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799 Views
心理案例.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 黄加銮 crown611@sina.com 2014 年 3 月 17 日. 【 案例 1】. 14 岁的小刚以前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成绩也十分优秀。去年,小刚每天放学很晚才回家,有时要 10 点左右才回来。父母觉得不对劲,去年冬天,父亲跟踪小刚,发现小刚放学后径直跑到网吧,在网吧里打游戏打得正起劲。父亲进网吧,一把把小刚揪出来呵斥:“不好好学习,整天就知道 上网 。”. 2. 【 案例 1】.
E N D
心理案例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 黄加銮 crown611@sina.com 2014年3月17日
【案例1】 • 14岁的小刚以前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成绩也十分优秀。去年,小刚每天放学很晚才回家,有时要10点左右才回来。父母觉得不对劲,去年冬天,父亲跟踪小刚,发现小刚放学后径直跑到网吧,在网吧里打游戏打得正起劲。父亲进网吧,一把把小刚揪出来呵斥:“不好好学习,整天就知道上网。” 2
【案例1】 • 后来小刚仍对网络痴迷,逃学进网吧看别人打游戏。老师通知家长后,父亲狠狠给了小刚两耳光。 • 小刚当时就和父亲顶起嘴来。后来逃学变本加厉,今年6月和父亲吵架后,干脆离家出走。找了3天,家人在营门口一家网吧门口找到他。无奈之下,父亲只好买了电脑让小刚上网。 3
【案例1】 • 小刚之所以网络成瘾,除了自身原因外,还有与家长教育方式不妥有关。孩子在网络游戏中可以找到自我和刺激,于是越玩越起劲,如果家长不正确引导或粗暴干涉,孩子就很容易成瘾。在孩子出现网瘾时,家长只看到他们成瘾这一结果,第一反应就是阻止孩子上网,却并不寻求孩子网络成瘾的根源。 4
【案例1】 • 事实上,网络成瘾的人群有特定的人格特点:学习困难,尤其是人际交往上产生很大困难。 • 除了给小刚心理辅导外,重点在于强化父母参与行为干预、加强父亲在家庭中的功能,帮助小刚建立行为规范,提供多种现实社会活动与游戏的机会,帮助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建立青少年的同伴朋辈关系和多元化社会支持环境。 • “网瘾也是精神疾病。” 5
【案例1】 • “为什么会沉迷网络?” • 空余时间多,打游戏消磨时间; • 交际能力差,不愿与人交流; • 学习成绩差,在游戏中寻找成就感; • 专业兴趣低,不愿学习等等。 • 赌博心理、群体效应、专业学习兴趣低下。 6
【案例2】 • 面对心仪的女生,他的自卑不请自来,令他懊恼。而且他知道,班里有几个相貌远胜于他的男生,对这个女生也有着“非分之想”。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以班长的身份欢迎她的回归,并真诚告诫女孩子,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预祝她取得好成绩。 • 然而,在信的末尾,他鬼使神差般地点评了那几位男生的缺点后,提醒女孩子要小心他们的“不良用心”。 7
【案例2】 • 同学们会不会把信的内容捅到网上?我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随便哪个同学轻点一下鼠标,他就会成为“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丑闻当事人”。 • 整个暑假,他所有的时间都在各个网站游荡,他时刻关注论坛动向,试图将有可能出现的噩梦扼杀在摇篮里。 8
【案例2】 • 可是精力毕竟有限,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无法与整个网络作战。他绞尽脑汁,想找到一个完美解决的方案。后来,他还真想到了。那就是去改名,然后,去整容 。 • 当他把想法向父亲和盘托出,并开始办理出国护照时,父亲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出了问题。 • 后记: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做了相关心理及人格测试,结果显示有焦虑、抑郁,属神经质人格,个性不健康。 9
【案例3】 • 他24岁,从小受父母和老师的宠爱。他性格要强,做事追求完美,同时又敏感多疑,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 凭着自己的努力,他从一个小乡村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工作,交了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一切显得顺风顺水。 • 今年清明节小长假,他本想休息几天,但女友提出去他家乡看看,他只能勉强出行。 10
【案例3】 • 因为有事耽搁,出发时间变晚,原本打算寄宿在镇上的小旅馆,最后却变成留宿在了村里的老屋。 • “怎么会有这么破旧的地方啊!”、“天哪,我被蚊子咬死了”……女朋友为此抱怨了一个晚上,他觉得头皮发麻。 • 第二天早起上坟,还算顺利。祭拜完了老祖宗,他和女友打算开车回杭州,结果走了几步,碰上了几个亲友,对方热情招呼他一起去为他的一个远房亲戚扫墓。 • 他原想拒绝,但碍于情面没说出口。 11
【案例3】 • 原以为路程不远,没想到走了一个小时才赶了一半路,女友一会儿说头晕,一会抱怨腿抽筋,他起先还耐着性子宽慰对方,渐渐地,他觉得心中厌烦,人累得不行,喉咙口也像是爬进了小虫子,不停干呕。几位亲友看他脸色难看,提出背他一段,但谁都没有说起让他先回去。他想打退堂鼓,又觉得半途反悔一定会被人说三道四,只能纠结着前行。 • 走了两个小时终于到了坟地,他觉得自己已经筋疲力尽,敷衍着上了香。 12
【案例3】 • 回来的路上,他又纠结了:刚才上香时是不是显得很不虔诚?亲友们看见了会不会觉得我一点都不孝顺? • 心情复杂地往回赶,离家近了,他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到了停车的地方,女友催促着他赶快发车启程,他又犹豫了:我刚才还表现得虚弱不堪,突然又能开车了,亲友们会不会觉得我刚才都是装的?女友不耐烦地催他,他的难受劲又犯了。 • 回程路上,女朋友对他一顿数落。 13
【案例3】 • 这个不顺的小长假过后,他的身体就没好过,觉得嘴里苦,时不时干呕,最后发展到头痛胸闷,心慌紧张。 • 经检查,他患上了分离转换性障碍,也叫癔症。 • 目前认为,癔症患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比如具有易受暗示性,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 • 对于做事要强,过分在意别人评价,敏感多疑的人来说,对自己要有一个合适的定位,不要为了面子问题勉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要学会合理地拒绝,学会说“不”。 14
【案例4】 • 如同当年的学校生活一样,时隔多年后,她和这些同学仍无太多话可说。饭桌上,听着大家高谈阔论,落寞的她安慰自己说,反正酒席一散,大家各奔东西,一时的好与坏与我有何相干? • 对于初恋男友,她倒是有些话想说的。但显然,“初恋”与同学们的关系要相对融洽一些,他跟大家又是敬酒又是讲段子,过去的那段感情他好像没有提及的愿望。这令她有些难堪又有些失落,一时间,不知饭菜是何滋味。 15
【案例4】 • 尴尬之余,她没话找话地问旁边的一位男同学现在做什么工作。男同学说现在做律师,她说,不是吧,我怎么听人说你是记者? • 可能她说的记者职业和男同学完全扯不上关系,有同学就笑了,说瞎扯。这令她更尴尬了。本来自己就不爱说话,没想到刚一说话,就招来“瞎扯”的评价。 • 她不甘心,把目光投向“初恋”,向他求证对错。没想到“初恋”也不帮她,再次证实这名男同学就是个律师。 16
【案例4】 • 随即,同学们开始打探律师行业的内幕,有咨询的,有打趣的,有问赚钱多不多的,有问活好不好接的,反正是立刻有了新话题,并谈笑风生,不亦乐乎。 • 同学们的新话题,她一言未发。她面色平静地坐在那,内心却翻江倒海——“我明明知道这个同学是做记者的,为什么大家一致骗我说他是律师?别人欺骗我也就算了,为什么以前感情那么好的前男友也欺骗我?” 17
【案例4】 • 聚会疑云,似乎已经拨云见日。可是接下来,她又陷入了恐惧:这一次是欺骗、诬陷,下次用什么方法害我呢?前男友既然可以召集同学害她,那么他也可以联合更多的人,我一个人怎么抵抗这一拨人的谋害呢? • 终于,这种内心的恐慌冲破了她掩饰的平静外表,她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她看电视,觉得电视上的人要害她;上网,觉得网络上的人也要害她。 18
【案例5】 • 她说:“10次中至少有9次,我对自己半夜用手机给朋友发短信或回复短信一无所知。” • 她父亲回忆:“她去睡了,我去看她,发现她在发短信,手机拿在手里,可眼睛闭着。她发完短信,放下手机,醒来后对自己的行为毫不知情”。 • 经医生诊断,这一现象源于睡眠紊乱。 • 睡眠专家马哈德维亚说,随着手机、尤其智能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梦中发短信的事更为常见。“他们并未完全入睡,只是意识不清醒,处于临界状态”。 19
【案例6】 • 他返回,上床。十二个小时的单调工作,令他相当疲乏。他多么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可是,该死的念头又像幽灵一样出现:门,确实关上了吗? • 他再一次从床上爬起,一把拉开大门,然后重重关上,声音大到整幢楼都能听见。他一字一句地告诉自己:记住!门,确,实,关,上,了。 • 但是黑寂的夜里,他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绝望的泪水。他知道自己的身体或者是心里,一定有地方出了错。 20
【案例6】 • 他发现,这种状况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这一天,他受够了用人单位挑剔的目光,和判官一样的审问,他的情绪会落到低点。那么毫无疑问,这种强迫行为会有加重趋势,一夜会重复检查五六次,方能勉强入睡;如果这一天,他受到别人的赞美,哪怕是无意的,他的心情也会变得很好,脚步也会变轻快,那么强迫行为会有所减轻。 • 强迫症又被称为强迫性神经症,或被称为强迫性障碍。 21
【案例7】 • 这几天他总梦见自己在森林里一条阴森森的小路上走着,看见路两旁有一些全身穿着白衣的女鬼,她们在空中飞来飞去的,我心里特别害怕,她们好像在向路上的行人招手,被她们招到的就会掉到河里,掉到河里的人有的上岸了,有的没有…… • 一般来说,梦中出现的一身白衣、脸色苍白、走路飘着、长发的女鬼常是抑郁情绪的化身。 22
【案例7】 • “长发”象征她们需要缠绵的感情,这里的“白”是生命力缺乏的象征,“飘”是不“脚踏实地”没有现实感。 • 梦见这样的女鬼,证明了他可能有一定的抑郁情绪,其来源可能是他对女性的恐惧,“河流”里的水是女性的象征,“招手”是来自女性的诱惑,“掉到河里”是掉到两性的情感世界里。 23
【案例8】 • 他一年前从郑州到西宁经商做机械配件,但生意一直不好,妻子也经常抱怨,于是两人矛盾越来越深,经常吵架。2009年12月26日早上,妻子再次因为一点小事和他大吵了一架。由于生意不顺,心里极度郁闷的他在网吧连续泡了4天,疯狂地打网络游戏发泄,结果导致双眼什么都看不见了。经医生诊断,他患上了罕见的干眼症,是眼睛过度疲劳造成的暂时性失明,其视力想恢复到患病前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治愈后眼睛会很脆弱,不能再长时间用眼。 24
【案例9】 • 事件背景: • 小张是中文系大四的一名学生,沉稳朴实,成绩也非常突出,尤其在写作方面。每年临近毕业,都有杂志社、新闻机构来学校面试,今年小张即将毕业,很幸运地成为学校推荐的对象。 • 面试的规则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命题散文,并现场朗读。最后依据散文和朗读两项成绩决定是否录用。面试时,小张的散文得到了考官的一致好评,他顺利通过第一关,可是等到上场朗读的时候却不见了他的踪影。 25
【案例9】 • 平时认真负责的小张,为什么在这么重要的时刻不见了?出了问题呢?他去了哪里? • 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问题就出在小张一直都有的一个毛病——怯场! • 对话: • 问:朗读时为什么逃跑了? • 小张:因为紧张,一遇到人多的场面,我就控制不了自己的紧张。这次也一样,散文写好后我就躲出去了,一个人在操场上。 26
【案例9】 • 问:会紧张到什么程度? • 小张:如果真的上场去朗读,我恐怕会变成结巴。虽然文章是自己写的,但朗读起来会觉得都是不认识的字。 • 问:这种紧张事先会不会有反应? • 小张:如果是事先知道要参加活动,前一天晚上一定睡不着。总是在想第二天是什么场面,自己该怎么做。然后就会不睡觉把第二天要说的话,一遍一遍默念。 27
【案例9】 • 问:你认为自己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吗? • 小张:应该是的,甚至有人说我非常追求完美。 • 点评: • 追求完美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往往顾此失彼。如果是刻意追求完美就容易导致怯场或者临阵紧张,直接表现为“不说话”或者“不敢说话”。这种心理因素的诱因就是自我信心的丢失,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没信心。 28
【案例9】 • 建议: • 每个人都会有当众紧张或者怯场的情绪,改善这样的心理障碍,关键在于是否有决心战胜自我。当紧张或者胆怯的心理出现时,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也不要逃避退缩,而是要积极地挑战自我。从小的尝试开始,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回丢失的自信,进而确立大的方向。这样就会随着不断的成功,坚定自己的信心,彻底改变紧张或者胆怯的情绪。 29
【案例10】 • 他近来常失眠,心情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不能专心看书。原来喜欢和几个朋友聊天,近来不爱和任何人来往。 • 原来在大学读书时,他有一位女朋友,相处很好。后来分配两地也有信件往来。假期也能见面,正式恋爱已有五年了,现在在一起工作的又有一位女同事,对他很好,她也知道他有女朋友,所以与他相处只是一般关系,可是由于经常在一起,互相照顾,彼此也很真诚,不知为什么渐渐地对她产生好感,他向她表达爱慕,她也欣然接受。 30
【案例10】 • 这样一来他却陷入了矛盾的境地,无法自拔。 • 最近又接到原来女朋友的来信,忽然觉得信的内容平淡,他突然觉得她变得陌生了,不如身边工作的这个女孩亲切,他回信也很冷淡。事后他又觉得这样做不对,伤害了对方,思想斗争激烈,不知怎么处理。 31
【案例11】 • 小张,女,19岁,高中毕业,待业。就诊原因:两年来在街上走路时心里紧张,怕人看。 • 主诉:我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难看,所以一上街就紧张,在人多的地方几乎不敢迈步。 • 医生:有这种感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 主诉:两年多以前,开始时没这么重,只是不敢穿高跟鞋,后来不愿在我姨面前走路。 • 医生: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32
【案例11】 主诉:有一个星期天,我还念高中三年级的时候,我姨和姨夫来我家,饭后他们在屋里打牌,我哥给我买了一双高跟鞋让我穿穿试试。我穿上后走不太稳,因为从来没穿过。我姨看了后,说了句特别难听的话,我都不愿意重复这句话,我听了后很难过,哭了一下午,后来我再也不敢穿高跟鞋了,过了几天,我还是忘不了骂我的那句话,一想起来就想哭,真想骂我姨几句出出气,可又不敢,我也不会骂人, 心理委屈得很。 33
【案例11】 从那以后,我觉得穿平底鞋也走不好路了,姿势难看。我姨常到我家,她一来我就跑出去,跑不掉时也坐在椅子上不站起来,更不在她面前走路。不知咋的,后来在大街上也觉得走路姿势难看,怕人笑话。我想摆脱这种想法,可越想摆脱越摆脱不了。 由一次蒙受刺激所造成的情绪反应影响到她的行为,并长达两年之久,断定为心理障碍。 34
【案例12】 小谢,女,30岁,未婚,大学文化水平,工程技术人员。性格活泼,爱好广泛,业务能力较强,好学上进,事业心很强。自幼受父母宠爱,在单位受领导重视。 她大学毕业后即分配某单位开发部工作,跟随主管干部两年多,因工作关系,经常与主管一起出差,日常生活中接触也较多,突然主管的妻子怀疑她与主管关系不正常,并找到单位领导吵闹,在群众中散布各种对她人格有污辱性的言论。 35
【案例12】 主管本人由于惧内,不敢站出来替她辩解,一直保持沉默。为此,领导便调她到另外部门工作,从现象上似乎相信了主管的妻子的说法。她的父母得知这种消息后,不但不予同情,反而施加压力,要与其断绝父女和母女关系等等。她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感到世界上没人理解她,开始感到头晕、头痛、失眠、胸闷、记忆力下降,随后出现不自主地痛哭,出现自杀念头。 36
【案例13】 • 小单,女,30岁,已婚,大学文化,技术人员。患者每日处在精神紧张状态中,随时随地怕把事情办错,不相信自己,经常自卑而就诊。 • 患者主诉:整个头部象有一条带子绷着。记忆力下降,记不住事,脑子很木,迟钝,很笨。我觉得对什么事好像熟视无睹,不关心。与比较熟的人在一起常感到手足无措,干什么事都得被动服从,别人不说,我就不敢做。 37
【案例13】 • 与别人一起做事或别人看着我做事时心发慌。有时一听说要干某件事就四肢无力,不相信自己能干好。实际上干事总怕出错可每次都出错,填一张支票怕写错,一笔一划地写,最后还有错。 • 生活史:(患者自述)小时候在农村,有一次我的姑姑来我家并带着我表姐,我表姐比我大一岁,长得挺好看。 38
【案例13】 • 当时一见面我就听到大人评论我们俩个,大人说小亮(表姐的名字)真好看,比小军(我的名字)好看多了,这句话当时很刺激我,对我影响很深,从那以后,我就把自己归在长得不好看、没有能力之类的孩子中,处处都觉得别人好而自己不好,可又怕别人说我笨、看不起我。与别的小孩一起玩耍时总是要躲躲闪闪,一次一个比我小许多的孩子打我,我都不敢还手,只会哭。什么事也不敢与别的孩子争。 39
【案例13】 • 上学以后,总想和别人看齐,学别人,可好的不学,专门学坏事,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如写作业,成心掉字,好让老师注意我。这些毛病一学会就改不了,于是觉得自己没能力写好。上大学以后,也是不相信自己,办事总爱盲从。别人戴眼镜,我也买来戴,其实我的眼睛并不近视,结果戴眼镜时间一长,真的变成了近视。生活中特别大的精神刺激没有发生过。但上述毛病也改不掉。 40
【案例13】 • 该例患者的自信心不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焦虑,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除了个性弱点之外,最早的起因是发生在童年,对一个天真的幼小心灵,只是一个贬低性的评价,就足以摧毁自尊和自信。社会环境中的所谓舆论,可能对一些人影响不大,但对于另一些人可能就是致病打击。 41
【案例14】 • 小项,男,29岁,某机关办事员。因担心自己很快就要死去而就诊。 • 主诉:从去年冬天开始我的两腿疼痛,有时痛的轻有时痛得重,在医院诊治效果也不明显。今年冬天痛的比去年还重。我特别害怕得癌症。孩子才两岁,我死了没人管他们了(哭泣)。 • 医生:你怎么有要死的想法呢? • 患者:我叔叔去年得肺癌死了,他临死之前就腿痛,痛得厉害。我觉得我的腿痛跟他差不多。 42
【案例14】 • 医生:你到医院检查过身体吗?你的这种想法对检查身体的医生谈过吗? • 患者:检查过身体。我的想法也对医生说过,可医生说我是瞎说。 • 该例患者产生疑病思想,可能是在亲属去世时的悲痛情绪背景上发生的,但无论如何,他得出结论的前提是错误的,“癌症病人腿痛”的逆命题是不真实的,以这种不真实的命题为前提进行推理,结论必然荒谬。该患者在进行归谬法说理疗法后,轻松而去。 43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以狗为对象做了下列一组实验。 • 程序一: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 • 塞里格曼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 44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 程序二: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 45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 程序三: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 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之苦。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躲避电击的那个笼子里,当它们接受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免受电击的痛苦。等到狗学会能轻易地从笼子的一边跳到另一边时,再让它们参与第一个实验。结果发现,这些狗们就不太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 46
【踢猫效应】 •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终的牺牲品。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这就涉及到一个“风度”问题。 47
【踢猫效应】 • 古人云:克己、复礼。克己,就是遇事从容,能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人为善,给周边疲倦的心灵以慰籍与鼓励。有位高僧在外出云游前,把自己酷爱的种了满院子的兰花交与弟子,并嘱咐悉心照料。谁知一天晚上弟子忘了将兰花搬回室内,恰巧风雨大作,原本开得正艳的兰花被打得七零八落。弟子忐忑不安等待着师傅的责骂。僧人云游回来,得知缘由,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兰花的。”弟子从中得到启发,幡然悟道。 48
【踢猫效应】 • “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一位家庭主妇在她的房门上挂了这么一块木牌。在她的家中,男主人一团和气,孩子大方有礼,一种温馨、和谐,满满地充盈整个空间。询问那块木牌,女主人笑笑,解释说:“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张充满疲惫的脸,一副紧锁的眉头,忧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我开始想,孩子、丈夫看到这副愁眉苦脸时,会有什么感觉?假如我对面也是这副面孔,又会有什么反应?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在我原来认为是他们不对的事实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当晚我便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了一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 主妇不经意间的一句平白朴实的话,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庭又焕发出生机。 49
【墨菲定律】 • 墨菲是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减速超重试验中,因仪器失灵发生了事故。墨菲发现,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 50