 创作于1932年 钢琴协奏曲Op.42 创作于1942年

  13.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阿尔班•贝尔格 ,1904年开始,跟随勋伯格学习,此前他几乎没有受过正规音乐培训。贝尔格把这位作曲前辈(实际上只比他大11岁)看作是朋友、父亲和音乐完人。学习四年后,他写了作品第一号,单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虽然作品的黯淡色调和浪漫主义晚期的忧郁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勋伯格和马勒的影响,但作品的丰富素材和无比自信无疑是大师手笔。1910年的《弦乐四重奏》是贝尔格在勋伯格门下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随后贝尔格就彻底背弃了一部作品必须具有一个主调的调性原则。1911年他与Helene Nahowski结婚,这一时期的音乐受到了他们爱情的影响。1912年为女高音和乐队而作的《阿尔腾伯格歌曲》(Altenberg Songs)反映了放荡和苦涩的性爱意识,这在贝尔格后来的两部歌剧中有着更深刻的宣泄。勋伯格并不认可《阿尔腾伯格歌曲》,为了使老师满意,贝尔格尝试更长大成熟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受马勒《第九交响曲》的影响),特地创作了《管弦乐曲三首》,题献给老师。

  14.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韦伯恩生于维也纳,1902年入维也纳大学学习音乐学,1904年起师从于勋伯格,与勋伯格、贝尔格组成新维也纳乐派(或称第二维也纳乐派)。纳粹占领奥地利期间,因受纳粹迫害(希特勒明令禁止演出第二维也纳乐派的音乐),不得不过隐居生活。1945年前往萨尔茨堡看望女儿、女婿,在宵禁时于户外吸烟,因语言上的误会,被一美国士兵误杀(该士兵在战后因懊悔而酗酒,于1955年身亡)。

  15.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音乐创作的阶段 第一阶段,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创作风格受古斯塔夫·马勒等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影响,主要作品Op.1帕萨卡里亚。 第二阶段,自由无调式音乐:在其老师勋伯格的影响下创作了大量无调式音乐,作品的规模越来越小,在配器上简洁的不能再简洁,同时韦伯恩的创作开始使用音色序列法,即音色组合在不停地变换中,一个音色组合一般只持续1、2秒。主要作品Op.21交响曲。 第三阶段,十二音音乐:这一时期韦伯恩除使用十二音作曲技法创作外,还进行了点描主义音乐的尝试,Op.27钢琴变奏曲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6.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韦伯恩与贝尔格虽然都以勋伯格的作曲方法为基础,但从20世纪音乐发展来看,贝尔格尽力把他拉回“过去” ,使它向传统靠拢,而韦伯恩更倾向与“未来” ,韦伯恩把勋伯格的作曲规则运用的更加彻底,更加理性化,因而他的音乐语言更加抽象主观,带有更多的实践性质。 1 ﹑旋律﹑和声﹑零碎片段缺少长线条,流畅的声部进行,多用宽音程的跳进,声部之间的关系不协和。 2 ﹑织体节约,常用小型室内乐队,配器与旋律﹑和声的零碎相配合,总是用不同的乐器频繁转换,突出乐器音色的不断变化。 3 ﹑曲式结构简短,很少用主题重复发展。他的兴趣在于强调个别音本身,而不是音与音的联系,用这种方式构成乐句和曲式,所以他的作品不仅短,而且短得出奇。 作曲特点

  17.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钢琴音乐作品 《钢琴变奏曲》Op.27 《钢琴五重奏遗作》,无编号 《四重奏》Op.22创作于1930年,为单簧管萨克斯小提琴钢琴而作 《 9件乐器协奏曲》 Op.24创作于1935年

  18.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新古典主义 总体特征 : 在美学方面要求各个方面均衡﹑完美﹑稳定。 在情感表现方面追求适度﹑有控制﹑普遍意 义上的情感, 而不是强调个人的﹑主观的,不像浪漫主义那样,过激而不加约束的情感。浪漫主义音乐强调的是热情﹑奔放﹑激越,新古典主义追求的是冷静﹑理智﹑清醒。 在形式结构上复兴浪漫主义以前的曲式,例如早期的组曲﹑托卡塔﹑大协奏曲﹑赋格﹑帕萨卡里﹑恰空等。恢复了严密的逻辑思维,清晰的音乐结构。 在作曲技法上,提倡复调音乐,调性明确,有时有双调性和多调性,复拍子比较多被采用,配器清晰透明,不像浪漫主义那么浓郁,也不像印象主义那么有色彩感,但音色仍是多变的,和声不受功能性的约束,出现了20世纪特有的和声效果,及尖锐﹑新奇﹑不协和的音响效果。

  19.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在音乐与其他艺术方面提倡“纯音乐” ,尽量使听众集中注意力于音乐本身,而不是借助于音乐以外的手段,如文学﹑绘画等,这种主张,使新古典主义音乐更注重器乐体裁,不太注重声乐体裁。 斯特拉文斯基 代表人物 普罗科菲耶夫

  20.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lgor Feodro-ovich Stravinsky,1882-1971) (Igor Feodorovich Stravinsky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原学法律,后跟随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业余学习音乐,终于成为现代乐派中名副其实的领袖人物。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父为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男低音歌手。他曾师从里姆斯基一科萨夫学作曲。1939年定居美国,并先后入法国籍和美国籍。作品众多,风格多变。 斯特拉文斯基在音乐创作风格上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早期的现代主义和俄罗斯风格到中期的新古典主义,再到晚期的序列主义。主要代表作为早期三部舞剧音乐《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其他重要作品还有舞剧《婚礼》、《普尔钦奈拉》、《阿波罗》、《竞赛》,歌剧《俄狄普斯王》、浪子的历程、《普西芬尼》、《诗篇交响曲》、《三乐章交响曲》等。

  21.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钢琴音乐作品 初期:《塔兰泰拉》创作于1898年 《谐谑曲》创作于1902年 《升F小调奏鸣曲》创作于1904年 《四首练习曲》 Op﹒7创作于1908年 《彼得鲁什卡》创作于1910-1911年之间,是一首芭蕾舞音乐改编曲 中期:《钢琴与管乐协奏曲》创作于1924年 《钢琴奏鸣曲》Op.2创作于1924年,创作此曲时研究了古典的样式。例如贝多芬的奏鸣曲,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稍慢板,第三乐章为托卡塔风格。 《双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943年-1944年

  22.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普罗科菲耶夫 普罗科菲耶夫是原苏联作曲家、钢琴家。自幼从母学习钢琴,5岁试写钢琴曲、9岁试写歌剧。14岁进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20岁举行首次个人交响乐音乐会。1918-1936年旅居美国、法国,从事创作和演出,36年回国定居,继续从事音乐创作。 1947年,获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称号;1943-1951年,6次获苏联国家奖金,1957年获列宁奖金。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早期(1902-1914)以管弦乐作品和钢琴作品为主,富于青春气息,音调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2)旅居国外时期(1918-1936)受西方现代音乐流派的影响,作品的节奏强烈、和声复杂、曲调仍带有俄罗斯悠长的音调;(3)后期(1936-1953)创作追随国际音乐新潮流,倾向于新古典主义。

  23.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音乐风格 普罗科菲耶夫自称其作品是四条基准线合作的结果。古典线一方面来自于他对历史元素如古舞蹈的怀缅,另一方面则是他对传统的继承。但这种新古典主义的作品只有一部,就是他的《古典交响曲》,而现代线则彰显他对大胆的和声,不和谐音和新颖的和弦组合的偏好。这些作品已到达调性的底线。而现代线则彰显他对大胆的和声,不和谐音和新颖的和弦组合的偏好。这些作品已到达调性的底线。第三条线被普罗科菲耶夫称为动力线。他的很多作品有着紧凑的节奏和粗犷的旋律。与之相对的是抒情线。普罗科菲耶夫能够将抒情和恬静的旋律突然带到尖锐强烈的情感冲击之中。另外,他的作品中幽默和讽刺也并不少见。普罗科菲耶夫的管弦乐有着独特的音响,这全赖其独特的配器,例如部分的小提琴和大号齐奏。

  24.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第一阶段 《第一钢琴奏鸣曲》 Op.1 1909年 《第二钢琴奏鸣曲》 Op.14 1912年 《第一二钢琴协奏曲》 Op.10 16 1912年 《托卡塔》 Op.11 1912年 《 第三﹑四钢琴奏鸣曲》 Op.28 29 1917年 第二阶段 《第三﹑四﹑五钢琴协奏曲》Op.26 53 55 分别创作于1921 1931 1932年 《老祖母的故事》Op.31 第三阶段《第六﹑七﹑八﹑九钢琴奏鸣曲》 Op.82 83 84 103,分别创作于1940 1942 1944 1947年 钢琴作品

  25.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新民族乐派 总体概述 新民族乐派是对19世纪民族乐派的继承和发展,他们都是运用了民间的素材,或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并对本民族音乐文化做出贡献。区别是作品内容的充实性和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深刻性有所削弱( 19世纪的民族乐派与民族运动有关),利用民间音乐创造新风格。 代表作曲家 捷克: 亚那切克 马蒂奴 匈牙利 :柯达伊 罗马尼亚: 埃乃斯库 美国 :艾夫斯 科普兰 俄国: 哈恰图良 巴托克 格什温

  26.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巴托克 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现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生于匈牙利的纳吉圣米克洛斯,自幼学习音乐,十岁登台演奏自作钢琴曲。1903年毕业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1907年任该院钢琴教授。1905年开始从事匈牙利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东欧各国、北非和土耳其,收集民歌达三万首以上。并对民歌的结构来源作了科学的分析,写了三部论著和数篇文章。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形成了以民间特点为主,充满节奏活力与丰富想象的独特风格。主要作品有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舞剧《奇异的满大人》,乐队曲《舞蹈组曲》、《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的音乐》、《乐队协奏曲》,三部钢琴协奏曲,六部弦乐四重奏以及许多乐曲、钢琴曲。其生活与创作道路坎坷不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由于法西斯迫害,于1940年流亡美国,生活凄苦,精神孤独,终因白血病客死他乡。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是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

  27.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音乐风格 巴托克将挖掘出来的民间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术的最高成就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民间音乐的旋律、调式和节奏构成了他的作品的灵魂. 1 、充满民间音乐气氛 2 、感人的力度、强烈的节奏 3 、和声采用“音轴和声” 4 、多调性,从未放弃调性原则 5 、采用“拱形的曲式结构” 6 、音响方面,把钢琴当成打击乐来使用

  28.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钢琴音乐作品 第一时期:1908年以前,民歌改编期 《钢琴小曲14首》Op.6 《献给孩子们85首》 第二时期: 1908年-1920年间,确立风格时期 《 6首罗马尼亚舞曲》 创作于1915年第一首是木棒舞,第二首是饰带舞,第三首是踏步舞,第四首是布秋姆人舞,第五首是罗马尼亚风波尔卡舞,第六首是快速舞曲。 第三时期:1926年以后成熟的创作时期。 《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926年,共13分钟 《 在户外》创作于1926年,约15分钟 《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分别作于1930年 1945年 ,约28分钟 23分钟 (Microcosms)1926-1939nian ,是为他儿子练习钢琴而写的练习曲集 小宇宙

  29.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小宇宙 共153首,分六册,内容由浅入深,是20世纪最好的钢琴教材,对了解20世纪音乐中的技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20世纪的和声语汇也有丰富的展示,如节奏和声等因素,至今仍有较高的教学价值。我们从各曲的标题来看,大致可以将这六册的153首区分成四类:一是有有关钢琴技巧的乐曲,如“半音阶” ﹑ “五声音阶” 等,而是有关音乐结构的乐曲,如“位置的交换” ﹑ “复音的练习” 等,三是性格小品,如“冥思” ﹑ “游船” 等,四是民族风格乐曲,如“匈牙利舞曲” ﹑ “自巴厘岛” 等 小宇宙中的大部分乐曲,都是通过钢琴独奏提示音乐的各种要素,不过其中也包含伴有歌词的作品,这些乐曲可以有弹奏者自己边弹边唱,或使用两台钢琴合奏,也可用小提琴和钢琴合奏。小宇宙不仅为儿童启示了音乐世界的自由与多样性,也可视为巴托克音乐创作的精髓,它概括了巴托克的音乐世界,是他创作风格的总结与缩影,是他似乎四年创作核心的体现。

  30.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1﹑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匈牙利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比较﹑研究,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匈牙利音乐发展﹑演变的清晰脉络,为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05年他前往巴黎参加五年一度的“鲁宾斯坦国际音乐大赛” ,这是为了纪念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所举办的比赛,深受国际音乐界的重视,也是年轻音乐家扬名的好机会,巴托克用《钢琴五重奏》﹑ 《钢琴与乐队狂想曲》,参加钢琴及作曲比赛,结果遭遇了失败,但是巴黎之行对他的影响很深,他检讨了自己的音乐方向,决定转向挖掘匈牙利的民间音乐,从1905年4月正式开始了民间音乐的研究工作,并在此时结识了柯达伊,两人踏上了共同探索民间音乐的道路。1906年底与柯达伊共同出版了《 20首匈牙利民歌》 ,民歌集的出版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他们并没有灰心,一直坚持了近30年,共整理出了六千多首民歌,成为了20世纪重要的音乐文化遗产之一。 2﹑对钢琴音乐教育方面,为我们留下了钢琴教学巨著《小宇宙》,小宇宙对于了解认识20世纪的钢琴音乐语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1.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格什温 乔治·格什温(GeorgeGershwin,1898-1937),美国著名作曲家,写过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数十部歌舞表演、音乐剧,是百老汇舞台和好莱坞的名作曲家。1924年为保尔·怀特曼的爵士音乐会写了《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爵士的手法。接着,创作了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并以描写黑人生活的歌剧《波姬与贝丝》达到创作的顶点。格什温的卓越贡献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马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虽缺乏熟练的写作技巧,却是个了不起的旋律天才。

  32.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乔治·格什温14岁时曾师从汉比策(C.Hambitzer)弹奏钢琴,表现出极高的天份。1914年高中辍学,进入纽约出版商雷米克(Remick)的公司,担任广告钢琴手。两年后辞职,开始创作。1916-1920年间主要从事歌曲创作,这些早期的歌曲以通俗易唱和富于旋律性而流传甚广,其中《斯瓦尼》(Swanee)使他一举成名。此后又创作了不少舞台音乐剧。 1924年发表交响曲《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使他成为世界级作曲家,克莱斯勒、艾尔曼、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等当代音乐家参加了首演。1925年,纽约爱乐乐团开始委托他作曲,由于未接受过正统的音乐教育,此时他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学习作曲理论,并得到了杜克(VernonDuke)、列万特(OscarLevant)和勋伯格等作曲家的帮助。1928年赴巴黎休养,创作了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30年代起开始涉足电影音乐,为好莱坞电影作曲。1932年的《为君而歌》(oftheeIsing)获普利策奖。1935年完成影响巨大的黑人歌剧《波吉和贝丝》(PorgyandBess)。1937年7月11日,格什温逝世于好莱坞。

  33.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格什温在美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国音乐长期为欧洲主流音乐影响,20世纪初才有明确表现美国国民性格的音乐出现,先驱者便是格什温。他将美国大陆流行的通俗爵士乐运用在传统音乐中,综合了欧洲音乐艺术、 、黑人歌曲等各种形式,创造出交响爵士乐,成为美国的音乐一种特色。这方面的代表作《蓝色狂想曲》,被认为是“容许爵士乐从酒吧间门里探出头来”的第一个成功的尝试。他的舞台剧与电影歌曲,也成为后来爵士乐或歌曲创作所仿效的标准。为了纪念这位作曲家,纽约爱乐乐团每年都要举行格什温作品专题音乐会。1945年,华纳公司以他的音乐和生平为基础,拍摄了电影《蓝色狂想曲》。格什温的哥哥艾拉·格什温(IraGershwin)是一位知名的百老汇歌词作家。 爵士乐

  34.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关于爵士乐 20世纪初,当欧洲地区音乐被印象派笼罩之际,在新大陆美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文化音乐——爵士乐,这种充满新鲜热情朝气的乐曲,借助电子媒体的力量,短时间内就传遍了世界各地,衍生出各种不同的风格。爵士乐虽崛起于美国,但源头是来自非洲的奴隶在日常生活中所哼唱的曲调,它是一种充满试验性不断演变的艺术,被统称为爵士乐。 爵士乐不但包括早期的蓝调,也包括摇滚乐布吉乌吉波普,是一种着重节奏,以即兴演奏为中心的器乐舞蹈音乐。1870年开始盛行于美国南方的黑奴地区,主要是工作及祈祷时唱的,包括蓝调及灵歌,其中以蓝调对美国的音乐影响最大,渗透到各种体裁中包括民歌流行歌曲甚至扩大到交响曲小步舞曲奏鸣

  35. 钢琴艺术史——现代主义音乐 曲。早期的爵士乐是极度的的即兴音乐,多半靠演奏者的技巧直觉及经验的,很少根据乐谱演奏,多数爵士乐演奏者均为受过正式的音乐训练,知识依靠传统的风格习惯,创作出新的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收音机的发展及美国人对公众舞蹈的兴趣,使爵士乐日益普及,此后爵士乐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风格。 格什温这样评价爵士乐: 我把爵士乐视为一种美国式的民俗,是一种比其他旋律和风格更能植根于美国人们血液中的音乐。爵士乐使借创作来表达自己个性音乐的美国人,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