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246 Views
工程處專題計畫成果之數位典藏 與技術媒合平台規劃研究. 工程處 薄祥裕 副研究員. 近 5 年本會計畫補助件數與金額. 百萬元.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學術統計資料庫. 本會補助之學術研究成果. 是資產 近幾年 SCI 論文發表篇數居世界排名第 16 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數大致排名在第 23 上下 WEF 2010-2011 全球競爭力評比 成長競爭排名全球第 13 創新項目排名世界第 7 高等教育與訓練項目排名第 11 IMD 2010 世界競爭力評比 整體排名在第 8 名 技術建設及科學建設皆排名第 5 名. 本會補助之學術研究成果.
E N D
工程處專題計畫成果之數位典藏與技術媒合平台規劃研究工程處專題計畫成果之數位典藏與技術媒合平台規劃研究 工程處 薄祥裕 副研究員
近5年本會計畫補助件數與金額 百萬元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學術統計資料庫
本會補助之學術研究成果 • 是資產 • 近幾年SCI論文發表篇數居世界排名第16 • 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數大致排名在第23上下 • WEF 2010-2011 全球競爭力評比 • 成長競爭排名全球第13 • 創新項目排名世界第7 • 高等教育與訓練項目排名第11 • IMD 2010 世界競爭力評比 • 整體排名在第8名 • 技術建設及科學建設皆排名第5 名
本會補助之學術研究成果 • 還是負債? • 研發成果收入效益的比值僅達0.99 % • 創新系統存在著「系統失靈」的現象 • 大學與產業研發互動密切性偏低,知識互動不足 • 知識擴散、應用與加值能力不足,缺乏從科學到創新的介面 • 學術研究成果不夠明確、存有技術落差,產業無法有效運用並發展至商業化階段 • 學術研究在知識創造的價值鏈上仍侷限在學術領域之一隅,並未流通、擴散及運用至國內產業面
分立於死亡之谷二端的學產關係 • 政策驅力不足 • 市場誘因不足 有行無市 橋接機制 學術界 • 缺乏對產業發展趨勢之了解 • 缺乏對學術成果的技術探勘 產業界 • 中小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足 • 缺乏對學術研發成果的承接能力 有市無行
典藏平台建置目的 • 運用資訊及網路技術,將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所產生的各項創新成果轉化為多媒體的表達形式 • 針對已完成的專題計畫研究成果進行持續性的動態追蹤 • 以Web 2.0 的概念建置網際網路平台,依各社群成員使用目的,將資料與應用功能整合成一個具有協同合作功能的互動平台
典藏平台特色(I) • 以「計畫」為單元的動態成果盤點機制 • 有效針對計畫後續產出成果進行動態追蹤及持續性盤點 • 延長專題計畫之生命週期,促使計畫主持人持續專注於研究成果加值之經營 • 累績之動態成果可精確呈現各年度國科會科技預算之實質成效
典藏平台特色(II) • 以「效用」為核心的多元化成果創新知識 • 學術論文之價值在於Know-what 或Know-why的知識創見 • 產業界對創新知識關注的焦點在於Know-how與Know-who • 研究過程中克服問題的手段、觀察實驗結果的處理程序等,對產業界而可能是更重要的Know-how來源 • 以較為簡易、親和、普遍的方式轉譯學術論文為具有技術內涵之多元化媒體格式
典藏平台特色(III) • 「主題地圖」架構的資料網絡檢索模式 包括「技術」地圖與「人才」地圖
典藏平台特色(IV) • 「個人化網頁」的主動式資訊提供模式 • 協助使用者能夠有系統、有效率的在日益龐大的資訊洪流中搜尋到有用的知識 • 自動探勘、過濾資料庫的新增內容,將符合特定主題的訊息,主動發布給有興趣的使用者,並具備行動通訊功能
典藏平台特色(V) • 「協作式」的成果媒合與計畫管理模式 • 以「計畫主持人」及「產業研發人員」為供需兩端,將其聯結為促使知識價值提升的價值鏈,而其他相關成員,如計畫執行機關技轉人員、國科會業務承辦人乃至學門召集人,則扮演「支援活動」之角色,透過平台所建構的資訊傳遞流程和處理程序,各依權責提供產學雙方必要之協助
典藏平台特色(VI) • 「藝廊」模式的網路自主社群平台 • 目前國內的產學互動網路平台都還維持在類似「圖書館」或「商場專櫃」的實體功能虛擬化運作模式 • 藝廊沙龍( Art Gallery Salon )的模式,除了藝術品的陳列外,更提供了相關人員所需的互動及商討空間
典藏與媒合平台下階段任務重點 • 典藏與媒合平台資料庫須能與國科會學術補助作業系統資料庫同步及整合 • 應建立適當機制以引導產業界廣泛而深入的運用本平台 • 應支持平台經營團隊之建立並協助規劃平台未來經營及發展模式
結論 • 國科會所補助的專題計畫研究成果,因其具備學術前瞻性及不同學門領域之屬性,基礎研究主題分佈極為廣泛,就創新知識的供給面而言,屬冷門特殊商品(niche product) 的供給市場 • 以傳統產業為主,國內各類別中小企業對創新技術的需求而言,如同多元而分散需求市場 • 在產學雙方互有供需關係的前提下,將具有「無形資產價值」的研究成果轉譯為數位形式的創新知識,是非常適合經由網際網路所架構的展示及互動平台將產學兩方加以連結,形成符合長尾效應的知識創新價值系統
謝謝聆聽 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