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N D
溝壩校園鳥類介紹 組員:張凱鈞.許嘉佑.葉冠宇.張耀仁.董奕賢
夜 鷺 簡 介 • 夜鷺顧名思義是晝伏夜出的夜行性水鳥。除了繁殖期以外,白天大抵休憩於密林裡或白鷺鷥穴,夜間飛往水田、河邊、溪畔或養魚池等地捕食魚類、貝類、青蛙或昆蟲等。待黃昏白鷺鷥成群回巢時,牠們便離開棲息地,覓食至破曉。在飛翔時,會發出「刮-刮-刮-」的粗啞鳴聲。飛行時緩緩鼓翼,以滑翔的方式降落。在地上活動時,屈曲成為S型的頸部,粗而短,若發現食物則快速伸出啄食。在白鷺鷥穴裡通常和小白鷺、牛背鷺集體營巢,以樹枝、竹枝、乾草等為主材,築成粗拙的盤形巢。而繁殖期的夜鷺,腳部會略帶紅色。每當太陽下山後或是天色陰暗時,在溪流、水田或沼澤區附近常常可以看到夜鷺。牠們總是縮著脖子,鬼鬼祟祟地移動著身軀,像個形貌猥瑣的小偷一樣。牠們常常蹲著身體、站在水邊,以守株待兔的方式來等待食物。夜鷺的食物種類多而複雜,包括魚、蝦、昆蟲、兩棲爬蟲類,甚至連人們拋棄在水邊的垃圾也不放過,因此帶給人們極差的印象。 夜鷺是台灣普遍的留鳥,由頭頂到背部都是石板灰色,翅膀和腹部則為灰白色;在牠們的頭頂上,長出了幾根長長的白色飾羽,好似掛在腦後的小辮子;而發紅的雙眼,更活像是熬夜苦讀、睡眠不足的學生一樣。白天牠們多半躲在鳥巢中或陰暗的角落裡,到了夜裡才邊飛邊叫地出外覓食;因此台灣人給了牠們一個相當合適的外號,稱呼牠們為「暗光鳥」;民間甚至可以藉著牠們飛行的方向,來預測第二天的天氣如何哦! 夜鷺把巢築在平原或低海拔山區的樹林上,時常和其他鷺科鳥類的巢混雜在一起,形成特殊的「鷺鷥林」景觀。由於親鳥的喉囊可以貯存大量的食物,每當爸爸媽媽回巢育雛時,幼鳥往往可以好好地飽餐一頓。當夜鷺家的小孩長大到可以離巢獨立生活時,身上的羽色並不會馬上就變得和成鳥一樣,而是先有一段全身灰褐色,帶著白色斑點的亞成鳥時期。因此,想要分辨出夜鷺群中誰是老鳥,誰是菜鳥的話,可說是相當地容易呢![美麗桌布:成鳥 亞成鳥]
夜 鷺 的 習 性 • 夜鷺,身長約58公分,頭上和背部有黑藍色的光澤,後頭有2至3根白色長飾羽。翼、腰至尾羽,鼠灰色。眼橙色或黃色,腹面有污白斑。繁殖期眼紅色。亞成鳥背面褐色,有淡黃褐色斑點。腹面羽色較淡,有縱斑。 於飛行時偶而發出似『刮、刮』粗啞之喉音。常緊縮頸部,單足佇立,呈蹲縮狀。繁殖期與小白鷺、黃頭 鷺集體築巢於竹林、相思樹、木麻黃等樹上。部份為過境鳥。 • 牠有另外一個俗名叫「暗光鳥」,顧名思義牠是比較偏愛夜間活動的鷺鳥。許多中南部從事水產養殖的漁家,對夜鷺的印象極差,因為牠們常利用月黑風高的夜晚到養殖池塘偷食魚苗。夜鷺是很聒噪的鳥兒,牠們常在生活領域裡做出追趕族群的動作,弄得同類不得安寧。牠們的成鳥雌雄羽色相同與亞成鳥羽色差異很大,所以在成群的夜鷺裡,我們可以很容易分辨出牠們的長幼。夜鷺雖然不受漁民歡迎,但以賞鳥人的角度去觀察,牠們確實是一種體色造型都很美的鳥類。夜鷺,白天經常在密林中休憩,黃昏時成群飛往河邊、溪流及魚池內捕食魚類,清晨時分又陸續的飛回密林中休息。常與黃頭鷺及小白鷺成群在平地樹上築巢繁殖,形成鷺鷥營。
介紹大卷尾 • 組員:張凱鈞.許嘉佑.葉冠宇.張耀仁.董奕賢
大卷尾簡介 • 大卷尾Black Drongo • 【俗名】: 烏秋、阿秋箭【學名】: Dicrurus Macrocercus【分類】: 卷尾科【體型】: 29 公分 • 【簡介】 • 尾長而分叉,飛行技巧甚佳。生性好鬥,常追逐其他鳥類,通常喜歡棲息於樹頂或高處。 • 【特徵】 • 雌雄鳥同體色,皆為黑色而有光澤,嘴短且前端下鉤,全身有黑色光澤,尾羽甚長,有分叉。 • 【食性】 • 以昆蟲為主食。 • 【聲音】 • 漆卡秋、漆卡秋。
大卷尾棲息地 大 卷 尾 • 大卷尾,為台灣特有亞種。近似亞種分布於中國大陸之外,西自伊朗、阿富汗,東至馬來半島、中南半島和爪哇等地。牠們通常活動於村落,為與人類最接近的鳥類之一。以昆蟲為主食,常見棲止於電線上或棲坐於牛背上,如發現牛吃草或犁地時飛出來的昆蟲,則起飛捕食,而在其領域內,若是有烏鴉或鳶出現,則必將牠追擊逼退為止。大卷尾以昆蟲為主食,蜻蜓、煌蟲、金龜、虻、蠅等均為其食物。營巢於林緣的高樹或電線桿上,以芒草穗,禾草纖維等築成堅實的碗形巢。 • 資料來源:http://taiwanbird.fhk.gov.tw/org/03dbase/date_a30/date_a30_word.htm
洋燕介紹 • 組員:張凱鈞.許嘉佑.葉冠宇.張耀仁.董奕賢
洋燕簡介介紹 • 洋燕(燕科) • 英名:Pacific Swallow • 學名:Hirundo tahitica • 特徵:全長約13公分。背面藍黑色具有光澤,額與喉部鏽紅色,胸腹以下顏色淡橙色,猶如喉部顏色受水浸透而流至胸腹。尾羽分叉不明顯,如魚尾。 • 習性:出現於低海拔與平地,常會停棲在電線上,活動的地方通常是水塘、河床、田地附近,一邊飛行一邊捕食小昆蟲。園區內夏季普遍可見。
洋燕的外型特徵 • 特徵:背部黑色而有藍色光澤,額頭暗紅色;尾羽短,稍微分叉。臉頰、喉嚨至胸部上半部為暗紅色,胸部下半部份至腹部為漸淡之灰褐色。尾羽下面有白斑。飛行時,翅膀下面為灰黑色。多在平地及低海拔活動,常停棲於電線上。也常於池塘、農耕地,河床上空飛行。 • 洋燕跟家燕的型態很相似, 但洋燕剪刀式的尾羽沒有家燕那麼深長明顯。洋燕流線型的身體和快速的飛翔動作,可與家燕分庭抗禮呢!如果細心觀察,將會發覺洋燕的習性比家燕溫和,沒有群聚的壓力;洋燕在覓食、休息或求偶之際,會 有對同伴的禮讓行為。不像家燕會有爭棲息地盤或互相追逐的情形。此外遷移季節,洋燕常和家燕、赤腰燕或棕沙燕 常混雜在一起,想要增強辨識鳥類功力就要好好把握了。
黃頭鷺 • 組員:張凱鈞.許嘉佑.葉冠宇.張耀仁.董奕賢
黃頭鷺的棲息 黃頭鷺的習性和一般鷺鷥不盡相同:牠們很少到水中去獵捕魚類,而是以昆蟲和其他陸生小動物為主食。在平地的草叢間,常常可以看到牠們緩步行走、東張西望的覓食。牠們特別喜歡和田裡的牛群為伍,藉著走動的牛隻驚起草中的昆蟲時,來捕捉昆蟲填飽牠們的肚皮。有些黃頭鷺乾脆就站在牛背上,除了可以省下行走的氣力之外,還可啄食牛身上的寄生蟲或攔截附近的飛蟲,因此人們又稱牠們為「牛背鷺」。
黃頭鷺的外型特徵 • 【學名】:Bubulcus ibis • 【分類】:鸛形目,鷺科(Ciconiformes / Aredeidae) • 【體長】:50 公分 • 繁殖期其頭部、頸、及上胸飾羽鮮橙黃色,背部羽毛為黃金色,秋後逐換冬裝,全身呈白色而沒有飾羽,春月見飾羽。夏羽的羽色,頭部顯現黃色,所以稱為黃頭鷺,而嘴部會呈現繁殖羽的透明粉紅色,於是將快要進行繁殖了。
斑文鳥 • 組員:張凱鈞.許嘉佑.葉冠宇.張耀仁.董奕賢
斑文鳥特徵 • 話說斑文鳥在我家陽台築巢有一對時間了 , 我們都沒去打擾 , 最近更是聽到小鳥叫聲 .....可是今天老婆說小鳥叫了一整天了都沒看到親鳥回來 , 我們從白天擔心到晚上 , 又擔心他們熬不過今晚 , 今天很冷 , 最後只好動手了 , 希望菩薩保佑我的決定是對的 ... • 我把巢拿下來了 , 從我的雪樹上 , 打開發現五隻小小鳥 , 有長羽了 , 先餵了幾滴水 , 再把餵麻雀的小米叫老婆煮爛一點 , 冷後用餵狗狗吃藥的小針筒擠給小鳥吃 , 不敢餵太多 , 看他們脖子有小米的顏色了 ......我這樣對嗎 , 誰能指導我一下 ,我暫且憑小時後餵鸚鵡的經驗做 .....可是真的膽顫心驚 , 剛打開鳥巢聽到鳥叫一聲真的嚇了我好一大跳 ......還心有餘悸 • 另外 , 為什麼公母鳥都不在呢 ? 以前都定時四五點就回來ㄚ , 難道......有什麼不測 ..... • 菩薩保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