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6.1 碳氧单键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碳氧单键化合物类型. 6.1 碳氧单键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脂肪烃中氢被羟基 (―OH) 取代后得到的化合物称为醇 (alcohol). 6.1.1 醇的分类与命名. 6.1.1.1. 醇的分类. 按羟基多少,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 按照与羟基相连的 C 原子,可分为伯、仲、叔醇。 根据醇分子中烃基的类别 , 可分为脂肪醇和芳香醇。 脂肪醇中又可分为饱和醇和不饱和醇。. 6.1.1.2 醇的命名. 醇的系统命名法,选择含有羟基的最长碳连为主链,把支链看作取代基 多元醇的命名要选取带尽可能多的羟基的碳链作为主链.

karma
Download Presentation

6.1 碳氧单键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碳氧单键化合物类型 6.1 碳氧单键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脂肪烃中氢被羟基(―OH)取代后得到的化合物称为醇(alcohol) 6.1.1 醇的分类与命名 6.1.1.1.醇的分类 按羟基多少,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 按照与羟基相连的C原子,可分为伯、仲、叔醇。 根据醇分子中烃基的类别,可分为脂肪醇和芳香醇。 脂肪醇中又可分为饱和醇和不饱和醇。 6.1.1.2 醇的命名 醇的系统命名法,选择含有羟基的最长碳连为主链,把支链看作取代基 多元醇的命名要选取带尽可能多的羟基的碳链作为主链

  2.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1 碳氧单键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羟基直接与苯环的sp2杂化碳原子相连的有机化合物称为酚。 酚类命名,通常以酚作母体。 6.1.3 醚的分类与命名 醚是由氧原子连结两个烃基而成的化合物。通式为R—O-R或Ar—O—R或Ar—O—Ar。如果醚的两个基团相同,叫对称醚,两个基团不同的叫不对称醚或混合醚。 由氧原子与C原子共同构成一个环的结构称为环醚。 由三个以上的―OCH2CH2―重复单元组成的多氧大环化合物叫做冠醚 6.1.2 酚的命名 对称醚命名时,在二个基团的名称后加上醚字。 混合醚的命名,遵循以下原则: 1 烃基中有一个是芳香基时,芳香基在前,其它烃基在后来命名。 2 两个烃基都是非芳香基时,简单的烃基在前,复杂的烃基在后来命名。 3 结构比较复杂的醚,可以把简单烃基和氧作为烷氧基将较复杂的烃基当作母体来命名。 简单环醚的命名方法是叫“环氧某烷”。 冠醚的命名常常根据成环的总原子数m和其中所含的氧原子数n称为m-冠-n。

  3.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1 碳氧单键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4.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2 醇、酚、醚的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 醇: 中C-O及O-H键都是强极性键。 醇能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类似卤代烃)。 OH-碱性强,离去能力很弱。 醇分子中存在极性O-H键,故醇有一定的酸性。 若存在α-H,则醇可脱去α-H和羟基H,即发生氧化反应。 酚:羟基(-OH)与芳环相连。不易发生消去和亲核取代反应。 酚的酸性比醇强;这个共轭作用又增加了芳环的电子云密度,有利于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芳基醚: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容易发生,且难发生C-O键断裂类型的反应 芳基醚中无O-H键,无酸性。 烃基醚:能发生亲核取代反应,难氧化。 烃基醚中无O-H键,无酸性, 6.2.1 结构特征

  5.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2 醇、酚、醚的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 含C—O单键的化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力比烃大。醇和酚分子间能形成氢键;醚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醇和酚的沸点比含同数C原子的烃要高得多,醚的沸点同分子量相同的烷烃相差不大。 醇酚醚分子中,烃基的存在对分子的缔合有阻碍作用。随着烃基的加大,它们的沸点与相应的烃越来越接近。 醇酚醚与水之间形成氢键,在水中都有一定的溶解度。随着烃基的加大,它们在水中溶解度逐渐减小。化合物中所含羟基越多,熔、沸点和水中的溶解度加大。 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溶解度和熔沸点都比较低。例如: 邻硝基取代酚间硝基取代酚 溶解度0.2g/100mlH2O 1.35g/100mlH2O 沸点(70mmHg) 100℃ 194℃ 3.结晶醇的形成 低级醇能跟一些无机盐形成结晶醇或醇化物。结晶醇不溶于有机溶剂而溶于水。在有机合成工业和实验中常利用醇的这一性质来除出有机化合物中的少量醇。 6.2.2 物理性质

  6.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2 醇、酚、醚的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 6.2.3.1 红外光谱 游离羟基O―H:3650~3580cm-1;缔合O―H: 3500~3200 cm-1 C―O伸缩振动:1260~1000 cm-1。 C―O―C不对称伸缩振动:1275~1600cm-1。 6.2.3.2 质子核磁共振谱 6.2.3 光谱特征 醇酚活泼氢的化学位移 醇和脂肪醚:氧的邻碳质子化学位移为3~4ppm 芳香醚:氧的邻碳质子化学位移3.5~4.5ppm。

  7.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2 醇、酚、醚的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 6.2.3 光谱特征 乙醇的1HNMR

  8.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1.1 酸性 醇和酚的羟基都有一定的酸性。苯酚的pKa值在10 左右,其酸性比醇强。 酚钠能溶于水,但在CO2溶液中,又变为苯酚。 醇钠遇水时,会发生下面的反应。 酸性强弱顺序: H2CO2> PhOH > H2O > C6H11OH(环己醇) pKa 6.3 10 14 18 碱性强弱顺序为: NaHCO3< PhONa < NaOH < C6H11ONa 酚的这种能被碱溶解,而又能用酸将它从碱溶液中游离出来的性质,可用来检验和鉴定及提纯酚。工业上利用此性质回收和处理含酚废水。 6. 3 .1 断裂氢氧键的反应

  9.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1.1 酸性 对于取代苯酚,吸电子基团使苯酚的酸性增加。而供电子基团使苯酚的酸性降低。例: 酸性强弱顺序: 6. 3 .1 断裂氢氧键的反应 导致上述结果的电子效应可以从PhOH与PhO—的离解平衡看出 苯酚负离子的苯环上如有吸电子基,可使氧原子上的负电荷得到分散,稳定性增加,平衡往右移动酸性增强。反之,苯酚负离子稳定性降低,平衡向左移动,酸性减弱。

  10.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1.2 与活泼金属反应 醇的酸性与醇的体积大小有关,与金属钠反应的活性大小顺序为: CH3OH > 1°ROH >2°ROH > 3°ROH 利用醇同活泼金属的反应: (1)可以除去未反应完的金属钠,因金属钠与H2O反应剧烈,而与ROH反应较温和。 (2)可以制备无水乙醇,因H2O优先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碱和氢气而被除去。 6. 3 .1 断裂氢氧键的反应 6.3.1.3 与格氏试剂的反应 醇和酚都含有活泼氢,它们发生分解格氏试剂的反应。 醚与格氏试剂不发生反应,可用作反应溶剂。

  11.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1.3 与格氏试剂的反应 环醚与格氏试剂发生开环反应。环氧乙烷与格氏试剂作用是制备一级醇的重要方法。通过反应,可使格氏试剂中烃基碳链增加两个碳原子。 若要格氏试剂与含羟基化合物中其它官能团反应,则必须将羟基保护起来,待格氏试剂反应后,再脱去保护基。否则羟基干扰反应。例如: 6. 3 .1 断裂氢氧键的反应

  12.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1.4 芳基醚的生成 卤代烃与酚在碱溶液中反应生成芳基醚 6. 3 .1 断裂氢氧键的反应 硫酸二甲酯与酚在碱溶液中反应也生成芳基醚 酚易氧化,而醚难氧化,故此方法可用来保护酚。

  13.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1.4 芳基醚的生成 当卤代芳烃的苯环上含有强吸电子基时,卤代芳烃也能发生此类反应。例如: 6. 3 .1 断裂氢氧键的反应 反应过程为:

  14.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1.5 克莱森(Claisen)重排 烷基苯基醚在高温下很稳定,但烯丙基苯基醚加热至200℃会发生克莱森(Claisen)重排([3,3] σ迁移)反应 6. 3 .1 断裂氢氧键的反应 反应机理为: 重排时烯丙基进入酚羟基的邻位。

  15.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1.5 克莱森(Claisen)重排 当邻位有取代基时,经过二次[3,3] σ迁移反应,烯丙基则进入酚羟基对位。 反应机理为: 6. 3 .1 断裂氢氧键的反应 如果邻、对位都有取代基,则不发生重排反应。因 Claisen重排反应包括H―迁移反应,以恢复苯环的稳定结构。若邻、对位均有取代基,则[3,3] σ迁移反应后,不能恢复苯环稳定结构,能量上不利,故不发生Claisen重排反应。

  16.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1.6 与FeCl3的显色反应 凡带有C=C—OH结构的化合物,都能与FeCl3生成有颜色的络合物。苯酚具有这种结构,因而能与FeCl3生成有颜色的络合物。 不同取代苯酚与FeCl3溶液反应呈现不同的颜色,例如: 6. 3 .1 断裂氢氧键的反应

  17.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醇和醚的氧原子与饱和碳原子相连,酚的氧原子与苯环直接相连。 在含C—O键的分子中,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是正电中心,容易受到亲核试剂进攻,发生亲核取代反应。例如: 6. 3 .2 断裂碳氧单键的反应 在醇和醚的碳氧键断裂反应中,OH―或OR―的离去能力很弱,都很难作为离去基团离去。因此反应要在强酸性溶液中进行,先形成 盐,此时的离去基团是H2O或ROH。 在酚中,由于和氧原子相连的碳原子是sp2杂化,氧原子p轨道上的孤电子对与苯环的π电子形成p-π共轭体系,Ar—OH或者Ar—OR类型的分子中的芳碳氧键难断裂,只有在比较强烈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碳氧键的断裂。因此,碳氧键断裂的反应主要是醇和醚的反应。

  18.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2.1 与氢卤酸反应 1.醇与氢卤酸反应 醇的结构及酸的性质均影响反应速度。一般醇的反应活性次序为: 苄基醇和烯丙基醇> 叔醇> 仲醇> 伯醇> CH3OH 。 氢卤酸反应活性次序为:HI>HBr>HCl。 将浓盐酸与无水氯化锌所配的溶液(称为Lucas试剂)区别伯、仲、叔醇。因叔醇在室温下反应很快(约1min.),仲醇在室温下反应较快(约10min.),伯醇在室温下反应很慢(1h左右无反应现象),需加热才有明显反应。由于反应生成的氯烷不溶于水,故呈现混浊或分层现象。 6. 3 .2 断裂碳氧单键的反应 有些醇与HX反应,常常有重排产物生成。例如:

  19.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2.1 与氢卤酸反应 盐只能存在于强酸中。在水中分解,醚重新析出。利用此性质,可将烃中含少量醚杂质除去。 2.醚与氢卤酸反应 醚与氢卤酸在较低温度下生 盐。 醚也可以与路易斯酸BF3,AlCl3等形成络合物: 醚在较高温度下与强酸作用发生C—O—C断裂 6. 3 .2 断裂碳氧单键的反应 SN2反应:不对称一级醚总是小的基团形成卤代烷,亲核试剂进攻立体位阻小的碳原子 叔丁基醚,形成卤代叔丁烷。 SN1反应,优先生成稳定性大的碳正离子。 芳基烷基醚,总是形成酚和卤代烃 。 利用醚与酸的反应性质,在科研上可将醇先变为醚以保护羟基,待反应完后再水解成醇。

  20.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2.1 与氢卤酸反应 3。环醚与氢卤酸反应 三员环醚的化学性质活泼,五员、六员环醚要稳定一些。 6. 3 .2 断裂碳氧单键的反应 环氧乙烷酸催化下的开环反应是SN2过程,反应有两个特点: B、当环氧乙烷不对称时,断裂取代基多的碳氧键 A、产物是反式的: 从环己烯出发,通过不同的反应途径,可以获得顺式和反式环己二醇。

  21.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2.2 醇与HX反应机理 烯丙式醇,3°醇,2°醇以及部分位阻大的1°醇都是按SN1机理进行,并常常有重排产物生成 6. 3 .2 断裂碳氧单键的反应 大部分伯醇按SN2机理进行

  22.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2.3 与碱反应 酚羟基较强的酸性使它能与NaOH反应。 醚不与NaOH反应。但是环醚在碱的作用下发生开环反应。产物是反式结构。 6. 3 .2 断裂碳氧单键的反应 对于不对称的环氧乙烷,断裂含碳原子较少的碳氧键。

  23.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2.4 成酯反应 醇和酚与酸(包括无机酸和有机酸)失水所得的产物叫做酯。 三硝酸甘油酯可用作炸药和医药 6. 3 .2 断裂碳氧单键的反应 硫酸二甲酯有剧毒,但在有机合成中,它可以向有些分子提供甲基,是常用的甲基化试剂

  24.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2.4 成酯反应 苯酚与羧酸反应形成的酚酯与路易斯酸如AlCl3、ZnCl2、FeCl3等一起加热,可以发生弗里斯 (K.Fries)重排反应,将酰基移位到邻或对位上。 低温有利于对位产物的生成,高温有利于邻位产物的生成。当酚的芳环上连有间位定位基时, 上述重排反应不能发生。 6. 3 .2 断裂碳氧单键的反应

  25.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2.5 布赫尔(Bucherer)反应 萘酚的羟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亲核试剂取代而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布赫尔反应提供了通过亲 核取代反应由β-萘酚制备β-萘胺的简便方法。 反应过程为 6. 3 .2 断裂碳氧单键的反应 用相同的方法也可以由α-萘酚制备α-萘胺。

  26.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2.6 脱水反应 醇的脱水有两种方式: 1 分子内脱水(消除反应) 2 分子间脱水(亲核取代反应) 6. 3 .2 断裂碳氧单键的反应 利用醇的脱水反应可以制备烯烃和醚。分子内脱水和分子间脱水反应是竞争反应。

  27.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2.6 脱水反应 (1)分子内脱水反应是在酸催化下的E1消除反应,它的机理与卤代烃脱卤化氢反应相似。 分子内消除反应活性高低顺序与反应过程中形成的碳正离子稳定性大小顺序一致。 3°ROH > 2°ROH > 1°ROH 6. 3 .2 断裂碳氧单键的反应 (2).分子内消除反应中常常有重排产物形成。 若用氧化铝作脱水剂,虽然反应温度要求较高(360℃左右),但反应过程中很少有重排现象发生,且脱水剂经再生后可重复使用。例如:

  28.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2.6 脱水反应 (3) 分子内消除反应产物符合查依采夫规律。 (4) 分子间消除反应是SN2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6. 3 .2 断裂碳氧单键的反应 (5)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控制分子内消除反应产物与分子间消除反应产物比例。 3°醇和2°醇有利于分子内消除反应。1°醇有利于分子间消除反应。

  29.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3.1 氧化反应 醇和酚很容易被氧化剂氧化,醚难被氧化 1 醇的氧化反应 一级醇能被KMnO4或K2Cr2O7的H2SO4溶液氧化成醛,还可继续被氧化成酸。 反应过程中MnO4-的紫色消失。如果用K2Cr2O7作氧化剂,则Cr2O72-的黄色消失,变成绿色的Cr3+ 6. 3 .3 氧化反应和脱氢反应 醛比醇更容易氧化,但醛的沸点比醇低,可以在反应的同时,把产物蒸出来。 仲醇被氧化成酮 叔醇分子中不含-H,在上述条件下不被氧化

  30.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3.1 氧化反应 1 醇的氧化反应 氧化醇但不氧化醛的方法: Corey试剂:将吡啶溶解于略过量的盐酸中,再加入等摩尔量的氧化铬,得到橙黄色的氯铬酸吡啶盐[C5H5N+H]ClCrO3-。简写为 PCC(Pyridinium Chlorochromate)。PCC氧化伯醇为醛及氧化仲醇为酮。且C=C等官能团不受影响。 6. 3 .3 氧化反应和脱氢反应 Swern氧化法:二甲亚砜(DMSO,Dimethyl Sulfoxide)和草酰氯与伯醇或仲醇作用得到醛或酮。

  31.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3.1 氧化反应 1 醇的氧化反应 氧化醇但不氧化醛的方法: 二甲亚砜和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Dicyclohexylcarbodiimide)将伯醇氧化为醛,也可用于将仲醇氧化为酮。 6. 3 .3 氧化反应和脱氢反应 金属卟啉仿生催化氧化法

  32.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3.1 氧化反应 1 醇的氧化反应 氧化醇但不氧化醛的方法: Oppenauer氧化法:在醇铝(如异丙醇铝)存在下,仲醇与酮(如丙酮)一起加热反应,仲醇变为酮,而酮变为醇。 6. 3 .3 氧化反应和脱氢反应 反应机理如下: 此方法虽然可以将伯醇氧化为醛,但由于反应体系中的碱使生成的醛发生醇醛缩合反应而使产物复杂。因此,此方法不适合氧化伯醇。

  33.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3.1 氧化反应 1 醇的氧化反应 氧化醇但不氧化醛的方法: Oppenauer氧化法只包括醇与酮之间进行质子转移而未涉及其它官能团,故分子中的不饱和键及其它对碱稳定的基团均不受影响。 Oppenauer氧化法的逆反应称为Meerwein-Pondorff-Verley还原法。后者可以以酮为原料制备醇。 6. 3 .3 氧化反应和脱氢反应 烯丙基醇和苄基醇被二氧化锰氧化为α, β-不饱和醛,产率较高。

  34.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3.1 氧化反应 2 酚的氧化 酚很容易被氧化,空气中的氧也能将苯酚氧化。多元酚更容易被氧化。 6. 3 .3 氧化反应和脱氢反应 利用酚类化合物易于被氧化这一性质,酚可用作抗氧剂或去氧剂。例如俗称为246抗氧剂(BHT)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俗称为焦没食子酸的连苯三酚都是常用的抗氧剂。 邻或对苯二酚在照相行业用作显影剂。因为它们被氧化的同时将底片中被感光活化的银离子还原为金属银粒。

  35.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3.1 氧化反应 3 醚的氧化 醚对氧化剂稳.定。但醚在空气中放置过久可以与氧气形成过氧化物。 6. 3 .3 氧化反应和脱氢反应 过氧化物不稳定,受热容易爆炸。作减压蒸馏前要检查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 检查过氧化物的方法,可以用KI的酸性溶液与乙醚混合。 也可以用FeSO4与KSCN混合溶液与乙醚振荡。 除去过氧化物的方法是在蒸馏以前,加入适量5%的FeSO4洗涤。使过氧化物分解。 异丙醚很容易形成过氧化物,四氢呋喃也容易形成过氧化物,但甲基叔丁基醚不容易形成过氧化物。

  36.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3.2 脱氢反应 一级醇或二级醇在高温下通过活性铜催化脱氢,生成醛或酮 若反应过程中通入空气,则H2变为H2O,反应可进行到底。 6. 3 .3 氧化反应和脱氢反应 三级醇没有α-H,不能脱氢,只能脱水生成烯烃。

  37.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3.3 邻二醇与高碘酸的作用 高碘酸HIO4可以使邻二醇中连有羟基的相邻碳原子之间的键断裂。1°醇或2°醇的反应产物为醛,3°醇的反应产物为酮。 如果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AgNO3,则可见到AgIO3白色沉淀生成(AgIO4不是沉淀),此反应可用来鉴别邻二醇。 6. 3 .3 氧化反应和脱氢反应 如果邻三醇与HIO4反应,相邻的两个羟基之间的C—C键都可以被氧化断裂,中间的碳原子被氧化为羧酸。 两个羟基不相邻的二元醇则不能被HIO4氧化。

  38.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3.3 邻二醇与高碘酸的作用 具有下列结构的一些化合物有同邻二醇类似的反应。 反应机理: 6. 3 .3 氧化反应和脱氢反应 反应经过环状高碘酸酯中间体,故刚性的反式邻二醇不会被高碘酸氧化,例如,下列两个邻二醇化合物不被高碘酸氧化:

  39.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3.3 邻二醇与高碘酸的作用 四醋酸铅与邻二醇发生类似的氧化反应。 6. 3 .3 氧化反应和脱氢反应 此方法在有机合成上使一些不易合成的化合物能在温和条件下得到,且产率较高。例如,将易得的酒石酸二丁酯氧化为难得到的乙醛酸丁酯:

  40.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3. 4 片呐醇重排反应 邻二醇在H2SO4作用下,脱去一分子水,产物为酮,反应中伴随着分子重排,这个反应叫片呐醇重排反应。 反应历程为: 6. 3 .3 氧化反应和脱氢反应 苯环比甲基更容易迁移:

  41.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4.1 一般亲电取代反应 2,4,6-三硝基苯酚有较强的酸性,俗称苦味酸。 很稀的苯酚溶液也能与Br2/H2O作用生成三溴苯酚沉淀。三溴苯酚的溶解度很小。因而可用这个反应来检验酚的存在。若继续向三溴苯酚中滴入溴水,便转变为黄色的四溴化物,后者可被NaHSO3还原变为前者。 6. 3 .4 酚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如果要想得到一元取代苯酚,则反应条件要严格控制。

  42.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4.1 一般亲电取代反应 萘酚与苯酚一样也很容易发生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由于与羟基直接相连的苯环电子云密度较大,故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连有羟基的环上。 6. 3 .4 酚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2-萘酚-1-磺酸很不稳定,在反应温度下进一步发生磺酸基重排,生成2-萘酚-6-磺酸。

  43.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4. 2 瑞穆尔-蒂曼(Reimer-Tiemann)反应 在NaOH(或KOH)存在下,酚与CHCl3加热,则生成邻对位酚醛。其中以邻位异构产物为主。 本反应是工业上生产水杨醛的方法。 除了苯酚以外,萘酚、多元酚和某些芳香杂环化合物也可进行类似反应。 6. 3 .4 酚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44.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3.4. 3 柯尔伯-施密特(Kolbe-Schmitt)反应 酚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芳环上的羧基化产物称为Kolbe-Schmitt反应。 在较低反应温度下,主要产物为邻位羟基酸;在较高反应温度下,主要产物为对位羟基酸;且邻位羟基酸在较高温度下能异构为对位羟基酸。 6. 3 .4 酚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苯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影响反应速率和产率 反应过程包括CO2对芳环的亲电进攻: 这是直接向苯酚环上引入羧基的方法。能形成烯醇式结构的脂肪族开链酮或环酮也能进行类似反应,杂环化合物中的吡咯等也能进行类似反应。

  45.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4 醇、酚、醚的制备 6.4.1.1 从烯烃制备 1、烯烃水合 烯烃与水蒸汽在加热、加压和催化剂存在下直接反应生成醇。 6.4.1 醇的制备 一些简单的醇,如乙醇、异丙醇、叔丁醇等可用烯烃直接水合制备。 也可用烯烃间接水合,即烯烃被98%H2SO4吸收生成烃基硫酸氢酯,然后水解得到醇 。

  46.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4 醇、酚、醚的制备 6.4.1.1 从烯烃制备 2、烯烃硼氢化—氧化反应 3、烯烃的羟汞化反应 烯烃在汞盐存在下与H2O反应生成有机汞化合物,然后经NaBH4还原得到符合马氏规则的产物醇,产率高,且不发生重排反应。 6.4.1 醇的制备 从烯烃制备醇时应注意的问题: (1)引入羟基的位置:对于不对称烯烃,羟基连在哪个碳原子上与合成方法有关。 酸催化烯烃加水反应中,产物符合马氏规则,有重排产物; 硼氢化反应中,产物反马氏规则,无重排产物。 (2)加到双键上的两个基团的相互立体关系。 烯烃水合反应中,产物立体关系不明显; 硼氢化反应中,为顺式加成产物。

  47.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4 醇、酚、醚的制备 6.4.1.2.从碳氧双键化合物制备 1、从碳氧双键化合物还原 催化加氢 6.4.1 醇的制备 醛、酮及羧酸酯被催化加氢得到醇。羧酸较难被催化加氢为醇。催化加氢的催化剂有Ni,Pt,Pd等。 化学还原 化学还原剂主要有Na+ROH,LiAlH4,NaBH4。除了酮的还原产物是二级醇以外,其它都是一级醇。

  48.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4 醇、酚、醚的制备 6.4.1.2.从碳氧双键化合物制备 1、从碳氧双键化合物还原 NaBH4和LiAlH4均是提供氢负离子的还原剂。例如NaBH4还原醛、酮的反应机理如下: 6.4.1 醇的制备 LiAlH4还原酯的反应机理为:

  49.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4 醇、酚、醚的制备 6.4.1.2.从碳氧双键化合物制备 1、从碳氧双键化合物还原 NaBH4还原双环[2,2,1]-2-庚酮类化合物时,产物的立体化学受反应物立体效应支配。 6.4.1 醇的制备 羧酸最难被还原,NaBH4和一般的还原剂不能将其还原,必须使用LiAlH4等才能将羧酸还原。羧酸酯也不能被NaBH4还原,但能被Na + ROH,LiAlH4还原。

  50. 羰基化合物 还原剂 产物 醛 Na+ROH,LiAlH4,NaBH4 一级醇 酮 Na+ROH,LiAlH4,NaBH4 二级醇 酸 LiAlH4 一级醇 酯 Na+ROH,LiAlH4 一级醇 6. 碳氧单键化合物 6.4 醇、酚、醚的制备 6.4.1.2.从碳氧双键化合物制备 1、从碳氧双键化合物还原 羰基化合物还原反应 6.4.1 醇的制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